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書法藝術,書法與儒家美學思想

2020-12-15 圓圓滾滾大寶貝

本文乃作者圓圓滾滾大寶貝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唐孫過庭的《書譜》認為書法的理想境界是:「文質彬彬,然後君子」。元鄭構《衍極》中說:「或問《衍極》?」日:」極者,中之至也。」曷中國古代有陰陽五行之說,視宇宙為陰陽對立又和諧統一的整體。「」求「和"是受宇宙自然之「」的啟示和暗示,是宇宙之「」的規律在「」上的體現。所以《周語》中說,最美的「"在於「物得其常」。有陰陽的協調,乃有萬物的自然生長。這就是說,在孔子以前的先哲就認為:宇宙自然和人類社會,從其本性說,是多樣的,又是和諧的。這種思想為孔子所繼承,並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形成比較系統的儒家思想。

唐孫過庭的《書譜》

孔子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和代表者,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一個「」字。在《論語》裡,這仁字有很多解釋,如「仁者愛人」,「克己復禮之為仁」,「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歟"?「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者乎?我未見力不足者」。但究其本源,其集中點,是講調和人際關係。「仁」是個會意字,由「人」、「二」兩字組成。所謂「」,首先是處理好兩人之間的關係。什麼是最基本的兩個人的關係?夫妻、男女。缺了一方,就沒有人類的生存發展。但二人在一起,一男一女是相互矛盾的,須承認矛盾,處理好矛盾,才有和諧統一 ,才能美滿地發展。《周易》中關於古者庖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近取諸身,遠取諸物,的那許多話,承認人的一切思想觀點都是客觀(正確或不正確)的反映,是一個很重要的思想。但是這裡有關鍵的一點未能得到表述,即人不是像鏡子一樣反映客觀,人首先是以自己為根據,觀照、理解客觀世界。

周易

人首先從自身賴以生存發展的本能、基礎,看到陰陽男女的對立統一 ,而後才把天地、日月、晨昏、君臣。父子、兄弟、嫁娶等作為陰陽。矛盾統一的存在來觀照。正由於此,先秦從音樂實踐中獲得的「樂從和」的思想,到了孔子都化為「」的內容。孔子宣揚「」,從其本義說,並非專門為了研究人際關係,更非為了認識宇宙普遍規律。而是為了維護已處於「禮崩樂壞」的奴隸制度的舊秩序。他認為在奴隸制社會的早期,奴隸主還不像後來那樣殘暴和窮奢極欲,使奴隸尚能忍受其壓榨剝削,因而矛盾得到統一。 事實證明,一切指望歷史倒退的「理想」都不切實際。但是這種從承認人與人之間的矛盾,用調和的方法平衡矛盾,使矛盾得到統一的思想, 雖然從其提出直到如今,在人類社會中沒有真正實現過,但它終究成為一種行為規範、道德理想影響著中華民族的倫理道德觀念。「仁者愛人」、「已所不欲,勿施於人」、「泛愛眾而親仁……「不正是這些思想,塑造了歷代封建社會的仁人志士?

孔子

不僅如此,它還深深影響民族的文化,即這種從人類生存發展的基本條件,從政治理想出發的政治思想,在中華民族文化的發展中,形成了一個由「」的本義派生出來的美學精神,也就是前面已經提到的「和」、「平」之為美的美學思想。自然界的生態平衡,恰是這樣體現的。在藝術中,比如最早在音樂中,也充分體現了這一點。繼承這一思想,孔子說: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這話本意是對「君子」的修養而言的,但其中包含了孔子美學思想。「」從本意講,是文飾,指可見之於表的華茂的形式。在這裡,孔子所說的「」,與司馬光所闡釋的「乃詩書禮樂之文,升降進退之容,弦歌雅領之聲」的意思相近似。

