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9日,科學網公號推送了《中國學者Science論文首次被撤:距發表僅3個月!》一文,引發廣泛關注。
有讀者提出:撤稿聲明最後一句顯示,論文另一通訊作者、東南大學教授朱斌等並不同意撤稿。為何最終還是撤稿?
在諸多留言中,關注的焦點還包括:對於附件圖片的「意外錯誤」,為何論文作者選擇撤稿而非勘誤?頂刊撤稿無小事,上述研究的機理和結論是否存在重大問題?
針對上述3個問題,《中國科學報》繼續追蹤,並且採訪了拒絕撤稿的朱斌。
「撤稿不是我們文章處理的唯一方式」
東南大學能源與環境學院官網顯示,朱斌自1998年起在瑞典皇家工學院任教授級高級研究員,於今年元月入職該學院,系該校太陽能技術研究中心和儲能聯合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家。
朱斌連續5年(2014-至今)進入中國高被引學者榜單(Elsevier能源類),在材料和能源等國際頂級期刊發表論文300多篇、引用7500多次,H-因子46。
對於此次Science論文被撤,朱斌通過郵件向《中國科學報》表示,他本人與另一位共同第一作者,以及另外兩位參與作者(分別來自東南大學、湖北大學和英國拉夫堡大學),都不同意撤稿。
理由是,首先「整篇文章是真實的,不依賴於附件的錯誤,不會因為附件裡出現的失誤產生誤解。文章不用附件的任何支持,文章本身的自洽和結論根本不受任何影響」。
朱斌還表示,「幾個大學的獨立研究小組已證明文章中所報導的電池性能具有好的重複性,重複了甚至取得更好的結果」。
朱斌說,他們8月27日答覆Science編輯部的信也附去了這些結果。
最後,「我們從《科學》論文中發現了一個非常相似的例子(這是中國學者2016年發表在Science上題為Generation of influenza A viruses as live but replication-incompetent virus vaccines的研究論文,被指重複用圖),並勘誤發表(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69/6508/eabe5323、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54/6316/1170)」。
「這告訴我們,撤稿不是我們文章處理的唯一方式。」朱斌認為。
至於另一通訊作者宋懷兵等選擇撤稿的理由,朱斌並未說明。
截至發稿,宋懷兵和Science編輯部尚未就記者的提問作出回應。
「該機理的可靠性還需要大量的工作進行驗證」
無論是Nature還是Science,熱點方向的論文在被接收後,編輯部常常會邀請同領域專家同期發表評述文章。評述類文章主要針對該熱點領域的發展趨勢進行預測和展望,同時對相關論文進行點評。
事實上,與這篇撤稿論文同期發表的,就有一篇來自香港理工大學教授倪萌和南京工業大學教授邵宗平撰寫的評論文章Fuel cells that operate at 300°to 500°C。
值得注意的是,該評論文章除了表示「吳等人提出了新的質子傳導機理,報導了較高的燃料電池性能,結果令人鼓舞」,也提出了這項研究中電池性能異常優越的另一種可能的解釋。
評論專家在文中指出:
該文章報導的複合電解質的內建電場為何只促進了質子傳導,而沒有促進電子傳輸,值得關注和需要進一步澄清。
如果他們提出的機理是可靠的,該機理或許可以為氧離子導體的開發提供借鑑。
當然,該機理的可靠性還需要大量的工作進行驗證,實現燃料電池的實際應用。
此外,NaxCoOx在氫氣氛圍下並不穩定,會被氫氣還原產生NaO。而NaO可以進一步和水反應生成鹼性NaOH。NaOH的熔點為318度。在吳等人的370度到520度的燃料電池操作溫度條件下,鹼性NaOH將處於熔融狀態並且傳導OH-。
一位該領域專家告訴《中國科學報》,按照評論文章所述,鈷的氧化物在氫氣氛圍下,在300到500攝氏度之間很不穩定,會被還原成金屬鈷。如果確實如此,那麼這項研究所提出的基於半導體採用電場誘導促進質子遷移的機理可能並不成立,其更可能是一種熔融鹼電池。
而這是否成為論文被撤的另一個原因,不得而知。記者也就此詢問了Science期刊編輯部,但未收到回復。
3個月前,中國學者發表的Nature論文首次被撤。如今,Science論文再次遭遇撤稿。
和在頂刊發表論文的風光相比,撤稿幾乎是匆匆收場,且留下諸多疑問。
兩起事件提示我們,論文發表並非學術文章的終點,而是會繼續接受同行的評價和時間的檢驗。在這個過程中,任何錯誤終究都會顯現。
因此,對於科研人員來說,除了慎之又慎,別無他法。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