租房故事丨滬漂七年,為了省錢我沒住過「正規」房子

2020-12-20 克而瑞租售

一座城市就像一個包羅萬象的容器,裡面有形形色色的人和事。

在城市裡生活,我們每個人都需要有一個專屬自己的「避風港」,讓自己睡覺、休憩、思考。為了搭建這樣的一個「避風港」,有的人選擇了在這座城市背負上幾十年的房貸,也有人選擇了租房生活。

而我,應該算是滬漂裡最心酸的一個,但最後的結果還算不錯。

本 文 約 2152 字 閱 讀 需 要 4 min

被訪者 | 小歆寫作者 | 金捷

我的滬漂之旅是非常偶然開始的。

2012年3月,我從高中輟學後經人推薦去廣西做客服,原以為可以找到一份養活自己又能補貼家裡的好工作,結果到那後才發現只是一場騙局。我沒有選擇回家,而是買了一張綠皮火車的硬座去了上海,我想上海這麼繁華的地方定有我的容身之處。

剛到上海時我在這邊並沒有朋友,我就住在上海南站旁邊幾十塊錢一晚的招待所裡,白天出去找房子和工作,晚上就回到滿是煙味的幾平米小房間睡一覺。招待所的老闆娘聽我要找房子,還可以把小房間以每月500元的價格租給我,我自己負責打掃衛生就行,我當時對上海租房市場還並不了解,覺得花這麼多錢還要住得這麼憋屈,就拒絕了她。

後來我在徐家匯的甜品店找到學徒兼店員的工作,早班晚班兩邊倒,月休2天,但每月的工資平均有2400元,這和老家的薪酬水平相比已經算很不錯了,以至於我找到這份工作後父母在老家還向親戚朋友炫耀了半天。

等到我真正開始租房的時候,才發現自己的工資在上海連一套像樣的房子都租不到,中介一聽我的預算只有五百,連我的中介費都嫌少不想賺,還勸我自己去中環外的老小區看看有沒有貼在牆壁上的廉租房廣告。

最後,我又回到了上海南站附近的招待所裡,房間裡沒有窗戶和家具,衛生間都是一起共用的,但這充滿煙味的幾平米小房間與徐家匯周圍動輒幾千的房租相比,已經是我最好的選擇,不過老闆娘此時又加價了一百塊。

在招待所裡住了小半年後,好朋友偶然說起她在龍吳路的一個老小區裡找到適合我的房源,雖然比現在住的位置要稍微遠一點,但有自己完全獨立的廚房和衛生間,而且價格比我現在月租的招待所還要便宜,每月僅需350元。

我還以為這是天上掉餡餅的事情,等我實地去看房子的時候才發現,原來這就是之前中介口中的「廉租房」——由地下車庫改造而成的房子。

小區車庫裡除了停放的機動車外,角落裡的幾個空間都被人用木板隔出來2個房間,最大的房間擺放了床、衣櫃和小沙發,另外一間被用作「廚房」和「廁所」,裡面擺著灶臺和洗衣機,灶臺沒有煤氣,只能用液化氣鋼瓶,廁所面積兩平米都不到,和廚房之間的隔斷也只剩一個破損的帘子。

負責出租的小區保安和我介紹說,就是這樣一個牆壁發黴、房頂還滲水的「車庫」房,因為價格低廉,配套齊全,在這邊屬於「一房難求」的香餑餑。

相比沒有獨立空間的招待所,我最後還是選擇了這魔幻的車庫房,籤約的時候我怕被騙,還想看下房東的房產證,結果卻被告知「這個車庫房沒有產證的,它沒有產權,屬於那時候打的擦邊球。」

2015年4月,在徐匯區龍吳路的車庫房因被人舉報,我從這個住了兩年半的房子搬到了寶山顧村的另一個「廉租房」,與之前不同的是,這間車庫房是由自行車車庫改造成的,所以房間裡總算能照進陽光,房租也漲到了700元/月。

不過搬過去半年後,這間房又被小區居民舉報了。

那時候我來上海已經有快四年了,從普通店員晉升到了寶山萬達店的見習店長,工資也從一開始的兩千多漲到了快五千塊,其實我完全可以提高自己的租房品質,拿我身邊的的同齡人舉例,大部分的人都願意拿薪資的30%到50%去租房,但我不想把自己辛苦掙到的錢轉交給房東,我還有更大的夢想。

