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批浮動淨值型貨基獲批 6家基金公司「嘗鮮」

2021-01-08 金融界

來源:證券時報

7月12日,匯添富、鵬華、嘉實、華安、中銀、華寶等6家基金公司旗下的浮動淨值型貨幣基金獲批。

據證券時報記者了解,目前獲批的首批浮動淨值型貨幣基金名稱分別是:匯添富匯鑫浮動淨值型貨幣市場基金、鵬華浮動淨值型發起式貨幣市場基金、華寶浮動淨值型發起式貨幣市場基金、中銀瑞福浮動淨值型發起式貨幣市場基金、嘉實融享浮動淨值型發起式貨幣市場基金、華安現金潤利浮動淨值型發起式貨幣市場基金。

有基金公司反饋,目前獲批的浮動淨值型貨幣基金的發行時間還不確定,前期會先找機構投資者溝通。

試點為期6個月

浮動淨值型貨幣基金是新生事物,如何設計讓其運作更加穩健規範,業內已有多次探討。

記者了解到,在最新一次召開的浮動淨值型貨基研討會中透露,此次作為試點的6隻浮動淨值型貨幣基金,選擇的基金管理人均是有過較大規模貨幣基金管理經驗的基金公司。在6個月試點期間,或不再新增同類產品,而首批6隻基金強調穩健運作,做好流動性管理,堅守合規底線,並要求新基金成立6個月試點期間,運作規模最好不要過大等。

從證監會官網公示的基金募集申請核准進度看,自2018年1月底易方達基金首次申報市值法(現統一規範為浮動淨值型)貨基以來,截至今年6月底,共有40家公募申報了40隻貨基產品,其中市值法貨基申報數量為11隻,浮動淨值貨幣型基金申報數量為26隻,而市值法貨基是浮動淨值型貨幣基金更名前的名稱,兩類基金目前上報總數量為37隻。

在成熟市場已有成功實踐

從國際經驗看,浮動淨值型貨基已在歐美等成熟市場有了成功實踐。

一位基金行業資深研究人士認為,從美國等成熟市場看,作為貨幣基金髮源地的美國,其早期的貨幣基金均為固定淨值型。在2016年10月14日起實施新的監管規定中,美國開始針對機構優質貨幣基金施行浮動淨值的監管要求;歐洲貨幣基金最早均使用浮動淨值,後引入固定淨值,目前兩種估值方法並存。

據悉,由於機構投資者在美國施行量化寬鬆政策後,習慣了低利率貨幣市場環境,同時沒有銀行交易對手風險等,對機構投資者來說,浮動淨值型貨幣基金仍具較大吸引力,美國貨幣基金整體規模未受太大影響。

