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S Nano》邁向建築納米複合材料:MXenes和更高

2021-01-08 Macromolecule

【科研摘要】

實現出色的電磁幹擾(EMI)屏蔽以及機械柔韌性,光學透明性和環境穩定性,對於塗料,靜電放電,電子顯示器以及可穿戴和可攜式電子設備的未來至關重要。不幸的是,由於缺乏對基礎材料的物理特性和結構-特性關係的了解,因此工程設計具有所有這些所需特性的材料具有挑戰性。大自然提供了許多示例,這些示例是通過對具有選擇長度的成分的多種長度尺度的層次結構進行精確工程而對屬性進行組合的。這種靈感反映在各種各樣的合成建築納米複合材料中。最近,美國Dhriti Nepal等科研工作者簡要概述了分層架構在基於MXene的薄膜納米複合材料中的作用方面的最新進展,以尋求實現多種功能,尤其著重於出色的EMI屏蔽,透明性和機械強度的組合。作者還將討論關鍵機遇,挑戰和前景。相關論文Toward Architected Nanocomposites: MXenes and Beyond發表再《ACS Nano》上。

【背景介紹】

在當前的物聯網時代,設備和實體連接到全球互連網絡中,對EMI屏蔽材料的需求不斷增長,這種材料可以消除串擾並保護電子電路和設備。諸如公共衛生安全,人機界面以及電子和電信設備操作之類的應用程式需要完成的功能不僅僅是EMI屏蔽。滿足這些要求所需的材料必須具有出色的導電性,但還必須輕巧,超薄,透明,柔性,機械堅固,無腐蝕並且能夠變形和感知。在一個材料系統中實現多種功能是一項巨大的挑戰。

導電聚合物,具有碳同素異形體的聚合物納米複合材料(單/雙/多壁碳納米管,石墨烯片),不同組成和形狀的無機納米粒子以及二維(2D)片也已被研究用於EMI屏蔽。但是,由於在微波和射頻下的EMI-SE依賴於自由載流子的響應,因此在保持良好的機械性能和光學透明性的同時,要以最低的適當厚度和密度實現高電磁幹擾屏蔽效果(EMI-SE)存在困難。通常,EMI-SE隨著電導率的增加而增加,但是具有高電導率的材料(即金屬)通常具有在紫外線或可見光範圍內的等離激元激發波長,從而使它們對可見光和紅外光不透明。因此,尋求工程材料以在低頻下最大化一種或多種損耗機制,同時保持光學和紅外頻率下的透明性。設計此類材料的潛在挑戰主要是由於:(a)對填料,基體和相間的形態和內在特性如何影響電荷傳輸特性並補償吸收損耗缺乏了解;(b)透明度和EMI-SE的根本相反要求,並且缺乏有關優化特性的設計和配置的知識;(c)缺乏健全的理論和計算框架,無法為多種長度尺度的材料選擇和性能優化提供指導。

【圖文解析】

基於MXenes的多功能結構納米複合材料

二維平面結構(例如石墨烯和MXenes)具有大的長寬比,出色的導電性和良好的機械性能,這些都為高性能EMI屏蔽材料展示了廣闊的前景。與石墨烯片的均質成分不同,MXene(Mn+1XnTx,其中M =早期過渡金屬,X=碳和/或氮,Tx=功能性表面終端)是一類較大的2D碳化物,氮化物和碳氮化物,具有到目前為止,理論上可以預測70種不同的成分,而實驗上可以合成30多種不同的成分。

擁有如此廣闊的設計空間,可以根據元素組成,表面化學(邊緣與基礎),相間,形態和3D架構對性能進行微調。MXene的一些屬性包括出色的金屬導電性,親水性,出色的機械性能和有效的表面官能團。結果,對於同時需要高電導率和易於加工的應用,多次選擇了MXene。最近,Yun等結果表明,在EMI-SE方面,高度剝落的MXenes優於石墨烯及其衍生物。溶劑型剝離系統的主要區別之一是與石墨烯相比,Ti3C2Tx的電導率更高。加工過程中不可避免的表面缺陷會大大降低石墨烯的電導率;儘管這種現象似乎在多層多層Ti3C2Tx中不那麼明顯,但具體機理尚不清楚。(Adv. Mater. 2020, 32, 1906769)。