有趣的是,之前在徐匯龍吳路車庫裡一起住過的鄰居知道我沒地住之後,又告訴了我另一種形式的「廉租房」,也就是現在我們所說的「隔斷房」,它優點在於能以較低的價格住進有完整配套的小區,犧牲的或許只有一點點私人空間。

我看了幾次房後選擇了在共富新村的「隔斷房」,租金1200元/月,房子有五間臥室,我的房間是就是「不合法」的兩間之一,由客廳改造,是典型的隔斷。另外一個室友住在客廳陽臺的隔斷間,她還要從我的房間穿過才能回到自己的私人空間,這也使得我們成為了特殊情境下的「閨中密友」。唯一的缺點就是房子住的人太多了,卻只有一個衛生間,上廁所之前還得在群裡「預約」。

風波正起的時候,房東告訴我不要給任何來路不明的人開門驗房,這意味著隨時有被趕走的可能。

所以當初搬進去的時候我也從行李箱打包了一部分家當,另外一些我放在好朋友家裡,做好了隨時離開的準備。幸運的是直到2019年也沒有人掄起錘子鑿開我的牆壁。

好笑的是,我回想起這七年的「人下人」租房生活,我發現我從沒住過「正規」的房子,但我並不後悔,因為我來上海之前我就知道離開是一件很必然的事情,我不可能在這買房子,我沒有能力在繳納五年個稅後再額外拿出上百萬的首付在這裡買房,所以我只要竭盡全力的攢錢就好。

2019年初,我已經在店長這個職位站住了腳跟,但我還是選擇了離開,我拿著從房東那裡「省」下來的15萬回到了貴州老家,這七年的積蓄在老家城區的新盤付個120平米的房子綽綽有餘,剩下的錢我在這邊租一個店面,開始自己創業做甜品。

如今回老家也有快兩年了,父母從農村老家搬到新房來和我一起住,除了在家裡搞搞衛生之外,還會在我的甜品店幫忙幹活。「逃離北上廣」這個選擇對於大多數工資交給房東的人來說或許沒那麼理想,但對我而言確是最好的選擇。

