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產品不得承諾「保本」

2020-12-24 今日惠州網

不少投資者認為理財產品「穩賺不賠」,這樣的印象已經不適用了。日前,20餘只銀行理財產品最新份額淨值均低於1元的消息,成了很多投資者關注的話題。專業人士表示,部分銀行理財產品的虧損,與債券最近一個月的下跌有關。對於投資者來說,銀行理財產品「虧錢」,也意味著「閉著眼睛買理財產品的時代已經過去」。

銀行理財產品不再穩賺不賠了

「圖穩健,買個R2(級別)的銀行理財(產品),真沒想到還能有虧的一天!」聽到小姐妹們說起最近不少銀行理財產品都出現浮虧時,70後劉女士還很不相信,結果卻被現實「狠狠地打了臉」。「成立以來漲幅為-1.41%。」劉女士通過手機銀行APP看到自己前兩個月靠「搶」才買到的半年期爆款淨值型理財產品,現在竟然處於虧損狀態,無奈不已。劉女士的案例並非個例。近期,招商銀行、平安銀行等多款銀行理財產品出現虧損,據法定披露平臺中國理財網上的數據,當前銀行及理財子公司發行的二級(中低)風險等級的淨值型理財產品中,已經有211隻當前低於初始面值1元,佔同類理財產品總數的2.4%。

一般來說,銀行理財產品分為謹慎型(R1)、穩健型(R2)、平衡型(R3)、進取型(R5)、激進型(R5)五個風險程度。其中「R2」是品種最多的一種類型,大多數客戶在銀行買到的產品基本都屬於這一類型,也就是中低級別,無論是傳統的預期收益率形式,還是淨值型,都很難見到虧損。但現在,情況似乎變了。「R2」等級理財產品不虧損的信念正在被事實打破。日前,某銀行的一款「R2」級別理財產品,近一月年化收益率已跌至-4.42%,最新淨值0.9997。

通常,銀行對「R2」風險等級解釋為存在一定風險,但又說風險較低,比較安全,屬於中低風險產品。而且事實上,翻閱過往業績表現,也確實難以看到有過虧損。

長年累月,不少人認為穩健型理財產品,就可以放心購買,不會虧損的。但現在,很多家銀行的「R2」產品都出現了淨值回撤現象。另一款產品為某銀行的90天成長計劃,截至6月10日,該產品近1個月年化收益率為-7.17%,而近3個月年化收益率為1.01%。

債市劇烈波動是誘因

為何有這麼多淨值型銀行理財產品遭遇淨值大幅回撤呢?專業人士表示,債市劇烈波動是第一大誘因,而部分銀行理財配置債券比例過大。

融360大數據研究院分析師殷燕敏指出,固收類理財產品以投資債券資產為主,5月份以來債券價格不斷下跌,導致大部分債券基金以及投資了債券市場的理財產品淨值下滑。

上月,債市調整明顯,表現整體偏弱,收益率曲線呈現「熊平」走勢。6月,央行創設的兩項貨幣政策工具的亮相,引發市場對於央行「寬信用」加碼的預期升溫。隨後,債市出現恐慌式下跌,國債市場巨幅震蕩,現貨期貨齊齊走弱。

不過,業內大多認為債市的快速調整可能將結束,對後市持謹慎樂觀態度,目前債券類理財還是有配置價值的。對於熱衷銀行理財的投資者們來說,也並不用過於慌張,目前浮虧並不等同於真正的虧損。大多數產品目前還處於封閉期,淨值為負對於投資人來說還是浮虧,等到產品開放期還有不短的時間,有機會再賺回去。

資產管理新規明確要求

任何理財都不能承諾保本

另一方面,銀行理財產品也能虧損,跟資管新規有關係。資管新規執行之前,很多時候銀行的理財產品都會有一個資金池,通過不同產品間的調劑,銀行按照預先設定的收益率給投資者兌付本金和收益,自己承擔投資的風險,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剛兌」,這也是人們放心將錢投入到銀行理財的原因。

記者了解到,資產管理新規2018年出臺,過渡期到2020年末結束。資管新規明確要求,任何理財,不管是銀行理財還是信託,都不能承諾保本。這也意味著「閉著眼睛買理財的時代已經過去」。也就是說,你投資一款理財產品,到期後,機構或平臺會按合同約定給你返還本金和收益。假如發生任何風險,將不再有機構或平臺給你兜底,保障你的本金和收益不受損失。

我市銀行人士認為,越來越多的商業銀行加快了理財產品的轉型步伐,丟掉了「穩定收益」「保本保息」吸金力,這種現象需要投資者去適應和習慣,非保本產品並不是保本保收益的了,也要注意不保本≠有危險,在選購前還是可以多家比較,可以多比對各家金融機構的理財實力、風險應對水平,同時根據自己的風險偏好、風險承受能力和對市場的預判,合理配置資產。

