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政策紅利加速釋放 我國營商環境持續優化
營商環境是企業生存發展的土壤,持續優化營商環境成為貫穿2020年全年的關鍵詞之一。盤點2020年,我國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時實現了經濟的穩步復甦,這與中央到地方密集部署、持續優化營商環境的舉措不無關係。這一年,中央圍繞持續深化優化營商環境的重要決策接踵而至,而地方也紛紛立法、制定方案,強力推進「放管服」改革,企業獲得感不斷增強。
今年是優化營商環境政策紅利加速釋放之年。1月1日,國家層面首次立法推出的優化營商環境條例和新修訂的外商投資法同步落地實施。通過創新體制機制、強化協同聯動、完善法治保障,我國將為各類市場主體投資興業營造穩定、公平、透明、可預期的良好環境。
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深刻地改變了全球政治、經濟環境和人們的日常生活。面對國內外疫情和世界經貿形勢急劇變化帶來的新挑戰,我國以更好的營商環境穩住經濟基本盤、推動高質量發展的要求更加迫切。
全國工商聯11月1日發布的2020年萬家民營企業評營商環境報告顯示,民營企業對營商環境滿意程度明顯提升。樣本企業對所在城市營商環境的總體評分從去年的68.71上升到74.46,其中對法治環境、市場環境的評分較去年都有了較大程度的提升。疫情發生後出臺的各類惠企政策尤其受到民營企業好評。這些成績取得的背後,是2020年從中央到地方優化營商環境政策的持續加碼和落地。
直達機制助企紓困
11月1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全國深化「放管服」改革優化營商環境電視電話會議重點任務分工方案》(以下簡稱分工方案),對下一階段深化「放管服」改革優化營商環境工作作出部署。分工方案明確了5個方面25項重點任務,提出了具體措施,並點明由相關部委負責。
專家表示,分工方案的出臺,來源於9月11日國務院召開的全國深化「放管服」改革優化營商環境電視電話會議。此次電視電話會議強調持續推動「放管服」改革取得了新進展:從確保減稅降費實效,到創新信貸服務模式,讓企業特別是中小微企業融資更加便利優惠;從進一步降低準入門檻,到深化「證照分離」改革;從創新包容審慎監管,促進新興產業更大發展,到落實外商投資法及配套法規、外資準入負面清單,打造更優開放環境……
分工方案釋放了更多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和發展動力的積極信號,也對部署進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提出了要求。分工方案圍繞「放要放出活力、放出創造力」「管要管出公平、管出質量」「服要服出便利、服出實惠」等方面作了具體分工。
今年以來,受新冠肺炎疫情衝擊,不少市場主體生產經營更加困難,甚至面臨「生與死」的考驗。面對嚴峻形勢,黨中央、國務院果斷決策,在「六穩」的基礎上提出了「六保」任務,出臺了更大規模的助企紓困政策。為了真正讓「真金白銀」惠及各類市場主體,同時保證基層政府的基本運轉,國務院建立了「一竿子插到底」的直達機制。截至9月底,今年新增2萬億元財政資金中,應下達地方的1.7萬億元,已有1.57萬億元下達到市縣使用單位,有效補充地方財力,保證了減稅降費落實到位。
專家表示,減稅降費與直達機制的有效結合,成為宏觀政策與「放管服」改革政策相結合取得良好效果的一個成功案例。同時,一些市場主體擔憂直達機製作為一種臨時性的制度安排,隨著經濟形勢的好轉是否還會持續。對此,分工方案在充分總結直達機制經驗基礎上,明確提出「進一步完善財政資金直達機制,優化完善直達資金監控系統功能,督促各地區加強直達資金日常監控,確保資金落實到位、規範使用」,並探索推動相關舉措制度化、常態化,讓那些遭遇市場嚴冬的企業能夠持續感受到政府助企紓困政策的溫暖。
地方政策加碼助力
在中央層面不斷推進營商環境優化的同時,地方政府也紛紛加大政策力度,推進優化營商環境政策落地和制度創新,進一步增強企業獲得感。
在國務院召開全國優化營商環境電視電話會議後,北京就召開了專門會議,部署深化「放管服」改革優化營商環境工作,緊緊圍繞市場主體需求,抓好「最後一公裡」政策落地,推動「放管服」改革取得更多成效。據悉,北京將出臺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更好服務市場主體發展實施方案,也可稱之為優化營商環境4.0版,包括277項改革措施。
