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攝影展,帶你領域故宮之美,感受攝影魅力

2020-12-27 百白日口一

旅行是為了離開,旅行是對庸常生活的一次越獄

文章分類|攝影乾貨

文章字數|2302字,閱讀約5分鐘

公元前138年,張騫奉命出使西域,走出一條橫貫中西的絲綢之路。後人可以從壁畫,詩句,文物中看到文化交流與融合的繁榮。我們可以從數百張照片中看到「馬路」上的人們是如何生活的。

2019「一帶一路」人文歷史攝影展展示的不僅僅是人文和風光,更重要的是什麼是好的攝影展。

對於攝影展來說,寬闊的場地必不可少。如果空間較小,為了放下所有展品,只能採用瀑布式布局。近百幅攝影作品擠在一起,鋪陳在牆上。即使考慮作品之間的聯繫,進行精準布局,也難免視覺效果非常侷促。

本次「一帶一路人文歷史」攝影展在故宮慈寧宮花園展出。從場地角度看,花園非常開闊,布置自由度很高,不會造成視覺疲勞。

253幅攝影作品在9塊山形展板上,以「一帶一路」為核心,分為「長風萬裡」「天涯比鄰」「心同」「你好絲路」「不止看」五個主題單元。

何勳義《夕陽下的蒲甘》

《長風萬裡》呈現了眾多古城遺址和歷史文化名城的現狀。《天涯鄰裡》展現了世界各地多姿多彩,千姿百態,千絲萬縷的文化風貌。「同心同理」將視野延伸到人類文明發展,呈現出互鑑,互助,互利的文明交流形式。「你好,絲路」是一個人物攝影單元,在超越民族,種族,語言,膚色差異的瞬間,展現世界多元包容之美。《不止看》是「華為新影像大賽」選送的相關題材手機攝影作品,以全新的表現方式反映了全球攝影愛好者進行的全球對話。

李彥甫《隴上皮影戲》

充足的空間使得各個部分的空間劃分清晰,邏輯聯繫緊密,介紹和作者的講解也非常全面,在展覽期間也很容易瀏覽。即使是第一次參觀者也能感受到,它非常容易吸收信息,這進一步促進了觀者與攝影作品之間的情感交流。

本次攝影展創造性地將山地景觀裝置置於戶外公共空間。通過「山」,「路」,「人」的展覽設計理念,呈現出歷史與未來相呼應,充滿匠心與創意的「絲路印象」。絲綢柔美的線條造型化作群山,荒涼的戈壁,遼闊的沙漠,巍峨的山巒。在展覽空間裡,仿佛可以觸摸到古絲綢之路的脈搏。

一個好的攝影展不應該只是簡單的照片展示,而應該是立體的,全面的,給觀眾一種「置身其中」的體驗。「一帶一路人文歷史」攝影展做到了這一點--山體景觀與故宮園林原貌十分吻合,走進其中不會有「玩」的感覺。

同時,假山將空間圍成不同寬度的遊憩空間,在展覽空間中形成一條蜿蜒曲折的「路」,模擬中國傳統山水園林的氛圍,與紫禁城的紅牆黃瓦相映成趣,讓參觀者在「山」中折返前行,換景換景。觀者一景一景回頭的探索,猶如行走在參差不齊的群山之間。各種風景自然而然地浮現在他面前。可謂「人在畫中遊」。

對於一個好的電影節來說,讓觀者體會到參展方想要傳達的情感尤為重要。本次攝影展聚焦「一帶一路」沿途風光,人文風情,以「美美與共,美美與共」為主題。有來自不同地區和國家的作品。作品之間的關係需要適當的解釋和調整。照片要相互結合,引導觀者感受作品的情感。因此,照片之間的位置和距離需要精心規劃。

何建銀攝《八角城》

「一帶一路人文歷史」攝影展特別選取了緬甸木偶戲,中國民間皮影戲等情感能遙相呼應的作品。喀什的牲畜集市,孟加拉的水產市場;印度胡裡節和佤族的「摸你黑」……照片與照片的連接產生了1+1&;gt;2的效果,通過一組照片的布局和排列,使單張照片無法呈現的「遙遠的相似」有了感人的聯繫,使圖片展更具動感。此外,攝影展的單元安排也步步為營,從「長風萬裡」到「不止看」,從靜物景觀到人文生活,逐漸讓整個影展「活」起來,讓觀眾真正體會到我們與世界同呼吸,共命運。

