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高明的藝術家,必定是極有個性的,沒有個性的藝術家,他的作品也不會有太大的魅力,王羲之能「坦腹東床」,米芾能「拜石為祖」,張旭能「吼書」,懷素能以發代筆,徐文長能自殘以明心智…
沒有突出個性的書法作品,即便是技法再完備,也不能打動人,也不可能成為驚世之作。在宋代的書法史上有這樣的一件作品,在2002的一次秋季拍賣會上,流失在海外的一件經典名作《研山銘》,被拍出了2999萬的天價。
這件作品在當時就創下了中國書法史上的天價,時至今日,此作的價值恐怕遠遠不止於此,米芾的《研山銘》總計30餘字,折合下來,每一個字價值100萬,堪稱史上最值錢的行書了!
在當時鑑定文物的小組一直認為:
「 這件《研山銘》是米芾晚年的大字力作, 與現藏上海博物館的《多景樓詩》、東京國立藝術館的《虹縣詩》並稱米芾大字三帖。」
我們單純從這幅字來看,無論從用筆還是字的結字變化還是章法氣息都跟米芾出自一脈,其筆鋒變化之精巧,亦是旁人之所不及!
眾所周知,米芾是一代書法宗師,是「宋四家」之一,在北宋書壇當中,蘇軾扛起了文人書法的大旗,黃庭堅在草書當中繼承了張旭、懷素的衣缽,而米芾則是上承晉人,將晉人的用筆風貌演繹得淋漓盡致,所以米芾成為了後世之人開始晉人書風的一塊敲門磚!
在「二王」的筆法體系當中,沒有出現過大字的作品,所以今天的人想學習晉唐的大字書法,不能直接將原帖放大來寫,直接放大則會面目全非。「二王」體系中的大字跟小字是兩套筆法體系!
而米芾的這件大字行書《研山銘》為後世解開了寫大字行書的範式,他拜託了「二王」小字的積習,將中鋒絞轉的變法做成了篆籀鋪毫之法,所以筆筆力能扛鼎,在筆鋒的變化上也極為完備,基本在線條的中斷,都能夠以中鋒鋪好為主,呈現出了一種大字獨有的氣勢!
這樣的精彩的大字行書作品,是今天的人遠遠難以望其項背的!
這卷《研山銘》在用筆上極具跳動之姿,這是後世學米者最難把握的一點,這這種奔騰是氣勢也並非一味的欹縱變化,而是內涵穩重的體態,此作也絕對稱得上是風檣陣馬、沉著痛快。
當代的書壇大師啟功先生評價這幅字:
「羨煞襄陽一枝筆,玲瓏八面寫秋深。」
這裡的玲瓏八面值得是米芾用筆的變化技巧,在用筆的每一個轉折處都能做到變鋒處理,這種巧用筆鋒的方法,自王羲之之後,米芾是最佳的一個學生!
在用筆技巧上只有不斷地變化鋒面,你的姿態才能出現豐富的層次變化,很多人臨摹米芾此作,看似很像,但是其用筆的理路不同,所以臨摹《研山銘》要深刻體會米芾「八面出鋒」的要訣!
如今,我們將這件史上最貴的大字行書《研山銘》按照原作進行超高清掃描,進行1:1等比例複製,還原出跟原跡毫無二致的作品!
欲購此《研山銘》原作長卷,請點擊下面惠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