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悠久歷史文化,書法藝術,書法的陽舒陰慘

2020-12-21 美食人小蛤

本文乃作者美食人小蛤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其實,這並沒什麼不好。「尺牘手札式」盛行一時,正說明人們這時有這種需要。學書者對帖學認真下一番工夫,至少可以使人們對帖學傳統來一次再認識,可以用新的眼光、思維,理一理這一書法形式運用的經驗,於將來的發展有所積累,何況今之學書者的目的、心態、著眼點已大不同於六朝人,也不同於明清人,即都不是以宗晉法古為最終目的。當人們發現彼此都擁擠在一條窄胡同時,必然很快要轉移新的方位而決不會鐵心死守在二王腕下,只有杞人才憂天傾,連封建帝王那樣獨尊王書,也無法阻止人們對單一帖學的逆反,我們時代人豈不知這一點?豈可能容一種風格長期統治?即使有人獨愛「大氣磅礴」也只是個人習好。

書法形式

作為整體書風,也只能「盛極一時」,不能久踞不衰。人各有情性,豈可強求一律?近年來一陣學碑風未了,一陣學帖風吹起。具體問題要作具體分析,有人是在探索,廣採博取;有人則是在趕浪潮。這後一種情況,基本上是改革開放的形勢下,一些修養不足、心中無底卻又急於求成者的盲動。強學的妍媚固不好,做作的「大氣」同樣不是真藝術。無條件肯定後者,無條件否定前者,是只看到現象又誤解了正確的政策,視「大氣」為「積極」、「進步」,代表「本質」;視「柔媚」為「消極」、「落後」,代表非「本質」,就更是不倫不類了。

書風秀

「二為」方向與「雙百」方針的提出,既體現了對時代需要的尊重,對藝術規律的尊重,又是對創作個性的尊重,對人們審美需求多樣性的尊重。即使在當今,同一個人,在不同心境、不同生活環境,也會有不同的審美需求;同一書家,在不同發展階段、不同創作心態下,其作品也會產生不同的風格意趣。在自我實現意識日益強烈的時代,書法的風格,完全可以由時代的審美需求調節它並在與創作相互調節中發展。

我以為當前書壇一些作者所缺少的不是形式風格自覺,而是缺少孫過庭所說的「情動形言,取會風騷之意; 陽舒陰慘,本乎天地之心」的真實的創作激情,單純從形式風格上想問題。孫過庭以王書為據論書法「可達其情性,形其哀樂」,明顯是包括了王書的文字內容的。否則那不同的情緒感受何以講得那麼具體?論者諄諄告誡當今書家,要「站穩腳跟,認定方向」,可他看到的卻僅僅是形式風格。說明持這一論者實際並未 真正認識當今書法藝術所要體現的時代精神。

書法的風格

如果社會主義時代的書法,僅僅有形式風格的「大氣」,與秦漢有何區別?如果這就是「站穩腳跟,認定方向」,王鐸鄭孝胥等人不早已如此了?「堅持主旋律,提倡多樣化」,作為貫徹「二為」方向和「雙百」方針中,針對具體情況下的政策,對書法也是適應的。難道可以讓「改革開放,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時代的書法藝術,所書寫的主要不是反映當代生活,表現當代人的思想感情的文詞?而都是古人那一些毫無積極意義的文詞?大聲疾呼在形式風格上體現時代精神的人,卻完全忽視這一點,豈非有點捨本逐末?

書法藝術

而事實恰恰相反,離開了所書文詞內容,單純從形式風格上講「主旋律」的規定性,是不行的。因為歷史的教訓太多,唐大宗以帝王的權威定王書為「主旋律」,明清定館閣體為主施律……都事與願違,把書法引向了無生氣的死胡同。而秦漢書風歷代所肯定,恰是人們尚不知有風格價值的情況下自然形成的,北魏確沒有人以行草寫造像,連東晉人在嚴禁立碑的情況下偷偷建立的幾塊碑石上,也不見人以行草書之。這是由秦漢以來以篆以隸書碑形成的心理定勢使然。正如今人立墓碑寫志,一般仍以正楷而不以行草一樣。不是誰人不準,不是書家怕殺頭,論者用不著煞有介事,危言聳聽,多種字體出現以後,想寫什麼體,這倒不是「不以個人意願為轉移」的事情。

