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SF2020|雷黎麗:車規級晶片可靠性保證

2021-01-06 蓋世汽車資訊

2020年10月20日-22日,由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缺陷產品管理中心、浙江清華長三角研究院、中國汽車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重慶市合川區人民政府聯合主辦的第三屆中國汽車安全與召回技術論壇在重慶隆重召開。本屆論壇以「智能新能源汽車全產業鏈安全與技術創新」為主題,匯聚120家政府機構、事業單位、科研院所以及整車和零部件企業等行業翹楚權威論道。其中,在10月21日舉辦的「智能汽車產業鏈安全與技術創新」專題論壇上,國家新能源汽車技術創新中心晶片測試總師雷黎麗發表了核心為《車規級晶片可靠性保證》的精彩演講。以下內容為現場演講實錄:

國家新能源汽車技術創新中心晶片測試總師 雷黎麗

非常高興和車企的這些行業專家分享對於器件級電子元件的安全焦點問題的思考,它的正式名字叫做「車規級半導體集成電路」,有些概念是不同的,我們想這一次跟車企和同行們做一次澄清,還有基於此概念基礎上的可靠性和安全性都在哪裡?我們在很多系統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系統中抽取容易被大家忽略,而恰好又是非常黑盒的地方。這也是目前國創中心致力於研究的方向,這一塊恰好也是我們和國際上先進半導體器件廠家和設計廠家有差距的地方。顯性化的地方我們還是容易追趕的,而這些黑盒的地方我們首先得打開它,所以我對這個題目做這樣的解釋,從三個方面跟大家分享:

第一,車聯網半導體集成電路的主要特點。實際上車規級半導體集成電路,上面還有一層車用半導體器件,而車用半導體器件有三大類,三大類當中在車上用的比較多是下面這兩類,一類是分立器件,分別是二極體、電晶體、晶閘管、半導體元件和其他五大器件。集成電路是我們經常講的ECU,甚至我們經常講MCU,這部分是有計算能力的和處理能力的,它和分立器件是不同的兩類電路。這兩類在車輛上應用最多,其中傳感器分為車載和車身,車載ADAS分成超聲波雷達、雷射雷達、毫米波雷達、攝像頭,它是承載了眼睛、耳朵感知系統得來的,它的穩定性決定了後面一切。IGBT統稱為新能源汽車功率器件。電源器件現在發展前景主要是三代半導體遷移,前幾天在淄博舉行的新材料技術論壇,實際上有一部分就是三代半導體遷移,有可能國產晶片會在這層上做拐點,就是彎道可以超車部分,今天我們不分享這一塊,主要分享是材料方面。

這次主要分享的是集成電路這部分。車規級半導體集成電路的特點是什麼?我們看看它的模型,它承載了N個功能,這個功能集合通過激勵,對晶片形成性能集合。這個性能集合主要是三項:準確、準時和低功耗。對於一個晶片需要有這方面的能力,但是要組合,當我們設計出來的時候,或者剛製造出第一個晶片的時候,我們需要滿足T等於0這個條件,但是它的功能本身體現在什麼地方?一個是多核,在一個晶片上完全實現的低速和高速的多接口。高算力、大容量、高傳輸速率、射頻信號等等。要同時在一個晶片當中把所有電路完成,對集成能力、複雜度和工藝平臺穩定性的要求非常高,這是一個本質上的要求。這些提升會導致後續在設計難度上和工藝平臺穩定性上很難兼容,會造成下降。它會組合成什麼?晶片出來以後首先需要有高可靠性,而高可靠性體現在15年20萬裡程,得到這個比較準確的指標。其次是高安全性;還有就是高適應性、耐久性,工作溫度要在負40度到150度,這個要求非常高,要挑戰矽基材料機理。最後是高保密性,需要的是零信息洩露。這個要求非常難,在實現多維度、高功能的情況下,還要求有多維度的功能要求,就使得設計難度更加大了。

這些就是導致我們國產晶片非常困難的原因,不是生產不出來,主要是我們有很多約束。現在還沒有加入成本因素和小面積因素,使得我們難以形成產業化使用,並不是說設計不出來,是在很多維約束條件下,我們無法適合產業化。

