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蹤Science論文被撤:為何另一通訊作者拒絕撤稿?—新聞—科學網

2021-01-17 科學網
追蹤Science論文被撤:為何另一通訊作者拒絕撤稿?

 

10月9日,科學網公號推送了《中國學者Science論文首次被撤:距發表僅3個月!》一文,引發廣泛關注。

有讀者提出:撤稿聲明最後一句顯示,論文另一通訊作者、東南大學教授朱斌等並不同意撤稿。為何最終還是撤稿?

在諸多留言中,關注的焦點還包括:對於附件圖片的「意外錯誤」,為何論文作者選擇撤稿而非勘誤?頂刊撤稿無小事,上述研究的機理和結論是否存在重大問題?

針對上述3個問題,《中國科學報》繼續追蹤,並且採訪了拒絕撤稿的朱斌。

「撤稿不是我們文章處理的唯一方式」

東南大學能源與環境學院官網顯示,朱斌自1998年起在瑞典皇家工學院任教授級高級研究員,於今年元月入職該學院,系該校太陽能技術研究中心和儲能聯合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家。

朱斌連續5年(2014-至今)進入中國高被引學者榜單(Elsevier能源類),在材料和能源等國際頂級期刊發表論文300多篇、引用7500多次,H-因子46。

對於此次Science論文被撤,朱斌通過郵件向《中國科學報》表示,他本人與另一位共同第一作者,以及另外兩位參與作者(分別來自東南大學、湖北大學和英國拉夫堡大學),都不同意撤稿。

理由是,首先「整篇文章是真實的,不依賴於附件的錯誤,不會因為附件裡出現的失誤產生誤解。文章不用附件的任何支持,文章本身的自洽和結論根本不受任何影響」。

朱斌還表示,「幾個大學的獨立研究小組已證明文章中所報導的電池性能具有好的重複性,重複了甚至取得更好的結果」。

朱斌說,他們8月27日答覆Science編輯部的信也附去了這些結果。

最後,「我們從《科學》論文中發現了一個非常相似的例子(這是中國學者2016年發表在Science上題為Generation of influenza A viruses as live but replication-incompetent virus vaccines的研究論文,被指重複用圖),並勘誤發表(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69/6508/eabe5323、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54/6316/1170)」。

「這告訴我們,撤稿不是我們文章處理的唯一方式。」朱斌認為。

至於另一通訊作者宋懷兵等選擇撤稿的理由,朱斌並未說明。

截至發稿,宋懷兵和Science編輯部尚未就記者的提問作出回應。

「該機理的可靠性還需要大量的工作進行驗證」

無論是Nature還是Science,熱點方向的論文在被接收後,編輯部常常會邀請同領域專家同期發表評述文章。評述類文章主要針對該熱點領域的發展趨勢進行預測和展望,同時對相關論文進行點評。

事實上,與這篇撤稿論文同期發表的,就有一篇來自香港理工大學教授倪萌和南京工業大學教授邵宗平撰寫的評論文章Fuel cells that operate at 300°to 500°C。

值得注意的是,該評論文章除了表示「吳等人提出了新的質子傳導機理,報導了較高的燃料電池性能,結果令人鼓舞」,也提出了這項研究中電池性能異常優越的另一種可能的解釋。

評論專家在文中指出:

該文章報導的複合電解質的內建電場為何只促進了質子傳導,而沒有促進電子傳輸,值得關注和需要進一步澄清。

如果他們提出的機理是可靠的,該機理或許可以為氧離子導體的開發提供借鑑。

當然,該機理的可靠性還需要大量的工作進行驗證,實現燃料電池的實際應用。

此外,NaxCoOx在氫氣氛圍下並不穩定,會被氫氣還原產生NaO。而NaO可以進一步和水反應生成鹼性NaOH。NaOH的熔點為318度。在吳等人的370度到520度的燃料電池操作溫度條件下,鹼性NaOH將處於熔融狀態並且傳導OH-。

一位該領域專家告訴《中國科學報》,按照評論文章所述,鈷的氧化物在氫氣氛圍下,在300到500攝氏度之間很不穩定,會被還原成金屬鈷。如果確實如此,那麼這項研究所提出的基於半導體採用電場誘導促進質子遷移的機理可能並不成立,其更可能是一種熔融鹼電池。

