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海南長臂猿調查組從海南長臂猿5個家族群棲息地內的20個監聽點陸續撤離,為期7天的海南長臂猿大調查活動野外監測調進入尾聲。在本次調查中,調查組首次採用無人機技術拍攝,為長臂猿棲息地進行3D建模,並通過對長臂猿鳴叫聲音的錄製,探索建立長臂猿聲音資料庫,為接下來長臂猿保護提供科學支撐。
圖 | 11月14日,海南長臂猿調查隊隊員冒雨開展調查。本報記者 李天平 攝
嘗試
首次啟用無人機輔助調查
廣袤的熱帶雨林裡,海南長臂猿一個擺臂便能蕩到十幾米開外,而地面上的調查隊員往往需要翻過陡坡深谷,不僅面臨道路漫長、崎嶇危險的問題,也極大影響了調查的準確性和效率。
圖 | 在白沙青松鄉斧頭嶺,長臂猿樹上飛躍。本報記者 李天平 攝
本次長臂猿調查首次運用無人機技術輔助開展調查,無疑為解決上述難題提供了一種可行方案。
一方面,無人機從空中俯視的方式,具有大縱深、廣視角的特點,能與地面隊伍形成有效配合;另一方面,「無人機+熱成像」技術能更好地在夜間展開監測,幫助填補海南長臂猿夜棲行為等方面的研究空白。
「與此同時,無人機技術還能幫助我們快速獲得高精度的棲息地植被覆蓋情況。」海南國家公園研究院博士劉國琪介紹,通常他們會採用「衛星遙感」和「大樣地」的方式進行監測,但前者精度不夠、後者效率太低,無人機技術有效綜合了兩者的優缺點,構建起一套快速、準確獲取植被類型和覆蓋度的監測體系。
一個值得關注的焦點在於,不少專家對無人機是否會對長臂猿活動形成幹擾存在爭議。
為此,海南國家公園研究院在組織調查前,專門針對這一問題進行實驗分析,經過綜合對比,最終篩選出一款複合翼無人機作為本次調查裝備,既具備多旋翼垂直起降的優點,同時又具備固定翼的長續航、低噪音、可滑翔的優勢,儘可能降低對猿群帶來的幹擾。
幾天的觀察下來,調查隊員發現,海南長臂猿在不同行為模式下的抗幹擾能力存在差異。
「海南長臂猿上午鳴叫時,一旦有幹擾會立即停止鳴叫,這時我們的無人機飛行高度大概保持在200米的距離;玩耍棲息的狀態下,長臂猿抗幹擾能力較強,無人機可以飛到100米;而一旦長臂猿入睡,它們對外界環境變化會變得更加敏感。」劉國琪表示,由於調查期間出現風雨天氣等外部因素的疊加影響,目前尚不能確定無人機對長臂猿活動帶來的具體幹擾程度。
發現
第5個家族群具備一定的抗幹擾能力
「只聞猿聲不見猿影」是不少隊員在本次調查活動中留下的遺憾。突如其來的颱風天氣,的確在一定程度上打亂了調查節奏,但讓本次調查「歪打正著」地有了不少額外收穫。
「颱風天氣期間,我們發現不少猿群出現鳴叫異常的情況,一些群體集體噤聲,一些延遲鳴叫時間,一些則減少了鳴叫次數,這可能是猿群對特殊環境的應激反應。」海南國家公園研究院博士馬子馭坦言,目前尚不明確雨天與猿群鳴叫之間的關係,「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值得我們繼續觀察研究。」
「往年的海南長臂猿調查幾乎都在10月底開展,今年受颱風影響,調查活動推遲至11月,恰好撞上了雨季和旱季的交替期。」劉國琪表示,包括調查期間也遇到了晴雨天的轉變,這剛好為他們提供了一個在不同氣候條件下觀察海南長臂猿行為模式的機會。
本次調查中,最引人關注的莫過於今年8月剛剛喜添新丁的海南長臂猿第5個家族群(E群)。經過連續幾天的監測,調查隊員發現這個「三口之家」並無異常,這讓海南國家公園研究院「海南長臂猿保護研究」項目的「海南長臂猿繁殖生物學研究」課題負責人周江感到欣慰不已。
「我們在多年的跟蹤監測中發現,海南長臂猿幼猿幾乎都是在旱季出生,今年出生的這隻幼猿在雨季出生,讓我們不免擔心,沒有帶崽經驗的母猿能否應對颱風天氣帶來的覓食難等考驗。」在周江看來,目前海南長臂猿第5個家族群生存狀況良好,意味著它們具備一定的抗幹擾能力,這也讓他對這隻幼猿的健康成長持樂觀態度。
圖 | 在白沙青松鄉斧頭嶺,長臂猿在樹上活動。本報記者 李天平 攝
探索
著手建立長臂猿鳴叫聲音資料庫
在此次調查活動中,20個監測點同時啟動長臂猿聲音錄製工作,音頻經過統一編號後將進入此次調查的資料庫,這將為長臂猿的監測提供另外一種依據。
馬子馭介紹,在長臂猿的鳴叫聲中,包含著多個種群密碼,這些聲音密碼能反映出長臂猿家族的喜怒哀樂與種群數量變化。
比如長臂猿家族首領(公猿)發生變更時,種群鳴叫和合唱的節奏都會有相應的變化,不同種群之間的鳴叫聲也不相同,經驗豐富的監測隊員能憑藉鳴叫聲判斷出種群的位置以及是哪一個種群。
可以預見,將大量的音頻匯聚在音頻庫,通過現代化技術手段對其進行數據分析,將是未來長臂猿保護與監測的一個重要方式。儘管在實施過程中還有很多困難,但仍然值得期待。
(本報霸王嶺11月17日電)
------------------------------------------------
更多無人機實用技巧、課程,歡迎訪問無人機在線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