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彥淖爾市檔案館對館藏錄音錄像檔案進行數位化搶救保護

2020-12-18 瀟湘晨報

近日,巴彥淖爾市檔案館對錄音錄像檔案進行數位化處理。隨著時間的侵蝕,受自然衰變和保管條件等諸多因素的影響,我館錄音錄像檔案正在慢慢地受到損壞。如果不及時採取措施搶救這些珍貴的檔案信息資源,將給國家和社會造成無法彌補的損失,因此將錄音錄像檔案進行數位化處理,形成數字檔案資源,珍貴檔案資源達到搶救及保護,為利用者提供方便。

目前我館收錄的錄音錄像檔案共有79盤,現有的設備可對36盤進行數位化,其餘的錄像帶因尺寸不一樣和損壞,需下一步採購設備或找相關技術部門對其進行數位化和修復。

錄像帶裡有很多珍貴音像,比如關於巴盟第四次人口普查首宣日活動,人口普查的培訓、河套水利、陰山巖畫、農業生產等音像,都值得去研究或作為文史資料利用。

錄音錄像檔案數位化工作的開展,管理與技術起著同等重要的作用。音像視頻文件在提供利用前,可針對原始音像視頻文件(即通過檔案原件數位化後未處理過的音視頻文件)的拷貝文件進行文件轉換、降噪、校色及畫面穩定等處理。隨著技術進步,降噪、校色等處理技術的更加完善,若原始文件仍然留存,便可在未來獲得質量相對更佳的處理後文件。

現在我館已作了數位化的全部是原始視頻文件,錄音、錄像,對聲像檔案的收集、儲存與利用,一直是檔案資源管理中的一塊軟肋,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對聲像檔案的利用會越來越頻繁。我館人員會繼續加強培訓、提高技能,只有更加重視檔案信息化人才隊伍建設,才能推動檔案信息化發展。而要跟上現代信息社會的發展,檔案工作者任重道遠。(通訊員 呂強)

