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有好水,好水出好魚 ——安康市生態漁業強勢發展觀察

2020-12-27 澎湃新聞

長江十年禁漁,「安康富硒魚」機會難得

安康,自古魚米之鄉。

從野生野長,到人工飼養,有著2000多年漁業史的安康,漁業生產逐步走上現代規範化生產之路。上世紀80年代中期,安康稻田養魚在全省非常有名,1987年全省稻田養魚現場會在漢陰縣召開,1988年漢陰縣觀音河水電站養魚產量達38.9kg/㎡,創全省最高紀錄。2005年我市引進市外投資者開發瀛湖漁業,安康開始了大水面養殖。2009年、2012年,安康漁業呈現兩輪發展高潮,特別是2012年市政府下發了關於大力發展涉水產業的意見,安康生態漁業發展迅速,連續多年漁業面積、產量、產值都居全省第一。

漁業產業既是我市的傳統產業,更是優勢產業。市漁業生產工作站副站長李志安告訴記者,安康境內江河縱橫,池塘、水庫星羅棋布,流域面積5平方公裡以上河流941條,水資源十分豐富,水質優良,發展漁業有顯著優勢。全市共有水域面積57.3萬餘畝,可用於水產養殖的水域面積30餘萬畝,其中水庫20餘萬畝、池塘1.5萬畝,另有宜漁稻田8.8萬畝。我市漁業資源豐富,天然魚類有6目13科92種,兩棲動物18種,魚類資源佔全省60%以上。安康又是全國最大的天然富硒區,安康魚類檢測體內含硒,「安康富硒魚」名副其實。2019年,全市水產養殖面積18.3萬畝,佔全省水產養殖總面積的24%,漁業經濟總產值19.1億元,佔全省漁業經濟總產值的35%,可謂「三分天下有其一」。

據權威部門數據,「十三五」期間,我國水產品人均直接食用消費年均增速1.7%,2020年人均水產品佔有量有望達到51.3公斤,未來5到10年,水產品消費仍將會保持年均1%至1.5%的增速。陝西省水產品年消費100萬噸以上,自產水產品每年僅有17萬噸左右,人均水產品佔有量不足全國10%。安康本地水產品自供能力不到15%。水產品市場潛力很大,水產品生產前景十分廣闊。安康有理由在水產領域特別是在魚類生產上有新的突破,在全省領先聲、做龍頭,喊響「安康富硒魚」,使之成為省之品牌、國之品牌,世界之品牌。

國家關於長江流域十年禁捕已然全面鋪開,這對安康是挑戰,更是機遇。我們怎樣直面挑戰而抓住機遇,趁勢做大安康漁業?市漁業生產工作站站長任康說:「長江流域禁捕不會影響消費者吃魚,事實上拉旺了市場。打擊非法捕撈行為,可以斬斷非法銷售食用水生野生動物的違法利益鏈,為人工生態養殖的魚類產品提供更大市場空間,滿足消費者的多樣化需求。」

在安康漁業界有識之士普遍看來,長江十年禁漁,對安康是歷史性機遇,是真正的彎道超車機會,能否在漁業生產上躍上主導位置,機會寶貴,機會也稍縱即逝,考驗安康人的發展智慧和定力。

好魚品質在生態,富硒讓安康魚「笑傲天下」

提升品質,是生態漁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所在。市縣區漁業部門始終把綠色發展理念貫穿於水產養殖生產全過程,引導企業、合作社和養殖戶在漁業生產中樹立綠色環保、循環發展理念,充分發揮漁業生態屬性,利用大水面、秦巴山區高山冷流水、川道池塘和宜漁稻田等資源,大力發展生態漁業,用生態鑄品質,用品質塑生態。

旬陽綠富地生態農業綜合開發有限公司響應政府號召,2018年在旬陽縣雙河鎮流轉土地2000餘畝,大力發展稻漁綜合種養,2019年成功創建為國家級稻漁綜合種養示範區。該公司負責人袁慎穩介紹,稻漁綜合種養不用化肥和農藥,減少面源汙染,實現了「一水兩用」「一畝雙收」,既提高稻米和水產品的質量安全,也改善了當地生態環境。