在我國,打破剛性兌付已是大勢所趨。傳統的以攤餘成本法保持1元面值穩定的貨基,亟需相應改革,浮動淨值型貨基就成為承載國內貨幣基金改革創新的重要產品形式。

相關焦點

  • 千億資金瘋搶這隻基金!權益類產品賣爆了,浮動淨值貨基暫停申報
    「浮動淨值貨幣基金這類產品目前不能上報,除了首批獲批的6隻以外,之前上報的產品均已要求撤回了。」2月18日,滬上一家基金公司人士告訴新經濟e線。浮動淨值貨基暫停申報當天,深圳一家基金公司人士也對新經濟e線表示,「監管部門現不讓申報同類產品,要等首批6隻試點產品運作平穩後再作考慮。」
  • 首批2隻浮動淨值型貨幣基金上報
    根據證監會公布的基金募集申請公示,基金公司近期申報的貨幣基金產品名稱已出現了「浮動淨值型」字樣。  最新基金募集申請公示顯示,已有兩家基金公司按照指引要求上報了浮動淨值型貨幣基金,工銀瑞信基金和平安大華基金在6月8日同時遞交了浮動淨值型貨幣基金的申報材料。工銀瑞信上報的產品名為慧安浮動淨值型貨幣市場基金,平安大華申報的產品名為開元浮動淨值型貨幣市場基金,兩隻產品均已被受理。
  • 浮動淨值型貨基表現如何?——貨幣基金2019年四季報點評
    短期理財基金:   嚴監管下短期理財基金規模進一步下降;資產配置上,短期理財基金降久期、加槓桿。   浮動淨值型貨基表現如何?   相比起傳統貨基,浮動淨值型貨基收益率相對較高,基金槓桿相對較低,久期相對較短,配置了更多的同業存單和更少的銀行存款。
  • 浮動淨值型貨基有望試點 定存投資不超30%
    備受行業關注的浮動淨值型貨幣市場基金迎來新消息。市場第一隻「市值法」貨幣市場基金是去年1月上報,一年多來終迎破局。基金君獲悉,近日監管層召集部分基金公司召開了關於浮動淨值型貨幣市場基金研討會。業內傳出針對此類基金的內部試點指引,其中包括要求僅面向機構客戶發售且認申購金額100萬以上、可發起式模式、相關基金經理需具備5年以上貨幣基金管理經驗等「要點」。業內人士表示,因受規模過大、及流動性風險影響,普通攤餘成本法貨幣基金獲批和成立基本處於停滯狀態,行業對浮動淨值法貨幣基金持續關注,若一旦此類基金破局,未來將這類貨基會批量出現。
  • 什麼是浮動淨值型貨幣基金
    貨幣基金,作為一個風險小,收益穩健的投資標的,受到各類投資者青睞,比如各種寶寶類的理財產品,其本質上仍然是一種貨幣基金理財。貨幣基金具有風險小、高流動性、收益穩健,具有「準儲蓄」的特點。貨幣基金投資短期貨幣市場的基金,即為貨幣基金,包括國債、各種商業票據、銀行定期存單、企業債券等短期有價證券等風險小的優質金融資產。浮動淨值貨幣基金是相對固定淨值貨幣基金來說的,淨值以基金資產市值為基礎來計算。傳統的以攤餘成本法保持1元面值穩定的貨幣基金,暗含了剛性兌付和類保本機制。從過去的經驗看,貨幣基金並沒有像銀行存款那樣設定準備金。
  • 浮動管理費綁定基民和基金經理?(以華泰柏瑞景氣回報基金為例)
    在「基金賺錢、基民不賺錢」口號下,浮動管理基金應運而生,並以「固定管理費+業績報酬」的收費模式將基民與基金公司利益捆綁。然而平穩的業績和短則一年、長則三年的鎖定期背後是基金公司「收割」基民,同時亦變相「旱澇保收」!12月21日,華泰柏瑞景氣回報基金開放日常贖回業務。
  • 首批公募基金2020年四季報出爐!中銀基金旗下多隻債基均現明顯贖回
    多隻債基均現明顯贖回1月7日,基金首批2020年四季報新鮮出爐,率先披露的主要來自於中銀基金旗下的多隻固收類產品。眾所周知,2020年四季度由於多隻債券大幅下跌,牽涉多隻債基出現了明顯回調,不少債基持有人即使沒有「受傷」,也都紛紛選擇先贖回觀望。
  • 浮動費率基金來了 基金公司「旱澇保收」將成歷史
    來源:新京報原標題:浮動費率基金來了基金公司「旱澇保收」將成歷史浮動費率基金來了。近日,6隻浮動費率基金獲批,其中5隻發行中。與往日基金公司只靠做大規模坐收管理費、基民虧錢了也照收不誤不同,浮動費率基金真正實現了基金公司和基民「共進退」。
  • 首批!中銀基金2020年四季報出爐,多隻債基遭贖回_新三板要聞_新...
    1月8日,資本邦獲悉,昨日市場首批公募基金四季報新鮮出爐,均為中銀基金旗下基金產品,合計9隻均為固收類基金:    值得注意的是,在債基方面,中銀安享債券、中銀寧享債券、中銀中債3-5年期農發行債券指數等多隻基金均有明顯的贖回,而基金管理人本身也在2020年四季度對中銀純債債券A進行了贖回操作。
  • 貨基收益率走低 債券型基金受關注
