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朋友都應該聽說過起搏器,但不了解起搏器到底分哪些種類?不同點的功能又是如何工作的?
其實起搏器就是最常見的一種心血管植入型電子器械(cardiovascular implantable electronic device, CIED)。
通過脈衝發生器發放由電池提供能量的電脈衝,通過導線電極的傳導,刺激電極所接觸的心肌,使心臟激動和收縮,從而達到治療由於某些心律失常所致的心臟功能障礙的目的。
除了普通起搏器以外,CIED家族中還有幾個其他成員:植入型心律轉復除顫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 ICD)、心臟再同步化治療(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 CRT)起搏器、植入型心電記錄儀以及植入型心血管監測器等。
由於植入型心電記錄儀和植入型心血管監測器在國內的臨床應用極少,我們就主要來說一說起搏器、ICD以及CRT是如何工作並解決心臟問題的。
永久植入型起搏器,讓「跳得太慢」的心臟維持正常律動:
有時候心臟跳得太快是一種疾病,而心臟跳得太慢也可以對健康造成威脅。
最常見的,心率過慢可以導致心臟排血量不足,而像大腦這樣的重要器官就會因為供血不足而發生一系列的症狀,比如頭暈、黑矇甚至暈厥等;
長期的心動過緩還能引起全身表現,如疲乏、運動耐力下降甚至慢性心力衰竭。
起搏器可以幫助心臟恢復正常的心律。起搏器可以通過導線直接向心臟發出溫和的電脈衝,這種電脈衝不會讓人體感受到,但可以讓心臟保持正常的跳動。
大多數起搏器的植入是在心內科導管室裡操作的,被認為是一種「小手術」。
通常,只需要在鎖骨下方的胸壁皮下進行局部麻醉,在這裡作一個小切口,將導線通過上腔靜脈穿入心臟中去並固定於心內膜下,之後再將導線連接到起搏器,為起搏器設定好程序並放入胸部皮下的囊腔中,最後縫合切口。
手術後如無異常,僅僅會在起搏器放置處的皮膚下看到一個小突起。
植入型心律轉復除顫器(ICD),自動電擊猝死的心臟:
事實上,ICD可以理解為一種「升級版」的起搏器,其安裝過程與起搏器的植入過程相似,也是在鎖骨下的胸壁處進行局部麻醉,作小切口後將導線通過上腔靜脈穿入心腔中並固定於心內膜下。脈衝發生器與導線進行連接後,被植入胸壁下的皮囊內。
ICD除了與起搏器一樣,能夠維持心動過緩的心臟正常跳動以外,還具有讓心動過速的心臟恢復正常心律的功能。
其中,最厲害的就是,當心臟出現可能誘發猝死的室性心動過速甚至心室顫動時,ICD可以向心臟傳送高能量的電擊,讓心臟恢復正常律動。
ICD通過實時監測、自動化、高能電擊,挽救生命
也就是說,當危險發生時,ICD就是安裝在心臟內部的一個智能的微型搶救器,不需要任何人為的操作就可以實現影視作品中急診室裡發生的心臟除顫!
當然,這種被ICD「放電」的滋味可不好受,經歷過的朋友形容這就好像是無意間被電插座擊中了,或是胸口被踢了一腳的感覺……
心臟再同步化治療(CRT),緩解心力衰竭、改善生活質量:
CRT其實是通過一種特殊類型的起搏器來實現的。普通的起搏器一般有兩根電極,分別通過調節右心房和右心室來維持正常的心律;而CRT需要增加第三根電極,這根電極被安置在左心室內,從而實現雙心室起搏。
CRT 雙心室起搏,第三根電極需要進入左心室內
正常的心臟在供血時,左心室與右心室是同步泵血的,這有利於左心室將足夠的血液輸送到全身組織和器官中去。
而有一部分心力衰竭的患者,之所以服藥治療的效果不佳,正是因為心力衰竭發生後左心室和右心室無法同步泵血,因而導致左心室每次泵血不能將足夠的血液輸送到全身。
而CRT則是幫助心力衰竭的心臟,實現左心室和右心室的同步化泵血,就可以改善患者的症狀並提高生活質量。
對於難治性心衰患者,安裝CRT起搏器是一個絕佳的選擇。
左、右心室不能同步跳動,往往加重心力衰竭的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