2018年,嵐皋縣嵐翠湖生態漁業開發有限公司利用藺河庫區6500餘畝水面,探索發展大水面生態漁業,實施「人放天養」、集中捕撈,取得了保護水質、生態富民的環境效益雙贏,初步實現了「以水養魚、以魚淨水」的良性循環。該公司總經理李強告訴記者,同樣大小的魚苗同樣方式養到同樣重,外邊有些地方只需要四五個月,而我們這兒需要八九個月,但是我們的魚品質上乘。公司負責人周偉介紹,大水面放養的魚好賣,幾萬斤魚到了成都水產批發市場被商家一搶而空,都誇讚嵐皋的魚好,肉質鮮美,好吃夠味,生態自然。

同樣是在嵐皋縣,綠水生態農業有限責任公司則是一家冷流水養殖企業,憑藉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不斷加強生產質量管控,迅速成為業界龍頭企業。公司年產鱘魚近200萬斤,養殖鱘魚品質好,產品銷往了全國各地。

「十三五」以來,全市生態漁業以園區創建為載體,相繼開展了健康養殖示範、水產品質量安全追溯、水產養殖疾病監測、養殖水域生態環境改善等一系列產業發展工作,不斷強化養殖企業、合作社、養殖大戶的生產技能和發展觀念,提升發展能力。目前,安康市創建國家級稻漁綜合種養示範區1個,國家級水產健康養殖示範場7個,省級重點龍頭企業2家,省、市、縣三級漁業園區109家,市級水產良種繁育示範園22家。全市池塘精養、稻漁綜合種養和水庫立體養殖面積分別達到1.5萬畝、1.6萬畝和14萬畝。

安康市漁業協會副秘書長單世濤告訴記者,發展生態漁業,打造「富硒」特色,拓展傳統漁業轉型升級的空間和出路,安康已經先人一步,生態健康養殖在安康已經成為業界共識。

「我們一定要堅持做大做強,這需要全市漁業進一步統一認知,在理念上佔先機,在機制上創先機,在效益上增先機,『安康富硒魚』必會真正迎來發展的春天。」單世濤說。

安康人增益安康魚,安康漁致富安康人

安康建設西北生態經濟強市,為安康生態發展錨定了現實目標。作為生態經濟基礎和骨幹,安康涉水產業無疑具有做大做強的先決條件。

安康漁業發展的主體在哪裡?在資本,更在安康廣大農民群眾。群眾普遍參與,就能築壩養水,越做越大。

近年來,市縣區政府積極引導漁業龍頭企業、漁業產業園區等漁業新型經營主體加快現代產業發展步伐,特別在脫貧攻堅的時代大勢中,積極與貧困戶建立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帶動更多貧困群眾因漁增收、因漁致富。

白河縣木林森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林奇2015年返鄉創業,通過實地考察,在距離十天高速出入口5.8公裡的西營鎮雙埡村,流轉土地150餘畝,新建蝦塘20餘個,以小龍蝦養殖為特色,打造集漁業生產、科技推廣、休閒遊玩為一體的生態科技示範園。公司以每畝200元的租金流轉48戶貧困群眾的土地,貧困戶以租金入股,每年公司返還10%,20年租賃期滿後,租金全額返還。「示範園+基地+農戶」合作模式,讓貧困群眾變身飼養員、安全管理員等,在家門口就業,月收入達2000元左右。走俏的市場行情和「看得見、學得著」的示範效應,也讓當地群眾信心百倍,欲利用小龍蝦精養及蓮藕、稻田寄養等方式,發展高產、優質、高效的小龍蝦特色產業,拓寬致富門路。

豐收時節,漢陰縣永豐生態農業園區負責人陳小松比以往都要忙,因為不僅要忙著收割稻穀,還要忙著摸魚捉蝦。陳小松是縣漁業協會會長,也是漁業產業發展的帶頭人。近幾年,在安康水產試驗示範站首席專家、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動物科技學院副教授吉紅的指導下,帶動澗池鎮、蒲溪鎮、雙乳鎮、漢陽鎮等鄉鎮,新華村、五星村、雙乳村、松林村、中營村、馬鞍橋等自然村重點發展生態漁業,建設稻漁綜合種養示範區1500畝,稻漁綜合種養成為村集體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成為近年來漢陰縣最具特色的漁業產業之一。綜合種養不僅高效利用土地和水資源,帶動了農民增收,還成為漁旅結合、融合發展的典範,延長了漁業產業鏈條,大幅度提高了生態漁業的綜合效益。

