近日,科技部等國家五部委聯合下發的最新文件《加強「從0到1」基礎研究工作方案》中明確提出:北京、上海、粵港澳科技創新中心和北京懷柔、上海張江、合肥、深圳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應加大基礎研究投入力度,加強基礎研究能力建設。也就是中國第四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落戶深圳。
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是國家科技領域競爭的重要平臺,通過平臺匯聚世界一流科學家,來突破一批重大科學難題和前沿科技瓶頸,位於國家科技塔尖的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一直被稱為「科研皇冠上的明珠」。可想而知這種代表著榮譽和未來的項目吸引著每一個優秀的城市。
這次參與申請的城市就有深圳,西安,成都,武漢,南京等城市,除了深圳外都是各個省份的省會城市,而且這些省會城市都匯聚了全國最為優秀的大學,這次落敗已是錯失了先機。。雖然廣東是中國「最有錢」的省份,但是說到大學卻不得不是一個硬傷,即使最好的中山大學也排不到中國前十,深圳更不要說,深圳大學也只是個4星級,全國高水平大學。這次能殺出重圍,實在是不簡單,得此殊榮,深圳未來也將不可限量。
說了半天那麼這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到底是幹啥的呢?在深圳之前就有三個分別是北京懷柔、上海張江、合肥三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這些地方都是大科學裝置群匯集,國家級水平實驗室不在少數。同時,在國際頗具影響力的高水平大學、全球頂尖科研團隊扎堆這三個城市
北京懷柔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目的是建設成為北京科創中心的人才高地,建成世界級別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在六大科學領域取得重大原創突破。一些項目比如清潔能源材料、材料基因組、先進光源技術、空間衛星技術、先進載運等,這在推動新能源汽車、智能電網、航空航天、先進位造等領域將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上海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目的是成為科技要素集聚,環境人文生態的世界一流科學城,在晶片,人工智慧,醫藥等數十個領域發力。
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合肥在這幾個裡面可以說是不太顯眼,經濟不是特別出色,名氣也要小得多,但是合肥幹的一些事情可一點不小,合肥在量子,核聚變以及微電子等領域都有較深入的研究。雖然高校不如北京上海多,但是中科大的實力是有目共睹的。
1986年的「863計劃」到2016年終結,科技給中國帶來的影響遠超想像,如今美國的霸權主義依舊是其站在眾多先進的科技巔峰之上。而基礎科學難題不僅要解決國外的「威脅」,更重要的是推動人類社會的進步。
試想一下自己的省份的實驗室能解決了世界能源問題,解決中國「缺芯」難題,是多麼自豪的事情。
深圳的獲勝也可以看出國家對於珠三角科技的重視,未來深圳也將在5g,人工智慧,網絡空間科學與技術,生命信息,高端器件等領域進行深入研究。並進一步補缺自己的短板。
從今年南方城市增長強勁的勢頭來看,傳統重工業已是日薄西山,正如那句話,「誰掌握了高科技,誰就贏得了未來」科技的進步也將推動中國繼續前進,那麼大家認為深圳這次為什麼會勝出,這四個科技中心誰又最可能成為世界一流科技中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