我國車用半導體集成電路的現狀是什麼?第一我國自主生產的半導體集成電路基本上沒有批量生產,比如批量廠家會選擇國外晶片,尤其是EE系統。車規級這三個字怎麼定義?業界沒有很統一定義。另外,目前沒有第三方認證平臺支撐,國產想做好,想上車的這條通道都沒有,所以更多採用非常成熟的國外晶片。最後就是集成電路這一塊如何將照片導入ISO26262這件事,也需要進行最佳實踐。第二,安全性焦點問題。在眾多問題情況下提煉出來的可能沒有被大家認識到。事實上安全性首先是基於集合,功能方面在運行上是集合,其中出現故障狀態的話,可能是可靠性的問題,故障狀態下還出現了危險狀態,這個就是安全性問題。所以安全性焦點問題首先是高可靠性保障能力,目前這塊其實非常弱,因為基礎本身就弱。安全性更多表現在哪裡?這個沒有更多考慮到功能安全應用假設充分性保證。

下面看一下高可靠性保證能力,這些是我們提煉出來的。第一要使用更高製造工藝平臺,比如40納米平臺,在做車規級晶片的時候是非常有利的,面積也小,集成度也高,但是它的問題在於沒有被ISO26262認證過,如果用上了,有不穩定性、也有不確定性。第二做可靠性試驗還是做很多認證類試驗,往往我們對測試覆蓋性這一塊沒有太多的界定,就是說這個測試實際上來講,晶片廠自己聲稱測試覆蓋率是多少,而這個測試覆蓋率遠遠達不到車規級10的負6次方。。安全性前提是確保可靠性被評估過或者已經確定過的,如果沒有這些前提來談安全性,其實有隱患在裡面。最後一個還表現在固有可靠性的評估,在功能安全的認證過程當中是通過計算得出的,計算值和實際差異沒有進行論證,我們只是查表,我們做企業的清楚是查表過來的,但是真的是這樣的嗎?不一定。

我們看下這張圖,說明了ISO26262之間的可靠關係,一個晶片,電子類通常期望固有率缺陷比較少,失效率曲線越低越好。ISO26262功能安全是假設安全具有可靠性已經沒有了,在這種情況下來對產品或者晶片處於固有可靠性或者叫隨機可靠性情況,它的失效比例情況下來看其安全,這就是他們之間的邏輯關係。我們現在大多數不提可靠性測試,希望可測性設計無論如何要達到至少是零缺陷設計,同時達到百萬分之三到四的概率才可以。我們看一下現在是這樣的嗎?不是的,現在國內晶片企業沒有達到這一點,為什麼?因為測試覆蓋性和良率之間有比較強的相關性。測試覆蓋率達到99.99%測試覆蓋性,其實它的良率,如果說我的DFT是200,你的良率是10%,這就是我們目前的現狀,有可能廠家是比較高的,但是也不會太高,這個還是有賴於我們設計優化能力本身,並不是它做不出來,但是它的良率很低,你要測試性很高良率會更高,這也是矛盾點。

如果知道測試可靠性不是特別高的情況下,那能不能預測出來可能是多少?可以的,這個是能夠評估出來的,通過正向設計可以評估出來。評估出來有一個最大的問題是什麼?可靠性能力不確定情況下安全機制接管是沒有的,也就是說可靠性做可靠性的,功能安全做功能安全的。FMEDA計算與實際差異,安全機制接管之間的無縫銜接,目前我們在做這樣一個機制的建立。

功能安全中功能識別充分性和正確傳遞能力。實際上這個大家可能在功能安全審核當中遇到,就是說危害和風險評估安全目標實際上依賴於我們所提供的假設,就是說假設針對哪些事故場景來做功能安全,但是這些場景本身具有集合嗎?各說各話是不行的,我們也走訪了很多廠家,這方面是構成對物理世界認知的問題,還有事故場景描述的問題,它是否是集合的,通過整車傳遞到晶片層,這個是不是要有相應制度管理?還有一個在相同功能級別下實際安全功能保障率不同。

第三,目前對這幾個焦點問題的解決思路。高可靠性保證能力,零缺陷OFT設計必須深入到每一個設計當中。DFT覆蓋率測評,要延伸到IP提供方。測試方法不止是一次、兩次、三次甚至是N次,要根據電路模式的不同,根據不同的測試運力去進行測試。將可靠性階段拐點提前,因為篩選得不夠徹底,導致功能安全本身就存在漏洞。這些漏洞必須輸入到FMEA和FTA流程當中去,作為一個可控性的要素進行風險分析,形成參與風險,參與風險一定要交由安全機制接管理,如果不接管,功能安全就無從談起,這方面我們正在進行正向設計測評機制和測評方法論。