秦漢書風

放眼看看當今書壇:全國性的重大書展,十餘年來,書風一屆不同於一屆。不是一兩人在尋變,而是眾多人都在尋變,這就是當今書法發展的階段性特點,這就是時代精神的一種表現。歷史上沒有任何時期書家有如此強烈的創變自覺(除非他無力求變)。大家總想和已形成的風格面目拉開距離,又都深感難以拉開;都想從時風中跳出來,事實上卻總是你影響我,我影響你,跳不出來。

甚至走著這一步,不知下一步該怎麼走,困感總像夢魅纏繞著自己。這是要追求而難明具體步驟,難認準價值取向的困感。其實,這也是時代書壇的一個特點,因為和歷史上任何時期比較,今之書家視野開潤、見識豐富,創作自覺,創作思想活躍,每個書家都在為實現自我而努力。人們相信:唯創造有成者才能寫進歷史,卻不迷信只有哪一種形式、風格才代表時代精神而固定不變。由於在書寫工具、器材、技法乃至所書文詞幾乎與千百年來的傳統都沒啥區別,因此人們很難從幾件具體作品上看清足以區別於前人的、為時代所特有的藝術精神。

書法發展

但是隨著積極反映時代生活、表現時代人思想感情的文詞內容的充實,和藝術表現上比現今更深人更充實的追求,有異於傳統的書法時代精神,會從大量的作品中展現出來。魯迅的毛澤東等人的書法,並不在「大氣磅礴「的風格上具有統一性,但在體現時代精神上,卻使人無可否認。從時代書法發展的「整體格局」看這個問題就更清楚了;藝術上充分民主,藝術家積極以文以書歌唱時代,多種形式風格在人們審美需求的檢驗中競相發展……這種藝術精神,哪朝哪代有過?這才是真正的時代精神。