孔子美學思想

孔子所稱的「」,則是指人固有的倫理品質,如他所說「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國,就是這一意思,孔子認為一個高尚完美的人「君子」,僅有倫理品質還是不夠,還必須有「」,即文化教養,否則仍是一個粗野的人。但從另一方面說,文雖重要,如果文勝於質,則又成為華而不實,或多飾少實的了。(「 史」引申而有浮華不實的意思)。孔子指出了文、質不統一 的片面性,正面提出了「文質」統一觀。這裡可以看出,孔子把人的先天本質和後天教養看得同等重要。這一觀點,也被化作書法的藝術理想。孫過庭在《書譜》中論辯書法的古今之變時,提出書法藝術的追求,責在「古不乖時,今不同弊,所謂『文質彬彬,然後君子';何必易雕宮於穴處,反玉輅於椎輪者乎?」直到今天,「文質彬彬」仍然是評價書法,要求形式內涵統一的代義詞。

孫過庭

人如果不行仁道,不守仁,不注意搞好人際關係,其「樂"(讀「月")就沒有意義。也就是說:「」只有表現「」,服從「仁」,才有美的意義與價值。以「」為核心的《周易》是反映儒家哲學美學思想的一部重要著作。其中所表達的哲學美學思想,對中國的藝術,對書法的影響也是很深遠的。《周易》認為:天與人是一致的 ,相通的。人所有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為,都是自然的運動變化規律的啟示,人是按照自然的規律而有所作為的。《周易》處處將人與自然相比,認定人與自然本質上是同一的。

周易

從而明確地提出了「天人合一」 的思想。這種思想反映在書法上,就有了按自然之規律作書,以自然之和諧觀照書法的關於書理的認識。這種將天地世界看作永無止息的運動變化的觀點,對中國藝術,特別是對書法,產生了極為深刻的影響。《周易》所闡述的陰陽運動變化的宇宙觀,正是書法美的追求的堅實哲學思想基礎。《周易》還包含有豐富而樸素的辯證思想,對書法藝術構成,也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參考資料《中國書法》