用於潛在電磁幹擾類型應用的MXene的研究蓬勃發展。

有機會探索並提取自然界的設計原理,從而創造出具有高EMI-SE,超柔韌性和透明性的結構化複合材料。通常,這些原理可以與理論和模擬相結合,以指導有機物/無機物/聚合物在界面/中間相之間進行精確工程設計,並選擇地選擇成分,並以多種長度尺度控制層次結構(圖1)。

圖1. MXenes和更多功能的自然靈感架構示意圖。窗玻璃牡蠣在可見光下顯示透明性,同時具有機械彈性。

構築的MXenes納米複合材料的電磁幹擾屏蔽,光學透明性和機械靈活性

Chen等人仔細實施了這四種策略(圖2A),以實現多種特性的非常規組合,包括出色的EMI屏蔽,透明性,機械柔韌性,聲學感應和環境穩定性。(ACS Nano 2020, 14, 16643– 16653)。對於材料,作者選擇了Ti3C2Tx和銀納米線(AgNWs)的單層。AgNW薄膜以出色的透明性和導電性而著稱,通常優於銦錫氧化物(ITO)薄膜。為了避免這些缺陷,作者在每一層中採用了毛細管力誘導的納米級焊接策略,從而在AgNWs和Ti3C2Tx的結內以及AgNWs和Ti3C2Tx的界面之間實現了出色的電接觸。先前的研究表明,由毛細管力引起的壓力足以焊接AgNW網絡(圖2B)。MXene焊接的AgNW網絡的分層結構提高了導電性並保留了透射率(圖2B)。優化的Ti3C2Tx密度(20 mg m–2)足以形成MXene焊接的AgNW網絡結構,該結構既具有出色的導電性又具有良好的透射性。這種對層,形態,結和界面進行納米級精密工程的方法可同時提高電導率和機械性能以及保留的透射率(圖2C–E)。最終的分層結構在恆定的1.3 mm半徑下經受了3000次彎曲循環,表明這些薄膜在複雜變形下的長期耐用性。圖2F顯示了3D間隙分層結構的優化幾何形狀。薄膜中AgNWs的密度是另一個變量,對於最大化內部反射至關重要,其中每個組成層都需要一個AgNWs的滲透導電網絡。受控的間隙,分層結構設計顯示出顯著增強的屏蔽性能,保持了高透射率(圖2G,H)。

圖2.(A)示意圖,顯示透明MXene /銀納米線(MA)膜的製造過程。(B)比較MXene和AgNWs的薄層電阻和透光率。(C)在不同彎曲半徑(彎曲)處的彎曲測試和(D)半徑為1.3 mm的循環彎曲測試。(E)MA20/205膜在半徑為1.3 mm的3000個彎曲循環後的電磁幹擾屏蔽效能(EMI SE)的長期穩定性。(F)顯示d-MA膜的製備過程的示意圖。插圖是d-MA膠片的特寫照片。(G)具有不同間隙距離的MA20/164和d-MA10/82薄膜的相對透射率。(H)具有不同間隙距離的MA和d-MA膜的實驗和模擬SE值。

Chen等人展示了一種輕質的納米複合材料,具有非凡的性能組合,包括出色的電磁幹擾屏蔽,透明性,出色的機械柔韌性,環境穩定性和聲音感應。

挑戰與未來展望

推進基於MXene的層次結構的發展面臨著許多挑戰,這些層次結構適用於未來電子設備的EMI屏蔽。需要系統的實驗和理論來彌合對EM響應的潛在機制的重大知識鴻溝。需要了解元素組成,表面化學性質,形態和3D結構對吸收和EMI-SE的影響。已經提出了許多增強MXene屏蔽的潛在機制。單個MXene薄片內部的多次反射和多次散射事件等概念與使用完整基質轉移方法進行的分析一致。但是,尚未完全闡明薄片內電導,界面偶極子以及薄片內和薄片間散射在EMI-SE中的具體作用。例如,由於許多不同的天然和工程表面組,有時在MXene膜上測得的直流電導率與單個薄片的固有電導率會有很大差異。因此,當使用已建立的模型分析這些結構化結構的EMI-SE和光學透明度時,重要的是要在適合模型的長度尺度上區分微觀和整體性質。