剛才講到沒有產品,沒有車規級產品體系,沒有測試體系,我們現在致力於建立垂直系統,垂直系統什麼概念?就是從器件級到子系統級,再到整車的垂直系統,它的可靠性測評,目前我們已經開始法團標,估計明年可以對外。另外以晶片為中心的產品標準體系,目前汽車價值鏈還沒有圍繞晶片為中心構建,我們要做好準備。現在很多情況下先選擇測試端進行標準體系建立,這是比較容易的。測試標準不斷豐富的同時,要不斷豐富迭代前端產品。要讓我們回答什麼問題?要回答說,這個晶片可以上車,而不是告訴你這個晶片不能上車。我們希望可以形成迭代關係,最終形成產品定義的指標集合。這些目前是由國創中心立足行業當中比較難的命題,但是解決思路上來講基本上已經進入建立的過程,已經申請到國家資金來開展這方面的工作,進展還比較順利。

這張圖就想說我們產品標準從何而來,晶片標準體系建立可以從以下幾個維度來講。這個模型是功能剖面基礎意義架構下的環境模型,因為在未來,我們首先提供的就是可靠性類標準,所以一定要研究功能剖面和環境剖面。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把最基本的EE架構模型放在這裡,這四類晶片都會涉及到它的測試標準,相關的環境運力,相關的測試方法和測試條件,當然還會附帶測試什麼條目,測試什麼運力,尤其不同功能晶片測試的集合的完整性。基於這個模型也構建了我們的測試標準體系,這個標準體系在一些協會和學會上已經得到認可,然後進行相應的標準建立。

對於第二點提出的問題是功能識別的充分性。第一個方面是結構化定義外部世界、氣候環境、道路參與者和場景。結構化定義實際上就是場景庫的概念,但是場景庫本身應該是多維的,尤其是對於功能安全認證來講,它不僅僅是單一的場景本身,應該有道路參與者,尤其要定義氣候環境和整個外部環境,成為庫以後可以發布並成為一項行業資源,只有統一這樣的行業資源,再去分解整車的這些功能才有依據,集合才是完整的。不斷搜集、結構化定義這些場景,然後輸送到最前端的行業中去,這個事情是非常有意義的。這是第一點,我覺得集合的完整性需要國家的整體機制來保證。

第三就是很基礎的工作,為什麼我們對功能結構化定義,構建可便利失效模式的,功能描述標準語法,這樣探究性就不全,因此還是應該把本身劃定,這個邏輯就成立了。如果場景都不優化,後續FMEA就是模糊的,國內外企業基礎的差距就在這個地方。功能辦法是可以語法化的,語法化的話結構就可以定義了。第三點是在遍歷的基礎上,確保「可探測性」覆蓋率以及「未探測「的安全機制接管。第四點是垂直系統,以晶片為中心,將垂直系統合理要求,輸入到晶片需求端,確保可測試性。如果想探測,在前面設計電路的時候必須把測試電路設計出來,往往這種設計測試電路是超越了它原有可測試性設計本身電路,要增加它的物理面積,增加設計的代價,但是這個對於車規級晶片來講是值得的,它必須按照這樣的思維去做設計。這也是我們區別於國外晶片的地方,如果我們沒有這樣的開始,我們就不會走向優化,不走向優化就不會帶來產業利潤效益,所以總得有一個從零的開始。

下面這張圖就說了從晶片的晶圓級到整車。最後我說一下,未來智能車來了以後最大挑戰不是控制器晶片,最大挑戰來自於傳感器類晶片,它的射頻、測試性,其實測試的技術無法覆蓋。未來我們在傳感類晶片、射頻晶片以及高算力的晶片方面可能會產生很大的問題。

我就分享到這裡,謝謝大家!

(註:本文根據現場速記整理,未經演講嘉賓審閱,請勿轉載)

