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新規後1523款理財產品提前終止 保本理財即將消失投資者何去何...

2020-12-14 手機鳳凰網

多家銀行紛紛提前終止理財產品,今年以來數量達785款,對於購買理財產品的投資者來說,有點始料未及。

資管新規與銀行內部壓力是導致理財產品提前終止的兩大主因。根據理財產品合同規定,銀行確實有權提前終止理財產品,在這種情況下,投資者該如何應對?

何以至此?

不論合規與否,銀行提前終止未到期的理財產品惹人矚目,但這並非今年特例,早在2018年便已初顯。

普益標準統計數據顯示,自2018年初至2020年10月22日,銀行理財市場共有1618款產品提前終止運作。這部分產品有1523款是在理財新規發布之後終止的,佔比高達94.13%;今年以來提前終止運作的產品有785款,佔比為48.52%。

2019年起,銀行就開始加速清退部分存量理財,涉及622隻產品,較2018年大幅增加。

普益標準研究員於康對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表示,資管新規、理財新規打破剛兌的要求,是商業銀行提前終止部分理財產品運作的主要原因。

「資管新規、理財新規發布以後,要求銀行理財產品實施淨值化管理運作,隨著轉型過渡期的臨近,銀行加快了傳統不合規老產品的清退。」於康表示,「此外,存續老產品定價較高,大多仍存在『剛性兌付』壓力。而當前市場利率維持較低水平,資金成本較低,新增投資品收益下行,容易出現成本與收益倒掛。因此,出於資金成本控制考慮,部分銀行適時採取了終止高收益產品的運作方案。」

一位銀行相關工作人員告訴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提前終止理財產品主要是因為資管新規的影響,及同業間市場被嚴管。「資管新規打破剛性兌付,而同業間借貸利率提高,低風險的借貸明顯減少,由此加大銀行壓力。」

為有效防範和控制金融風險,央行於2018年4月發布《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即資管新規。

資管新規要求理財產品淨值化轉型,並嚴格約束理財產品投資非標資產。一些早期發行且原存續期較長的舊產品,無法在過渡期結束時自動到期,屆時將不符合監管要求,因此銀行只能在適當時間主動停止這類產品的運作。

一位銀行理財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我們銀行很早就著手準備停了,也都是老產品到期之後不再續。」

「比如一些保本的理財產品這個月到期後,我們就不再賣了。」上述工作人員說,「資管新規在2018年就已出臺,銀行對此早有準備。我們本計劃今年初開始停售保本理財,但受疫情影響才延期半年。」

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詢問的多位負責銀行理財產品的人士都認為,現在是利率(無風險利率或LPR)下行期,而且很可能會如美國一般長期保持低利率,銀行內成本壓力的確存在。

「由於資管新規打破剛性兌付,一些淨值型理財產品受影響更為明顯,有些甚至出現虧損。銀行此前配置非標資產佔比大,如銀行同業間借貸,而處置這些資產和重新配置比例需要一定時間,在疫情疊加影響下,銀行處置這些資產時壓力更大。」上述工作人員說。

所謂打破剛性兌付,即金融機構開展資產管理業務時不得承諾保本保收益,出現兌付困難時,金融機構不得以任何形式墊資兌付也不得在表內開展資產管理業務。

資管新規還要求,理財產品中配置非標比例不能過高,這樣一來,如果銀行不能及時調整好其資產配置,理財產品也無法問世。

如何應對?