【來源:巴彥淖爾市政府門戶網站】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巴彥淖爾市檔案館開展印章檔案整理工作
    近日,巴彥淖爾市檔案館根據《印章檔案整理規則》(DA/T40—2008),對已徵集的印章檔案進行集中甄選整理,清洗、編目、裝盒、上架。印章檔案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印章檔案能夠對機構的變革情況加以反映,一個印章就是一段歷史,將這些集中起來就能形成機構發展的歷史。對於一些不存在的原有機構,也能通過印章檔案進行了解。
  • 巴彥淖爾市委常委、秘書長海山赴市檔案館調研工作
    8月5日,巴彥淖爾市委常委、秘書長海山到巴彥淖爾市檔案館調研檔案工作。調研中,海山實地查看了市檔案館庫和查檔接待服務大廳,了解檔案館基礎設施和消防安全情況、館藏情況、檔案利用情況等,並與市檔案館全體幹部進行了座談交流。
  • 內蒙古檔案館完成館藏日偽歷史檔案翻譯整理工作
    央廣網呼和浩特8月31日消息(記者寶音)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5周年之際,內蒙古自治區檔案館「對館藏日偽時期歷史檔案編譯建立專題目錄資料庫」項目順利通過國家檔案局驗收,標誌著該館歷時4年的館藏日偽歷史檔案翻譯整理工作全部完成。
  • 記者進入中央檔案館解密檔案整理工作
    日前,《瞭望》新聞周刊記者走進中央檔案館採訪參觀,不僅聆聽觀看了不同歷史時期孫中山、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等人的錄音錄像資料,還近距離接觸了諸多珍貴的檔案資料原件。館藏凝聚歲月風雲中央檔案館1959年10月正式開館。
  • 思明區檔案館保存著15萬多卷檔案 館藏檔案數量位居廈門各區前列
    嶺兜西路395號,這裡是全市第一家按照縣級一類國家標準設計建設的區級綜合檔案館——思明區檔案館。在約2200平方米的檔案庫房區,保存著15萬多卷檔案,一字一句記錄的是時間跨度長達近300年的「思明記憶」,館藏檔案數量位居全市各區前列。
  • 智慧檔案:保護紙質原件,開啟數位化時代
    原標題:智慧檔案:保護紙質原件,開啟數位化時代在信息化時代的今天,「無紙化」辦公幾乎已經成了常態。紙質檔案模式,顯然已經跟不上時代的步伐,因此早在2011年開始,淳安縣先後投入約522萬元,啟動了淳安縣數字檔案館的建設。
  • 我市120萬頁館藏紙質檔案完成數位化歸檔
    檔案管理記者日前從全市檔案工作會議上獲悉:截至目前,市檔案館已完成120萬頁館藏紙質檔案數位化掃描任務,並全部上傳掛接檔案管理系統。2019年,我市檔案部門持續加大檔案收集徵集力度,徵集反映漢中經濟、文化等各項事業發展資料38種66冊及部分光碟;從外市徵集漢中民國時期司法、土地、教育等和建國初期組織、經濟、群眾工作等數字檔案近500卷,並完成120萬頁館藏紙質檔案數位化掃描任務,全部上傳掛接檔案管理系統,豐富館藏檔案內容,優化館藏檔案結構。
  • 巴彥淖爾市檔案館積極開展新冠疫情防控文件材料收集整理指導工作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巴彥淖爾市組織全市人民開展疫情防控阻擊戰,形成了大量疫情防控工作文件材料,是全市上下防控疫情的原始記錄,真實體現了疫情防控全過程的規律和特點,對今後工作查考、歷史研究、經驗借鑑具有非常高的利用價值。為規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文件材料整理歸檔,巴彥淖爾市檔案館與市新冠肺炎防控指揮部及有關單位通力合作。
  • 歷時4年 內蒙古館藏日偽歷史檔案翻譯整理完成
    正北方網訊(北方新報正北方網記者 馬麗俠)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5周年之際,近日,內蒙古檔案館「對館藏日偽時期歷史檔案編譯建立專題目錄資料庫」項目順利通過國家檔案局驗收,標誌著該館歷時4年的館藏日偽歷史檔案翻譯整理工作全部完成。
  • 檔案掃描儀信息化最專業的掃描錄入設備
    檔案數位化是指利用計算機技術、掃描技術、數字成像技術、資料庫技術、多媒體技術、存儲技術等高新技術把各種載體的檔案資源轉化為數位化的檔案信息,以數位化的形式存儲、網絡化的形式互相聯結,利用計算機系統進行管理,形成一個有序結構的檔案信息庫,及時提供利用,實現資源共享,是檔案信息化建設的重要內容。