相關焦點

  • 雷黎麗:車規級晶片可靠性保證
    其中,在10月21日舉辦的「智能汽車產業鏈安全與技術創新」專題論壇上,國家新能源汽車技術創新中心晶片測試總師雷黎麗發表了核心為《車規級晶片可靠性保證》的精彩演講。以下內容為現場演講實錄:
  • 餘凱:車規級AI晶片,引領汽車駛向超級計算機時代
    目前大家的關注點都在4級、5級的無人駕駛,餘凱認為3級自動駕駛是一個轉折點,是人機互動的切換點,目前真正在產業界規模化量產的是2級、2.5級的輔助駕駛,人工智慧計算在輔助駕駛方面,可以提高安全性。眾所周知,車規級晶片需要滿足「高安全性、高可靠性、高穩定性」的技術標準要求,並需要經過嚴苛的研發、製造、封裝、測試和認證流程,產品開發周期長,難度大,餘凱說「需要有超強的耐力、耐得寂寞才能把這件事情做好」。地平線徵程二代從設計之初就嚴格按照汽車電子可靠性標準AEC-Q100的要求進行。
  • 汽車智能化重要上遊——車規級晶片
    車規級晶片,就是汽車用晶片,是汽車智能化不可或缺的組件,將深度受益於汽車智能化進程。 車規級晶片是適用於汽車電子元件規格標準的晶片,是汽車智能化過程中不可或缺的組件。 車規級晶片可分為MCU、存儲晶片、功率器件(IGBT和MOSFET) 、ISP、電源管理晶片、射頻器件、傳感器(CIS、加速傳感器等)、GPU/ASIC/FPGA/AI晶片等。
  • 守護車規級AI晶片成長,地平線餘凱榮獲「2020安永中國企業家獎」
    2020年12月18日,安永揭曉了「安永企業家獎2020中國」獲獎者名單。邊緣人工智慧晶片企業地平線創始人兼CEO餘凱,憑藉著對邊緣人工智慧計算的獨到眼光和執著追求,帶領地平線實現了國產車規級AI晶片前裝量產零的突破,推動汽車智能化發展和量產落地,榮獲該獎項。
  • 汽車晶片騰飛前夜,什麼樣的車規晶片才能彎道超車並佔領市場?
    隨之而來的,智能駕駛時代,產業革新中最重要的驅動環節--汽車晶片,也將迎來其歷史性的高光時刻。換言之,這既是中國汽車晶片行業的挑戰,也將是彎道超車最好的時機。車規級晶片已成未來汽車的「命門」廣汽新能源總經理古惠南在接受採訪時曾表示,未來新能源汽車的核心競爭在於智能科技。
  • 專訪地平線創始人:國內首款車規級AI晶片是如何煉成的?
    作為國內估值最高的AI晶片技術企業,地平線此次發布的是一款面向自動駕駛場景的車規級AI晶片——徵程二代,據地平線介紹,這也是國內首款車規級AI晶片。車規級AI晶片是自動駕駛實現大規模落地的必要條件,但車規級晶片需要滿足「高安全性、高可靠性、高穩定性」的技術標準要求,並且需要經過嚴苛的研發、製造、封裝、測試和認證流程,因此相較於其他類型的晶片,車規級晶片的研發難度更高、研發周期也更長。而難得的是,地平線在技術突破的同時,在商業化上也有所斬獲。
  • 中國首款車規級AI晶片出貨量超10萬
    12月1日,國內人工智慧晶片公司地平線對外公布,中國首款車規級人工智慧晶片地平線徵程2出貨量已超10萬,搭載此款晶片的汽車實現了L2+級自動駕駛。在第七屆世界網際網路大會上,這款晶片還入選「世界網際網路領先科技成果」。
  • 如何突破車規級晶片難題?
    突破車規級晶片、車用作業系統、新型電子電氣架構、高效高密度驅動電機系統等關鍵技術和產品,攻克氫能儲運、加氫站、車載儲氫等氫燃料電池汽車應用支撐技術。晶片應用十分廣泛,除了手機、電腦之外,還有人腦晶片、生物晶片等。那麼,車規級晶片到底是什麼呢?車規級核心處理器晶片是智能網聯汽車的決策大腦。
  • 窗口期僅剩三年,車規級AI晶片競速賽全面開啟
    值得關注的是,不同於手機和電腦端的晶片,車載AI晶片處於人工智慧、智能汽車和半導體三大戰略性產業的交匯點,在技術上要求更高。 在邊緣人工智慧芯領域,具備更高級別算力需求的車規級AI晶片研發能力的廠商並不多。除了Mobileye、英偉達,特斯拉是當前唯一一家生產車規級AI晶片並實現量產前裝的汽車廠商,且不對外供應。
  • 窗口期僅剩三年 車規級AI晶片競速賽全面開啟
    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原標題:窗口期僅剩三年,車規級AI晶片競速賽全面開啟近期,因全球範圍的汽車晶片的短缺給汽車生產帶來的影響還在繼續。尤其在因市場復甦而帶來需求增長的中國市場,已經有部分車企因為「缺芯」被迫停產。而業內預計,這種影響將會持續到明年。
