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報海口9月1日訊 (記者李夢瑤)棲息地的修復是海南長臂猿種群恢復發展的關鍵,這種全球最稀有的靈長類動物身上依舊藏著太多的未知。海南日報記者從9月1日在海口召開的海南長臂猿喜添幼猿新聞發布會上獲悉,海南國家公園研究院自組建以來,邀請國內外一流專家團隊成立聯合攻關課題組,從物種種群數量的動態變化、棲息地保護、保護威脅因素等多方面開展科研工作,正努力破解海南長臂猿種族存續密碼。
「研究院成立之初,便將海南長臂猿等珍稀物種的保護工作作為重中之重,全面收集整理海南長臂猿研究文獻,多次召開專家研討會並赴霸王嶺實地調研,不斷加強有關海南長臂猿的科學研究。」海南國家公園研究院理事長章新勝坦言,海南長臂猿和熱帶雨林的保護是一項系統工程,合理良好的機制體制和充沛的資源保障是該項事業能否取得成功的關鍵。
在海南省委、省政府撥付的1000萬元開辦費和第一年2000萬元科研經費的支持下,海南國家公園研究院充分發揮平臺化設計的優勢,吸收國內外一流學者組成項目執行委員會,並公開招募科研項目負責人,目前已組成匯集300名國際國內專家學者的團隊,依託研究院設立的「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海南長臂猿保護研究中心」更於日前正式獲批。
「我們將發揮各自的學科特長,通過相互配合、聯合攻關的方式進行海南長臂猿的保護工作,同時兼顧整個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建設和其他珍稀物種保護工作,為國家公園體制機制創新提供『海南模式』『中國模式』。」章新勝介紹,於今年8月召開的海南長臂猿保護國際研討會,便是該研究院充分吸收國際智慧、開展海南長臂猿保護聯合攻關的一次有益嘗試。
在這場國際研討會上,《海南長臂猿保護行動計劃框架》正式發布,提出將利用約15年時間,實現海南長臂猿種群數量翻番和可持續增長。與此同時,海南國家公園研究院、海南大學、海南師範大學、霸王嶺林業局和白沙黎族自治縣青松鄉政府等單位共同發起成立海南省海南長臂猿保護志願者協會,意味著今後海南長臂猿的保護隊伍將愈加龐大。
海南宣布這個世界瀕危種群喜添丁
>>直播回放 | 新聞發布會:海南長臂猿喜添幼猿 探秘背後故事
新海南客戶端、南海網、南國都市報9月1日消息(記者 譚琦 田春宇)「嗚嗚嗚……」8月29日,在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範圍內的東崩嶺,已消失一天的猿鳴如期在清晨響起,令懸著心的監測隊員們終於放心。9時10分左右,當他們再次科研監測時,發現E群(第5個家族群)的母猿竟懷抱一隻幼崽。至此,海南長臂猿種群數量已恢復達到5群共33隻。海南長臂猿喜添幼猿充分展示了國家公園體制試點的成效和海南長臂猿保護研究的成果。
國內外專家匯智聚力研究海南長臂猿種族存續密碼 保護海南「猿」住民
驚喜誕生
消失一天的猿鳴在清晨如期響起喚來「新生命」
「猿鳴是目前監測海南長臂猿的唯一線索。按照日常監測到的海南長臂猿生活規律,每天早晨,長臂猿會發出鳴叫。」「海南長臂猿繁殖生物學研究」課題負責人貴州師範大學周江教授介紹說,8月28日整整一天,科研人員和監測隊隊員在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範圍內的東崩嶺都未能聽到任何E群的猿鳴聲,令大家心中格外牽掛。
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管理局提供
為減輕心中疑慮,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管理局的監測隊員李文永、張志城和海南國家公園研究院的科研人員李威、王作波、侯羨於8月29日一大早再次監測。9時10分左右,他們發現E群(第5群)的母猿懷抱一幼崽,蹲坐在樹冠間,並拍攝下了照片。此次發現的幼猿為E群(第五家族)的2隻「新婚」海南長臂猿所生,這也是這對「新婚夫婦」的首個孩子。
「雌猿正在漲奶,幼猿的毛髮也還沒長出來。」根據監測與研究人員拍到的照片,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管理局公園處負責人洪小江初步判斷,這隻幼猿很有可能是28日才出生。如今,新生猿被命名為「平平」,寓意平安健康長大,為海南長臂猿的種群恢復做出貢獻。
