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草書藝術史》:字草寫是中國書法藝術的正脈

2021-01-08 中國文明網

《中國草書藝術史》

  田旭中著

  四川美術出版社2011年11月版

  本書作者田旭中系知名書畫家、藝術評論家,任四川省書學學會會長、四川省草書研究會會長。他以10年心血撰成《中國草書藝術史》,本著「溯其源流,理其脈絡,論其得失」和「言之有據,論必有理」的原則,對兩千多年來中國漢字草寫歷史的發展和演進,書法家的流派、傳承關係和風格特點作了詳細介紹,圖文並茂,資料豐富。他在書中提出了「漢字草寫是中國書法藝術的靈魂」「漢字草寫是中國書法藝術的正脈和主流」等新觀點。

  一部書法史,實質上是漢字草寫藝術的歷史。中國漢字的歷史多悠久,漢字草寫的歷史就有多悠久。

  漢字具有兩大基本功能:一是實用,二是觀賞。實用導致了漢字的正寫,而觀賞則導致了漢字的草寫。所謂「草寫」,即是建立在實用的基礎上的主要供觀賞的書寫形式。

  因此,漢字無論演變到哪個階段都有草寫。漢簡有草寫,如東漢早期《武威漢簡》、《永元兵器冊》;漢隸有草寫,如《石門頌》;三國皇象《松江急就章》則是章草的代表性作品;篆書也可以有草寫,如今人韓天衡所作的草篆。

  漢字的草寫歷史說到底,是中華民族千百年的文明演進歷史,是中國歷代文人精神生活的真實寫照,也是中華民族哲學思想、人生信仰、審美情趣物化的一種特殊表現形式。

  在中國幾千年的封建社會中,面對強大的封建政治勢力擠壓和封建禮教的束縛,作為一個個體的人(不論他是什麼身份)顯得非常弱小、非常蒼白。然而人又總是不能安分守己的,人的生命意志,人的情感志趣,人的精神魂魄,又必然尋找一種載體予以宣洩,予以彰顯,予以寄託,當訴諸文字有可能招來殺身之禍時,那麼訴諸繪畫和書法(草寫文字)就成為逃避現實、回歸本體最好的方式。

  撩開漢字草寫的歷史的重重帷幕,透過漢字草寫的林林總總的人與事,我們看到的是中國士大夫躁動不安的靈魂和超越人生、企望不朽的生命渴求。從「不治他技」「有動於心,必於草書」的張旭,到人生理想破滅,「所期好書數行」的王鐸,我們讀到的不只是人生的無奈與悲愴,還有生命意識和全部精神寄託。當我們今天看到數百年乃至上千年的書家草寫墨跡,如孫過庭《書譜》、顏真卿《祭侄文稿》、蘇軾《黃州寒食詩帖》時,似乎仍然可以感受到先賢彼時不同的心境和信筆揮灑時的儒雅從容。正是基於這種認識,我們才說,漢字草寫是中國書法藝術的靈魂。

  漢字草寫在東漢時已相當盛行,時人研習草寫幾近瘋狂。趙壹《非草書》指責一班士人:「專用為務,鑽堅仰高,忘其疲勞,夕惕不息,仄不暇食。十日一筆,月數丸墨。領袖如皂,唇齒常黑。雖處眾座,不遑談戲,展指畫地,以草劌壁,臂穿皮刮,指爪摧折,見腮出血,猶不休輟。」這一極為形象的批評從反面證明兩點:其一,漢字草寫至遲在東漢已蔚然成風;其二,漢字草寫這種形式本身所具有的無限藝術魅力和帶給人生的樂趣。

  事實上,漢字草寫不僅使人們品嘗到書法的無窮樂趣,更看到了人的創造力所能達到的高度和廣度。

  翻檢書法史,我們在漢字草寫這樣一個恣情縱意的藝術天地,看到了一代又一代的卓越書法家的創造性勞作,並且成就了自己。漢代的張芝,三國的衛瓘,西晉的索靖,東晉的王羲之、王獻之、王珣,唐代的張旭、懷素、孫虔禮,五代的楊凝式,宋代的蘇軾、黃庭堅、米芾,元代的趙孟頫、康裡巙巙,明代的宋克、祝允明、楊維楨、徐渭、董其昌、黃道周、張瑞圖,清代的王鐸、傅山、何紹基;近代的于右任、毛澤東、王遽常、林散之,如果把行書大家放在裡面,這個隊伍就更龐大了。

