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蹤5天,調查小組終於在白沙東崩嶺區域見到猿影守得雲開聽猿鳴 2020年11月16日 星期一 多雲轉晴
地點:白沙黎族自治縣金波鄉和青松鄉交叉的東崩嶺區域
東崩嶺區域連續下了兩天的雨,長臂猿大調查活動野外調查即將結束,天終於放晴了,但東崩嶺調查小組的任務還沒完成。
11月15日22時,海南長臂猿大調查活動東崩嶺調查小組的9名成員圍坐一圈,研究制定第二天的計劃。
「受天氣影響,我們小組還沒有近距離觀察到海南長臂猿,植物樣線調查還有2條沒完成,明天的計劃是4個人帶隊上山,體力好的隊員爭取上山完成任務,其餘人員留在營地監聽。」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管理局霸王嶺分局海南長臂猿監測隊隊員、海南長臂猿大調查活動東崩嶺調查小組組長劉輝勤簡要地分配著任務。
監測隊隊員韋富良和黎天盛接話表示認同。「我們速度快,你們一不留神就會跟丟,營地的設備可以監聽得更好更近,大家明天早上都要把耳朵豎起來。」韋富良說。
跟組採訪5天下來,責任心強,是劉輝勤留給我們的印象。「E群是海南長臂猿最新組建的一個種群,幼猿的情況是我們當下最擔心的,長臂猿第一次當媽媽,哺育經驗不足,所以大家都期待能從我們的調查中獲取E群的最新信息,壓力非常大。」劉輝勤說。
今年34歲的劉輝勤,此前一直參與監測海南長臂猿的B群,但今年以來,他成為目前長期監測E群的4名監測隊員之一。「這也是我第一次帶隊做監測工作,身上擔子不輕。」劉輝勤表示,E群是今年新發現的種群,往往對人類活動比較敏感,加上又有幼猿的存在,警惕性高,移動速度快,追蹤困難。加之監測隊員今年才因為有長臂猿活動而進入東崩嶺區域,該區域的植被狀況和監測路線還沒有完全摸透,一些路線甚至無人走過,追蹤時要頻繁用鐮刀開路,導致E群的監測工作困難重重。
「此前來了幾次都沒看見E群。」劉輝勤說,每次監測E群,隊員們都小心翼翼。「它們能發現我們,但我們卻不一定能看到它們,自從開始監測E群,我們都不敢來太多次,以防過多驚擾。」
監測工作凝聚著每個人的努力。劉輝勤表示,追蹤海南長臂猿的條件有三個:一是會認路,方向感強;二是體力好,能爬山;第三是有興趣和責任心,熬得住。只有具備這三個條件,才能做好海南長臂猿監測工作,缺一不可。
大調查活動以來,E群的追蹤情況總是不盡人意,5天的調查時間只有2天能監聽到鳴叫,且持續時間短暫。另受颱風天氣影響,E群有2天的時間沒有發出鳴叫。「沒有鳴叫就無法追蹤。」有著7年追猿經歷的護林員韋富良說。
16日6時50分,一聲猿鳴劃破天際。
「聽!」在山上監測的黎天盛提醒身旁的劉輝勤。
東崩嶺調查小組隊員劉輝勤、韋富良、黎天盛、葉儲民立即兵分三路開始監測,個別隊員跟隨其後。
「我們採取多點監測的方式去追。」劉輝勤說,他們根據海南長臂猿叫聲的位置,分3路人員從不同方向對猿鳴所在位置進行監測。由於他離猿群的位置最近,在9時58分,他看到了一公一母兩隻長臂猿,但遺憾的是持續時間僅有3秒左右,加之距離較遠,母猿又背對著他,他並沒有看清幼猿情況。
「推遲一天下山,明天再上去看看,必須要確認幼猿的情況。」劉輝勤說,追了5天,他不甘心就這麼回去。
蹲點5天,終於見到E群身影。而在山上的所有調查小組成員都聽到了長時間的猿鳴,從6時57分到7時20分,海南長臂猿E群鳴叫時間長達20多分鐘;8時59分又開始第二次鳴叫,持續時間也有10多分鐘。
劉輝勤介紹,這也是他們監測以來,聽到E群發出的最長時間的鳴叫。(記者 謝凱 王迎春)
【來源:海南日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