參考資料《陳方既論書法,第4卷 書法散論》

相關焦點

  • 中國傳統文化,書法藝術,毛筆在書法藝術上的成就
    人們觀看幾何圖形,從來沒有這種感受和要求,為什麼對書法的結體會產生這種感受和要求呢?因為它是藝術形象,它是在創造生命。人們在以觀照自然萬象及人的各種生產生活形象的心理來觀照書法結字,判斷平正、險絕。結字的基本規律就是自然萬象及生活在具有地心引力的星球上的、人的形體構成和活動形式規律。人是按這一切孕化的形體意態結字的。
  • 中國傳統文化,書法文化,它的藝術精神
    本文乃作者小哥哥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中國的文學藝術古老而悠久,幾千年來,像一條波光粼粼的長河,緩緩不停地流過歷史,不僅取得了躋身於世界文學藝術之林的豐碩成就(這些成就背後隱伏著的許多優良的藝術精神),也給我們留下了巨大的無形財富,這是我們民族文化的精髓。
  • 【文化拾萃】書法藝術的甘肅風景
    【文化拾萃】書法藝術的甘肅風景  趙望來  中國書法歷史長河中,甘肅誕生了一批獨領風騷的書法藝術家,從東漢、兩晉至明清、近現代,他們的身影跨越時空,熠熠生輝。他們在書法道路上探索求變,發揚蹈厲,成為甘肅書法藝術的開拓者、傳承者;他們高揚的書法精神從黃沙漫漫的古代邊塞,走向現代文明浸潤的甘肅,形成了甘肅書法文化的獨特風景。他們就是張芝、索靖、朱克敏、魏振皆等。
  • 中國傳統文化,書法藝術,書法與儒家美學思想
    孔子不僅如此,它還深深影響民族的文化,即這種從人類生存發展的基本條件,從政治理想出發的政治思想,在中華民族文化的發展中,形成了一個由「仁」的本義派生出來的美學精神這一觀點,也被化作書法的藝術理想。孫過庭在《書譜》中論辯書法的古今之變時,提出書法藝術的追求,責在「古不乖時,今不同弊,所謂『文質彬彬,然後君子';何必易雕宮於穴處,反玉輅於椎輪者乎?」直到今天,「文質彬彬」仍然是評價書法,要求形式內涵統一的代義詞。
  • 傳承中華文化 弘揚書法藝術
    書法是漢字的書寫藝術,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瑰寶,承載著中華文化的深厚內蘊,與中華民族的內在生命精神血脈相連,融為一體。書法不僅僅是「技」,是「藝」,更是「道」,它與中國文化相表裡,是我國幾千年文化的結晶,有著深厚的文化內涵和社會價值。
  • 《中國草書藝術史》:字草寫是中國書法藝術的正脈
    他以10年心血撰成《中國草書藝術史》,本著「溯其源流,理其脈絡,論其得失」和「言之有據,論必有理」的原則,對兩千多年來中國漢字草寫歷史的發展和演進,書法家的流派、傳承關係和風格特點作了詳細介紹,圖文並茂,資料豐富。他在書中提出了「漢字草寫是中國書法藝術的靈魂」「漢字草寫是中國書法藝術的正脈和主流」等新觀點。  一部書法史,實質上是漢字草寫藝術的歷史。
  • 中國傳統文化,書法藝術,刻石和璽印
    本文乃作者姜瑩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石文在這裡指先秦刻石。刻石的興起對中國書法有巨大的意義。我國的刻石文字是刻寫在石器(包括玉器)上的。它起源很早,可追溯到原始社會後期,良渚文化的文字符號。東周刻石以《石鼓文》最為顯赫。
  • 2019「文化藝術大師工作室·書法名家工作坊」開課
    西工大新聞網3月1日電(白慧 於鳳麗)2月28日,藝術教育中心「文化藝術大師工作室·書法名家工作坊」在長安校區啟真樓420美術室開課,開課儀式由藝術教育中心副主任李剛主持。「文化藝術大師工作室·書法名家工作坊」是西北工業大學「雙一流」項目——藝術教育教學實踐平臺文化藝術基地建設項目的模塊之一,目的是提高學生的審美和人文素養,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創新型複合式人才,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 「一路向『陽』——劉思凱書法作品匯報展」在市群眾藝術館開幕
    2020年12月16日上午,由鹹陽市文化和旅遊局主辦,鹹陽市群眾藝術館承辦的「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暨「一路向『陽』——劉思凱書法作品匯報」在市群眾藝術館展廳隆重開幕舉行。在開幕式上市群眾藝術館館長李鈞介紹了「一路向『陽』——劉思凱書法作品匯報展」邀請及劉思凱先生書法藝術成就,劉思凱先生向鹹陽市群眾藝術館捐贈了他的理論專著《當代書法現象論》和書法作品,並致答謝詞。開幕式由市群眾藝術館副館長劉英主持幕式,市文化和旅遊局副局長 出席,並宣布展覽開幕,來自鹹陽市文化藝術界專家學者與書畫藝術家100多人參觀了展覽。
  • 中國傳統文化,書法藝術,其他人物的重要觀點
    中國書法的藝術自覺發生在東漢後半期,因而揚雄並不在書法美學史所涵蓋的歷史範圍之內。我們在這裡之所以將他特別提出,是因為他在《揚子法言》中所提出的那個「書,心畫也」的觀點,使他在無意之中和書法美學史上的書為心畫理論掛上了鉤並由此而帶來了一系列的誤讀和誤判,從而使我們不得不就這一問題做一些必要的說明與澄清。
  • 中國傳統文化,書法的發展史,及漢字書體的演變階段
