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晶片不少人想起的應該是臺積電,從2017年開始就是全球市值第一的半導體企業然而更讓人眼前一亮的還是它的技術,在多數廠商還在研發優化7nm的晶片時,臺積電的5nm的晶片就已經開始量產了,甚至3nm晶片也計劃在2021年推出。
2020年可以說是挑戰與機會並存的一年了,年初疫情來襲全國各方面都受到一定的影響雖然目前狀態十分穩定但不可否認疫情造成的傷害是不可逆的,因為5G專利眼看著一路順暢的華為被美國的禁令澆了一盆冷水,禁令一出臺積電、三星等晶片代工廠都與華為終止了合作,雖然華為前前後後也做了一些努力根本上解決問題還是需要時間最重要的還是需要真正的技術。也正是因為華為這件事才讓很多人明白過來,自己掌握技術才是最好的,如果想一勞永逸計劃著與先進技術廠家合作就行這樣無疑將主動權放到了對方手裡一旦依賴成性就會像沒長骨頭一般永遠靠著別人,所以國內先進位程的技術突破迫在眉睫。
中芯國際在中國內地算是技術、規模都相當可觀的集成電路製造企業,然而中芯國際目前的技術只達到了14nm,所以發展升級是必然的。近日,中芯國際的人事有了新的變動,有媒體報導臺積電前研發總裁蔣尚義將回歸中芯國際,之所以說回歸是因為在2016年12月至2019年6月期間蔣尚義曾擔任過中芯國際第三類獨立非執行董事。
作為對這個領域十分了解的工作人員蔣尚義多次公開表達過,先進封裝的重要性,半導體技術持續突破所需的研發時間也就越來越多,這樣長時間的投入也不是所有廠商都能堅持下去,目前也只有臺積電、三星在研發5nm以及以下的先進位程,面對越來越困難的突破蔣尚義認為應該通過升級集成系統來提升晶片性能,這樣性能肯定會優於單一的晶片而臺積電創始人張忠謀似乎不這樣認為,也有知情人士稱蔣尚義離開臺積電正是這個原因。
而不久前中芯國際的附屬公司還成立了合資企業,業務範圍除了電路晶圓還有集成電路封裝,這樣看來倒是與蔣尚義的想法一拍即合,近日蔣尚義在接受訪問時就回答過,如今中芯國際的先進位程已經做到了14nm、N+1、N+2,在與先進封裝和系統整合後,發展至少可以比弘芯快四、五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