而這是否成為論文被撤的另一個原因,不得而知。記者也就此詢問了Science期刊編輯部,但未收到回復。

3個月前,中國學者發表的Nature論文首次被撤。如今,Science論文再次遭遇撤稿。

和在頂刊發表論文的風光相比,撤稿幾乎是匆匆收場,且留下諸多疑問。

兩起事件提示我們,論文發表並非學術文章的終點,而是會繼續接受同行的評價和時間的檢驗。在這個過程中,任何錯誤終究都會顯現。

因此,對於科研人員來說,除了慎之又慎,別無他法。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論文被撤十多年,引用卻增至2500次:撤稿研究為何陰魂不散
    近幾年,論文撤稿情況日益增多。隨之而來的另一個現象是:不少論文雖已被撤,但其引用量卻在增加,並且影響到由此產生的學術成果的可靠性。  「論文撤稿後仍在被引用的問題在學術界一直存在,從未得到有效地解決。」科學網博主、西安建築科技大學教授時朋朋曾寫道。  「復活」的被撤論文  近十多年來,因學術不端或研究錯誤而被撤回的論文不斷增多。據統計,自 2012 年以來,每 1 萬篇論文中就有約 4 篇被撤回。
  • 那些被撤的論文,事後「風評」頗佳,咋整?—新聞—科學網
    隨之而來的另一個現象是:不少論文雖已被撤,但其引用量卻在增加,並且影響到由此產生的學術成果的可靠性。 「論文撤稿後仍在被引用的問題在學術界一直存在,從未得到有效地解決。」科學網博主、西安建築科技大學教授時朋朋曾寫道。 撤稿變「殭屍」 引文中「復活」 近十多年來,因學術不端或研究錯誤而被撤回的論文不斷增多。據統計,自2012年以來,每1萬篇論文中就有約4篇被撤回。
  • 107篇論文撤稿事件-新聞專題-科學網
    107篇論文被撤 作者訴苦:保姆把孩子賣了         從2010年起,某知名醫院醫師林誠(應受訪者要求化名)就開始了投稿的「長徵路」。但是一直到2013年,他的論文還是因為語言不過關被拒稿了。終於,著急申請項目的他,最終還是被遊走在各個醫院的第三方機構業務員吸引住了。
  • 那些被撤的論文,事後「風評」頗佳,咋整?
    來源 | 科學網編輯 | 學術君近幾年,論文撤稿情況日益增多。隨之而來的另一個現象是:不少論文雖已被撤,但其引用量卻在增加,並且影響到由此產生的學術成果的可靠性。「論文撤稿後仍在被引用的問題在學術界一直存在,從未得到有效地解決。」科學網博主、西安建築科技大學教授時朋朋曾寫道。撤稿變「殭屍」 引文中「復活」近十多年來,因學術不端或研究錯誤而被撤回的論文不斷增多。據統計,自2012年以來,每1萬篇論文中就有約4篇被撤回。「這些論文可能會繼續被其他科學家引用,傳播被撤文章中的錯誤信息。」
  • 論文被撤稿後仍被引用,文獻參考如何避免「撞屍」?
    近幾年,論文撤稿情況日益增多。隨之而來的另一個現象是:不少論文雖已被撤,但其引用量卻在增加,並且影響到由此產生的學術成果的可靠性。「論文撤稿後仍在被引用的問題在學術界一直存在,從未得到有效地解決。」科學網博主、西安建築科技大學教授時朋朋曾寫道。撤稿變「殭屍」 引文中「復活」近十多年來,因學術不端或研究錯誤而被撤回的論文不斷增多。據統計,自2012年以來,每1萬篇論文中就有約4篇被撤回。
  • 浙大北航等機構學者被國外期刊撤稿30餘篇:偽造同行評議
    值得注意的是,常州工學院電氣與光電工程學院被撤的7篇論文均來自於同一位通訊作者「Chao Xiong」。Multimedia Tools and Applications期刊指出,這7篇被撤的論文均剽竊他人未發表手稿,其中4篇操縱作者身份、試圖顛覆同行評議發表系統。 常州工學院電氣與光電工程學院被撤的7篇論文。
  • 中國百餘篇國際論文被撤調查:花點錢就能發文
    10月,擁有《柳葉刀》《細胞》等知名學術期刊的出版巨頭愛思唯爾撤銷旗下5種雜誌中的9篇論文,全部來自中國。百餘篇國際論文輪番被撤,刺痛著中國學術界的顏面和神經。中國論文為何被撤?背後有著怎樣不為人知的故事?隨著中國科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被撤論文作者單位進行的調查,一條代寫、代投、偽造同行評審的國際論文「一條龍」服務灰色產業鏈浮出水面。
  • 中國百餘篇國際論文被撤:潤色代投一條龍服務
    10月,擁有《柳葉刀》《細胞》等知名學術期刊的出版巨頭愛思唯爾撤銷旗下5種雜誌中的9篇論文,全部來自中國。中國論文為何被撤?隨著中國科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被撤論文作者單位進行的調查,一條代寫、代投、偽造同行評審的國際論文「一條龍」服務灰色產業鏈浮出水面。
  • 科學網—如何做一個合格的論文通訊作者