今年年初,上海已形成營商環境3.0版改革方案——《上海市全面深化國際一流營商環境建設實施方案》,對標世界銀行和國家營商環境評價體系,並針對企業集中反映的實際需求,提供一攬子制度供給。近日發布的《長三角高質量營商環境指數報告》顯示,2020年長三角營商環境排名中上海佔據首位,龍頭效應明顯。
作為樣板城市,北京和上海以敢於啃「硬骨頭」、蹚「深水區」的精神,在辦理建築許可、跨境貿易、開辦企業、財產登記等領域進行了一系列大刀闊斧的改革,為全國「放管服」改革、優化營商環境樹立了標杆,提供了大量可學習、可複製的寶貴經驗。
其他非樣板城市也紛紛「亮劍」,在堅決清理隱性壁壘、切實推進簡政放權、推進優化營商環境制度化和法制化建設、打通政策落地「最後一公裡」等方面著力,為優化營商環境持續加碼。
比如,南京發布的《南京市優化營商環境政策新100條》,重點在政務效能、商務環境、市場監管、法治建設、社會服務和保障機制上尋求創新突破,以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貴州先後制定並頒布《貴州省外來投資服務和保障條例》和《營商環境整治專項行動方案》,不僅注重招商也注重「安商」,積極幫助已落戶企業解決突出困難和問題。
與此同時,多地開始加快推進地方版的優化營商環境條例。據中國商報法治周刊記者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北京、上海、廣西、山西、河南、天津、遼寧等地已制定或已實施地方版的優化營商環境條例。
司法指標持續優化
專家表示,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不僅給社會正常生產生活秩序造成了巨大衝擊,對人民法院如何堅持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矛盾化解工作,也是一次大考。
疫情發生以來,最高人民法院把服務保障「六保」任務作為「六穩」工作的著力點,充分發揮民商事審判職能作用,努力解決人民群眾和市場主體受疫情影響遇到的實際困難。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副部級專職委員、二級大法官劉貴祥表示,一方面及時發布典型案例,服務黨和國家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另一方面及時制定司法政策,統一涉疫情糾紛案件處理的裁判尺度,引導和穩定社會對司法的合理預期。同時,持續提升審判的質量和效率,致力營造法治化營商環境。
近年來,我國在世界銀行營商環境評估中的排名明顯提升。2018年排第78位,2019年提高到了第46位,今年達到第31位,有了大幅提升。據了解,評估中與司法直接相關的指標有3個——「執行合同」「辦理破產」「保護中小投資者」。我國這三個指標持續優化、顯著提升。
而這些指標排名的提升與法院的努力密切相關。法院一方面在提高審判效率和質量、降低訴訟成本和訴訟周期上下功夫,實行立案登記制改革,強化司法公開;另一方面,持續加大對產權保護和智慧財產權保護的力度,通過糾正一批冤假錯案件,向社會釋放保護產權的明確信號。同時,就「執行合同」「辦理破產」「保護中小投資者」三個涉法指標,有針對性地出臺了一系列措施。
我國檢察機關作為國家的法律監督機關,通過履行刑事、民事、行政、公益訴訟四項檢察職能,在保障法治化營商環境,服務「六穩」「六保」中也發揮了積極作用。
營商環境好不好,企業的感受最直接。全國工商聯11月1日發布的2020年萬家民營企業評營商環境結果顯示,民營企業對營商環境滿意程度明顯好於去年。國家發改委10月發布的《中國營商環境報告2020》顯示,我國優化營商環境取得積極成效,企業和群眾的獲得感明顯提升。
專家表示,營商環境沒有最好,只有更好。目前,我國營商環境仍存在一些短板和薄弱環節,急需進一步聚焦市場主體關切,對標國際先進水平,既立足當前又著眼長遠,更多地採取改革的辦法破解企業生產經營中的堵點和痛點。展望2021年,期待有更多確實可行的改革實招落地。
(文章來源:中國商報)
(責任編輯:DF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