意義重大
海南長臂猿種群數量增至33隻初顯國家公園建設成效
作為熱帶雨林中的旗艦物種,海南長臂猿的生存狀況直接反映了熱帶雨林生態系統的健康狀況。「平平」的出生具有重要意義,充分證明海南熱帶雨林得到了較好的保護,熱帶雨林等自然生態空間得到擴大,海南長臂猿從中心棲息地(霸王嶺斧頭嶺一帶)向外擴展的生態廊道已初步形成,國家公園建設的成效初顯。
周江介紹,2020年8月18日早6時31分,中國林科院科研人員通過紅外自動相機,在海南白沙黎族自治縣青松鄉打炳村東崩嶺監測拍攝到兩隻海南長臂猿同框照片和視頻,且錄到了雄猿的鳴叫聲。經辨認是一雄一雌成年海南長臂猿,證實新形成了E群,並確定海南長臂猿棲息地已經擴散到距原棲息地霸王嶺林區斧頭嶺10公裡的東崩嶺。該監測結果與2020年1月人工監測的結果已相互印證。E群海南長臂猿的發現和孩子的誕生,也讓海南長臂猿的種群數量增加到33隻。
海南長臂猿第五個家庭群E群的形成,並擴散到新棲息地近8個月,意味著原棲息地與該新棲息地之間存在擴散通道,棲息地面積在增加,且新棲息地能夠支持海南長臂猿的生存。現在形成新的家庭群,表明海南長臂猿恢復在向好的方向發展,也說明海南的保護卓有成效。
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管理局提供
未來計劃
海南將開展智能監測系統科學統籌建設
如何幫助海南長臂猿遷徙到更廣闊的雨林,是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管理局及科研部門一直在思索的問題。自海南啟動熱帶雨林國家公園體制試點以來,海南省編制《海南長臂猿生態廊道試點項目實施方案》,通過自然恢復、人工輔助修復、猿食植物補植等措施建設生態廊道,逐步連接起斧頭嶺等現有棲息地與周邊潛在適宜棲息地。
與此同時,海南國家公園研究院於2020年5月設立「海南長臂猿保護研究」項目,通過面向全球公開招募項目負責人,確定原國家瀕危委常務副主任、中科院動物所蔣志剛研究員為該項目負責人;貴州師範大學周江教授為「海南長臂猿繁殖生物學研究」課題負責人,聚集多方力量對海南長臂猿展開長期監測與研究。
下一步,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管理局將加強對海南長臂猿擴散通道、棲息地和生物鏈的保護,並繼續開展高新技術應用、智能監測系統科學統籌建設。在海南國家公園研究院統一協調下,加強與國內外相關研究團隊的合作共研,共同做好海南長臂猿保護拯救及其棲息地生態系統恢復與改善工作。
目前,海南正繼續加強對海南長臂猿第5個家族群的研究與監測工作。隨著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工作持續推進,未來霸王嶺將與鸚哥嶺、猴獼嶺、五指山、吊羅山等整個海南中部山區串聯起來,意味著海南長臂猿也將擁有更廣袤的棲息天地。
背景資料:
海南長臂猿是世界四大類人猿之一,系全球現存數量最少的靈長類動物之一。目前僅分布在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範圍內,是海南熱帶雨林的旗艦性和指示性物種,是熱帶雨林原真性和完整性的重要標誌,是世界上唯一種群數量不到100隻的靈長類動物,瀕危程度遠遠高於「國寶」大熊貓、朱䴉等物種,是我國一級保護動物,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07年就將其列為「全球最瀕危的25種靈長類動物」之首。
海南長臂猿數量變化:
20世紀50年代,整個海南島接近90萬公頃的森林裡分布有超過2000隻海南長臂猿。
1980年,為了保護海南長臂猿成立了霸王嶺保護區,當時只剩下2群7隻-9隻海南長臂猿。
1998年,調查發現海南長臂猿數量為4群19隻。
2003年,海南長臂猿數量銳減至13隻。
2013年,海南長臂猿數量增長至3群23隻。
2019年底的一次監測結果顯示,海南長臂猿增長至4群30隻。
2020年,隨著E群的發現,海南長臂猿種群增至33隻。
【來源:南海網海南新聞】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