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SA 說可能發現了第二個地球

2021-01-05 中國經濟網

15 日發表的一項最新研究說,天文學家很有可能發現了第二個地球。

天文學家新發現的這顆行星,集兩個 " 類地數據 " 於一身:大小和地球幾乎相同,它的軌道位於恆星的宜居帶,溫度接近地球,這意味著這顆行星的表面可能存在著液態水。

液態水的存在,表明這顆行星可以維持生命。美國宇航局(NASA)認為,它有成為外星生命家園的基礎條件。

NASA 描述類地行星的環境示意圖

體積是地球的 1.06 倍

這個新發現的行星被命名為克卜勒 -1649c,距地球 300 光年,圍繞著一顆約為太陽四分之一大小的恆星運行。

NASA 說,令人興奮的是,在克卜勒太空望遠鏡觀測到的 2000 多顆系外行星中,這個行星無論是大小還是溫度,都與地球最為相似。

地球與克卜勒 -1649c 的大小對比圖

所謂系外行星,就是太陽系之外的行星。

華盛頓特區 NASA 總部科學任務局副局長託馬斯 · 祖布欽說:" 這個迷人的遙遠世界給了我們更大希望,讓我們看到第二個地球位於一顆恆星的軌道上,等待著被發現。"

這個新發現的行星體積是地球的 1.06 倍,從恆星接收到的星光量,是地球從太陽接收到的星光量的 75%,這意味著這顆行星的溫度也可能和地球相似。

藝術家繪製的克卜勒 -1649c 表面概念圖

它繞著一顆紅矮星轉

與地球不同的是,克卜勒 -1649c 圍繞著一顆紅矮星運行。這類恆星以耀斑而聞名,雖然目前在這個恆星系統中還沒有觀測到耀斑現象,但是如果耀斑真的發生,會使行星的環境對任何潛在生命構成挑戰。

克卜勒 -1649c 的模擬圖

該研究的主要作者,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的研究院安德魯 · 範德堡說:" 我們得到的數據越多,看到的跡象就越多,表明這類恆星周圍普遍存在著潛在的可居住的和地球大小相當的系外行星。由於紅矮星幾乎遍布於銀河系的每一個角落,所以總能發現這種大小和地球相當的、潛在的可居住行星。"

這項研究發表在周三的《天體物理學雜誌快報》上。

這類行星大約有 50 個

科學家是通過克卜勒太空望遠鏡的原有觀測數據發現這顆行星的。

隨著地球變得越來越擁擠,從上世紀 80 年代開始,地球的科學家就開始將目光瞄準太陽系外的行星。

1995 年 2 月起," 鳳凰計劃 " 開始利用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州的帕克斯 64 米射電望遠鏡,觀測 200 光年以內約 1000 顆鄰近的類日恆星,從而在其恆星系統中找到類地行星。

所謂類地行星,指的是以矽酸鹽石作為主要成分的行星,而不是氣體行星。類地行星的結構大致相同:一個主要是鐵的金屬中心,外層則被矽酸鹽地幔所包圍。它們的表面一般都有峽谷、隕石坑、山和火山。類地行星的大氣層都是再生大氣層,有別於類木行星直接來自於太陽星雲的原生大氣層。

在太陽系中,水星、金星、火星和地球都是類地行星,還有一顆類地矮行星穀神星。

據 NASA 在 2019 年 8 月 18 日公布的數據,已發現系外行星 4043 個,其中克卜勒發現的確認行星為 2345 個。2014 年克卜勒故障後重啟的 K2 任務,發現的確認行星有 389 個。

克卜勒探測到的近地球大小的宜居帶候選行星大約有 50 個,其中 30 多個已被證實。

這些年出現很多地球的表兄弟

這次發現的克卜勒 -1649c,既不是地球科學第一次發現的 " 第二個地球 ",也不會是最後一個,看編號就能略知一二。

到 2011 年 2 月,科學家就已報告發現 54 顆位於宜居帶的系外行星候選體。同年 12 月,美國宇航局克卜勒計劃確認了首顆位於宜居帶的系外行星,名叫克卜勒 -22b。它距地球 587 光年,圍繞一顆與太陽非常相似的恆星公轉。

2012 年 11 月,一個國際天文學團隊聲稱發現了一顆系外類地行星 HD40307g,質量至少是地球的 7 倍,人稱 " 超級地球 ",距地球約 42 光年。

2014 年科學家聲稱,距地球 500 光年的行星克卜勒 -186f,星球環境和地球類似,表面也有液態水。

同年澳大利亞研究團隊發現一個命名為格利澤 832c 的 " 超級地球 ",圍繞恆星格利澤 832 運行,公轉周期 36 天,質量約是地球的 5 倍,距地球 16 光年。英國物理學家霍金 2017 年曾表示:雖然 " 格利澤 832c" 行星有支持外星生命生存的潛力,但那裡的任何生命都不可能樂於收到我們發出的信息。