在被問及銀行資金壓力到底有多大時,上述工作人員表示,雖然她所在銀行沒有提前終止理財產品,但一些最近到期的淨值型理財沒有達到當時的預期收益,即沒達到業績比較基準。

「我們從2018年就開始減少保本理財,去年開始不再體現保本理財這個概念。」她補充說,「實際上保本理財額度一直不斷降低,但還是存在少數產品。比如一款理財120天的產品,每周額度不到1分鐘就被搶完。搶不到的只能買淨值型理財,算是一種引導投資者改變投資觀念的方式。」

今年以來,銀行普遍開始加快清退非淨值型理財產品的步伐,當前銀行理財產品淨值化轉型進度過半,轉型積極性較高。

據普益標準調研統計,截至2020年6月末,淨值型理財產品存續規模約為13.24萬億元,同比增長67%,佔全部理財產品存續餘額的53.82%,銀行理財產品淨值化轉型進度過半。

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注意到,在隨機選擇的多份理財產品協議裡,均提及銀行有權提前終止理財產品。

如某款理財產品說明書第八條《理財產品不成立及提前終止》顯示,在理財產品存續期間,如出現包括但不限於以下情形,銀行有權但無義務根據其自身的合理判斷提前終止本理財產品。

情形包括:國家政策出現重大調整並影響到本理財產品的正常運作;市場收益大幅波動、投資標的發生風險或因其他原因,並有可能或實質性影響到產品所能實現的投資收益;本產品所投資的資產提前終止,及其他銀行認為應當提前終止理財產品的情形。

而資管新規包括在國家金融政策調整作為理財產品提前終止類目中。

在這種情況下,銀行與投資者應如何應對?

在於康看來,當前資管新規過渡期已延長至2021年底,過渡期延長後,商業銀行首先應對存續老產品進行整改規範,沒必要提前終止產品運作損害自身聲譽。對於過渡期內確實無法完成整改的,商業銀行應與投資者進行充分溝通、協商解決。另外,也可協助客戶選購替代產品以承接到期資金,儘可能避免客戶損失。

「對於購買了老產品的投資者,應當明晰所持有產品的合同條款,密切關注產品公告,了解產品整改動向,合規整改的,應及時根據資金情況調整資產配置方案。」於康補充道,「同時,投資者也應該了解所持有老產品提前終止運作的觸發條件,對於管理人不合規整改的,可拿起法律武器維護自身權益。」

一位法律相關人士對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指出,關於銀行理財產品被提前終止,銀行是否有權提前終止,要看具體協議約定。且銀行提前終止的原因為資管新規出臺,打破剛性兌付,也可以說是受政策調整的影響,在這種情況下,銀行提前終止合同有其合理性。對於投資者而言,拋開不能繼續收到此後的收益外,若本金、已到期利息可收回,投資風險並沒有增大。