而且,今年我也才25歲而已。

相關焦點

  • 上海自如 給「滬漂」一個溫暖的家
    我是上海自如的一名「自如客」,坐標上海靜安區,自16年起,已經入住上海自如3年多了。不少朋友詢問我,上海自如怎麼樣?我想說,我在上海這麼多年租過不少次房子,目前感覺上海自如租房還是更令人安心一些。剛來上海的時候,我也自己通過中介和其他租房平臺租過房子,但是發現電視劇都是假的,想租到好房子實在是太難了!破舊的老公房價格還賊貴,新一點裝修好一點的房子又太偏遠,合租室友太糟心,整租安全沒保障。在上海打拼了幾年後,我覺得不能再這樣湊合著住了,於是選擇在上海自如友家合租了一套房間。選擇上海自如友家,最開始是被上海自如友家的房間的裝修風格所吸引。
  • 95後滬漂故事後續:年輕人,我滬漂23年年薪千萬,40歲才敢結婚
    為了解答這些問題,騰訊新聞聯合眾多優質創作者,圍繞95後這個「年輕群體」,通過行業觀察、人物故事、市場報告等一系列的內容,試圖為大眾揭開這個新興群體的真實群像。海明威在《流動的盛宴》中描寫他旅居過的巴黎:「如果你足夠幸運,年輕時候在巴黎居住過,那麼此後無論你到哪裡,巴黎都將一直跟著你。」這是在北上廣深漂著和漂過的人才能有的深切感受。
  • 小姐姐讓我佩服,8天時間花費4萬改造出租屋,房東見了想收回來住
    「滬漂」、「北漂」,在偌大的城裡打拼,有哪個人不想有個屬於自己的家?不過現實是,絕大多數年輕人都還在租房住,租的房子條件,要想完全滿足自己的喜好,當然還靠自己改,而這期《嗨!我的新家》的小姐姐卻讓我心生佩服,用8天時間,花費4萬徹底改造出租屋!
  • 我在北上廣當「老漂」:7口人擠90平房子,來北京10年沒去過天安門
    與「北漂」、「滬漂」等各種「漂」相對應的,他們也形成了自己的群體「老漂」。在老家的親友看來,「老漂」們生活在傳說中的大城市,高樓大廈,鱗次櫛比,吃香的喝辣的。可是對「老漂」們自己來說,生活更多的是局限於家庭,遠離故土和老親舊友,大城市再好也是異鄉。
  • 8年小白領租房故事:深圳租房都有哪些坑?
    上周末跟一個來深圳打拼近8年的社畜交流,她近期剛好房子到期要換房子......租。 沒想到一個來深8年的人也沒逃過「租房套路」,今天就來分享一下她的經歷,順便說說租房都有哪些坑。
  • 中介高價從房東手裡租房低價出租,結果租客不敢住了,想立刻搬走
    每日社會論每日更新,講述身邊故事,深談人間冷暖,喜歡的朋友可以右上角關注,謝謝。標題:中介高價從房東手裡租房低價出租,結果租客不敢住了,想立刻搬走現如今幾乎10個人裡面就有8個人租個房子,而那些租房子的人之所以會在租房之前,不停地看房子,比較房子,就是為了想用更低的價格租得稱心如意的房子。
  • 《三十而已》中房子的含義竟然如此多和扎心!
    最近,《三十而已》火熱,故事以三位即將三十的女性為主角,真實呈現了三個階層的都市生活痛點。三十的王漫妮租房子,三十的鐘曉芹老房子,三十的顧佳大房子,展現了每個人的不同生活。和大多上海滬漂一樣,租房,路上買早點,擠地鐵,上班,加班下班回家,過著朝九晚十的生活。在一家奢侈品店米西亞(影射的品牌應該是普拉達)做高級銷售,估計月薪在1.5~3萬左右。雖然月薪高,但飲水機都不捨得買,為省錢吃盒飯,有時候生活宛如廠妹,屬於「精緻窮」。
  • 黑道砸門、半夜被牆皮砸醒、遭遇公寓爆雷,我的租房風雲
    本期顯微故事講述的是一群遭遇黑心房東、中介的年輕人,他們之中:有的人懷抱著理想來到深圳,卻受限於囊中羞澀不得不租在城中村,半夜被天花板掉落的牆皮砸醒;有的人遭遇過黑道上門驅趕退房、被黑心房東扣押押金,但最終靠法律的手段討回公道;還有的人第一次租房就被涉及欠下高額租房貸
  • 租客故事:我租房的那三年
    租客故事:我租房的那三年豬客之家12.2018我現在住在三樓,冬日的空氣很好,早晨陽光會從窗口照進來,今天的天氣很好。我就是想告訴大家租房的生活沒那麼糟糕。我租房那三年每當我看到別人吐槽租房生活時,我就想著並不是每個人都是不愉快的,起碼我不是,當然這和心態與運氣息息相關。希望大家都能找到好房子,遇到好房東。
  • 兒子120平方的房子出租,住到父親家:你們租房住,16萬過渡費算清
    其中為了適應房源,父母親拿了一套100平方的房子,大兒子一家拿了套120平方的房子,還有80平方,這其中有丈母娘50平方的面積,大兒子30平方的面積。 可沒想到,如今父母親竟落得個無房可住的地步,兒子把自己的120平方房子出租,住到父母100平方的房子裡,對父母說:「你們租房住,16萬過渡費算清!」事情究竟如何呢?
