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投資者認為理財產品「穩賺不賠」,這樣的印象已經不適用了。日前,20餘只銀行理財產品最新份額淨值均低於1元的消息,成了很多投資者關注的話題。專業人士表示,部分銀行理財產品的虧損,與債券最近一個月的下跌有關。對於投資者來說,銀行理財產品「虧錢」,也意味著「閉著眼睛買理財產品的時代已經過去」。
銀行理財產品不再穩賺不賠了
「圖穩健,買個R2(級別)的銀行理財(產品),真沒想到還能有虧的一天!」聽到小姐妹們說起最近不少銀行理財產品都出現浮虧時,70後劉女士還很不相信,結果卻被現實「狠狠地打了臉」。「成立以來漲幅為-1.41%。」劉女士通過手機銀行APP看到自己前兩個月靠「搶」才買到的半年期爆款淨值型理財產品,現在竟然處於虧損狀態,無奈不已。劉女士的案例並非個例。近期,招商銀行、平安銀行等多款銀行理財產品出現虧損,據法定披露平臺中國理財網上的數據,當前銀行及理財子公司發行的二級(中低)風險等級的淨值型理財產品中,已經有211隻當前低於初始面值1元,佔同類理財產品總數的2.4%。
一般來說,銀行理財產品分為謹慎型(R1)、穩健型(R2)、平衡型(R3)、進取型(R5)、激進型(R5)五個風險程度。其中「R2」是品種最多的一種類型,大多數客戶在銀行買到的產品基本都屬於這一類型,也就是中低級別,無論是傳統的預期收益率形式,還是淨值型,都很難見到虧損。但現在,情況似乎變了。「R2」等級理財產品不虧損的信念正在被事實打破。日前,某銀行的一款「R2」級別理財產品,近一月年化收益率已跌至-4.42%,最新淨值0.9997。
通常,銀行對「R2」風險等級解釋為存在一定風險,但又說風險較低,比較安全,屬於中低風險產品。而且事實上,翻閱過往業績表現,也確實難以看到有過虧損。
長年累月,不少人認為穩健型理財產品,就可以放心購買,不會虧損的。但現在,很多家銀行的「R2」產品都出現了淨值回撤現象。另一款產品為某銀行的90天成長計劃,截至6月10日,該產品近1個月年化收益率為-7.17%,而近3個月年化收益率為1.01%。
債市劇烈波動是誘因
為何有這麼多淨值型銀行理財產品遭遇淨值大幅回撤呢?專業人士表示,債市劇烈波動是第一大誘因,而部分銀行理財配置債券比例過大。
融360大數據研究院分析師殷燕敏指出,固收類理財產品以投資債券資產為主,5月份以來債券價格不斷下跌,導致大部分債券基金以及投資了債券市場的理財產品淨值下滑。
上月,債市調整明顯,表現整體偏弱,收益率曲線呈現「熊平」走勢。6月,央行創設的兩項貨幣政策工具的亮相,引發市場對於央行「寬信用」加碼的預期升溫。隨後,債市出現恐慌式下跌,國債市場巨幅震蕩,現貨期貨齊齊走弱。
不過,業內大多認為債市的快速調整可能將結束,對後市持謹慎樂觀態度,目前債券類理財還是有配置價值的。對於熱衷銀行理財的投資者們來說,也並不用過於慌張,目前浮虧並不等同於真正的虧損。大多數產品目前還處於封閉期,淨值為負對於投資人來說還是浮虧,等到產品開放期還有不短的時間,有機會再賺回去。
資產管理新規明確要求
任何理財都不能承諾保本
另一方面,銀行理財產品也能虧損,跟資管新規有關係。資管新規執行之前,很多時候銀行的理財產品都會有一個資金池,通過不同產品間的調劑,銀行按照預先設定的收益率給投資者兌付本金和收益,自己承擔投資的風險,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剛兌」,這也是人們放心將錢投入到銀行理財的原因。
記者了解到,資產管理新規2018年出臺,過渡期到2020年末結束。資管新規明確要求,任何理財,不管是銀行理財還是信託,都不能承諾保本。這也意味著「閉著眼睛買理財的時代已經過去」。也就是說,你投資一款理財產品,到期後,機構或平臺會按合同約定給你返還本金和收益。假如發生任何風險,將不再有機構或平臺給你兜底,保障你的本金和收益不受損失。
我市銀行人士認為,越來越多的商業銀行加快了理財產品的轉型步伐,丟掉了「穩定收益」「保本保息」吸金力,這種現象需要投資者去適應和習慣,非保本產品並不是保本保收益的了,也要注意不保本≠有危險,在選購前還是可以多家比較,可以多比對各家金融機構的理財實力、風險應對水平,同時根據自己的風險偏好、風險承受能力和對市場的預判,合理配置資產。
對於金融機構而言,也需要對投資者的教育儘快跟上步調,學會讓用戶們理性看待投資,讓其了解最近債市回調明顯,銀行理財產品淨值出現回撤是正常現象。
惠州日報記者劉乙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