相關焦點

  • 中國傳統文化,書法藝術,論中和美
    本文乃作者陸陸貞好看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在中國的文學藝術中,其基本的美學思想往往與古代的哲學聯繫在一起,儘管古代的哲學思想流派不同,特別是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競相爭鳴,出現了歷史上少有的思想活躍的學術空氣,但縱觀我國的書法理論史,受古代哲學思想影響的莫過於儒
  • 中國傳統文化,書法藝術,其他人物的重要觀點
    中國書法的藝術自覺發生在東漢後半期,因而揚雄並不在書法美學史所涵蓋的歷史範圍之內。我們在這裡之所以將他特別提出,是因為他在《揚子法言》中所提出的那個「書,心畫也」的觀點,使他在無意之中和書法美學史上的書為心畫理論掛上了鉤並由此而帶來了一系列的誤讀和誤判,從而使我們不得不就這一問題做一些必要的說明與澄清。
  • 中國傳統文化,書法文化,它的藝術精神
    中國的文學藝術古老而悠久,幾千年來,像一條波光粼粼的長河,緩緩不停地流過歷史,不僅取得了躋身於世界文學藝術之林的豐碩成就(這些成就背後隱伏著的許多優良的藝術精神),也給我們留下了巨大的無形財富,這是我們民族文化的精髓。
  • 蘇軾書法思想——寓意
    蘇軾的書法思想內容豐富,他在《寶繪堂記》於「寓意」與「留意」的一段論述,雖然概論書畫,如果單從書法方面來看,我們大可將其看作蘇軾書法美學思想的代表:「君子可以寓意於物,而不可以留意於物。寓意於物,雖微物足以為樂,雖尤物不足以病,留意於物,雖微物足以為病,雖尤物不足以為樂。」
  • 中國傳統文化,書法的發展史,及漢字書體的演變階段
    本文乃作者姜瑩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了解中國書法藝術的發展史和漢字書體的演變過程。中國書法藝術的發展史大致經歷了發展期、成熟期、繁榮期三個歷史階段。一般而言,唐代以前,中國書法藝術的演進是以新書體的出現為主要特徵的,如大篆、小篆、隸書等。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楷、行、篆、隸、草書五種書體體式完全固定下來。唐代以後,再沒有新的書體出現。在這個歷史條件下,中國書法藝術的發展史就以個性風格的變化為主要特徵。在書體演變過程中,有一點值得注意,就是漢字書體由甲骨文發展為西周金文,進而發展為小篆、隸書。
  • 「國藝創意·聚焦美院」諦視「藝術思想科學——山水畫與書法研究...
    2018年11月3日至5日,一場融合「傳統和創新、科學和藝術以及天、地、人」的國際學術研討會——「藝術思想科學——山水畫與書法研究的新視角」在中國美術學院南山校區隆重舉行。、新的方法研究中國山水畫和書法藝術,展現藝術、思想、科學跨領域研究的新成果,試圖更透徹、更合理地還原山水畫和書法藝術的形成機制,並由此梳理書畫藝術的發展史,從觀念史角度探討中國文化藝術精神。
  • 中國傳統文化,書法藝術,「動靜」用筆的節奏
    玉燕樓書法故初學書法,務以沉靜為本。《周易繫辭》日:「天下之至動而不可亂。」「中和美」不獨有著文質、剛柔、動靜的審美特性,而且亦貫穿於書法藝術的形式美之中,譬如方圓、藏露、曲直、肥瘦、奇正、虛實、疏密等以及表現這些形式美的方法之中,如中側、遲速、輕重、參差以及用墨的濃淡枯潤等各個方面。「禮之用,和為貴」,這種對立統一的基本法則滲透在我國的傳統美學之中。
  • 中國傳統文化,書法藝術,毛筆在書法藝術上的成就
    人們觀看幾何圖形,從來沒有這種感受和要求,為什麼對書法的結體會產生這種感受和要求呢?因為它是藝術形象,它是在創造生命。人們在以觀照自然萬象及人的各種生產生活形象的心理來觀照書法結字,判斷平正、險絕。結字的基本規律就是自然萬象及生活在具有地心引力的星球上的、人的形體構成和活動形式規律。人是按這一切孕化的形體意態結字的。
  • 【宣傳思想文化人才風採】年鶴嶺:傳承優秀文化 弘揚書法藝術
    憑著對中國書法藝術孜孜不倦的追求,憑著數十年寒暑不輟的揮毫潑墨,他練就了良好的結字功底和控腕能力,草隸篆皆能,擅行草書、隸書及榜書大字,尤精章草書。他就是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信陽市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年鶴嶺。
  • 漢字的美學三角形和現代書法教育
    作者:中國農業大學教授 胡錫恆  書法教育是傳承中華文化、加強文化自信的重要手段。本文從漢字的美學特徵入手,探討書法普及教育中的一個策略性的問題,即教育的理念和方法問題。
  • 入古出新,天然成趣,什麼是書法傳統?
    傳統是什麼?它可以是令書家頂禮膜拜的聖地,也可以是束縛人的囹圄。我們又應該怎樣去看待傳統呢?歷代書家對此爭論不休,但有一種說法好像大部分人已經認可,即在秉承傳統的基礎上搞創新。我個人很贊成「書法新古典主義」的提法。所謂「出新」,它不應該有程式化的模式,書法有法,但無定法。