    中證網訊(記者 萬宇)近期,貨基收益率一路向下,Wind數據顯示,截至4月7日,市場上可比傳統貨基今年以來平均收益率為0.63%,超半數產品的七日年化收益率已跌破2%。以穩健著稱的債基受到投資者關注,Wind數據顯示,長期純債型基金指數在2004年至2019年的16年間,每年均實現正收益,其中2014年和2015年漲幅超過10%,分別上漲12.61%和10.12%。
  • 首批公募MOM獲批 華夏等5家基金公司拔頭籌
    首批管理人中管理人(MOM)產品正式獲批,投資者將在2021年迎來一類新的基金產品。首批公募MOM獲批經過一年的系統搭建、人員籌備、產品答辯,公募MOM正式揚帆起航。2020年12月31日,招商惠潤一年定期開放混合型發起式MOM、創金合信群力一年定期開放混合型MOM、華夏博銳一年持有期混合型發起式MOM、建信智匯優選一年持有期混合型MOM、鵬華精選群英一年持有期靈活配置混合型MOM等5隻產品獲批。5隻公募MOM均為混合型產品,投資運作更偏靈活、穩健。
  • 基金小講|什麼是浮動管理費基金
    11月21日,浮動管理費率基金重啟試點,分兩批合計12家基金公司試點,首批6家基金公司已經拿到批文,這6家基金公司分別為國泰基金、富國基金、華泰柏瑞基金、興全基金、中歐基金和華安基金。這個新聞已經有段時間,而且第一批試點的基金已經都在發行募集了,不過還是決定想系統的了解下關於浮動管理費的相關內容。
  • 首批浮動管理費率基金試點業績分化 未來發展可期
    2019年11月21日,監管部門重新啟動對此前暫停的浮動管理費率基金審批,至今運作近一年,6家基金公司發行的產品業績表現分化明顯,年內收益率首尾相差近30個百分點。在分析人士看來,這與市場結構性行情有關。
  • 來了,首批科創50ETF獲批!華夏、易方達、工銀瑞信等4家基金公司飲...
    9月11日,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了解到,首批上報的科創50ETF正式獲得批覆。 首批產品包括易方達基金、華夏基金、工銀瑞信基金、華泰柏瑞基金4家基金公司旗下的4隻產品。這也是首批跟蹤科創50指數的ETF產品。
  • 貨幣和債券型基金雙雙縮水 基金公司搬「固收+」救場
    事實上,從中基協最新發布的公募基金5月市場規模數據中,也能直觀感受到,主打低風險投資的債基、貨基等固定收益類產品熱度下降。 數據顯示,截至5月末,貨幣和債券型基金份額、淨值雙雙縮水。其中,貨基份額和淨值分別較上月末減少1933.6億份、1942.01億元;債基份額和淨值分別較上月末減少306.08億份和657.13億元。 此外,截至6月20日,本月以來,至少有4隻債基發布了延長募集公告。如正在發行的興業綠色純債一年定開債基,原募集截止日為6月15日,現延長至7月14日。
  • 200多隻銀行理財產品 淨值低於1|收益率|淨值型理財|浮動管理費|...
    相關數據顯示,截至6月15日,超過200隻存續的銀行理財產品淨值低於1。這些負收益銀行理財產品中,多屬於「R2」級別,即「穩健型、中低風險」。如今,越來越多的投資者意識到,原來銀行理財產品真的會虧損。業內人士提醒投資者,隨著淨值化轉型,這種情況出現的頻率會越來越高。
  • 首批科創基金放開規模上限 多隻產品淨值翻倍
    首批科創基金成立一年半,業績規模雙豐收,而其10億元的規模上限也終於正式「鬆綁」。  業內人士表示,科創基金打開規模空間,但要獲得實際擴容還是要做好投資業績。  多隻科創基金  放開規模上限  2019年4月,南方、華夏、富國、易方達、嘉實、匯添富、工銀瑞信基金旗下的科技創新基金獲批。
  • 基金賺錢才收管理費
    去年大部分基金業績不俗,取得了超越大盤的收成,然而也有個別基金虧損。不過這些虧損的基金,管理費還是照收不誤。那麼,賺錢了才拿業績提成,不賺錢不拿,這種浮動收管理費方式的基金你喜歡嗎?繼去年首批6隻基金髮行成立後,最近第二批浮動管理費率基金也陸續獲批。
  • 方正富邦基金權益產品乏力,貨基「獨大」現狀急需改變
    紅刊財經 張桔方正富邦基金2019年業績虧損3018.12萬元,其背後原因,與公司貨基一枝獨秀、權益產品發展不利有著很大關係,而基金經理操盤經驗少、基金投資風格過於保守、高管頻繁變更等原因也是不可忽視的因素。
  • 方正富邦基金:九年七虧 貨基挑大梁 首發主動股基折戟
    成立九年七虧,高管頻繁變動  方正富邦基金於2011年6月30日正式獲批,是首家獲批的陸臺合資基金管理公司,註冊地為北京市。公司註冊資本為2億元人民幣。其中,方正證券(8.920, 0.00, 0.00%)出資66.7%,富邦證券出資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