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特斯拉高調進軍中國市場建設充電樁工廠之後,國內充電樁龍頭特來電亦宣布將獨立上市,再加上「新基建」政策落地,近日充電樁的大風似乎再次颳了起來,市場上的新老玩家們將聞風而動,而IGBT廠商更是其中的「香餑餑」。
昨日晚間,特來電母公司特銳德發布公告稱,啟動分拆特來電至境內證券交易所上市的前期籌備工作。根據中國充電聯盟統計,特來電在中國充電樁市場的市佔率已經連續4年位居第一,截止2019年底,特來電擁有14.8萬臺充電樁。
業內人士認為,特來電身處的充電樁賽道,屬於典型的重資產行業,分拆上市可以進一步提升特來電的品牌影響力,實現更好的估值,保持快速擴張,逐步形成業務壁壘。據了解,2019年12月,特來電曾經通過股權融資13.5億元人民幣,當時估值達78億元人民幣。
特來電的野心其實已經昭然若揭,之所以選擇獨立上市,背後或許跟極具威脅性的玩家突然殺入市場有關,例如大名鼎鼎的特斯拉。
自2020年以來,在街頭上並不起眼的充電樁正在吸引著巨頭們加速入場。例如,3月,寧德時代與福建百城合資成立上海快卜新能源,主營充電樁快充服務;同月,阿里系的螞蟻集團借子公司入股簡單充,由此跨入賽道;4月,華為公布了新一代直流充電模塊HiCharger;7月,小米入股快電平臺母公司能鏈集團,由此入局;11月,電動車大廠特斯拉擬斥資4200萬元在上海建設充電樁工廠。
此前,滴滴、高德選擇聚合的方式切入到充電樁市場;小鵬、蔚來作為新能源汽車的整車製造商,充電是服務甚至是銷量的一部分,早就做了相關布局。因而可以說,充電樁的大風似乎在今年又再次颳了起來。
值得補充的是,據工信部數據顯示,截至今年9月,全國各類充電樁達到142萬個,車樁比約為3.1:1。相比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的規模,充電設施建設顯得有點滿足不了消費者的需求——車多樁少,特別是公共充電樁缺囗較大已成為普遍性的問題。
儘管充電樁行業存在盈利難、風險較高等問題,但隨著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轉向充電基礎設施以及在「新基建」的風口下,各個玩家仍然是加快布局,為的是搶佔市場先機。
業內人士指出,「隨著市場不斷發展到,最後充電樁行業或許會出現『二八定律』,幾家巨頭搶佔80%的市場份額,剩下的20%的市場份額由中小企業來分。」或者還可以說,充電設備市場最終會向有技術、有資源、有資金實力的企業逐漸集中。
在此背景下,除了大玩家們紛紛入場,充電樁產業的上遊供給端也正快馬加鞭追趕市場需求,作為充電設備核心器件供應商,IGBT廠商毫無疑問是值得業界關注的重點之一。業界認為,超級快充應該是未來的趨勢。而實現大功率快充,必然離不開IGBT等功率元器件,IGBT也被稱為是充電樁的「心臟」。
從充電樁的成本結構分析,充電機、充電模塊是充電核心設備,其中充電模塊佔充電系統成本近50%,核心功能是將電網中的交流電轉化成可以為電池充電的直流電。而充電模塊的關鍵又在於IGBT功率開關,當充電模塊工作時,三相交流電經過整流濾波後,變成直流輸入電壓供給IGBT橋。
據了解,IGBT成本佔據充電樁的20%。隨著新能源充電樁市場的快速發展,IGBT市場將保持高速增長態勢。中信證券先前預計,到2030年,中、美、歐直流樁佔比有望提升至44%/20%/32%,上述區域新增直流充電樁預計累計帶動IGBT需求約1300億元,潛在市場空間巨大。
業內人士表示,雖然IGBT市場一直被英飛凌、三菱、富士電機和安森美等少數供應商壟斷,但市場的旺盛需求以及國際IGBT大廠均受新冠疫情影響,國內IGBT市場供應緊缺的狀況愈演愈烈,交貨期一再拉長,國內客戶除了下全款訂單等待產品的同時,也正在逐漸導入國產供應商。國內IGBT代工產能持續緊張,華虹半導體、中芯紹興和斯達半導體等IGBT代工廠從2019年底至今均處於產能滿載的狀態。