MXene的表面化學非常複雜,由共價和非共價相互作用,懸空鍵等組成,而用當前的標準方法幾乎無法通過實驗進行跟蹤。需要更全面的方法,例如組合合成和特定的表面功能化。使用掃描透射電子顯微鏡電子能量損失光譜,介電/開爾文探針光譜,掃描微波顯微鏡,表面探針拉曼和基於原子力顯微鏡的紅外光譜,必須進行局部定性和/或定量表徵。這些實驗結果需要與本構關係的第一性原理計算緊密結合。

需要優化某些處理功能,以控制剝落化學,剝落質量,表面功能化,溶劑,分散液,氧化穩定性,形狀和粒徑。要使MXenes優異的內在特性轉化為中尺度,單層的高產量是必要的,這一點尚待建立。由於MXenes的熱氧化穩定性和腐蝕性很差,因此必須通過受控的表面官能化對表面進行仔細的鈍化處理。大自然提供了許多環境彈性示例:層次結構和疏水性塗層是可以在MXenes或以上的納米複合材料中實現的一些基本原理。同樣,加工參數對於實現高薄膜透明度至關重要。還需要了解退火條件對界面化學的影響以及所產生的孔隙和空隙對增加EMI-SE的作用。

參考文獻:

doi.org/10.1021/acsnano.0c09834

版權聲明:「高分子材料科學」是由專業博士(後)創辦的非贏利性學術公眾號,旨在分享學習交流高分子聚合物材料學的研究進展。上述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且作者水平有限,如有科學不妥之處,請予以下方留言更正。如有侵權或引文不當請聯繫作者修正。商業轉載請聯繫編輯或頂端註明出處。感謝各位關注!