  梳理和研究漢字草寫的歷史和現狀,並非要抹煞漢字在演變過程中各自不同的書體特徵,而是為了從更深的層面揭示漢字發展變化的客觀規律,漢字書寫的五體特徵仍然可以沿用,在對書家的作品進行說明時,仍然可以沿稱真、行、草、隸、篆。但是,這並不妨礙我們從總體上把握漢字演變過程中存在的正寫和草寫的客觀事實。

  漢字草寫藝術的歷史表明,真正的藝術大家都必須經過嚴格的規範化的訓練。不能忽略這樣的一個基本事實,幾乎所有漢字草寫大家同時也是漢字正寫高手。古人云:正如立、行如行、草如奔。焉有未能正者而善行善奔者?所以說到底,漢字正寫是漢字草寫的前提和基礎。漢字正寫講求的是書寫的規定性、約束性,而漢字草寫則是著眼於書寫的抒情性、自由性。它們作為漢字書法的兩極,共同支撐起漢字書法藝術的金字塔,它的基礎是正寫,頂端則是草寫。

  長期以來,由於我們受古人對書體認識的影響,只是對狹義的草書作過一些研究和梳理,這不能不說是一個缺憾。筆者認為,為了繁榮書法藝術,實有必要把狹義的草寫研究推進為對漢字草寫藝術大系統的研究,這樣做,不但可以幫助我們進一步廓清草書的歷史脈絡,拓寬研究的深廣度,而且有助於我們在一個更高層面認識漢字草寫背後的人文精神。