  • 巴彥淖爾市檔案館全力做好新冠疫情防控工作文件材料收集整理指導...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巴彥淖爾市委、政府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精神和黨中央、自治區黨委決策部署,組織全市人民開展疫情防控阻擊戰,形成了大量疫情防控工作文件材料,是全市上下防控疫情的原始記錄,真實體現了疫情防控全過程的規律和特點,對今後工作查考、歷史研究、經驗借鑑具有非常高的利用價值。
  • 十幾道工序修補 武漢市檔案館經典館藏《中華現勢大地圖》再現
    楚天都市報12月28日訊(記者王榮海 通訊員劉英)記者近日從武漢市檔案館獲悉,經過十幾道修補工序,武漢市檔案館經典館藏《中華現勢大地圖》終於再現世人面前,無聲的講述著那段讓我們永遠銘記在心的歷史往事。近期,武漢市檔案館特藏庫即將建成啟用,將對一批清代、民國、革命歷史時期的館藏珍貴紙質檔案原件進行展示,其中一張由上海世界輿地學社出版、各埠世界書局發行的《中華現勢大地圖》尤為引人注目。該地圖長155釐米,寬110釐米,圖中標明了當時我國較有影響的重大中心城市,以及上海、武漢、天津、廣州四大商埠圖。
  • 「建平臺 促共享」 城陽區檔案館推進檔案服務再升級
    城陽區檔案館按照「實體分散,資源共享」的原則,加快推進全區民生檔案數位化步伐,以各單位、各部門檔案室為基點,利用區檔案館數據平臺,實現檔案數據共享。特別是加強與區民政局、區人社局、區農業農村局等涉民單位合作,在區檔案館數據平臺建立各種民生檔案專題資料庫,形成「館室聯動」的民生檔案「一體化」利用服務平臺,打破了檔案館僅立足館藏資源提供利用服務的固有「路徑依賴」,推動了檔案服務「供給側」改革,為人民群眾提供「一站式」檔案查閱利用服務。
  • 市檔案館珍藏廣州歷史:廢品站裡買回鎮館之寶
    日前,市國家檔案館館長馮秋航接受本報記者獨家專訪,帶領我們走近檔案館,看他們如何從一頁頁泛黃的紙張中,「復活」廣州的前世今生,鑑以往而知未來。「鎮館之寶」曾流落廢品站這可能是全國檔案工作者都嚮往的地方:2018年,總投資3.56億元的廣州市國家檔案館新館二期開門迎客,近5萬平方米的建築面積,比一旁的新館一期還要大接近一倍。
  • 嶽陽市檔案館2019年度部門整體支出績效評價報告
    3.管理利用科負責市館館藏檔案資料的科學分類、保管、保護和鑑定、密級檔案保密工作;報批和銷毀待銷毀檔案,根據黨和國家相關法律法規開放檔案;制定市館館藏檔案資料搶救、修復計劃,承擔市館館藏檔案保管、搶救修復工作;做好進館檔案的消毒、殺菌、入庫上架、質量檢測、庫房溫溼度控制以及登記工作;編制檢索工具和開放檔案目錄,編寫和印製檔案館指南,接待進館單位和群眾查閱檔案;提供檔案資料
  • 鄒城市檔案館檔案查閱中心正式啟用
    >begin--> 為深入開展「四看四樹」活動,為查檔群眾提供更完善、更舒心的檔案服務,近日,鄒城市檔案館建成並啟用檔案查閱中心。該查閱中心位於市檔案館一樓,設有數位化檔案查閱平臺等設備,面向社會公開提供檔案查詢、諮詢輔導、文件查閱等服務。
  • 市檔案館接收已故《人民日報》高級記者張振國個人檔案資料進館
    近日,市檔案館將已故《人民日報》高級記者張振國的個人檔案資料接收進館。市檔案館很早之前就將張振國先生列為名人檔案重點徵集對象,今年年初,突聞張振國先生在合肥病逝,經進一步了解,得知他生前在職務活動中形成的大量檔案原件現散存合肥、馬鞍山兩地,徵集工作刻不容緩,市檔案館徵集接收科立即與其家屬取得聯繫,深入溝通之後,他們表示將其個人檔案資料捐贈給市檔案館能得到最妥善的保存,也是完成老人生前的心願。在對方的支持配合下,這些檔案資料分兩批被陸續接收進館。
  • 「工作動態」金鄉縣檔案館有序開展檔案數位化掃描工作
    為推進我縣檔案數位化建設,提高檔案管理服務水平,實現規範化管理。近日,金鄉縣檔案館全面啟動數位化掃描工作,對館藏28萬頁檔案進行系統化、規範化的電子掃描,即利用信息化技術,將檔案內的紙質資料進行掃描、拍攝處理,形成圖片等進行電子化文件存儲歸檔管理,整個工作將於12月底前完成。
  • 念好「建管用」三字訣——呂梁市檔案館靶向精準管理力促檔案工作...
    目前,市檔案館已完成選址拆遷和前期規劃項目,擬建17000平方米;市財政共撥付市檔案館經費486.5萬元,除預算內人員經費外還增撥49.5萬元業務經費和37.82萬元專項資金用於檔案管理系統及相關硬體設施。市檔案館進一步優化館藏資源,除接收紙質檔案之外,拓展接收領域,擴大檔案接收範圍和門類。
  • 智慧檔案館,如何確保檔案數據安全?
    智慧檔案館是指以檔案信息資源為基礎,將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分析等先進的科學技術充分運用到檔案管理的各個環節,構建自動處置檔案內容信息、載體信息和管理信息的檔案綜合管理和控制體系,以提高檔案管理與檔案館運行的效率和服務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