IGBT供不應求,大廠紛紛擴產。比亞迪IGBT項目於長沙開工;斯達半導新能源汽車用IGBT模塊擴產項目投產後可年產120萬個新能源汽車用IGBT模塊;中車時代電氣計劃在今年量產第6代技術IGBT,8寸IGBT生產線可年產24萬片;合肥中恆微半導體現在產能達每月4000到6000個IGBT模塊,而且正在進行產能爬坡。
此外,振華科技IGBT產品已實現小批量供貨;華虹半導體也宣布將全面發力並打造IGBT生態鏈;英飛凌宣布將新增在華投資,擴大無錫工廠的IGBT模塊生產線,也將成為英飛凌最大的IGBT生產基地之一。
總而言之,從需求端特來電、特斯拉的針對充電樁市場分別做出的動作,再反映到供給端的IGBT產能緊缺與擴產不停,無不顯示充電樁市場的蛋糕在不斷變大。但行業的春風吹過,擺在面前的除了機遇,還有挑戰。隨著各路資本的加入以及新基建落地,加速了馬太效應的發生,充電樁賽道勢必會引起混戰;另一方面,中國本土IGBT廠商跑步入場,加速擴產,國產化率進一步提升的同時也將引來國際巨頭的虎視眈眈。
儘管充電樁,以及由此帶動的IGBT市場空間巨大,但顯而易見的是,中國在高端IGBT等功率元器件領域還基本依賴進口。一位在新能源汽車廠商工作多年的業內人士說,「我們是採購不了國外IGBT產品的情況下,才會使用自己研發的IGBT產品。國產IGBT主要應用在低端領域,比如慢充15KW以內的基本都是用國產工業IGBT,而且大多都是交流充電樁。目前使用國外IGBT產品的比例可能超過90%,尤其是在大功率高壓直流充電樁領域,對安全性、穩定性等要求更高,目前主要還是依賴進口。」
行業人士稱,中國在高端功率器件領域,與國外企業的技術相比還有很大的差異;國內企業必須高度重視IGBT等功率元器件產品的技術研發與投入,提高核心技術的競爭力,才能把握未來充電樁產業發展的主動權。
在此,有必要重點說說比亞迪。中金資本之前發布的《2020年半導體行業展望》中有提到,在科創板及半導體國產化大潮的推動下,中國半導體產業已經成長為超1萬億元市值的投資賽道。其中,隨著新能源市場的發展,對IGBT的需求仍將會呈爆發性增長,比亞迪作為中國本土唯一一家有著IGBT完整產業鏈的汽車廠商,強勁的市場需求對比亞迪無疑是極大的利好。
2019年中國新能源汽車IGBT模塊市場格局
在比亞迪研發IGBT之前,國內電動汽車用MCU、變頻空調、電焊機和變頻器等產品用的IGBT基本要靠進口,價格和交貨周期都受制於國外。比亞迪半導體在2018年12月推出的IGBT 4.0,在諸多關鍵指標上實際優於當前市場上的主流產品,比如電流輸出能力高15%,綜合損耗降低20%,溫度循環壽命可達主流產品10倍以上,打破了IGBT受制於國外的局面。
據NE時代統計的2019年數據顯示,中國新能源汽車用IGBT模塊中,僅英飛凌一家廠商就出貨63萬套,佔據了58.2%的份額;比亞迪出貨量19萬套,市場佔有率為18%,位居第二。按照比亞迪制定的規劃,半導體業務不會與臺積電、三星、聯電、中芯國際等晶圓代工大廠在先進位程正面競爭,而是主攻成熟製程的功率半導體、車用IGBT等利基型市場。此外,比亞迪還在投入第三代半導體材料SiC研發,同時,據預測,比亞迪長沙IGBT項目建成達產後,預計年營業收入可達8億元,實現利潤4000萬元。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IGBT之於比亞迪,就相當於海思晶片之於華為。比亞迪也毫不掩飾自己在晶片行業的野心,比亞迪副總裁陳剛就說過:「我們立志於使比亞迪功率半導體晶片對於新能源汽車的意義,如高通之於手機、英特爾之於電腦。」再聯想到華為事件,比亞迪半導體引入戰略投資,購買長沙廠房,聯姻合作,以及在未來獨立上市,在某種程度上確實可以視作,比亞迪為半導體國產化策略力求解決「缺芯」瓶頸的大動作。
(我為科技狂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