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奪冠》熱映中,也在熱議中。總體上,叫好聲還是絕對壓倒質疑聲。而且,個人覺得《奪冠》在「講故事」上,做到了一般意義上很難做到的事,並做好了。
以真實事件為藍本的體育電影,與其他類型的電影最大的區別在於可知性。
無論是故事本身或者結局,在走進電影院前,甚至只用看片名,觀眾就已知道電影的結局——奪冠;同時,中國女排的故事亦可說是家喻戶曉,大多數觀眾至少是2016裡約奪冠之路的見證者。因此,若想在觀眾已知結局的情況下,把觀眾已熟知的故事講得精彩、講得動人、給人驚喜,並非一件容易的事。而《奪冠》在這一方面可以說是成功的。
在觀影過程中,《奪冠》給人最大的感受是「勾起回憶」。在影片中「現實」與「虛構」相交織的敘述方式,為觀眾提供了相當有趣的觀影體驗。對於年輕一代來說,尤其是影片後半段,關於千禧年之後的女排故事,無論是快速閃回中的2004年雅典奇蹟奪冠、以及被重點刻畫的2008年北京奧運會半決賽的「和平」大戰、2016年里約淘汰賽首輪完成黑馬奇蹟,每一個瞬間都深刻地印在這一代觀眾記憶裡。《奪冠》以獨特的手法完美「復刻」了這些經典瞬間。
例如,閃現畫面中,黃渤從教練席蹦起來的畫面,可以說是「陳忠和附體」,每一個細節都還原了那個在電視中反覆播放無數次的場景。關於2016年里約奧運周期的「情景再現」,更是請到運動員本人進行演繹,再加以構造的「幕後故事」,對那再熟悉不過的故事加以藝術化的「講解」,所創造的「真實感」,進一步讓觀眾對當時現場的回憶,更加清晰與鮮活。
在觀影過程中,由影片中的場景激發,進而勾起觀眾對這件事自己的記憶,讓觀眾能帶著自己的記憶「進入」影片中,提供了一種「多維」的觀影體驗,這樣的方式,可以說十分有意義,也十分有趣。
另一方面,雖然年輕一代觀眾對於80年代的中國女排沒有那麼熟悉,但他們的長輩們對這一段有著難以忘懷的記憶。就算片中這一時期的女排團隊除了郎平都沒有明確地提到名字,但那輩人都可以清楚地對應上每一個成員。同樣的,對於他們來說,也提供了一個喚起自己「青春」記憶,「多維」觀影的機會,在感情上產生強烈共鳴。
《奪冠》雖然並非一部完美的電影,比如有些臺詞略顯尷尬和生硬,但體育、排球,作為一個全年齡段的「話題」,這部體育電影也串聯起了兩代人,甚至幾代人,關於相同事物的記憶,為他們提供了一個交流「記憶」的機會,拉近了不同年齡段觀眾的距離。
所以,電影《奪冠》做到了不容易做到,更不容易做好的事,這無疑是《奪冠》成功的亮點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