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梭於青山綠水領略鄉村美景,行走在金黃稻田聆聽動人民謠,流連於特色市集品嘗農家風味……11月6日,秋收稻穗音樂節在開平市大沙鎮大塘面村舉行。短短3天,約3萬人次遊客「擠」進這個廣東美麗鄉村特色村。
誰曾想到,就在幾年前,大塘面村還是雜草叢生,村前環境髒亂差,村民大部分住的是上世紀60年代建的破舊泥磚瓦房。「十三五」以來,隨著鄉村振興戰略在五邑田野遍地開花,一個個農村實現「大變身」、化身「綠富美」、走上「奔康路」。
我市堅決把「三農」放在優先發展位置,把鄉村振興列入市委「1+1+5」工作舉措,成立市委主要領導牽頭的市委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工作領導小組,出臺《江門市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等政策文件20項,構建市縣鎮村四級書記共抓鄉村振興的工作格局。
展開江門鄉村振興「成績單」,我市連續兩年穩坐全省鄉村振興戰略實績考核粵西片區「頭把交椅」;扶貧工作考核連續四年被省評為最高等次「好」;2019年實現農林牧漁總產值459.17億元,在全省排第四,比「十二五」期末增長43.5%;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十二五」期末的13817元提高到2019年的19873元,年均增長9.5%……
從「規劃圖」到「實景圖」,我市堅持推進鄉村產業、生態、文化、組織、人才「五大振興」齊頭並進,搭穩鄉村振興「四梁八柱」。一項項政策向農村傾斜,一筆筆資金湧向農村,一批批人才紮根農村,鄉村振興熱浪在江門湧動。
鄉村振興有了產業支撐。全市成功創建1個國家級、7個省級、27個市級現代農業產業園,規劃打造廣東省農產品加工示範區、江門農產品冷鏈物流優勢產區產業園和大灣區農產品交易流通中心。累計培育農產品地理標誌15個,「三品一標」農產品199個,國家名特優新農產品2個、省級特色農產品優勢區6個,區域公用品牌48個,位居廣東省前列。
鄉村振興留住美麗鄉愁。「三清三拆三整治」農村環境整治行動、「三清一改」村莊清潔行動、農村人居環境專項整治「3+2」行動(「廊道」整治)等多管齊下,全市所有村莊已完成人居環境基礎整治任務,80%以上村莊達到乾淨整潔村標準;連線全市123個村莊規劃打造14條美麗鄉村精品線路,建成一批國家級、省級美麗鄉村特色村、示範村。
鄉村振興吹起文明新風。全市行政村實現先進綜合性文化體育服務中心100%全覆蓋;設立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1394個,形成涵蓋縣鎮村三級、全域覆蓋的實踐陣地布局;組建文明實踐志願服務隊伍1790支,開展文明實踐活動2.32萬場次。
鄉村振興築牢組織堡壘。全市1056個農村基層黨組織、10萬名農村黨員活躍在鄉村田野;市縣鎮三級240多名優秀幹部到鄉村一線擔任第一書記;73個鎮(街)全部建設了黨群服務中心,所有行政村升級改造黨群服務中心,並織密「村到組、組到戶、戶到人」三級黨建網格。
鄉村振興夯實人才保障。近年來,我市著力實施「粵菜師傅」「廣東技工」「南粵家政」三項工程,開展「新型職業農民」職業技能培訓,對農村實用人才職稱評審進行政策傾斜,支持涉農單位博士、博士後工作站建設,搭建幹事創業平臺,為五邑鄉村振興注入「源頭活水」。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強化以工補農、以城帶鄉,推動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係,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
展望「十四五」,我市將積極融入「雙區」建設、強化「雙區」輻射,統籌鄉村振興與構建「三區並進」區域發展新格局,以樹立全省鄉村振興示範標杆為目標,打造大灣區農業交流合作平臺,突出高質量穩定脫貧,大力實施鄉村產業提質工程,昂首邁向農業農村現代化,實現鄉村振興,圓夢僑鄉。
(文/畢松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