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HM納米級輸出電容實現穩定控制的Nano Cap™技術解析

2020-12-25 電子發燒友

ROHM納米級輸出電容實現穩定控制的Nano Cap™技術解析

ROHM 發表於 2020-12-23 15:04:12

「Nano Cap™」是一種ROHM自有的電源技術,即使電源電路的輸出電容為納法(nF)級,也可實現穩定的控制。以搭載Nano Cap技術的線性穩壓器為例,100nF(0.1µF)的輸出電容就可實現穩定工作,因此,通常,只要負載側(微控制器等其他IC)的電源引腳上安裝有旁路電容器(通常為100nF),線性穩壓器就不再需要輸出電容器。

<搭載Nano Cap技術的線性穩壓器的亮點>

・線性穩壓器無需輸出電容器。 ※負載側有100nF(0.1µF)電容器的情況。

・與具有低輸出電容優勢的傳統產品相比,大幅改善了負載瞬態響應特性。

・無需輸出電容器,有助於節省空間和降低成本。

・未來,在運算放大器和LED驅動器等其他模擬IC中也將採用Nano Cap技術(部分樣品出售中)。

利用Nano Cap技術優勢,線性穩壓器不再需要輸出電容器

Nano Cap技術是凝聚ROHM「電路設計」、「布局」、「工藝」三大模擬技術優勢而實現的電源技術。通過改善模擬電路的響應性能,並儘可能地減少內部布線和放大器等內部電路的寄生因素,能夠將輸出電容器的容值降至以往技術的1/10以下。

比如通過線性穩壓器向微控制器供給電源時,傳統的線性穩壓器通常是在輸出端配置1µF的輸出電容器,在微控制器的電源引腳(最近處)配置100nF(0.1µF)的旁路電容器。而搭載Nano Cap技術的線性穩壓器,僅需微控制器側的100nF旁路電容器即可實現穩定工作。

僅100nF的輸出電容也可顯著改善負載瞬態響應性能

來看採用Nano Cap技術的線性穩壓器和以往支持100nF輸出電容的產品的負載瞬態響應性能比較示例。比較的是輸出電壓為5V、負載波動為50mA、輸出電容器為1µF時和100nF時的特性。

在輸出電容器為100nF的條件下,以往產品的輸出電壓波動為±15.6%,而採用Nano Cap技術的產品僅為±3.6%,Nano Cap表現出非常出色的負載瞬態響應特性。標準的負載瞬態響應性能要求達到±5%,可見±3.6%已經輕鬆滿足要求。因此,只要在負載側添加有100nF的電容器,採用Nano Cap技術的產品實質上無需輸出電容器即可穩定工作。
編輯:hfy

打開APP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聲明:本文內容及配圖由入駐作者撰寫或者入駐合作網站授權轉載。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電子發燒友網立場。文章及其配圖僅供工程師學習之用,如有內容圖片侵權或者其他問題,請聯繫本站作侵刪。 侵權投訴