相關焦點

  • 「保本保息」理財產品又延期了 銀行理財轉型再次碰壁
    對於銀行理財市場來說,今年是至關重要的一年,年底「資管新規」的過渡期即將迎來收官。這意味著,投資者將越來越少看到「保本保息」產品,將越來越多面對「非保本浮動型收益」產品。對於投資者來說,未來的市場上將不再有「剛性兌付」,風險將由投資者自擔。
  • 多個銀行理財產品,提前終止合約,這是為什麼!
    主要是二個原因令銀行大面積提前終止理財產品:第一個原因:監管的新要求上面提到《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監督管理辦法》,就涉及到監管新規,之前銀行發行的產品,有一些涉及資金池。最新銀行理財資金池玩法,發行一款無固定期限、預期收益率型理財產品,隨時可申購,但持有份額40天(或者60天、120天、180天、360天等期限)後才可以贖回。
  • 理財新規大限將近,面對非保本的理財市場,你準備好了嗎?
    理財新規大限將近,面對非保本的理財市場,你準備好了嗎?理財新規已經落地一年半多了,2020年底過渡期即將結束,還有不到一年的時間。對於銀行來說,理財市場和理財產品的轉型要加速了。根據理財新規的要求,銀行理財須在2020年底實現全面淨值化管理。
  • 部分銀行保本理財產品「清零」 理財收益率低位徘徊
    // 部分銀行保本理財產品「清零」 //據21世紀經濟報導,梳理銀行半年報以及近期各家銀行理財的數據發現,不少銀行保本理財已然徹底清零,國有大行和少數股份制銀行仍有較大規模的保本理財存量,並且在繼續續作老產品,但總體規模上均在逐步壓降。此前,已出現多起銀行理財「強退」情況。
  • 理財產品不得承諾「保本」
    對於投資者來說,銀行理財產品「虧錢」,也意味著「閉著眼睛買理財產品的時代已經過去」。 銀行理財產品不再穩賺不賠了 「圖穩健,買個R2(級別)的銀行理財(產品),真沒想到還能有虧的一天!」聽到小姐妹們說起最近不少銀行理財產品都出現浮虧時,70後劉女士還很不相信,結果卻被現實「狠狠地打了臉」。「成立以來漲幅為-1.41%。」
  • 保本理財將徹底消失!理財不再保本之後,投資什麼比較好呢?
    文/龍小林自從資管新規開始實施以後,保本理財就在不斷減少。以前,銀行是保本理財發行的大戶,20多萬億的銀行理財中,保本理財就佔了近三成。可現在,銀行的保本理財已經很少了。而且隨著資管新規的過渡期一過,保本理財便會徹底消失。
  • 銀行理財也虧了!銀行理財產品不再保本,投資者該何去何從?
    看到銀行理財負收益的新聞刷屏,量財貓自己也去了解了了一下,招行代銷季季開1號,近一個月年化為-4.42%,要知道產品介紹裡寫的可是100%主投固收類資產,不參與股市。而銀行理財產品在人們眼中也一直是保本保收益的,所以這次的負收益可以說是一石激起千層浪了。
  • 理財新規之後,銀行理財產品不再保本,本金損失的最大限度是多少?
    銀行理財不保本,本金最大限度會損失多少?資管新規發布之後,銀行理財產品打破剛性兌付,不在保本,那麼對於不保本的理財產品,會損失本金嗎?最大限度損失多少呢?銀行理財產品不保本,就意味著可能損失本金,具體損失多大限度?有可能是100%,極端的情況下,甚至可能是負數。
  • 保本保息的理財產品越來越少——投資者路在何方?
    近日,隨著網際網路存款產品的全面下架,保本保息的理財產品越來越少了。打開各大銀行的網站或網際網路理財平臺可以發現,各種理財產品雖然比較豐富,但基本上都是不保本且浮動收益的產品,或者是盈虧需要投資者自己來承擔風險的淨值型理財產品。
  • 銀行理財產品不再保本 百姓投資類型更加多樣化
    還有哪些理財方式可以讓百姓選擇?  銀行理財剛性兌付被打破  資管新規中引百姓關注的一項就是打破理財產品剛性兌付,《意見》指出,金融機構應當加強投資者教育,不斷提高投資者的金融知識水平和風險意識,向投資者傳遞「賣者盡責、買者自負」的理念,打破剛性兌付。
  • 2018年銀行理財市場大變革 2019投資者應如何買理財
    來源:融360原創2018年對銀行理財市場來說是不平凡的一年,一系列重磅新規出臺之後,市場面臨重大改革。這一年理財市場發生了很多變化,包括保本理財和短期理財萎縮、產品向淨值化轉型、理財門檻下降、投資者風險意識增強、首家理財子公司獲批成立……不管是對銀行,還是對投資者,影響都非常深刻。