2019年10月,藺河庫區共捕撈鰱魚、鱅魚18萬公斤,銷售額209萬元,實現分紅166.53萬元,帶動620名庫區移民貧困戶實現分紅增收,8名貧困戶實現就業脫貧。「我家4口人,一人500元,一共2000元!」南宮山鎮溢河村移民戶朱益民格外高興,「自己從不養魚,但跟大家一樣,也有分紅!」

旬陽縣桂花香生態農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利用電站庫區1200畝水域開展生態漁業養殖,共吸納社員281戶、股份390股,實現135戶貧困戶全覆蓋。2017年至2019年,合作社社員入股分紅共計100餘萬元,每股分紅額達2800元。

在漢濱區大河鎮流芳村,主管部門支持當地合作社發展稻漁綜合種養70餘畝,平均畝產優質稻穀500公斤,畝產生態稻魚100公斤。2019年,34戶貧困戶與安康市五福鮮食品有限公司籤訂收購協議,貧困戶僅這一項增收3000餘元。

據不完全統計,2017年以來,全市漁業部門引導和支持55家漁業養殖企業、30家養殖合作社和143個養殖大戶助力脫貧攻堅,帶動貧困戶1500餘戶5000餘人實現脫貧,人均增收1300餘元。同時,以生態養殖為依託,推進漁業加工、品牌營銷、休閒旅遊等發展,引導經營主體深入挖掘漁文化和農業資源,將漁文化傳承、魚類科學普及以及餐飲美食等有機結合起來,滿足群眾的多樣化休閒需求,有效拓展了產業發展空間,提升了漁業綜合效益。

品牌強產業,品質贏市場,市場促持續

沒有品牌就沒有商機。「品牌化」是安康生態漁業發展的必由之路。

2019年「安康漢水魚」集體商標創建成功。為提升安康水產品的知名度,安康市制定了「安康漢水魚」標誌使用管理辦法和「安康漢水魚品鑑店」認定辦法,發布了水產品富硒標準,成立了安康生態漁業產業聯盟,開展了「安康漢水魚」優質水產品「一魚一標」產品追溯示範、「兩品一標」認證、農產品優勢區申報等工作。

今年,安康匙吻鱘、花鰱、金鱒、虹鱒、南美白對蝦等安康漢水魚水產品,貼著可追溯的二維碼「遊」進了西安盒馬鮮生生活超市和安康本地市場,安康蓮花餐飲高新小吃城、安康龍舟文化園江邊漁家、石泉石鍋魚連鎖店等餐飲企業陸續掛牌成為「安康漢水魚品鑑店」,在日益具有號召力的安康特色美食領域,「吃安康魚」成為一種標誌性消費行為。4月,安康市漁業協會會長、蓮花餐飲創始人楊忠,代表安康市漁業協會,將首家「安康漢水魚品鑑店」授予蓮花餐飲集團旗下安康蓮花餐飲高新小吃城。楊忠表示,將繼續助力安康生態漁業發展,進一步發揮安康市漁業協會職能作用,加強行業自律,提高行業組織化程度,支持成員單位開展水產健康養殖,創建生態循環養殖示範園區,開展水產品綠色認證、有機認證,努力實現「好水養好魚,好魚賣出好價錢」。他要求,安康高新蓮花小吃城要率先使用、開發、推廣安康本地優質水產品,積極引導健康餐飲消費,對接本地優質水產養殖企業,重點採購地道水產食材,開發魚菜品,打造安康漢水魚宴,引領做魚、吃魚、品鑑魚的餐飲文化新潮流。

也是今年4月,西安市民可以在西安市11家盒馬生鮮超市購買到代表「安康漢水魚」優良品質的鴨嘴魚、花鰱、鱘魚、金鱒和虹鱒魚。作為「2019福布斯中國最具創新力企業榜」上榜企業,能夠選擇「安康漢水魚」上架生鮮水產區,既是從滿足廣大群眾對優質水產品的消費需求,也是對「安康漢水魚」品質的充分認可,標誌著安康生態富硒魚品牌建設又上了一個新臺階。

今年7月,在一些人感嘆今年生意難做的時候,汪婷繼續擴張,在安康市南環東路新開了一家石泉石鍋魚店。不同的是,她的石泉石鍋魚店是安康市培育創建的第3家「安康漢水魚品鑑店」。汪婷告訴記者,我們用的「安康漢水魚」是有溯源標籤、有品質保證、有服務保障的品牌魚,「安康漢水魚」給了我們一份保證,也給了顧客一份保證,讓顧客能夠看得清清楚楚,吃得明明白白。

