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型手機更新換代越來越快,替換下來的舊手機該如何處理?長期放置家中不僅佔用空間,還有安全隱患,賣到二手市場,又擔心通訊錄、照片、銀行卡號和密碼等個人信息遭到洩露。沒有規範有序的回收體系,廢舊手機就難尋「安身之處」。
資料圖:擺放整齊的走私手機主板 吳維 攝
一塊舊主板洩露大量個人信息
許多在二手市場交易的智慧型手機並未刪除個人數據,容易洩露隱私。
據媒體此前報導,耿先生的手機在維修時被更換了一塊二手主板,且二手主板上的信息未經刪除,使該主板上一任機主王女士的信息被洩露一空,包括照片、身份證、手機號、銀行理財記錄等隱私。
即便刪除舊手機裡的信息和圖片等文件,也可以恢復,市場上這樣的服務並不少見。
中新網記者在某電商平臺搜索發現,上千家店鋪稱可以提供恢復手機數據的服務,包括簡訊、照片、視頻、通訊錄、通話記錄等,費用從十幾元至幾百元不等。
那麼,把手機恢復出廠設置之後,是否就能放心出售了?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網絡與信息安全學院教授楊超告訴記者,恢復出廠設置僅僅是恢復了出廠的作業系統和參數配置,不一定會把手機的所有存儲空間覆蓋,依然可以通過技術化手段恢復信息。
「況且,手機中有多個存儲空間,例如系統存儲空間、SD存儲卡、SIM卡等,並不是所有的存儲空間都會恢復出廠設置。」楊超說。
形形色色的手機。中新網邱宇 攝
廢舊手機存量達20億 超半數閒置在家
考慮到個人信息容易洩露等原因,多數人不願意把舊手機拿出去回收。
中國電子商會等此前發布的《2015年度消費電子行業客戶服務藍皮書》顯示,對廢舊手機的處理,65.4%的消費者選擇閒置在家,10.7%的消費者贈予親友使用,3.7%的消費者選擇直接丟棄,而通過廠家回收處理或者參與「以舊換新」活動而處理的消費者僅為7.1%。
中國電子裝備技術開發協會秘書長唐愛軍說,保守估計,我國的廢舊手機約有20億存量,每年以2億至4億的增量上漲。
在家裡長期存放舊手機,對健康與安全有何影響?「安全風險不大,但並非完全沒有。」唐愛軍說,受存放環境和時間的影響,手機電池可能破裂,造成重金屬等物質洩漏,汙染環境。如果發生火災等極端情況,還可能導致電池爆炸。
千億市場吸引手機回收企業「掘金」
高存量意味著廢舊手機回收市場巨大,吸引了越來越多企業的注意。
比如,從事電子產品回收及環保處理的企業愛回收,2016年廢舊手機回收量約500萬臺,2017年有望過千萬。
「即便如此,對於龐大的二手手機市場來說,也還是非常小的數字。這一市場估計能達到千億級產值。」愛回收總裁鄭甫江說,過去沒有正規的手機回收平臺,人們只能將舊手機賣給小商小販,信息安全無法得到保障,價格也不透明。
易回購是另一家從事電子產品回收業務的平臺。該平臺創始人李建科告訴記者,回收上來的手機一般分為四類:優品靚機佔比7.78%,手機質量尚可的為75.37%,這部分手機經過數據清除、消毒,可以再次在所需地區直接銷售,手機有較大損耗、功能上有障礙的佔比11.85%,沒有使用價值的環保機(功能機)約5%。
資料圖:2013年4月8日,廣東汕頭貴嶼鎮上一名工人正在分揀電子元件。中新社發 洪堅鵬 攝
手機數據擦除缺乏認證標準
讓用戶放心交出二手手機,需要有正規的回收途徑,數據擦除是很重要的一環。
俐通集團執行副總裁劉才田在電子產品回收處理行業從業多年,他在接受中新網記者採訪時說,數據擦除主要針對能夠開機的智能機。
「手機的數據擦除時間取決於儲存容量的大小,約需3分鐘至8分鐘,經專有軟體擦除的數據是不可恢復的。在俐通只有內容被百分之百擦除的手機才能進入二手市場,其餘的則進行拆解處理。」他說。
據劉才田介紹,每臺手機經過數據擦除後,可獲得標有該手機品牌、型號、作業系統版本、國際行動裝置身份碼(IMEI)、擦除的數據量等信息的證書,相當於擦除報告。
但手機數據擦除面臨的一個問題是我國還缺乏相關的認證標準。
「我可以承諾公司開發的軟體能保證手機的信息安全,但是誰來證明呢?現在公司軟體拿到的是歐洲相關機構的認證,在國內還沒有類似的權威認證。」劉才田說,據了解,有關部門和協會正在組織標準的起草,這有助於行業的良性發展。
資料圖:密密麻麻的老式手機。
政府推動廢舊手機回收體系建設
清華大學循環經濟產業研究中心主任溫宗國認為,手機回收體系需要由消費者、銷售商、回收商、正規拆解處理企業和政府共同構建,我國手機回收的配套法律法規尚未完善,相應的監管還不到位。
「一些手機銷售點推廣以舊換新,實際承載了回收的功能,但是回收上來的手機去哪裡了?信息洩露的話由誰來承擔責任?承擔什麼責任?這些方面的監管是缺失的。」他說。
國外有不少可借鑑的經驗。據溫宗國介紹,加拿大有完善的配套設施和信息共享平臺,政府為居民提供最近的回收站信息,提高回收的便利性和針對性。澳大利亞政府更是在全國覆蓋性地設立了4000個正規的舊手機回收點,方便公眾自行前往或免費郵寄。
資料圖:廢品循環站收集的二手手機。
我國在廢棄電器電子產品生產者責任延伸的制度已探索建立。國務院辦公廳2017年1月發布的《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推行方案》提出,率先確定對電器電子、汽車、鉛酸蓄電池和包裝物等4類產品實施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
該方案稱,生產企業可通過自主回收、聯合回收或委託回收等模式,規範回收廢棄產品和包裝,直接處置或由專業企業處置利用。產品回收處理責任也可以通過生產企業依法繳納相關基金、對專業企業補貼的方式實現。
記者注意到,在推動廢舊手機回收方面,一些地方政府和協會已經開始行動。
北京市近日發布《關於徵集北京市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回收試點的通知》,引導收回閒置在市民家中的廢舊電器電子產品。通知提到,網際網路回收企業可與電信運營商、手機銷售商等合作,開展廢舊手機抵價購新機活動。這次回收的試點工作期限為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
唐愛軍說,協會正在與國家主管部門溝通,並與一些回收平臺和拆解企業合作,想在國內率先開展廢舊手機處理和標準制定相關的工作。同時,還將加大宣傳,告訴消費者通過哪些途徑可以安全有效地處理廢舊手機。
(責任編輯:吳起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