  • 保本理財必然退出歷史舞臺
    隨著這份影響百萬億資產管理的文件落地,高風險的銀行理財產品佔比越來越高,而新規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不得承諾保本保收益,打破剛性兌。「資管新規」已經落地兩年有餘,整個資管行業正經歷著整改轉型和深刻變化。繼2019年交通銀行、郵儲銀行、青島銀行、長沙銀行、貴陽銀行將保本理財產品清零之後,今年上半年興業銀行、杭州銀行保本理財產品也清零。整體來看,近兩年銀行保本理財產品壓降效果還是比較顯著的,規模及佔比均大幅下降。
  • 提前「剎車」 不符監管規範的高息銀行理財產品正被清退
    近期,有投資者收到部分銀行理財產品提前終止的通知:工商銀行「『安享長盈』工銀財富客戶專屬理財產品1829天」,原到期時間為2023年3月8日,但工商銀行發布了提前終止公告,產品到期日提前到2020年7月29日。除了銀行理財產品提前「剎車」,部分農商行、民營銀行也終止了利率較高的計息類存款產品業務。
  • 淨值化轉型期 不保本了 理財產品怎麼買合適?
    讀創/深圳商報記者 邱清月銀行理財由於它的安全性,從誕生以來一直深受老百姓喜愛。然而,隨著資管新規打破剛性兌付後,大家很難再看到保本保息型理財產品。如今的銀行理財產品,大多已由固定利息收入轉變為淨值浮動收入,因此令很多人擔心收益的穩定性。臨近年終,工薪階層馬上就要拿到年終獎,此時也正值銀行理財「開門紅」,各類產品紛紛推出,大家又該如何選擇呢?
  • 資管新規帶動銀行淨值型理財漲粉 有投資者對保本產品且買且珍惜
    因此,適度延長過渡期有利於對個別化解原有產品存在困難的銀行進行產品改造。普益標準則認為,過渡期延長,中小銀行機構在存量資產消化、投資者培養與教育、產品轉型面臨新老銜接陣痛等方面都將獲得一定「喘息」機會。那麼,資管新規延期後,投資者是否了解變化,銀行理財經理又如何說?
  • 銀行理財產品小知識
    我們時常會看到一些不太和諧的理財新聞,如因盲目聽從銷售人員購買高風險不保本的理財產品,最後血本無歸。其實購買銀行理財產品,先看懂「固定收益、複利計息、保本比例、清算期、提前終止」等理財專業術語。看懂了,沒有忽悠,只有投資機會。
  • 八類理財產品明年末打破剛兌 資管新規延期1年保本型產品獲喘息
    八大類理財產品明年末打破剛兌在多位銀行業內人士看來,伴隨著資本市場人氣開始上漲,購買公募基金的投資人越來越多,而這勢必將影響銀行理財「搬家」,資管新規延遲相當於給了保本型理財產品一年寶貴的「喘息期」。在銀行發行的理財產品中,儘管所有產品都是非保本收益,但是為了能吸引儲戶,每家銀行都有一兩款產品在設計的時候都能達到預期收益,甚至略高於預期收益,如果打破剛兌,銀行就不能再以無風險或低風險字樣吸引儲戶。」李豔表示。
  • 銀行賣的理財產品也不香了嗎?
    工商銀行代銷的「鵬華聚鑫1號-25號資管計劃產品」全線違約,在2018年資管新規出臺後,已經明確資管業務不得承諾保本保收益,難道銀行賣的理財產品現在也開始不香了嗎?
  • 保本型理財產品排行,窮人如何理財?
    自己組合存款與投資,自製保本型理財產品!下面以1萬元本金來舉例說明。假如你打算的投資期限為5年,為了計算簡單直觀,我們假設銀行的5年期存款利率為5%。你今天的1萬元,其中8000元拿去存了銀行,還剩下2000元,可以投資在高風險高收益的產品上,股票也好,炒外匯也好,或者你朋友開餐館你入個小股份也好,總之不要太盲目,要自己略微了解一點的,儘量贏面大一點。需要注意的是,這2000元投資的高風險高收益產品,最差情況必須最多只能是全部虧掉,而不能產生更多債務。
  • 資管新規發布半月 理財保本成過去 銀行風險測評執行更加嚴格
    風險測評重視度提升《證券日報》記者近日走訪部分銀行網點發現,不少理財經理都主動向記者提及有關資管新規,並一致表示,「以後銀行的理財產品不能承諾保本保收益,投資者必須根據產品情況和自身實際來選擇是否能夠承擔相應風險的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