    本文乃作者姜瑩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了解中國書法藝術的發展史和漢字書體的演變過程。中國書法藝術的發展史大致經歷了發展期、成熟期、繁榮期三個歷史階段。一般而言,唐代以前,中國書法藝術的演進是以新書體的出現為主要特徵的,如大篆、小篆、隸書等。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楷、行、篆、隸、草書五種書體體式完全固定下來。唐代以後,再沒有新的書體出現。在這個歷史條件下,中國書法藝術的發展史就以個性風格的變化為主要特徵。在書體演變過程中,有一點值得注意,就是漢字書體由甲骨文發展為西周金文,進而發展為小篆、隸書。
  • 氣韻渾然,唐代書法藝術如何成為中華文化史上的耀眼明珠?
    唐朝時期,書法作為一門藝術伴隨著一定的社會性而存在,並在歷史的不斷推動與特殊的政治經濟背景下達到繁榮。同時,唐朝書法藝術的輝煌成就也為展現大唐王朝的魅力提供了生動的歷史依據。一、獨具匠心的書法作品彰顯出唐朝書法藝術所獲得的輝煌成就漢字書法不僅是中華文化中一門特有的藝術,也是古老民族社會從開始發展到至今仍熠熠生輝的審美文化。
  • 新疆書法博士牛子老師,漢字寫出書法藝術美,單字放大筆法漂亮!
    各位書法愛好者的朋友大家好,我是你們的老朋友小七,書法是我國的傳統文化,在我國有著幾千年的歷史,在這幾千年的歷史中我國的漢字也被古代眾多書法家寫出了藝術美,要問大家最喜歡哪一位書法名家
  • 【宣傳思想文化人才風採】年鶴嶺:傳承優秀文化 弘揚書法藝術
    憑著對中國書法藝術孜孜不倦的追求,憑著數十年寒暑不輟的揮毫潑墨,他練就了良好的結字功底和控腕能力,草隸篆皆能,擅行草書、隸書及榜書大字,尤精章草書。他就是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信陽市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年鶴嶺。
  • 文化自信與中國書法(中英雙語)
    會議得出了結論:人類未來應當到兩千年多年前的中國哲人孔子的思想中去尋找智慧。2566年前的9月28日,孔子來到人間,從此成為中華文化的恆久主角。今天,我們在中國首都北京的孔廟——這個自元代以來即為舉國最神聖的國學殿堂裡舉行國學文化節書法展的開幕式,此時此地此節都有了特別的文化意味和歷史感覺。
  • 書之於禪——書法與禪那些耐人尋味的參悟體驗
    對書法之「意」的領悟可以作為對參禪的印證。參究書法,領悟禪境書法藝術在整個東方藝術中,以極精簡、極凝練的筆墨語言診釋著人們對世界的認識,對人生的體驗與對情感的表達,體現了中國藝術的本質精神。暨乎蘭亭興集,思逸神超,私門誡誓,情拘志慘。所謂涉樂方笑,言哀已嘆。……豈知情動形言,取會風騷之意陽舒陰慘,本乎天地之心。在書法藝術中,喜怒哀樂之氣,隱含於筆墨形式之間。有氣自有勢,氣是內心動力,勢是外在效應。氣奇則勢險,氣壯則勢雄,氣盛則勢張,氣蓄則勢長,氣和則勢平,氣雍容則勢寬綽。
  • 中國傳統文化,書法藝術,「動靜」用筆的節奏
    「中和美」不獨有著文質、剛柔、動靜的審美特性,而且亦貫穿於書法藝術的形式美之中,譬如方圓、藏露、曲直、肥瘦、奇正、虛實、疏密等以及表現這些形式美的方法之中,如中側、遲速、輕重、參差以及用墨的濃淡枯潤等各個方面。「禮之用,和為貴」,這種對立統一的基本法則滲透在我國的傳統美學之中。
  • 中國傳統文化,書法藝術,鈐印及它的形式處理
    本文乃作者姜瑩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鈐印是完成一件書法作品的必備程序,如果不算裝裱過程,它是創作的最後一道工序。印章本是一種憑記,在書法作品上鈐印,宋元以後開始,在明清之際,完全作為書法作品的一道正式程序。印章不僅是憑記,也成為整幅作品形式安排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書法作品上用印,一般分為兩類:一是姓名字號章,二是閒章。
  • 書法藝術的最大魅力,在於它蘊含的「中國精神」
    《書法答問》引言文 | 朱天曙來源 | 《書法答問》如果說漢字是中國文化的源泉,書法則是中國藝術的源泉。了解中國藝術的第一步,就是對漢字發生興趣。以漢字為表現對象的書法,追求形與神的統一,筆法豐富而靈活,滲透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思想觀念,區別於其他民族的文字和藝術,蘊涵豐富。中國的繪畫、中國的篆刻,都和書法緊密地聯繫在一起。中國傳統繪畫講究用筆,而書法最重用筆,在水墨寫意畫中,處處可見書法的用筆。如吳昌碩和齊白石的畫,線條的流轉和書法的精氣神是高度一致的,書與畫的用筆有豐富的內在聯繫。中國畫的魅力,與書法相輔相成。
  • 書法藝術對於字體及LOGO設計的重要性(視覺設計)
    書法的藝術美中國書法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審美表徵。作為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書法呈現出華夏人的心靈世界,並以其特立獨行源遠流長而在世界文化史上佔有不可忽略的重要地位。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書法藝術的輝煌反映出的不只是感官上賦予人們的藝術美感,更多的還包括在藝術思維的邏輯運動中所產生的藝術哲學,也就是人們常言的書法美學,中國有句古話:「字裡有乾坤:「,其實就是說書法的線條,康德也說過:「線條的美比色彩更具有審美性質」可謂是最精闢的總結。在視覺設計中的重要性視覺設計是針對眼睛功能的主觀形式的表現手段和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