《高加索山深處的小女孩》李若愚攝

遊人漫步「山」,邊走邊看。一幅五彩繽紛的「一帶一路」畫卷在他們面前展開。每張照片都有自己的故事。圖畫結合,指向最終主題。可以說,版面設計成功達到了發人深省的效果。

《哈瓦那老城的滑板少年》賀琳攝

一個好的攝影展應該有開闊的空間,靈活的布展,精緻的布局,鮮明的主題,而這些「一帶一路人文歷史」攝影展都做到了。不僅如此,它還做得更多--由於本次圖片展是在室外環境下舉辦,需要考慮到天氣等諸多因素,光線也不會一直保持令人滿意的狀態。所以在布置攝影展的時候特意考慮到了這一點。對照片列印紙的材質進行了精心挑選,對作品的輸出製作環節進行了嚴格把關,使攝影展無論是在風中還是雨中,在強烈的陽光下還是在濃重的烏雲中,都能讓作品展現出原汁原味的風採,給觀眾最好的視覺體驗。

更有意義的是,這是故宮首次舉辦有關「一帶一路」的攝影展。正如故宮博物院院長王旭東在攝影展開幕式上所說,「在擁有600年歷史的故宮博物院文化宮舉辦『一帶一路』文化歷史攝影展,將帶給公眾更加豐富的文化積澱和美的享受。故宮每年接待來自世界各地,不同文化背景的遊客超過1000萬人次。他們將通過故宮這樣一個文化高地來了解我們中華文明。故宮博物院願與社會各界開展合作。更多像今天這樣具有歷史意義的展覽將會呈現。穿越這片高地,彰顯中華文化包容博大互鑑的勇氣和自信。我們也將展示中華民族和其他民族為共同促進世界繁榮,發展與和平所作出的貢獻和努力。為堅定文化自信增添力量,為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自己的貢獻。「

《冰灣夕陽》褚衛民攝

當攝影這門「化瞬間為永恆」的藝術與從歷史中走來的故宮相遇,當古老的宮殿與現代藝術碰撞,攝影展產生了奇妙的「化學反應」。這是一個以前從未有過的攝影展,此後可能也不常見了。

三天,人民日報邀你來故宮「巡山」。你不看看嗎?

好了,今天的乾貨知識就分享到這裡了,記住這裡是《百白日口一》,點關注不迷路!下期再會!