    ■王善勇 眾所周知,論文的通訊作者對一篇論文的重要性。論文出任何問題,首先找的就是通訊作者。那麼,如何做好一個合格的論文通訊作者呢? 就一個課題組來講,通訊作者通常是導師。一篇文章的idea可能主要來自導師。有的通訊作者還會負責論文的寫作,也有的是學生負責完成論文的初稿,導師認真修改。總之,通訊作者要對這篇文章非常了解,要負責回復來自期刊編輯的各種問題。 在論文投稿前,通訊作者要發郵件給所有的共同作者徵求意見,在所有人都沒問題的時候,才能投稿。這是非常嚴肅的問題。
  • Science大型撤稿報告:IEEE狂撤7000篇論文,中國兩位超級撤稿大戶...
    新智元報導 來源:綜合Science編輯:肖琴,木青【新智元導讀】Science近日發布了一個「撤稿」報告,許多數字令人震驚:過去10年裡學術期刊撤回的論文數量增加了10倍,撤稿率最高的國家中國排第7,撤稿最多的10位作者中,中國佔了兩人!
  • 107篇中國學者論文遭國外期刊撤稿 中國科協回應
    日前,世界著名學術出版機構施普林格出版集團發布聲明,撤銷旗下期刊《腫瘤生物學》所刊登的107篇論文,創下了正規學術期刊單次撤稿數量之最。此次被撤稿論文的作者全部來自中國,撤稿原因稱是論文作者編造審稿人和同行評審意見。換言之,論文作者「既當運動員,又當裁判員」。
  • 浙大北航等學者被國外c撤稿30餘篇
    今年4月,國際著名學術出版集團施普林格(Springer)旗下期刊 Multimedia Tools and Applications 批量撤銷33篇論文,加上該期刊近兩年撤下的另8篇論文,總共有41篇,其中39篇論文的主要作者來自中國。
  • 數百學者強烈要求撤稿
    來源:科學網最近,《自然—通訊》發表的一項研究認為,女導師可能會損害女學生和早期職業科研工作者的職業生涯,並建議鼓勵男導師指導女學生。 據Science網站11月20日報導,很快,該研究引發眾多科學家「圍攻」。很多人在社交媒體上稱其性別歧視,強烈要求撤稿。
  • 撤稿199篇中國論文的國際期刊 學術質量究竟如何
    原標題:撤稿199篇中國論文的國際期刊,學術質量究竟如何   近日,199篇中國學者論文遭遇一國際期刊「撤稿」,將學術界一直存在的論文造假問題再度推至風口浪尖。
  • 撤稿199篇中國論文的國際期刊,學術質量究竟如何
    近日,199篇中國學者論文遭遇一國際期刊「撤稿」,將學術界一直存在的論文造假問題再度推至風口浪尖。這一醫藥領域的SCI期刊為《歐洲醫學與藥理學評論》(European Review for Medical and Pharmacological Sciences)。
  • 被撤回的論文
    不過關注此事的學者利用歷史網頁抓取工具得到了答案,歷史網頁快照顯示,這些論文的撤回大致發生在去年3-7月之間。   「我不認為發生這些撤稿是因為它們是電腦程式生成的假論文,也不認為是抄襲的原因。」西裡爾·拉貝對時代周報記者表示,如果是因為抄襲等學術違規行為,出版方除了撤稿外,還會貼出正式的說明,對相關作者予以警示,而這9000多篇撤稿的處理方式並非如此。
  • 假作者 真論文?44所高校77名作者現問題論文被查
    投稿時,閆振海正在中南大學數學與統計學院攻讀博士學位,他同時期的另一篇論文也有類似情況。數學期刊《不動點理論與應用》今年2月27日發布的撤稿聲明顯示,閆振海與名古屋大學學者Ikudol Miyamato合作的一篇論文,因偽造同行評議和虛構作者被撤稿。
  • 科學網—起底並列通訊作者的動機
    此外,還有作者在收到編輯部的修改要求後,投稿人A把稿件裡的通訊作者修改為自己,然後等稿件錄用校對的時候再改成作者B(估計是課題組的老闆),還有一些作者則追加其他作者為並列通訊作者。 這裡有一種現象值得警醒,就是一些研究人員發表論文的時候將自己的導師並列為通訊作者。其實,這種模式就是在公開控訴自己的導師不作為,對稿件無貢獻。
  • Nature封面論文豈能一撤了之!復盤中國學者撤稿事件始末
    最終,5個月後,作者團隊便發表撤稿聲明。 發表論文時風光無限,撤銷稿件時低調平淡。對於這樣的學術現象,今年6月Nature還曾發文,指出撤稿聲明透明度缺失問題。 撤稿非小事,應像對待論文發表一樣嚴謹地對待撤稿!為此,記者復盤了該論文爭議事件的過程及焦點問題。
  • 學術不端新變種:假作者 真論文?
    直到2020年,3篇論文被期刊撤稿,「歐洲數學家」也現了原形——被撤稿的論文除了涉嫌抄襲和在同行評議中造假,還擁有共同的、不存在的通訊作者——丹麥羅斯基勒大學數學學院的比阿特麗斯·尤西(Beatriz Ychussie)。 羅斯基勒大學證實,該校沒有這位學者,也無法與此人取得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