相關焦點

  • 「MXenes之父」最新《ACS Nano》:MXenes電磁屏蔽性能與結構關係大...
    作者採用 傳輸矩陣法進行了模擬,繪製了低厚度薄膜材料電磁屏蔽與厚度的關係曲線[圖2(a)是西蒙公式與該模擬曲線的差異],發現 研究的16種MXenes在各種厚度( 從納米到微米 )的測試結果很符合這一模擬結果,圖2(b)和(c)分別是MXenes膜處以納米級厚度和微米級厚度下電磁屏蔽性能測試和模擬結果對比,圖中灰色曲線為模擬的結果。圖2.
  • ...Nano》:兼具高各向異性導熱和導電性能的柔性石墨烯納米複合材料
    GN/PVA納米複合材料的各向異性導熱和導電性能、力學性能 製備的GN/PVA納米複合材料表現出高各向異性導熱和導電性能。10.0 wt%-GN/PVA納米複合材料的面內和面外熱導率分別達到13.8和0.6 W·m-1 K-1,面內和面外電導率分別為10-1和10-10 S·cm-1,納米複合材料薄膜中石墨烯具有高度有序的層次結構和平整的形貌,從而減少了缺陷,最小化聲子散射,且面內取向結構可減少面外石墨烯之間的接觸,增加界面熱阻,因此該結構不僅在面內建立了良好的導電和導熱網絡,而且有效地阻斷了面外方向的導電和導熱路徑,
  • 《ACS Nano》綜述:抗菌、抗病毒納米材料和塗層的現狀和未來展望
    ,但抗病毒研究文獻中也對其他無機材料和納米粒子(例如金、鎂、過渡金屬、二氧化矽和鈣鈦礦)進行了研究。由於對產生自由基的可見光具有更高的敏感性,過渡金屬(包括鐵、鎂和錳)也已證明與TiO2結合使用可有效抗病毒。鈣鈦礦是指與鈦酸鈣具有相同晶體結構的所有化合物,由於極好的氧化能力,它們在抗菌和抗病毒的應用獲得了廣泛關注。
  • Kevlar納米纖維和MXene再登《ACS Nano》:陝科大張美雲團隊:高回彈...
    未解決這一問題,陝西科技大學張美雲教授團隊將力學強度優異的Kevlar納米纖維(ANFs)和導電性高的MXene納米片結合製備出高回彈性、耐高溫、靈敏度高的複合氣凝膠傳感器,該傳感器可以感知形變量為2-80%的壓縮應變,極高的靈敏度(能夠感知100 Pa的壓力)和循環穩定性(1000次)。
  • 《ACS Nano》:超低密度納米纖維氣凝膠,超強的空氣/汙水淨化能力
    由其他材料(粘土、石墨烯、碳納米管以及這些材料與二氧化矽的複合材料)製備的氣凝膠正在研究中,並有望在未來使用。相比之下,由可生物降解材料(尤其是天然生物材料)製備的氣凝膠由於其性能(可持續性、無毒性、表面易變性、組織再生性)以及在食品、空氣/水淨化中的潛在應用而受到關注。然而,天然生物材料氣凝膠的製造面臨挑戰,如,由纖維素製備的氣凝膠具有相對較低的機械強度,涉及有機溶劑和有毒化學物質。
  • 白鋒教授課題組在Nano Letters及ACS Nano上發表系列學術論文
    通過選擇和設計分子間的相互作用,調節和控制卟啉分子之間的弱相互作用,實現了THPP可控自組裝,製備了一系列不同尺寸的一維納米組裝體。利用組裝體長程有序的π-π堆積,有效的增強組裝體的可見光吸收截面積,增強分子間激發態能量和電子轉移的效率,降低電子-空穴的複合,提高激發態電子-空穴壽命,獲得高效可見光光解水催化效果。
  • Nano Letters:中國科學家開發出DNA納米機器人 或能高效靶向...
    圖片來源:Adapted from Nano Letters 2019, DOI: 10.1021/acs.nanolett.9b01320當前治療HER2陽性乳腺癌的療法包括單克隆抗體適配體在血清中並不穩定,因此研究人員就想通過觀察是否加入額外DNA納米結構(tFNA,四面體骨架核酸)就能夠增加適配體生物穩定性和抗癌活性。
  • ACS Nano:微觀醫學研究推進器—納米螺旋槳
    組成微型螺旋槳的纖絲是由矽和鎳組成的,僅有70納米粗,整個微型螺旋槳共400納米長。研究者Peer Fischer說道,如果要將微型螺旋槳的尺寸同人類機體紅細胞相比的話,其比紅細胞小100倍,由於其尺寸較小,因此其運動往往會受到機體其它分子的影響。
  • ACS Nano:新型COVID-19測試方法可快速準確地檢測SARS-CoV-2病毒
    圖片來自ACS Nano, doi:10.1021/acsnano.0c02439。健康專家一致認為,擴大測試對於控制COVID-19的傳播至關重要。但是,由於某些試劑的供應有限以及等待現有PCR儀和實驗室工作人員的大量樣品積壓,在包括美國在內的許多國家的測試都滯後了。另外,人們已經報告了許多假陰性和假陽性測試結果。
  • 通過可調籠型支架實現熱應力超分子納米複合材料中的弗倫克爾激子
    通過可調籠型支架實現熱應力超分子納米複合材料中的弗倫克爾激子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19 10:47:23 美國紐約城市大學的城市學院Dorthe M.
  • 鄭海務教授課題組在ACS Nano上發表關於壓電光電子學與鐵電極化...
    La Doped Bismuth Ferrite/Zinc Oxide Heterojunction by Coupling Piezo-Phototronic Effect and Ferroelectricity」在自然指數期刊、國際頂級期刊ACS Nano(中科院一區,IF=14.588)上在線發表(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nano.0c05398