對於金融機構而言,也需要對投資者的教育儘快跟上步調,學會讓用戶們理性看待投資,讓其了解最近債市回調明顯,銀行理財產品淨值出現回撤是正常現象。

惠州日報記者劉乙端

相關焦點

  • 保本理財將徹底消失!理財不再保本之後,投資什麼比較好呢?
    那麼,當理財產品都不再保本後,該投資什麼好呢?後保本理財時代該怎麼投?首先,保本理財對投資者最大的吸引力,無非就是安全,而保本理財的收益率一般都不會很高。所以,如果僅僅是考慮安全性的話,就算沒有了保本理財,還是有其他選擇的,比如銀行存款、國債、結構性存款。
  • 理財新規後1523款理財產品提前終止 保本理財即將消失投資者何去何...
    多家銀行紛紛提前終止理財產品,今年以來數量達785款,對於購買理財產品的投資者來說,有點始料未及。資管新規與銀行內部壓力是導致理財產品提前終止的兩大主因。根據理財產品合同規定,銀行確實有權提前終止理財產品,在這種情況下,投資者該如何應對?何以至此?
  • 我想買銀行保本理財,怎麼找不到了?以後該如何讓資金保本?
    這份文件一出臺,整個資管市場都得到了規範,銀行理財也不能獨善其身。對銀行理財影響最大的一點就是明確資產管理業務不得承諾保本保收益,打破剛性兌付。文件規定的過渡期為2020年年底,前段時間又通知延到2021年底,但是鎖定了2019年底存量資產。
  • 同業理財5億投資「非保本」變「保本」 陰陽合同被判無效
    協議中還約定,「乙方保證按照本協議約定的投資範圍進行理財計劃投資,未經甲方書面許可,不得擅自變更甲方資金的投資方向、範圍」。《理財產品協議書》的附件《風險提示書》也載明該款產品為「非保本」浮動收益型理財產品。當天,2018年2月28日,甲方達州銀行與乙方平遙農商行還籤訂了另一套《理財產品協議書》《理財產品說明書》及《風險提示書》。
  • 理財新規大限將近,面對非保本的理財市場,你準備好了嗎?
    理財新規大限將近,面對非保本的理財市場,你準備好了嗎?理財新規已經落地一年半多了,2020年底過渡期即將結束,還有不到一年的時間。對於銀行來說,理財市場和理財產品的轉型要加速了。根據理財新規的要求,銀行理財須在2020年底實現全面淨值化管理。
  • 2020年購買銀行理財產品,還能保本嗎?這兩點需要注意
    所以咱們先從保本這個問題上開始說,談到理財保本,我們必須要知道一點,就是資管新規在2018年的4月27日,央行、銀保監會、證監會、外匯局聯合發布了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簡稱是資產新規。那麼同年的7月20日,銀保監會發布了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監督管理辦法,管理辦法就是銀行的理財新規,新規一出,對於銀行理財產品就有了一個很大的改變。
  • 保本理財必然退出歷史舞臺
    所以,不少人嗨早了,打破剛性兌付依然要繼續推進,除了極少數存量保本理財產品之外,銀行的保本理財,還是快要退出歷史舞臺了!隨著這份影響百萬億資產管理的文件落地,高風險的銀行理財產品佔比越來越高,而新規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不得承諾保本保收益,打破剛性兌。「資管新規」已經落地兩年有餘,整個資管行業正經歷著整改轉型和深刻變化。
  • 保本型理財產品排行,窮人如何理財?
    自己組合存款與投資,自製保本型理財產品!下面以1萬元本金來舉例說明。假如你打算的投資期限為5年,為了計算簡單直觀,我們假設銀行的5年期存款利率為5%。你今天的1萬元,其中8000元拿去存了銀行,還剩下2000元,可以投資在高風險高收益的產品上,股票也好,炒外匯也好,或者你朋友開餐館你入個小股份也好,總之不要太盲目,要自己略微了解一點的,儘量贏面大一點。需要注意的是,這2000元投資的高風險高收益產品,最差情況必須最多只能是全部虧掉,而不能產生更多債務。
  • 銀行理財產品不再保本 百姓投資類型更加多樣化
    非金融機構不得發行、銷售資產管理產品,國家另有規定的除外。」  百姓關注更多理財方式  有理財專家認為,資管新時代的理財產品不再具有保本保收益屬性,相應地其流動性也會萎縮,普通投資者在選擇時應考量產品發行人、產品投向、產品期限、風險等級、預期收益等因素。
  • 部分銀行保本理財產品「清零」 理財收益率低位徘徊
    // 部分銀行保本理財產品「清零」 //據21世紀經濟報導,梳理銀行半年報以及近期各家銀行理財的數據發現,不少銀行保本理財已然徹底清零,國有大行和少數股份制銀行仍有較大規模的保本理財存量,並且在繼續續作老產品,但總體規模上均在逐步壓降。此前,已出現多起銀行理財「強退」情況。