2015 年,NASA 發現克卜勒 452b 行星,與地球極相似,它位於天鵝座,距地球 1400 光年,直徑是地球的 1.6 倍,是截至當年發現的首個圍繞著與太陽同類恆星旋轉,且與地球大小相近的行星,可能有大氣層和流動水,當時人稱地球 2.0,地球的表哥。

這次發現的 " 第二個地球 ",編號已是 1649,完全是小字輩的選手。

計算機忽略了它

這顆行星起初被計算機算法 " 直接忽略 " 了,一組科學家重新審查克卜勒太空望遠鏡留下的數據時發現了它。

安德魯 · 範德堡說:" 在我們發現的所有類地行星中,這顆行星特別令人興奮,不僅僅是它的大小和它位於恆星系統的宜居帶,還因為它可能與鄰近的行星發生相互作用。如果我們沒有手工查看算法,我們也許就會錯過這顆行星。"

2018 年 10 月,克卜勒天文望遠鏡耗盡燃料退役。

NASA 科學任務局天體物理部門的克卜勒計劃科學家馬裡奧 · 佩雷斯說:" 克卜勒的數據集是獨一無二的,因為它是唯一一個包含這些類地行星的數據集,這些行星的大小和軌道與地球大致相同,了解它們在銀河系中出現的頻率,將有助於 NASA 尋找另一個地球。"

它為何特別令人興奮

克卜勒 -1649c 是小字輩的類地行星,範德堡說它 " 特別令人興奮 ",是因為它很獨特。

NASA 說,有其他的系外行星在大小上更接近地球,比如 TRAPPIST-1f 和 Teegarden c,大小几乎和地球一樣;還有系外行星的溫度更接近地球,如 TRAPPIST-1d 和 TOI 700d 這兩顆行星,表面溫度區間和地球相類。

但沒有一顆行星像克卜勒 -1649c 那樣,在這兩項數據上均接近地球,且也位於其恆星系統的宜居帶。

據 NASA 披露,克卜勒 -1649c 距離紅矮星非常近,導致公轉周期很短,一年只相當於 19.5 個地球日。同時,這個恆星系統有另一顆大小相同的巖質行星,但它圍繞恆星運行的距離只有克卜勒 -1649c 的一半,差不多相當於太陽系中金星相對於地球的地位。

它旁邊可能還躲著一顆行星

科學家還發現了另一件有趣的事情。

在克卜勒 -1649c 所在的恆星系統中,外行星每圍繞恆星運行 9 周,內行星則幾乎精確地運行 4 周。它們的軌道以一個相當穩定的比例匹配,這證明這個恆星系統本身相當穩定,可能存活很久。

9 ∶ 4 的周期比,意味著該恆星系統中的兩顆行星之間,可能還存在另外一顆中間行星,只是科學家還沒有發現。託馬斯 · 祖布欽說:" 這個神秘而遙遠的星球給我們帶來了更大的希望,那就是在恆星之間還有第二個地球等著我們去發現。"

不管怎樣,這個系統提供了另一個地球大小的行星位於紅矮星宜居帶的例子,不太熱也不太冷,生命可能存在。

星際移民,還早

發現越來越多的系外行星,甚至是宜居帶候選行星,是否意味著我們距離星際移民越來越近了呢?