許多人都憧憬有一段任性的旅行,最好在青春飛揚的時光裡,最好有個遙遠美麗的目的地,最好,迎著明媚陽光上路

相關焦點

  • 「看不見的故宮」——李少白攝影展開幕
    「看不見的故宮」北京銀泰中心李少白故宮攝影作品展開幕  (2021年1月4日,北京)  李少白故宮攝影作品展在北京銀泰中心開幕。此次攝影展由北京銀泰中心主辦,雅昌影像、盛騰博思共同承辦。  故宮,即紫禁城,是明清兩朝二十四位皇帝的皇宮。
  • 《故宮觀止》:故宮之美,一本書「觀止矣」
    站在午門的城牆上,默默地看著六百年滄桑巨變,看著中華由衰轉盛,屹立於世界之林,心中是五味雜陳。  故宮既是博物館,又是明清兩代的皇宮,在世界的博物館中地位極為特殊。如何保持紫禁城的原貌,又能讓觀眾們感受故宮的博大精深,這是歷代博物館工作者與文物保護工作者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三聯生活周刊》將歷年來對故宮文化研究的精品集結成冊,交由現代出版社出版了《故宮觀止》這本書。
  • 感受完故宮紅,不信你不想結婚
    【以華服之美 承婚姻之諾 >>說起婚典儀式多少人曾為古時鳳冠霞帔下的步步回眸而傾心大紅衣袍,搖絡之間,最美不過一抹故宮紅【故宮紅】:中國的國色而《延禧攻略》的爆火,因為在服化道具上下足功夫,場景布置選用的莫蘭迪色系,掀起了一波中國文化的潮流審美,據稱被《延禧攻略》帶火的莫蘭迪色其實就是傳統的中國色,那「延禧紅」即是硃砂紅,「硃砂紅」便是 故宮紅。
  • 故宮:令人嘆為觀止的故宮印象
    最近戀上一本關於故宮的書,它叫《故宮觀止》,它持續引發了公眾對這座充滿歷史人文底蘊的宏偉建築群的強烈關注;作者:王旭寫到:「故宮,作為承載中華文明千年歷史積澱的聖地,蘊藏著支撐中華民族從茫茫遠古走來的精神力量。
  • 風靡網絡的爆款立體書,足不出戶帶孩子感受故宮四季
    故宮以其悠久的歷史和特色的建築聞名於世,在今年故宮迎來600歲生日之際,大力嬤嬤為各位家長推薦一套可以親子共讀的繪本——《故宮裡的二十四節氣立體繪本》。這套書將二十四節氣與故宮結合在一起,家長和孩子在閱讀的過程中可以感受故宮的文化、四季變換,輕鬆了解宮廷人物生活以及古代人民在各節氣時的傳統習俗。
  • 《故宮知時節》:帶你解讀紫禁城的七十二候
    《故宮知時節》一書是以故宮博物院院藏明代畫冊《月令圖》冊為緣起,通過解讀這部月令圖,對二十四節氣的七十二候進行了逐條圖解和注釋。這是該版本的《月令圖》冊的首次全面展示,《月令圖》封面處為南宋夏圭款,經故宮專家考,應為明代佚名畫家所繪。雖不是名家名作,但其完整地、以圖文並茂的形式描繪、解讀「七十二候」,也是珍貴的文物資料。
  • 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跨年播出 跟隨宮城匠人發現故宮之美
    《我在故宮修文物》姊妹篇,紀念紫禁城建成六百年的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將於12月31日晚登陸央視紀錄頻道,暖心開播。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故宮博物院聯合出品,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影視劇紀錄片中心攝製。該片以「丹宸永固」大展、養心殿研究性保護項目、古建歲修保養為線索,通過故宮博物院古建部、修繕技藝部、工程處、文保科技部、考古部等故宮人的工作視角,踏上故宮再發現之旅。
  • 從日本NHK紀錄片《故宮》看故宮博物院藏品的細節之美
    1996年,日本NHK拍攝了紀錄片《故宮》,其素材包括了北京故宮博物院和臺北故宮博物館的藏品。細節之美關注故宮博物院的網友們一定看過央視版的幾部關於故宮的紀錄片,無論是《故宮》、《我在故宮修文物》和《上新了,故宮》都反映了故宮的宏偉和歷史沉澱之美,為了能夠展現作品的內涵,創作者們非常善於利用情景重現的手法,對文物進行分析和解密,試圖引起中國觀眾更加深入的思考。
  • 《上新了故宮》第三季開播,帶你探訪紫禁城的秘密
    微信編輯:張曉盈提起故宮,你能想到什麼?是滄桑厚重的歷史,還是大氣磅礴的建築......放眼故宮裡的建築,宮殿、樓閣、園林等無不彰顯對稱之美。本期,「故宮文創新品開發員」前往建福宮花園、寧壽宮花園,探尋故宮裡的鏡像傳奇。一座位於紫禁城西北部,是乾隆登基之前生活過的區域;一座位於紫禁城東北部,是乾隆為退位所建的住所。兩座花園在建築形制、室內空間分割和使用功能上都是一一對應的。
  • 北京故宮貓AR繪本 帶你遊紫禁城
    華夏經緯網1月7日訊:據臺灣「中國時報」報導,隨著故宮成為大陸熱門IP,故宮貓也成為北京故宮的一道風景,故宮出版社近日順勢推出《故宮宮喵家族》系列圖書,是故宮出版社第一套以故宮貓為原型的親子繪本,也是系列文創的首發作品。
  • 聊攝影,賞作品:故宮攝影作品的賞析,中國古建築怎樣拍攝?