新冠肺炎疫情不阻人們對安康魚的青睞。疫情過後,「安康漢水魚」抓住日常復活之機,廣泛活躍在抖音、微信公眾號、網站等各大平臺,如何選魚、吃魚成為人們競相關注的熱點,安康生態漁業公用品牌知名度和影響力得到了快速提升。「安康漢水魚」成為安康茶葉、安康魔芋之後又一亮眼名片,走進大市場,走進千家萬戶。

苦幹實幹+科技興漁,好機制呼喚「漁業強市」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研究員劉超在安康開展漁技推廣已經多年,他結合安康漁業生產實際編著的《淡水養魚生態技術》對指導安康漁業生產意義重大。他將現代高新技術綜合應用到傳統漁業生產中,優先配置各生產單元和生產要素,使物質流和能量流在系統中良性循環,構成一種漁業綜合生產體系,是保持生態平衡,實現持續、穩定、高效的一種漁業生產模式。近年來安康漁業發展迅速,正是通過科技創新催發了漁業發展新動能。

近年來,安康市始終堅持科技興漁理念,大力實施校地合作、院地合作,依託專家團隊,先後組織開展了匙吻鱘、多鱗白甲魚、鱸魚、草魚等苗種人工繁育和南美白對蝦淡化養殖等科研項目,在全省率先啟動了「安康市貨櫃循環水養殖技術與產業化開發」和「淨水漁業立體綜合養殖」科研項目,積極推動內陸地區南美白對蝦淡化養殖和觀賞魚養殖示範工作,相繼完成了《漢江安康段漁業生態養殖技術研究與示範》《匙吻鱘高效養殖技術研究與示範》等中省漁業重點科技推廣項目9項,獲得省部級以上獎項11個,在種源培育、生態養殖、病害防治、水產品加工、漁業信息化等方面努力開創了安康特色。

大連海洋大學海洋科技與環境學院院長劉鷹在安康調研時指出,安康市充分發揮本地資源和院校科研優勢,積極開展「產學研」合作,對陝西漁業轉型升級、推廣名優水產品種有著重要的示範意義。

任康告訴記者,新時代安康漁業轉型發展,既得益於政策的支持和引領,也得益於不斷的科技創新和技術推廣。依託校地合作平臺和科技聯盟平臺,積極推廣漁業發展新技術、新模式,推動實用技術轉化,安康漁業走出事半功倍的科技致勝之路。這兩年,中科院桂建芳院士專家工作站在鎮坪縣掛牌成立,市政府與大連海洋大學籤訂了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漁業部門與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安康水產實驗示範站合作更加緊密,共同設立了生態漁業產業科技創新示範基地,支持漢陰永豐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等企業走漁業融合發展的路子,聯合開展了南美白對蝦「工廠化淡化育苗+池塘精養」模式試驗示範工作,西北農林科技大學3名研究生畢業後就和漢濱區五福鮮公司籤訂了合作協議,在觀賞魚養殖、良種繁育、漁業現代化方面開展了示範養殖和創業工作。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安康水產試驗示範站的支持下,安康市在2019年水產技術推廣職業技能大賽中榮獲陝西省團體一等獎。同時,政府支持加工企業與院校合作,推動安康漁業深加工,延伸產業鏈條,「瀛湖小魚」「稻花魚」「風乾魚」等即食食品走俏市場。

2016年研究生還沒畢業的馮鵬就成立了安瀛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在吉紅教授全方位的技術指導下,2017年8月,馮鵬帶領團隊攻破了鬥魚繁殖技術,填補了西北地區空白。

漢陰縣永豐生態農業園區負責人陳小松說,在漁業科技專家的支持下,如今魚塘的畝產從250公斤增至1000公斤,而且增加了觀賞魚等新品種,稻漁綜合種養模式更是吸引了周邊眾多群眾參觀學習。2018年,公司被評為安康市水產良種繁育示範園,2019年被評定國家級水產健康養殖示範場、安康市富硒水產專家工作站和安康市新型職業農民實訓基地。公司帶領村民以漁增收致富,決心打造漢陰特色漁業第一村。