以目前的科技發展情況,還很遙遠。

據 2016 年 NASA 歐洲南方天文臺發布的消息,新近發現的圍繞比鄰星運行的一顆位於宜居帶的類地行星,距地球只有 4.24 光年。

這已經是該類行星距離地球最近的紀錄。折合成更加直觀的數據,這顆行星距離地球差不多是 40 萬億公裡。

以 " 旅行者一號 " 每秒 17 公裡的速度,飛到這顆行星大約需要 15 萬年。

以 NASA 帕克太陽探測器在近日點每秒 300 公裡的速度,要飛到這顆行星大約需要 12736 年。

1 萬年,對宇宙來說是一眨眼,對人類則是非常久遠的。

克卜勒 -1649c 距地球 300 光年,要到達這顆行星,用上面兩種飛行器,分別需要 1061 萬年和 90 萬年。

1061 萬年前,人類還剛剛處於臘瑪古猿從猿類到猿人進化的過渡種類的時期。

也就是說,哪怕發現的位於宜居帶的類地行星再多,要想真正實現星際移民,人類在科技上還需要做出特別重大的突破。

來源:齊魯晚報

相關焦點

  • NASA:竟又發現了第二個地球,差點就忽略了它!
    根據15日發表的一項最新研究說,天文學家很有可能又發現了第二個地球——系外宜居星球!科學家推測這些行星擁有與地球相似的板塊構造,並對它平均密度進行計算時發現,與我們地球非常接近,堪稱與之前發現的「超級地球」一樣,這次親切的稱呼它為「大表哥——克卜勒 -1649c」距地球 300 光年,圍繞著一顆約為太陽四分之一大小的恆星運行。
  • NASA發現地球「近親」 可能有大氣層和流動水
    美國航天局說,這是迄今發現的與地球和太陽「最相近」的行星與恆星組合。  實錄  NASA咋說的  美國宇航局(NASA)7月23日晚12時就克卜勒望遠鏡的新發現舉行新聞發布會。NASA聲稱:「天文學家發現迄今最接近『另一個地球』的系外行星—克卜勒-452b。
  • NASA發現「地球2.0」!可能已經有生命存在,人類或實現星際之旅
    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系列徵文賽作者:文/虞子期在宇宙之中,除了地球之外,尋找「另一個地球」或者說「超級地球」、「第二地球」是如今科學界探索的主要目標,而在尋找另一個地球的時候,如果找到了,這也意味著地外文明或者外星文明可能是存在。
  • 發現、新疆界、旗艦……盤點NASA深空探測三大梯隊
    近日,NASA公布了下一屆「發現」級項目(Discovery Program)的四個候選任務:海衛一飛掠任務TRIDENT、木衛一飛掠任務IVO和兩個金星探測任務DAVINCI+和VERITAS [1]。「發現」級項目(Discovery項目)是個啥?其實,可能大家並不陌生。許多我們熟知的太空探測任務,都出自這個項目。
  • 小行星阿波菲斯2036年不會撞地球 沒什麼世界末日
    阿波菲斯2036年撞擊地球的可能性2013年早已排除正如我們半年前的闢謠貼,2004年剛剛發現它的時候,曾經認為這顆小行星2036年有1/37的概率撞擊地球,但是隨著觀測數據的增加,2036年撞擊地球的概率計算就在不斷地變化,到2009年的計算結果就只有25萬分之一了。
  • 「溫故而知新」,早先的NASA克卜勒數據中,發現或可宜居的行星
    這個新發現的世界只比我們的行星大1.06倍。而且,它從主星接收到的星光量是地球從太陽接收到的75%——這意味著外行星的溫度也可能與我們的行星相似。但與地球不同的是,它環繞著一顆紅矮星的軌道運行。儘管在這個系統中沒有觀察到,但這種類型的恆星通常以恆星耀斑而聞名,它可能會影響行星的環境並對任何潛在生命構成威脅。
  • NASA發現一顆溫度,大小最接近地球的系外行星
    4月15日,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宣布發現了一個類似地球的行星「克卜勒-1649c」,科學家利用克卜勒太空望遠鏡的歷史數據發現,這顆行星正好處於其繞行的恆星的宜居區域範圍中。宜居區域是指恆星周圍的區域,在這片區域中,行星可以支持液態形式的水。
  • NASA:人類不敢想像,科幻片拍不出
    對此nasa方面則表示:人類不敢想像,科幻片拍不出來。那麼接下來,不妨就讓小編帶我們一起去聽聽科學家們的說法吧。一直以來,人類對宇宙的探索都沒有停止過。此前很多科學家認為:月球是人類星際移民的首選之地,不過在經過研究後,人類逐漸把目光轉向了火星。關於火星的探索一些也在進行當中,但科學家們則表示:其實人類目前的文明非常低,僅僅處在1級文明階段。
  • NASA發現新地球 坐飛船最快2700萬年才能到
    據美國宇航局網站(NASA)消息,北京時間7月24日凌晨,天文學家確認發現首顆位於「宜居帶」上體積最接近地球大小的行星(代號為「克卜勒-452b」),這是人類在尋找另一顆地球的道路上的重要裡程碑。「克卜勒-452b」的發現使已確認系外行星的數量增加到1030顆。
  • 火星地震與地球上地震有非常大不一樣NASA生物學家暫匪夷所思緣故