    到到了北京,不去故宮,等於沒到北京。故工程。故宮是中國近1000年來的文明見證。故宮在中國人的心目中,地位是非常高的,故宮的建築保存得非常完整。因此也成了攝影愛好者最喜歡拍攝的建築,今天我們一起欣賞故宮的攝影作品。下面這幅圖是使用的是18-200mm鏡頭拍攝的。採用的是廣角端拍攝的。
  • 高清:初遊臺北話「故宮」
    吳導說,臺北故宮建於1962-1965年間,佔地16公頃,正館是面積7200多平米的4層樓房,1966年啟用時原名中山博物院,後改為臺北故宮博物院。正館一層大廳安放著孫中山先生的銅像。臺北故宮藏有69萬件文物珍寶,呈現著5000年中華文明之美,這些文物多是宋元明清的皇家收藏,主要來自北京故宮。
  • 「文脈·國脈」故宮集藏文創大課堂!故宮博物院二新郵利好……
    他說,這些年在文化界有個響亮的名字叫故宮,在創意方面有個響亮的名字叫文創,故宮把文化和創意結合得非常好。故宮文創不僅叫得響,更重要的是它令傳統文化看得見、摸得著,人們把故宮的文創產品帶回家,通過觸摸感受文化的積澱,故宮文創真正做到了走到人們心裡去。故宮文化和集郵文化有很多相似之處,因此今天的講座非常具有針對性,機會非常難得。
  • 故宮——聽見你的600年》公益音頻節目,多角度...
    解密故宮文化符號,深度挖掘中國傳統文化。近日,騰訊音樂娛樂集團旗下酷我暢聽,邀請故宮專家團隊與「你好呀!故宮」節目研發團隊,正式官宣公益音頻節目《你好呀!故宮——聽見你的600年》。節目於9月28日正式上線酷我暢聽APP及騰訊音樂娛樂集團旗下平臺,將圍繞多角度故宮文化,向聽眾弘揚傳統文化、傳遞文化正能量。公益節目《你好呀!故宮——聽見你的600年》,是為慶祝世界著名遺產紫禁城600年特別策劃,此次在騰訊音樂娛樂集團平臺向全國人民免費播放。
  • 故宮旅遊攻略,帶你走進古老紫禁城,這些建議值得一看
    故宮是我國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又名紫禁城,位於北京中軸線的中心,是我國古代宮廷建築之精華。故宮以三大殿為中心,包含大小宮殿70多座,房屋9000餘間。故宮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木質結構古建築之一,被譽為世界五大宮之首,是國家5A級景區,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 故宮就「女模裸騎螭首」報案
    [摘要]故宮博物院對「女模故宮拍裸照裸騎螭首」一事進行回應,稱故宮已報案,目前公安部門在依法處理中。故宮同時呼籲,希望被賦予專業執法權限,以應對一些票販子、「黑導遊」、不法遊商等各種問題。 故宮表示,故宮博物院地處首都核心區,每年接待來自世界各地的上千萬觀眾。一些票販子、「黑導遊」、不法遊商,常年盤踞在故宮內外,對觀眾坑蒙拐騙、強買強賣,甚至威脅人身安全。他們跟公安機關「打遊擊」,經常拉幫結派、團夥作案。同時,故宮沒有執法權,在面對一些問題時顯得捉襟見肘。
  • 故宮直播來了,12月28日帶你進宮
    故宮直播來了,12月28日帶你進宮 2020-12-26 19:4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故宮出版社——承古創新 智慧書韻
    「12本《故宮日曆》,記錄時光、承載文化。我們希望廣大讀者能通過日讀、日學、日賞,感受傳統的美好,時時見證中華民族文化傳承的渾厚和綿長。」陳麗華表示,2021年,《故宮日曆》 又將開啟一個新的出版歷程,屆時,將會以嶄新的主題呈現給廣大讀者,繼續以更多更廣的角度宣傳故宮文化,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目前,《十二載典藏版》已在天貓官方故宮博物院出版旗艦店預售。
  • 共赴故宮秋日茶宴 《上新了·故宮》帶你感受清代茶文化
    《上新了·故宮》第3季第7期,故宮創新產品開發人員鄧倫,魏晨與熱依扎將踏上紫禁城最美麗的秋天之旅,尋找紫禁城傳奇的特色飲品,並參加優雅的品茶會。 實際上,奶茶已經是清朝宮廷中的一種流行飲料,甚至與之匹配的奶茶餐具也相當精緻。在本期中,鄧倫,魏晨、熱依扎將參加清朝長壽慶典展覽,欣賞乾隆時期的景泰藍琺瑯勾蓮花嵌奶茶壺和銀奶茶碗。牛奶茶壺有一個獨特的形狀,就像一個跳舞的女孩,而珊瑚珠和寶石的點綴又增添了一點奢華。銀色奶茶碗是用非常細的金和銀絲編織而成的。如此精美,華麗的奶茶飲用裝置的誕生,足以顯示出古代人對奶茶的熱愛。
  • 故宮是什麼?
    明太祖朱元璋一統天下後在南京建紫禁城(今南京故宮)後因皇太子薨(逝世),皇太孫朱允炆繼位朱棣發動「靖難之變」趕走了侄子建文帝自己當上了明成祖面闊九間,進深五間,前帶廊黃琉璃瓦,重簷歇山頂,高約29米最初是大典前皇帝更衣的場所清乾隆後在殿內進行科舉殿試每逢除夕等重要節日,皇帝也會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