  • 【科研進展】石墨烯/納米雙晶銅複合材料的抗衝擊和自愈能力如何?
    【科研進展】石墨烯/納米雙晶銅複合材料的抗衝擊和自愈能力如何?不同取向的單晶銅和多晶銅的衝擊速度也有明顯差異。由於晶界(GBs)的存在,納米Cu在衝擊載荷下表現出獨特的力學性能和組織演變。在這一背景下,團隊展開了研究,旨在分析石墨烯/納米雙晶銅複合材料的抗衝擊和自愈性能。石墨烯/金屬基複合材料因其優異的力學性能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而將石墨烯引入納米孿晶金屬基材料的研究卻很少。
  • 工學院鄒如強課題組在相變儲能複合材料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近日,工學院鄒如強特聘研究員與曹安源教授課題組合作在智能控熱相變儲能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相關論文《分布密度可控的碳納米管陣列-相變複合儲能材料及其在電熱轉換中的應用》 (「Tailoring Carbon Nanotube Density for Modulating Electro-to-Heat Conversion in Phase Change Composites」)和
  • Horiz,ACS Nano成果速遞丨生物醫學日報20191226
    Horiz:聲驅動的芳香族生物分子耗散自組裝構建功能納米粒子耗散自組裝是近年來發展起來的一種將合成材料組裝成超分子結構的新方法,而在大多數情況下都是利用化學能或光進行驅動自組裝。墨爾本大學Muthupandian Ashokkumar和Francesca Cavalieri合作採用實驗和計算方法揭示了聲空化在耗散自組裝形成超分子納米聚集體中的作用。
  • 唐本忠院士團隊《ACS Nano》:腦腫瘤「終結者」——仿自然殺傷細胞...
    1959理察 · 費恩曼在一次題為《在物質底層有大量的空間》的演講中提出:將來人類有可能建造一種分子大小的微型機器,可以把分子甚至單個的原子作為建築構件在非常細小的空間構建物質,這意味著人類可以在最底層空間製造任何東西。從分子和原子著手改變和組織分子是化學家和生物學家意欲到達的目標。這將使生產程序變得非常簡單,只需將獲取到的大量的分子進行重新組合就可形成有用的物體。
  • 西電在材料領域國際頂級期刊ACS Nano發表研究成果
    該項工作在材料學院名譽院長王中林院士和秦勇教授的共同指導下,由王龍飛博士和博士一年級研究生劉書海等共同合作完成。王龍飛和劉書海為該項工作的共同第一作者。 器件示意圖目前,由於短溝道效應,5 nm以下的矽基場效應電晶體的製造是非常困難的。
  • 帝國理工學院《ACS Nano》幹細胞與水凝膠相互作用納米級分子定量
    11月,帝國理工學院Molly Steven教授團隊通過關聯宏觀和納米尺度的單細胞界面定量技術研究了人類間充質幹細胞(hMSCs)和RGD功能化的聚(乙二醇)水凝膠之間的相互作用。由於其線性,因此作者選擇使用線性RGDSP肽與大多數形式的環狀RGD相比,對整合素α5β1的結合親和力更高。基於PEG的硫醇-降冰片烯「 photoclick」水凝膠提供了一種高度通用且受良好控制的平臺來探測細胞與材料的相互作用。在光引發劑和紫外光的存在下,將8臂PEG大分子單體與不可降解PEG-1000二硫醇接頭和拴系的RGD肽以2:1接頭:肽的摩爾比交聯成網絡(圖1a)。
  • ACS Nano:非晶態Fe-Ni-P-B-O納米籠高效催化OER
    非晶Ni-P-B-Fe和Fe-Ni-P-B-O納米籠的合成示意圖。 如圖1所示,NPBO納米籠可以通過金屬陽離子與硼氫化鈉(NaBH4)、以及次磷酸鈉(NaH2PO2)在氧氣鼓泡下通過沉澱合成。
  • 王中林院士《ACS Nano》隱蔽水生微型機器人的納米發電機
    【科研摘要】由於對水生環境監測,檢查和密閉空間探索的需求,水生微型機器人引起了極大的研究興趣。當前的致動方法嚴重依賴於由大振幅和高頻源提供動力的機械運動,這限制了應用的便攜性和隱蔽性。最近,中國科學院北京納米能量與納米系統研究所王中林院士團隊提出了一種用於水生微型機器人的摩擦電納米發電機(TENG)-啟用電介質上電潤溼(EWOD)致動器(TENG-EWA)。圓盤TENG的轉移摩擦電荷可替代地改變EWOD執行器的表面能,從而產生毛細波傳播。毛細管波的反作用力使微型機器人在水面上啟動。對TENG引起的毛細血管波的特性進行了實驗分析和理論建模。
  • ACS Appl. Nano Mater:RuO2納米棒包覆碳納米纖維用於超級電容器
    DOI: 10.1021/acsanm.0c00579為了研究RuO2納米棒在超級電容器中的電容行為,採用沉澱和重結晶法在電紡碳納米纖維上簡單地生長了RuO2納米棒。在180℃、220℃和300℃的不同溫度下仔細地進行熱處理再結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