    美國nasa(NASA)的火星InSight登月艙為該航天部門出示了一些有關紅色星球運行的趣味看法。在其中最讓人詫異的是,火星地震的個人行為與地震有非常大不一樣,科學家們現階段仍沒法明確在其中的緣故。在一篇新的網絡文章中,NASA噴氣式飛機推動試驗室(JPL)列舉了該航天部門的科學家們從InSight每日任務初中到的三件大事。
  • NASA克卜勒太空望遠鏡早期發現與地球大小相仿的可居住帶行星
    科學家在查看克卜勒的舊觀測結果時發現了這個名為Kepler-1649c的行星,該機構於2018年退役。雖然先前使用計算機算法進行的搜索誤認了該行星,但研究克卜勒數據的研究人員再次查看了籤名並確認為一個星球。在克卜勒發現的所有系外行星中,這個距離地球300光年的遙遠世界與地球的大小和估計溫度最相似。
  • 第二個「太陽系」?NASA公布重大新發現,更有意思的是...
    更有意思的是,這次發現使用了人工智慧技術,在研究克卜勒望遠鏡四年來收集到的數據時,其識別工具實際上與識別照片中貓和狗的工具類似。克卜勒-90星系是克卜勒太空望遠鏡發現的第90顆恆星,距離地球2545光年。科學家發現,克卜勒-90星系的八顆行星距離恆星都很近,像一個「迷你版」的太陽系;而「克卜勒-90i」比地球大30%左右,圍繞恆星公轉一周僅需14.4天,其表面溫度則高達426攝氏度。
  • 美國衛星發現地球在變綠,中國和印度最為突出你知道是什麼嗎?
    美國衛星發現地球在變綠,中國和印度最為突出你知道是什麼嗎?衛星技術的發展讓人類得到了更多觀測,地球和地球之外事業的機會,而對於世界各國來說,衛星技術發展比較靠前的就是美國,所以美國衛星總是能夠及時發現一些現象,從而引起人類的重視,近期,美國宇航局nasa對比了近些年來的衛星圖,發現地球出現了變綠的情況。
  • 「第二個太陽系」被發現,距地球2545光年,何時能夠實現移民?
    並將目標選擇在火星,可是後來對火星的一系列探測研究發現,這是一顆非常荒涼的星球,雖然也是類地行星,跟地球在地質結構等方面也有不少的相似之處,但是火星的天然環境並不適宜人類的生存。    放棄了火星之後,我們在太陽系也沒有找到第二顆宜居星球,事實上在太陽系最有希望成為未來人類第二個家園的還是火星,其它星球的環境更不適宜人類的生存,改造的難度也更大。  太陽系沒有天然適宜人類生存的第二顆星球,於是科學家將目光放在了太陽系之外。
  • NASA衛星又發現宜居行星,和地球十分相似!這次不是「狼來了」
    類地行星就是與地球類似的行星,有以鐵為主的金屬中心,圍繞在外層的是以矽酸鹽為主的地殼。表面有峽谷、隕石坑、山脈和火山,大氣層都是再生大氣層。在2003年12月的時候,英國科學家宣布,發現在離地球25光年遠的恆星「織女星」周圍,可能環繞著一顆與地球相似的「類地行星」。在2015年1月,科學家又確定發現了3至4顆與地球大小相同,而且是處於宜居帶內的行星。
  • NASA行星獵人發現首個宜居行星:被潮汐鎖定,可能有外星生命
    【ALENG 自媒體】1月13日晚間自媒體專稿,剛剛發射升空不足兩年,美國宇航局的過境系外星系探測器(TESS)就傳來了令人興奮的消息:距離地球101.5光年外,發現一個圍繞紅矮星運行的類地行星,位於該紅矮星的宜居地帶,表面能夠存有液態水,可能會有外星生命誕生。
  • 當中國人被疫苗和明星刷屏時,NASA又幹了件推動人類進步的大事兒!
    圖源來自nasa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應用物理實驗室的項目科學家福克斯博士解釋說。圖源來自nasa這種複合熱保護罩,厚達11cm,將能抵抗來自太陽的強光,這一隔熱罩在10 年前還不可能造出。圖源來自wired太陽風是太陽系內主要的高能粒子輻射源之一,它可以輕而易舉影響地球的磁場,破壞地球的通訊系統,並且影響人類的身體健康。
  • NASA發現距離最近的「另一個地球」!條件如何?怎麼才能到達?
    關於宜居行星已經不是第一次發現了,後期專業搜索行星的克卜勒望遠鏡發現的宜居行星都多的不要不要的,比如曾經熱乎了好一陣子的超級地球:克卜勒452b,很可惜它在距離1400光年以外,但此次發現的TOI 700 d行星卻不一樣,距離地球只有100光年,這使得各位暗淡下去的眼神有一次閃亮起來!
  • NASA發現地磁場表面異常「凹痕」!科學家尚不確定這是否代表著世界...
    早在2014年,根據歐洲航天局(ESA)一組名為Swarm的衛星收集到的數據,科學家就已經發現地磁場一直在減弱。 科學家們仍不能確定這種現象的明確原因,但一個可能的解釋是地球的磁極正準備翻轉。事實上,數據表明地磁北極正在向西伯利亞移動。
  • NASA發現多顆地球大小的系外類地行星!
    美國國家航空和宇宙航行局(NASA)利用克卜勒衛星的數據發現了新的行星系統,以容納地球大小的行星。科學家們現在急切地想知道這些新的太空世界是否有可能維持生命。2013年11月,一個國際天文學家小組發現了一顆古老的美國宇航局克卜勒衛星數據集裡的一顆系外行星的寶藏。研究人員追蹤了兩個紅矮星系統,其中有許多巖石行星的大小與地球相似或大於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