  • 地平線發布車規級AI晶片「徵程3」,「徵程5」性能超越特斯拉FSD
    作為國內車載AI晶片領域的先行者,地平線在2019年8月率先發布中國首款車規級AI晶片「徵程2」且已實現大規模前裝量產一年後,為業界帶來了新一代高效能車載AI晶片「徵程3」。 過去5年,地平線從中國第一家AI晶片公司,到中國第一款車規級AI晶片,走過了漫漫徵程。
  • 地平線發布車規級AI晶片「徵程3」,「徵程5」性能超越特斯拉FSD
    「徵程3」湧動著車規級的基因,功耗為英偉達Xavier十分之一作為國內車載AI晶片領域的先行者,地平線在2019年8月率先發布中國首款車規級AI晶片「徵程2」且已實現大規模前裝量產一年後,為業界帶來了新一代高效能車載AI晶片「徵程3」。
  • 琻捷電子推出車規級汽車輪胎壓力傳感器監測晶片SNP70X
    琻捷電子隆重推出了其公司自主研發並已經實現量產的國內第一顆車規級汽車輪胎壓力傳感器監測晶片SNP70X。公司同時展示了客戶基於SNP70X晶片開發的汽車輪胎壓力傳感器相關產品。論壇上琻捷電子QA部門和合作夥伴作了車規級晶片AEC-Q100認證以及汽車功能安全標準與執行ISO26262的分享。主要投資方華登國際也對汽車電子方向的投資理念做了總結回顧與展望。
  • 專訪地平線創始人:國內首款車規級AI晶片是如何煉成的?丨深網
    作為國內估值最高的AI晶片技術企業,地平線此次發布的是一款面向自動駕駛場景的車規級AI晶片——徵程二代,據地平線介紹,這也是國內首款車規級AI晶片。車規級AI晶片是自動駕駛實現大規模落地的必要條件,但車規級晶片需要滿足「高安全性、高可靠性、高穩定性」的技術標準要求,並且需要經過嚴苛的研發、製造、封裝、測試和認證流程,因此相較於其他類型的晶片,車規級晶片的研發難度更高、研發周期也更長。而難得的是,地平線在技術突破的同時,在商業化上也有所斬獲。
  • 華為晶片斷供,但好在中國首款自研車規級晶片已經被零跑造出來了
    華為作為通訊巨頭,尚且要受到晶片斷供的影響,不知道這些與海外晶片供應商打成一片的中國車企看了作為感想?相信也不禁有人要問,一枚小小晶片,為何影響如此之大,直接扼住企業的咽喉?從模型到應用,晶片要經歷設計、晶片製作、封裝製作、成本測試等多個環節,複雜程度遠超外界想像,晶片的落地流程中,代工非常非常關鍵,核心問題則是工藝,但晶片研發工藝僅掌握在世界幾個寡頭手中。
  • 【AuToPros】攜手德州儀器,百度Apollo車規級晶片將首次搭載於威馬...
    2020-12-23 12:02:31 來源: AuToPros汽車行業 舉報
  • 新能源電動車智能化的核心:車規級晶片,國產化替代有巨大空間!
    說到汽車智能化,那麼最重要的部分就是汽車用的晶片了,行業稱為車規級晶片。這是汽車智能化不可缺少的重要核心。汽車晶片包含有MCU、存儲晶片、功率器件、ISP、電源管理晶片、傳感器(CIS、加速傳感器等)、射頻器、GPU/ASIC/FPGA/AI晶片等。
  • 廣和通車規級模組AX168助C-V2X應用加速落地
    通信世界網消息(CWW)2020年10月,為了進一步加快C-V2X規模化商用步伐,在工信部指導下,由中國智能網聯汽車產業創新聯盟、IMT-2020(5G)推進組C-V2X工作組、中國汽車工程學會(SAECCE)、上海國際汽車城(集團)有限公司、中國測繪科學研究院、交通運輸部公路科學研究院聯合主辦的
  • 中國首款車規級AI晶片「地平線徵程2」出貨量超10萬
    原標題:中國首款車規級AI晶片「地平線徵程2」出貨量超10萬   12月1日,國內
  • 紫光展銳推晶片大禮包!首顆車規級晶片實現釐米級定位,5G NB芯功耗...
    晶片V8811、智能座艙晶片A7862、車規級雙頻定位晶片A2395、智能手錶平臺W517,以及5G射頻前端完整解決方案。其中,V8811晶片是紫光展銳首顆面向5G R16的工規級NB-IoT晶片,採用22nm工藝,功耗優化提升超50%;A2395是展銳首顆車規級雙頻高精度定位晶片,能提供釐米級的高精度定位。在紫光展銳CEO楚慶看來,數字世界有兩個非常基礎的元素,分別是連接和智能。「連接和智能是未來科技的兩面旗幟,也是展銳產品及技術發展的兩大指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