相關焦點

  • 草書書法藝術的水平高低怎樣識別
    草書是漢字書法中最高層次,說白了也就草書能稱之為書法藝術。一定會有人不贊成我這個觀點,那就讓我給大家論證說明一下。書法和書法藝術其實是兩個層次的概念,書法就是書寫的法度,這一點沒錯。隸書草書原本是字的快速書寫,經過長期的進化,也就有了約定俗成的寫法,也就是草體的法度,此法度非楷書之法度,而是字的寫法的承認,不是結構以及用筆法度。
  • 中國傳統文化,書法藝術,其他人物的重要觀點
    中國書法的藝術自覺發生在東漢後半期,因而揚雄並不在書法美學史所涵蓋的歷史範圍之內。我們在這裡之所以將他特別提出,是因為他在《揚子法言》中所提出的那個「書,心畫也」的觀點,使他在無意之中和書法美學史上的書為心畫理論掛上了鉤並由此而帶來了一系列的誤讀和誤判,從而使我們不得不就這一問題做一些必要的說明與澄清。
  • 明朝的草書:中國書法的最後一場狂歡
    但是有一個人的回答卻讓我大感意外,他的名字叫「史景遷」,他的回答是:「最願意生活在中國晚明的蘇州!」當然從國籍上而言,他是個美國人,這位出生於英國的歷史學家,其主要的研究領域是中國的歷史與文化藝術,因為景仰司馬遷,所以給自己取了「景遷」的中文名。
  • 大師鑽研草書,書法作品獲獎50次,網友:草書寫出藝術美!
    各位書法愛好者大家好,我是你們的老朋友小七,書法是我國的傳統文化,當我們談到中國的書法文化時,大家會想到各種字體,比如楷書、行書、草書等等,這些字體都展示了我國人民的智慧,在我國眾多書法家的影響下
  • 于右任1944年出版的字帖,《標準草書》節選鑑賞,草書書法的精髓
    于右任于右任的書法奧秘在於以意御筆,神遊太虛。用筆唯簡,筆隨意書。于右任的書法也貴在用線,用線十分有力,雄渾灑脫,開一代書風。從書法發展史來看就可以體會到于右任書法的美感了。明清以降,書法更講究文人的個人意趣,樸拙澀開始佔主流。但現在卻矯枉過正一條道走到黑,出現了為藝術而藝術的醜書,這就背離了書法的本質。他的字易識、易寫、準確、美麗,道盡書法真諦。可惜今人多不識大道至簡的道理,把一些畫蛇添足、不守規矩的怪書、醜書當成最高境界,可笑至極矣!
  • 一幅「內涵」書法引熱議:為啥「虎」字草寫那麼奇葩?漲姿勢!
    不過有的漢字草書與楷書在形狀上相去甚遠,不懂草書符號的人很難認識。而很多字的草法又與別的字相似,於是乎常常失之毫釐差之千裡。這不,網友貼了一幅書法圖,然後提了一個很「內涵」的神問題,讓小編都深感奇葩!這問題就是——為何「虎」字在書法中寫得像「屌」字?
  • 廣州翻譯公司教你如何用英語介紹書法的藝術
    我國的書法博大精深,被世界公認為高雅藝術。書法講究:陰陽相隨,因果相隨。書法講究「發力」「轉」和「換」,用功如太極。你從小有學習過書法嗎?只要書法的藝術如何用英文表達嗎?一起來學習和書法相關的詞語,讓我們慢慢地也學會用英語來向外國人介紹我們的書法藝術啊!
  • 【文化拾萃】書法藝術的甘肅風景
    【文化拾萃】書法藝術的甘肅風景  趙望來  中國書法歷史長河中,甘肅誕生了一批獨領風騷的書法藝術家,從東漢、兩晉至明清、近現代,他們的身影跨越時空,熠熠生輝。這種勤學苦練的學書精神,不僅讓他的書法精妙絕倫,成為後世楷模,還感染了整個隴右地區的書風,培育了一大批傳承書藝的追隨者,其代表作《冠軍帖》那種一氣呵成的氣勢,創造出了書法當中的「一筆書」,這種草書書寫影響了整個中國書法史的發展,並對歷代書法家均有影響。連書聖王羲之都中年師承張芝,對張芝的草書推崇有加,在孫過庭《書譜》稱「張芝草聖,此乃專精一體,以致絕倫」。
  • 品草書藝術盛宴 中國永州·懷素—全國草書提名展在湖南國畫館開幕
    12月12日,中國永州·懷素—全國草書提名展在湖南國畫館開幕,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的66位優秀草書家108幅作品入展。 懷素(公元737-799年),字藏真,俗姓錢,永州零陵人,以狂草名世,史稱「草聖」。為弘揚懷素的書法藝術,永州籍藝術家月浪懷著對家鄉的赤子之心,歷時近一年的籌備,共收集到全國各地的86位書法家465件作品。
  • 舞蹈與書法的藝術相通性:啟功說黃庭堅拿筆為舞女寫字
    宗白華從理論上反覆予以闡述「舞」是中國一切藝術境界的典型。中國的書法、畫法都趨向飛舞…中國的另一藝術——書法……貫穿著舞蹈精神,由舞蹈動作顯示虛靈的空間中國的書法本是一種類似音樂或舞蹈的節奏藝術。「舞」,這最高度的韻律、節奏、秩序,同時是最高度的生命、旋動、力,它不僅是一切藝術表現的生命狀態,且是宇宙創化過程的象徵。中國古代書法文獻中,把書法與舞相聯繫,並且書法家能從舞中受到啟發,唐代草書大家草聖張旭書法受到公孫大娘舞劍的啟發而大為長進的故事。