陝西壹加壹農業科技有限公司2016年開始南美白對蝦海水淡化養殖,負責人柯華介紹,公司在漁業部門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大連海洋大學、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等方面的共同支持下,不懈努力,攻克了南美白對蝦海水淡化養殖技術和工廠化循環水養殖技術。他說,苗種優選、穩定安全的水環境、精細化養殖管理、富硒特色等都是南美白對蝦綠色、無公害優良品質的重要保障。下一步,柯華的目標是將公司打造成為西北、西南地區工廠化循環水養殖對蝦的標杆企業。

吉紅告訴記者:「安康漁業的產業基礎已經初步具備,隊伍也越來越齊整,工作條件和我們當年來的時候完全不可同日而語。下一步,即將進入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階段,我個人充滿期待。我堅信,大家攜手共進,安康漁業的明天一定會更加輝煌,一定會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作出應有的貢獻。」

漢水依舊,漁歌漸興。「西北漁業強市」,也必當為西北生態經濟強市背書。

作者:艾 蓓

往期精選

內容來源:安康日報

審 核:葉 苗

原標題:《安康有好水,好水出好魚 ——安康市生態漁業強勢發展觀察》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永靖:好水出好魚 虹鱒更配吃貨
    好水出好魚 虹鱒更配吃貨航拍網箱養魚  近年來,永靖縣始終把保護水源地作為改善黃河流域生態環境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  好水養出好魚,劉家峽水庫庫容達57億立方米,年換水達8次,水質好,無汙染,是甘肅省最大的無公害水產養殖基地,佔甘肅省水產養殖總面積的一半以上,漁業資源條件十分優越。目前除養殖黃河鯉魚外,還大量養殖虹鱒魚、金鱒魚、鱘魚、淡水三文魚等。記者在碧波蕩漾的劉家峽水庫看到,金黃色的金鱒、帶彤紅花紋的虹鱒魚在網箱內歡快暢遊。
  • 放魚養水 以魚淨水|「貴水黔魚」躍水而出造福百姓
    隨著「零網箱·生態魚」的全面實施,貴州實現了從網箱養殖向生態漁業的華麗轉身。通過天然優勢做好水文章,把水產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走發展和保護雙贏的路子。貴州自2018年提出大力發展生態漁業以來,「貴水黔魚」煥發勃勃生機,作為貴州綠色發展新動能,湖庫魚、稻花魚、冷水魚、設施魚等生態魚養殖在貴州綠水青山間「歡騰」著。
  • 向好水要好魚 貴州前三季度水產品產量達18.42萬噸
    新華網 盧志佳 攝    27日上午,與會人員現場觀摩了播州區龍坪鎮設施漁業基地,石板鎮稻魚綜合種養基地,了解新型設施漁業基地建設、特色稻魚養殖模式,並現場視頻連線光照湖大水面生態漁業發展。當天下午,2020年全省生態漁業現場觀摩會總結會召開。據介紹,2019年,貴州全省水產品總量達24.36萬噸、總產值57.7億元。
  • 以魚養水涵養水源 雲蒙湖漁業公司積極參與沂河放魚節
    蒙陰雲蒙湖漁業有限公司積極響應「涵養水生資源、共建生態文明」的主題號召,在派出員工方隊參與放魚公益活動的同時,還在現場開設了魚類展,集中展示臨沂豐富的漁業資源,普及臨沂漁業科普知識,弘揚沂蒙漁業文化,為臨沂生態保護貢獻力量。「臨沂淡水資源充沛,水域環境良好,漁業資源豐富,不僅有鰱魚、鯉魚、草魚等常見魚類,還有大銀魚等特色魚種,是『中國大銀魚之鄉』。」
  • 「以魚保水」成就東平一湖秀水
    養魚面積減少了,養魚量卻增多了,價格也更貴了,這樣的水槽在縣第二淡水養殖試驗場有10個。試驗場重點推廣了池塘低碳高效循環水生態養殖、現代漁業物聯網、二氧化氯水產養殖病害防控等技術,主要生產鯉魚、鰱魚、鱅魚等,其中鯉魚年產量885噸,其他魚年產量200噸,年銷量1235噸,年銷售額1500多萬元。
  • 聚焦地市|安康:生態環保「衛士」 守護一泓清水映碧空
    水是生命之源、生產之要、生態之基。近年來,安康市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扛牢壓緊「一泓清水永續北上」的政治責任,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走出一條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安康市生態環境系統以改善環境質量為目標,以汙染防治和風險防範為重點,以打贏「碧水保衛戰」為抓手,不斷完善現代水環境治理體系,在實現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的同時,水生態環境穩中向好。