相關焦點

  • ...同軸電纜狀碳納米管基有源纖維,可實現高電容和穩定的超級電容器
    本文要點: 通過自組裝和化學聚合方法製備了兩種類型的一維三元同軸電纜狀活性纖維 1 成果簡介 多金屬氧酸鹽(POM)作為一種贗電容材料可以有效地提高碳材料的電容
  • 使用4215-CVU 電容電壓單元進行fF飛法電容測量
    半導體電容一般是皮法 (pF) 級或納法(nF) 級。許多商用 LCR 或電容表可以使用適當的測量技術測量這些值,包括補償技術。但是,某些應用要求飛法 (fF) 或 1e-15級的非常靈敏的電容測量,包括測量金屬到金屬電容、晶圓上的互連電容、MEMS器件如開關、或者納米器件上端子間的電容。
  • ROHM推出耐電池電壓波動車載一次DC/DC轉換器「BD9P系列」
    另外,從電池和發電機輸出的電壓存在較大波動。而負責控制供電的電源IC,卻一直很難同時實現有助於穩定工作的高速響應和有助於節能的高功率轉換效率。「BD9P系列」可在電池的輸入電壓波動時穩定工作,與普通產品相比,能夠將電壓波動時的輸出過衝抑制在1/10以內,因此不再需要添加以往作為過衝對策所必需的輸出電容器。
  • ROHM開發出不會因負載電容發生振蕩的高速運算放大器「
    以往的高速運算放大器受負載電容影響有時會產生振蕩,不穩定,本產品不會發生振蕩,可穩定工作。另外,在整個噪聲頻段,普通產品的輸出電壓波動達到±200mV以上,而本產品僅為±20mV以內(普通產品的1/10),實現了非常優異的抗EMI性能*1(以下稱「抗幹擾性能」)。因此,當將本產品配置在傳感器等部件的後段時,可高速放大信號而不受負載電容和外部噪聲的影響,從而有助於減少應用的設計工時並提高可靠性。
  • 廣西大學王雙飛/聶雙喜團隊《Nano Energy》:摩擦納米發電機增強...
    2012年,王中林教授團隊提出利用摩擦納米發電機(TENG)將周圍環境中的機械能轉化為電能,由於TENG具有較高的開路電壓,一般為數十伏至數百伏之間,不足以產生傳統高壓除塵中可能產生的臭氧產物,因此為TENG在清除空氣中PMx領域的應用提供了可能性。
  • 帝國理工學院《ACS Nano》幹細胞與水凝膠相互作用納米級分子定量
    【科研摘要】為再生醫學應用定製合成水凝膠的常用方法包括摻入RGD細胞粘附肽,但是在納米級評估對工程微環境的細胞反應仍然具有挑戰性。11月,帝國理工學院Molly Steven教授團隊通過關聯宏觀和納米尺度的單細胞界面定量技術研究了人類間充質幹細胞(hMSCs)和RGD功能化的聚(乙二醇)水凝膠之間的相互作用。
  • 【4200 SMU應用文章】之實例篇:高測試連接電容下穩定測試弱電流
    但是,在擁有長電纜或其他高電容測試連接的測試系統中,某些SMU可能不能在輸出上容忍這樣的電容,從而產生有噪聲的讀數和/或振蕩。 4201-SMU中等功率SMU和4211-SMU高功率SMU(選配4200-PA前置放大器)可以進行穩定的弱電流測量,包括在高測試連接電容的應用中也非常穩定,例如使用非常長的三芯同軸電纜來連接器件的應用。
  • 南大《Nano Letters》一種新策略,實現汙廢水重金屬分離與淨化
    迄今,高性能納米級插層劑的開發與應用仍是巨大的挑戰,目前最為常用的硬物質插層劑(如碳納米管、TiO2和SiO2納米顆粒等)分散性較差,且易破壞二維膜的有序層狀結構,造成亞納米尺寸離子的快速穿透;一些小分子插層劑如乙二胺或金屬離子易與膜層形成強相互作用,導致層間距較窄,水通量較低。
  • 研究人員實現細胞膜納米尺度下擴散異質性的檢測
    研究人員實現細胞膜納米尺度下擴散異質性的檢測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0/28 13:05:25 近日,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Ke Xu及其課題組通過多維單分子和超高解析度顯微鏡
  • 通過可調籠型支架實現熱應力超分子納米複合材料中的弗倫克爾激子
    通過可調籠型支架實現熱應力超分子納米複合材料中的弗倫克爾激子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19 10:47:23 美國紐約城市大學的城市學院Dorthe M.
  • 匯總:15個微米納米級3D列印技術
    這一特性使得微納尺度3D列印能批量複製微小結構,製造真正處於微觀級別的器件,實現一般的3D列印無法企及的細節和精度。  下面,南極熊就盤點一下,國內外有哪些微納級、納米級3d列印技術和廠商。  但是,近幾年鄭老師團隊在對雙光子3D列印設備進行系統集成和改造後,推出了一套小型的雙光子3D列印解決方案,可以實現穩定的雙光子3D列印研究,目前該設備主要適用於科研領域。
  • ...納米銀專利技術價值備受市場關注?——Cambrios與C3Nano納米銀...
    (筆者先前已向讀者解析過US』301和US』968的決定,在此不再贅述。)II. Cambrios於2019年8月針對C3Nano的CN』555中國專利與CN』577中國專利提出無效;並於2019年9月又針對C3Nano的CN』889中國專利提出無效。
  • LDO 的輸出電容選用
    一般在電源的輸出端都會有一個或多個電容,其主要作 用是維持輸出穩定,同時也過濾掉一些不必要的交流成 分。因此人們經常認為電容是解決輸出不穩或噪聲問題 的靈丹妙藥,設計時常常會多預留幾個電容用於解決問 題,卻很少考慮電容和電壓額定值之外的參數。
  • 深度解析光刻技術的歷史與現狀
    而集成電路將電晶體、電阻、電容等電子元件連接在小塊的矽片上,可使計算機體積更小,功耗更低,速度更快。自1958年世界上第一塊平面集成電路問世,在短短五十多年間,半導體及微電子技術突飛猛進的發展,帶動了現代信息技術的騰飛。集成電路的發展與其製造工藝─——光刻技術的進步密不可分。
  • Nano Letters:納米技術助力惡性黑色素瘤療法的開發
    圖片來源:www.sciencedaily.com2016年9月10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於國際雜誌Nano Letter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瑞士納米科學研究院等機構的研究人員利用一種基於納米技術的新方法
  • 智慧黑板市佔率達到95%,從觸控技術看納米銀線技術優勢
    超大尺寸觸控技術主要分有紅外、電容兩種觸控技術,電容觸控技術中又分為金屬網格和納米銀觸控技術,據DISICEN數據顯示,2020年一季度中國交互大屏電容市場中,智慧黑板市佔率達到95%,其中納米銀觸控佔據市場份額約59%,金屬網格觸控佔據市場約41%。
  • 微牛級推進助力「天琴一號」實現「無拖曳控制」
    1月1日,從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502所獲悉,以微牛級變推力冷氣推進技術為依託,我國「天琴一號」衛星成功實現了「無拖曳控制」。通俗來講,衛星的「無拖曳控制」,是指抵消除引力以外所有幹擾衛星的力。衛星在天上飛,其所受的幹擾力主要來自於大氣阻力、太陽光壓等,去掉這些幹擾力,衛星才能成為一個「超靜超穩」的平臺,才能使空間引力波探測成為可能。微牛級變推力技術是實施無拖曳控制的前提,也是空間推進技術發展的重要方向。
  • 《ACS Nano》邁向建築納米複合材料:MXenes和更高
    這種靈感反映在各種各樣的合成建築納米複合材料中。最近,美國Dhriti Nepal等科研工作者簡要概述了分層架構在基於MXene的薄膜納米複合材料中的作用方面的最新進展,以尋求實現多種功能,尤其著重於出色的EMI屏蔽,透明性和機械強度的組合。作者還將討論關鍵機遇,挑戰和前景。
  • 基於電容式觸摸按鍵技術的七彩燈設計
    摘要:隨著電子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電容式觸摸按鍵已經越來越多地應用於各種電子產品設計中。傳統機械按鍵輸入方式的電路複雜,並且容易磨損、使用壽命短。而電容式觸摸按鍵技術電路簡單、操作方便,並且靈敏準確,很好的彌補了機械按鍵的缺點和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