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銀行理財產品提前終止的數量已經超過去年一年。
自2018年以來,銀行理財市場共有1432隻產品提前終止,其中有1348隻在《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監督管理辦法》發布之後終止。
主要是二個原因令銀行大面積提前終止理財產品:
第一個原因:監管的新要求
上面提到《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監督管理辦法》,就涉及到監管新規,之前銀行發行的產品,有一些涉及資金池。
最新銀行理財資金池玩法,發行一款無固定期限、預期收益率型理財產品,隨時可申購,但持有份額40天(或者60天、120天、180天、360天等期限)後才可以贖回。最重要的是,預期收益率「根據市場利率變動及資金運作情況」不定期調整,如果投資者購買日預期收益率是5%,但是20天後收益率調整並一直保持為7%,第40天時贖回的收益也只有5%,很明顯投資者收益並不完全來自於真實的投資收益。
根據普益標準數據顯示,自2018年以來,銀行理財市場共有1432隻產品提前終止,其中有1348隻是在新規發布之後終止。2019年,涉及622隻產品,2020年以來,已有645隻理財產品被清退。
今年7月,工商銀行的(2018-15期)「安享長盈」工銀財富客戶專屬1158天理財產品到被提前終止,產品到期日由2021年7月5日變更為2020年7月29日。今年5月,北京農商行在官網發布公告稱,根據資管新規及理財產品淨值化轉型要求,該行將於2020年5月20日提前終止「北京農商行『金鳳凰理財』穩健富榮金色時光天添鑫悅享人民幣理財產品」。
2019年11月,光大銀行發布公告稱,該行將於2019年11月30日起停止「活期寶」理財服務,「活期寶」餘額將轉回至投資者的籤約卡內。同月,交行在官網上發布《關於停止辦理沃德薪金定投組合產品的公告》稱,為落實監管要求,將於2019年11月20日起停止辦理沃德薪金定投組合產品,並提前終止沃德薪金定投組合產品協議。
去年以來,工商銀行、交通銀行、光大銀行、招商銀行、中信銀行、廣發銀行等在內的多家銀行都發布了提前終止部分理財產品的公告。
銀行為何要「自斷財路」?
銀行為何要主動叫停這些產品?在多位業內人士看來,其原因主要在於銀行要加快銀行理財轉型進度和控制資金成本。由於《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資管新規)要求理財產品淨值化轉型,並嚴格約束理財產品投資非標資產,一些早期發行且原存續期較長的舊產品,無法在過渡期結束時自動到期,屆時將不符合監管要求,因此銀行只能在適當的時間主動停止這類產品的運作。普益標準研究員郭全毓:
被主動停止的部分產品,曾給予了投資者較高的預期收益率或採取靠檔計息的方式,這不僅違背了資管新規打破剛性兌付的要求,在利率不斷走低的情況下,也讓銀行負擔了較重的成本。
從近3年的情況來看,股份制銀行提前終止的產品數量最多,共計767隻,佔比達57%,可能與其自身存量產品較多有關。其次是國有銀行,近3年裡共有256隻產品提前終止。
投資者有牴觸情緒怎麼辦?
有銀行業分析人士指出,受資管新規和當前市場環境的影響,部分理財產品提前終止勢在必行。對於銀行來說,為了加快存量理財的淨值化轉型進度,規範相關產品的運作方式,加快保本剛兌類產品的退出,提前終止這些產品是一種必要措施。對客戶方來說,這部分提前到期的產品,或有較高的利息收益,或有銀行信用保底,自然難以割捨。同時,因理財資金提前到期,客戶不得不改變原有的理財計劃,重新進行資產配置。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