  • 我下了11個租房APP還是沒能租到房子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同感,租個房子是真的難。下面是我的三次租房經歷,希望大家在租房路上都能碰到好人。1.小廣告的房子不太靠譜大四實習的時候,考慮到每天從學校趕到公司要花兩個小時的車程,選擇從學校搬出去住。想法是好的,實際執行的時候才知道租個房子是真的麻煩。
  • 5年換租8套房,我總結出這些租房經驗
    剛開始搬進去的時候,約好的6月24號搬進去,結果房子也沒給我收拾好,拖了一個禮拜才住進去。這也就算了。今年年後回來,可能是房子租不出去,他天天微信轟炸我,讓我提前交房租。18年的時候,我和男朋友在公司附近小區租了個三室一廳中的一室。我倆住2號房,1號房住了個程序猿,3號房也住了對情侶。一個房間5個人,可想而知有多熱鬧。我運氣也挺好的,3個室友沒一個省油的燈,一個賽一個奇葩。
  • 孟非對名牌"不感冒":衣服多網購房子已住七年
    孟非對名牌"不感冒":衣服多網購房子已住七年   孟非過肥年名牌、好車、別墅一個不少  日前有媒體報導,主持人孟非現在不僅是江蘇衛視的「一哥」,也是南京名流圈中炙手可熱的人物,時尚晚宴類活動如果請不到孟非,那簡直不好意思承認自己是正規的。  近日,孟非赴京錄製《藝術人生》新年特別節目後返回南京,有人也用鏡頭記錄下了這位「頂級紳士」的豪宅。
  • 畢業租房選北京自如租房,省心省力又省錢
    租房,是即將要畢業的同學們不得不面對的一個大難題。究竟怎樣才能租到性價比高住著又省心的房子呢?今天我就來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北京自如租房經歷,希望可以給那些正在為租房煩惱的畢業生們提供一個正確的「解題「思路。
  • 畢業生租房為何選在城中村?房租能便宜...
    2020級畢業生徐麗(化名)告訴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我在廣州番禺的市橋一帶租房,是和朋友合租兩房一廳的房子,房租是1500元/月,平攤下來750元/月。」而在房天下上搜索番禺市橋租房,兩居室的價格普遍在2500元以上,一些小區甚至超過4000元。
  • 95後滬漂:在上海三年,工資翻了10倍,卻罹患兩種癌
    為了解答這些問題,YOUNG財經聯合騰訊新聞與眾多優質創作者,圍繞95後這個「年輕群體」,通過行業觀察、人物故事、市場報告等一系列的內容,試圖為大眾揭開這個新興群體的真實群像。我喜歡上海,這裡思想多元,城市包容,工作環境也讓我開拓了眼界。來上海兩年,沒房沒車,但我從來沒覺得自己是一個滬漂。京漂、滬漂那是上一代人的提法吧?只不過在上海,我不知道未來在哪裡,未必要紮根在這吧。我有一份看起來光鮮高級的工作,帶著小小光環的。所有問及我的人一聽在城市規劃設計院工作,就覺得很高大上的樣子。但實際上並非如此。
  • 年輕人租房風雲:黑道砸門、半夜被牆皮砸醒、遭遇公寓爆雷
    這時我才知道,我這個公寓是「農民房」改造的。農民房是深圳特有的稱呼,也可以叫做城中村——接納了大部分來深圳打拼的年輕人。很快我就領略了「農民房」的威力。因為不是正規開發商規劃,農民房在裝修上極度節儉,不少房子甚至是毛坯出租,房子、空調都需要承租人自己購買。
  • 「租房系列」如何去尋找房子?
    換個城市,或者剛從學校出來自己開始生活,首先面臨的一個問題就是租房!或許你有充足的積蓄,或者有一個好的家世。可以去買一個房子,但是在還沒有住進去之前。肯定需要自己落腳的地方。那麼問題來了,如何去找房子租?
  • 租房血淚史:黑道砸門,半夜被牆皮砸醒,遭遇公寓爆雷|深度
    本期顯微故事講述的是一群遭遇黑心房東、中介的年輕人,他們之中:有的人懷抱著理想來到深圳,卻受限於囊中羞澀不得不租在城中村,半夜被天花板掉落的牆皮砸醒;有的人遭遇過黑道上門驅趕退房、被黑心房東扣押押金,但最終靠法律的手段討回公道;還有的人第一次租房就被涉及欠下高額租房貸
  • 民工這裡租房,條件提太多你很難租到房子住!
    「我租房子不燒飯,只是睡覺。我租來只是下班了晚上睡一下覺。」大姐馬上又回答他:這樣的房子也有啊,一般在700-800元。他想了想,指著大姐前面一幢樓說:我剛才在哪幛樓看了一間四樓只燒飯的房子,房東要600元,600元我覺得也太貴!還有一個它裡面好髒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