  • 「保本保息」理財產品又延期了 銀行理財轉型再次碰壁
    對於銀行理財市場來說,今年是至關重要的一年,年底「資管新規」的過渡期即將迎來收官。這意味著,投資者將越來越少看到「保本保息」產品,將越來越多面對「非保本浮動型收益」產品。對於投資者來說,未來的市場上將不再有「剛性兌付」,風險將由投資者自擔。
  • 亨通光電:亨通光電關於使用部分閒置募集資金購買保本型理財產品或...
    三、本次擬使用部分閒置募集資金購買保本型理財產品或結構性存款的基本情況    (一)基本情況    1、投資目的    為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合理利用閒置募集資金,在不影響募集資金投資項目正常進行的前提下,公司擬利用閒置募集資金進行現金管理,適時購買安全性、流動性較高的保本型理財產品或結構性存款
  • 淨值化轉型期 不保本了 理財產品怎麼買合適?
    讀創/深圳商報記者 邱清月銀行理財由於它的安全性,從誕生以來一直深受老百姓喜愛。然而,隨著資管新規打破剛性兌付後,大家很難再看到保本保息型理財產品。如今的銀行理財產品,大多已由固定利息收入轉變為淨值浮動收入,因此令很多人擔心收益的穩定性。臨近年終,工薪階層馬上就要拿到年終獎,此時也正值銀行理財「開門紅」,各類產品紛紛推出,大家又該如何選擇呢?
  • 理財新規之後,銀行理財產品不再保本,本金損失的最大限度是多少?
    銀行理財不保本,本金最大限度會損失多少?資管新規發布之後,銀行理財產品打破剛性兌付,不在保本,那麼對於不保本的理財產品,會損失本金嗎?最大限度損失多少呢?銀行理財產品不保本,就意味著可能損失本金,具體損失多大限度?有可能是100%,極端的情況下,甚至可能是負數。
  • 中超控股:關於使用自有資金購買銀行保本理財產品的公告
    江蘇中超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公司」)於 2021 年 1 月 5 日召開的第四屆董事會第四十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於使用自有資金購買銀行保本理財產品的議案》,同意公司使用不超過人民幣 5,000 萬元(含)的自有資金購買銀行保本型理財產品,單筆投資期限不超過 12 個月。
  • 銀行理財再也不保本了?別慌,普通人這樣買理財產品不會虧
    但前不久爆出了一個消息,各大銀行的保本理財產品正在陸續清退,有不少大銀行的保本理財已經徹底清零了。 銀行為什麼這麼幹呢?這其實是呼應了國家層面的要求。 前兩年,央行等四個部委聯合發布了一份規定。
  • 部分銀行保本理財產品數量清零(市場評述0906)
    隨著商業銀行理財產品淨值化改革不斷推向深入,保本型理財產品將逐步退出歷史舞臺。近期,銀行理財子公司2020年中期成績單集中亮相,部分銀行理財子公司在公布業績的同時,也透露出淨值型理財產品數量佔比情況。工商銀行:工銀理財開業第一年新規理財產品和代客理財規模都突破了萬億元,截至6月末,存續新規理財產品達到647隻,在理財子公司中處於領先水平。截至7月31日,工行存量理財產品共計持有非標資產約5000多億元,比高點時壓降46%。建設銀行:上半年發行淨值型產品26隻,6月末淨值型產品餘額3885.11億元。
  • 理財產品並不一定是保本的,還有什麼更好的投資呢?
    現在理財投資就是一個全民熱潮,只不過千萬不要看著別人賺錢了,以為理財投資就是只賺不賠的事情,實際上投資要明白:「投資有風險,理財需謹慎。」理財投資並不是只賺不賠的,理財產品並不一定是保本的,還有什麼更好的投資呢?
  • 多家銀行保本理財清零 2020年個人理財產品入市發展趨勢分析
    銀行保本理財已然徹底清零,國有大行和少數股份制銀行仍有較大規模的保本理財存量,並且在繼續續作老產品,但總體規模上均在逐步壓降。資管新規落地兩年多,銀行理財仍處於平穩轉型過程中。各大銀行的保本理財產品在持續清退中,過去一年保本理財產品退出速度加快。
  • 現實生活中,年收益率8%~9%的保本理財產品有哪些?
    現實生活中的理財產品就是這樣的,本金安全有保障的,收益率是肯定非常低的,年收益率都是在6%以內;但真正想要尋找年收益率8%~9%的理財產品,而且還要進行保本的,現實生活中是絕對不存在這種理財產品。因為當年收益率8%~9%的理財產品是不保本的,而是存在不同風險的,甚至本金出現虧損的風險;反之那些保本的理財產品年收益率都在6%以內,根本達到8%~9%的收益率。下面根據現實生活當中各種理財產品進行分析,為了更好地解答這個困惑,下面分保本和非保本理財產品進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