  • 浙江韓國書法美學專業留學找哪家_北京伯樂育星
    浙江韓國書法美學專業留學找哪家,北京伯樂育星,目前全國有300多家合作機構,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廣州等一線城市。浙江韓國書法美學專業留學找哪家, 因為他們表現了中國文化的精髓。當代中國書法國際傳播越來越頻繁,與日本、韓國、新加坡及其美國、法國等國家的國際交流活動日益頻繁。
  • 【文化拾萃】書法藝術的甘肅風景
    【文化拾萃】書法藝術的甘肅風景  趙望來  中國書法歷史長河中,甘肅誕生了一批獨領風騷的書法藝術家,從東漢、兩晉至明清、近現代,他們的身影跨越時空,熠熠生輝。他們在書法道路上探索求變,發揚蹈厲,成為甘肅書法藝術的開拓者、傳承者;他們高揚的書法精神從黃沙漫漫的古代邊塞,走向現代文明浸潤的甘肅,形成了甘肅書法文化的獨特風景。他們就是張芝、索靖、朱克敏、魏振皆等。
  • 傳承中華文化 弘揚書法藝術
    書法是漢字的書寫藝術,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瑰寶,承載著中華文化的深厚內蘊,與中華民族的內在生命精神血脈相連,融為一體。書法不僅僅是「技」,是「藝」,更是「道」,它與中國文化相表裡,是我國幾千年文化的結晶,有著深厚的文化內涵和社會價值。
  • 中國悠久歷史文化,書法藝術,書法的陽舒陰慘
    學書者對帖學認真下一番工夫,至少可以使人們對帖學傳統來一次再認識,可以用新的眼光、思維,理一理這一書法形式運用的經驗,於將來的發展有所積累,何況今之學書者的目的、心態、著眼點已大不同於六朝人,也不同於明清人,即都不是以宗晉法古為最終目的。
  • 唐朝的書法都有哪些風格?它們又是怎樣形成的?
    「書法是一定時代人在一定物質條件下和精神條件下的創造,書法自覺也好,不自覺也好,必然體現一定的時代精神」。唐朝書法發展深受唐朝社會精神與思想的影響,彼此相互促成,並且,書法藝術的風格和美學思想,很大程度將是直接受到社會精神的影響。我認為,要談唐朝書法風格和美學思想,勢必先要說說唐朝社會精神和思想。
  • 氣韻渾然,唐代書法藝術如何成為中華文化史上的耀眼明珠?
    唐朝時期,書法作為一門藝術伴隨著一定的社會性而存在,並在歷史的不斷推動與特殊的政治經濟背景下達到繁榮。同時,唐朝書法藝術的輝煌成就也為展現大唐王朝的魅力提供了生動的歷史依據。一、獨具匠心的書法作品彰顯出唐朝書法藝術所獲得的輝煌成就漢字書法不僅是中華文化中一門特有的藝術,也是古老民族社會從開始發展到至今仍熠熠生輝的審美文化。
  • 中國傳統文化,書法藝術,鈐印及它的形式處理
    本文乃作者姜瑩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鈐印是完成一件書法作品的必備程序,如果不算裝裱過程,它是創作的最後一道工序。印章本是一種憑記,在書法作品上鈐印,宋元以後開始,在明清之際,完全作為書法作品的一道正式程序。印章不僅是憑記,也成為整幅作品形式安排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書法作品上用印,一般分為兩類:一是姓名字號章,二是閒章。
  • 書法藝術對於字體及LOGO設計的重要性(視覺設計)
    書法的藝術美中國書法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審美表徵。作為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書法呈現出華夏人的心靈世界,並以其特立獨行源遠流長而在世界文化史上佔有不可忽略的重要地位。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書法藝術的輝煌反映出的不只是感官上賦予人們的藝術美感,更多的還包括在藝術思維的邏輯運動中所產生的藝術哲學,也就是人們常言的書法美學,中國有句古話:「字裡有乾坤:「,其實就是說書法的線條,康德也說過:「線條的美比色彩更具有審美性質」可謂是最精闢的總結。在視覺設計中的重要性視覺設計是針對眼睛功能的主觀形式的表現手段和結果。
  • 傳統為師,筆墨達意—評廣西書法家藍澤的書法藝術(系列評論之一)
    這也成為當代傳統文化給書法藝術出的一道難題。藍澤其人其字,帶給我們一些有價值的思考。中國在改變,中國藝術家也在改變。可對藍澤而言,以前人為師藝術風格可以變,字中行筆更可以千變萬化,但藝術守持、人之操守變不了,不想變,也不會變。這個社會在糾結,連帶當代文化一起想不通,他卻樂哉悠哉,任憑藝術世界商業化風吹浪打,他自專研字裡乾坤。大字,寫大不難,寫出大境界難;書法,書之不難,有章有法需要條件——什麼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