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車的變速器如果失靈會如何?是否和自行車一樣?車友們怎麼看
自行車變速系統的作用就是通過改變鏈條和不同的前、後大小的齒輪盤的配合來改變車速快慢。前齒盤的大小和後齒盤的大小決定了自行車旋動腳蹬時的力度。前齒盤越大,後齒盤越小時,腳蹬時越感到費力。前齒盤越小,後齒盤越大時,腳蹬時越感到輕鬆。根據不同車手的能力,即可通過調整前、後齒盤的大小調整自行車的車速,或是應對不同的路段、路況。
阿基米德曾經說過,給我一條夠長的槓桿就可以撬動地球,變速器的道理和這個有點接近了。
騎車人加在腳踏上的動力通過「鏈盤」「放大」後,由鏈條傳遞給「飛輪」,「飛輪」再帶動後車輪轉動,從而驅動自行車前進。變速自行車就是利用了鏈盤與飛輪的齒數比的搭配不同而改變前進速度的。
當鏈盤的「大盤」與飛輪的「小飛」組合時,「大盤」轉動一圈,「小飛」則會轉動很多圈,這樣「小飛」就會帶動後車輪前進很遠一段距離,因而此時車速最快。然而,此時由於腳踏的輪半徑與「大盤」的軸半徑相差不大,所以人加在腳踏上的動力在「大盤」上產生的力並不太大。即:此時車速雖然快了,但騎車人會付出較大的動力。
當鏈盤的「小盤」與飛輪的「大飛」組合時,「小盤」轉動一圈,「大飛」轉動的圈數不太多,這樣「大飛」就帶動的後車輪前進的距離不大,因而此時車速最慢。然而,此時由於腳踏的輪半徑與「小盤」的軸半徑懸殊很大,所以人加在腳踏上的動力在「小盤」上會產生很大的驅動力。即:此時車速雖然慢了,但騎車人付出的動力卻最小。
變速器的調節原理是平移導輪或導鏈槽,來改變鏈條的不同位置。後撥導向輪可以固定鏈條的位置,而張力輪能夠保證鏈條有一定的張力,可以讓鏈條緊緊地裹在齒輪上。
我們在騎行過程中,快速前進或者是慢速前進,如果想要保持固定的腳踏步速和力度,就必須要依靠變速器來實現,如果單純的加大齒輪,而自己不增加力度的話,提速也是不可能的,所以變速也可以稱之為空速。
變速自行車的變速、省力竅門
懂得了變速自行車的變速與省力原理,就輕易地把握了變速和省力竅門。當自行車在平坦的道路上行駛時,為了加快車速,宜採用較大的鏈盤與較小的飛輪組合;當自行車上坡時,宜採用較小的鏈盤與較大的飛輪組合,這樣比較省力,爬坡容易。當然,無論是較平坦的道路或上坡,在組合鏈盤與飛輪時都不宜走向極端,因為那樣會增大自行車出現故障的機率,比如滑鏈等。
山地自行車和公路自行車的區別
不是簡單變速器的差異了。公路車車身結構較纖細,最顯著的是輪胎比山地車細很多,主要用於公路速度競技,對路面要求比較高,多為彎把式的。山地自行車主要為崎嶇不平的山路設計,車胎粗且帶有大花紋,以更好的吸收顛簸、增加泥土路砂石路的抓地力,但如果在公路上騎行會比公路車費力。山地車雖然平坦路面比公路車費力,但是勝在適應性強,可以適應幾乎所有路況。公路車適合有良好路面路段的騎行,速度上有優勢。兩種車各有千秋。
山地自行車為什麼要變速器,因為你要在山地裡騎行,不裝變速器你騎不成。要說變速器,是一個系統,不只單講後撥。有操縱部分:指撥。有執行部分:前撥和後撥。有發力部分:腳踏、曲柄和齒盤。有受力部分:鏈條和塔倫。變速器原理就是通過改變發力齒盤和受力齒盤比,在同等力輸出時改變車的行駛速度,以達到行駛目的。
變速器那個部分重要,要說都重要,但前撥和後撥更為重要些。前撥和後撥都有二個止位閥,也就是二個螺絲,這二個螺絲很重要,它一個是防止內脫鏈條止位,一個是防止外脫鰱條止位。止位一定要準確,要不你在變速時掉鏈子,也是一個頭疼的事。
那麼變速器選什麼樣的好呢?如果你只是一個騎行愛好者,大不了就是騎行一些山地公路,也不必要追求極致,去選10_11速的變速系統,其實8_9速的變速系統就夠用了。如果你每天不訓練,爬坡20_30公裡,給你個再多的變速系統的車,遇到長坡你照樣上不去。當然,銀子多買個極致的車偶爾騎騎,也很拉風。
變速系統最易磨損的是鏈條和齒盤。如果你是個全天候和全路候的騎行者,泥濘的路面,泥沙會加速齒盤和鏈條的磨損,1至1點5萬公裡左右你就要換齒盤和鏈條了,要不你騎行時總覺不是很流暢。後撥二個導鏈輪也很容易磨損,如果騎行時打瞌,後撥有跳動感,有噪音,檢查導鏈輪是否有曠的感覺,如果有就要換導鏈輪,很好換,不必買新的後撥。
再好的變速系統,不掌握好的騎行習慣也不行。鞍座位置要在胯上,不能屈腿騎行。踏頻90一120之間,不能長時間用力過猛,以輕鬆感覺為最適。遇長坡和陡坡,力不從心時,切忽強勉自已一定要騎上去,有時推行也不慢,推行也不丟人,切勿傷了膝蓋。休閒集體騎行時,根據自身實力,不攀比,鬥狠。切莫因自己的車貴,變速器好,忽略騎行中的很多因素,傷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