  • 美術研究|邱振中:論草書,草書是最為充分展現書法書寫性的書體
    中國書法有各種書體,但是草書無疑是最為充分展現中國書法書寫性的書體。很多人認為《古詩四帖》不是張旭的作品,但有意思的是,所有擅長草書的書家都對這件作品讚賞不已。在他們心中,這件作品到底是不是張旭寫的已經不重要,重要的是這件作品已經成為狂草所取得成就的一個標誌。
  • 中國傳統文化,書法藝術,作品形式構成和風格
    祝允明的草書使用了大量提按筆法,字的內部空間不夠緊密,字與字之間的空間也不甚分明,而且連行與行之間的空間也被盡力壓縮,整幅作品看上去茫茫一片,只見點畫飛舞,作品的時間感和空間感被盡力消解,呈現出混茫蒼渾的意境。
  • 美術研究|藝術史在中國——論中國的藝術觀念
    1.藝術的本體書法藝術脫離功利而為藝術本身的純粹的自覺,首先得到一個反證,其文獻根據就是漢末趙壹的《非草書》。趙壹對書法獨立而「無用」的現象提出的批評,恰好佐證了這個事實的存在:(1)對於藝術形式的追求已經超越了對書寫內容的追求,出現將書法獨立化的發展傾向;(2)欣賞書跡。
  • 書法藝術的最大魅力,在於它蘊含的「中國精神」
    《書法答問》引言文 | 朱天曙來源 | 《書法答問》如果說漢字是中國文化的源泉,書法則是中國藝術的源泉。了解中國藝術的第一步,就是對漢字發生興趣。以漢字為表現對象的書法,追求形與神的統一,筆法豐富而靈活,滲透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思想觀念,區別於其他民族的文字和藝術,蘊涵豐富。中國的繪畫、中國的篆刻,都和書法緊密地聯繫在一起。中國傳統繪畫講究用筆,而書法最重用筆,在水墨寫意畫中,處處可見書法的用筆。如吳昌碩和齊白石的畫,線條的流轉和書法的精氣神是高度一致的,書與畫的用筆有豐富的內在聯繫。中國畫的魅力,與書法相輔相成。
  • 書法史上一部「草書神帖」,專家:練好這943個字,書法能有大成
    在中國書法史的3000多年裡,能夠稱之為「神帖」的不過寥寥數件。「神帖」一般具備以下特徵:其一,經過數千年的歷史淘洗仍舊是千古不易的經典,至今仍舊盛傳不衰。其二,幾乎所有的書法人,都曾從中獲益,不學這本帖,你的書法境界便不會高明。
  • 當代書法名家陳巨鎖,精品草書作品欣賞,筆法流暢氣勢如虹,好字
    前言:歡迎您來到清雅閣,清雅閣的創辦初衷便是以傳承中華文化精神,發揚中國國粹藝術。為廣大藝術愛好者搭建藝術交流平臺,我們將始終秉持創作優質書畫內容的宗旨砥礪前行。寫好草書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在之前的文章中談到過草書是所有書體當中難度最高的書體。且每個字的草書寫法,其實都有定式的寫法,一副合格的草書作品,不能出現作者自己心血來潮生造的「草體」(因為沒人認識。)
  • 中國傳統文化,書法藝術,書法與儒家美學思想
    在藝術中,比如最早在音樂中,也充分體現了這一點。繼承這一思想,孔子說: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這話本意是對「君子」的修養而言的,但其中包含了孔子美學思想。「文」從本意講,是文飾,指可見之於表的華茂的形式。
  • 宋徽宗酒後寫的一件草書,堪稱鐵畫銀鉤,不愧是國寶級書法!
    在中國歷史上流傳下來的文物當中,有許多極為名貴的文物,因為太過珍貴被禁止出境展覽,因為每一次的展覽,因為運輸或者光照等等因素都會對文物本身產生一些影響,在書法一類尤其如此。宋徽宗趙佶草書《千字文》長卷到了南宋整個書壇,只有一個宋徽宗可以傲視整個書法史。
  • 中國傳統文化,書法藝術,「動靜」用筆的節奏
    楷書雖靜,但亦要靜中寓動,楷書之生動,多取之於行,張懷瑤《書斷》謂:「畫如鐵石,字若飛動,作楷隸之祖,為不易之法。」宋代倪思《評書》中亦道:「楷法貴於端重,又要飄逸,故難二全。」故寫楷書,用筆要有一種快馬入陣的氣勢,使其筆意流動,自然沉靜之中有飄揚之態。
  • 街頭十塊錢的藝術籤名是書法嗎?
    是不是藝術品你說了算書法概念裡的第二個關鍵詞是:藝術品。自古人們都熱衷於評「天下第一草書」、「天下第一行書」,卻沒有人評選「天下第一藝術籤名」。但是什麼樣的籤名是美的並沒有定論,這就給大家留下了無限的自由,是不是藝術品,你說了算!對藝術籤名整體形式起重要作用的,都是籤名中誇張的一筆,它通常在最後,要麼從右向左折回或者從左向右甩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