  • 大足:水上藤菜水裡魚,魚菜共生調水質
    近年來,大足區在發展循環農業過程中,推廣蔬菜和魚類共同種養,運用魚菜共生的複合循環養殖體系,將水產養殖與水耕栽培技術融合,實現「養魚不換水,種菜不施肥」生態種養模式,取得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走進大足區龍水鎮橋亭村五社的穗源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社,工人們正在餵養魚塘內的魚兒。
  • 瑪麗魚水黴有多好治?!
    飼主家瑪麗魚之前由於魚缸溫度太低水黴了,水黴很難治療嗎?! 水黴病 水黴病是由於溫度太低,瑪麗魚自身產生的一種白色絮狀物,絮狀物的分布無規律,魚身、魚鰭、魚頭、魚尾都有可能產生。
  • 「以水養魚,以魚治水」,太原規劃建設六大漁業區
    「以水養魚,以魚治水」,12月24日消息,我市將重點建設生態漁業發展區、景觀漁業發展區等6大產業區。在增加水產品供應的同時,為居民提供景觀娛樂,為水體提高自淨能力,改善水質和環境。市政府辦公室公布的《太原市養殖水域灘涂規劃》顯示,我市境內水系發達,水域資源豐富,發展水產養殖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根據水域灘涂資源等情況,結合養殖水域灘涂開發和保護重點,將全市養殖區劃分為6大產業區。
  • 「 安康錢魚」、「安康花鰱」順利通過國家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評審
    12月9日,我市「安康錢魚「、「安康花鰱」特色水產品參加了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在北京召開的2020年第四次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專家評審會,順利通過了專家組評審,這標誌著陝西省水產類農產品地理標誌產品將實現零的突破。
  • 江門:幫助農民養「好」魚 讓市民吃到健康魚
    近日,超微米氣泡水產生態養殖基地在蓬江區棠下鎮掛牌。據了解,該基地主要用於養殖具有國家專利技術的「高氧生態魚」,從而幫助農民養「好」魚,讓市民吃到健康魚。兩大國家專利技術支持據悉,超微米氣泡水產生態養殖基地的運營公司——廣東漁優一族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漁優一族農業」)是在仲愷農業工程學院動物科技學院、廣州市華南莧草科技應用研究所的支持下成立的一家新型農業科技企業。
  • 重慶打造水庫生態漁業 4000萬斤優質水庫魚將「遊」上市民餐桌
    今天舉行的水庫生態漁業新一輪改革發展啟動會。水投集團供圖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7月17日18時訊(記者 董進 實習生 楊世玉)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今(17)日從重慶市水利投資(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重慶水投集團」)獲悉,近年來該集團打造的「渝湖」水庫生態漁產業已取得階段成果,構建了重慶唯一的生態漁全產業鏈架構,並全面推廣非水源水庫「三方合作養魚」模式,現在正式啟動「渝湖」水庫生態漁業新一輪改革發展,預計將在五年內帶動全市
  • 【地評線】潮評|用好「綠色引擎」,寫好生態「水文章」
    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十四五」規劃建議指出,要加強大江大河和重要湖泊溼地生態保護治理,實施好長江十年禁漁;要建設長城、大運河、長徵、黃河等國家文化公園。在全會之後的首次國內考察中,習總書記從「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護好長江、大運河,到「節約資源、科學調度」用好南水北調工程,重點謀劃如何在水上做好大文章。
  • 養魚先養水,養好水才能養好魚
    魚友們,大家好!今天,餘月繼續與大家分享孔雀魚的養殖經驗——養魚先養水,養好水才能養好魚。那麼究竟怎樣才能養好水?如何才能養好孔雀魚呢?孔雀魚我們常見的水,有河水、井水、雨水和自來水,用什麼水好呢?很多人在無奈的情況下,才會選擇用自來水,而我恰恰相反,自來水是我的首選。
  • 陝西安康:「飛地經濟」破解生態保護和加快發展「兩難」
    近年來,他們創新思路,通過發展「飛地經濟」,實現了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雙贏。(小標題)以創新思維突破發展空間限制按照國家和陝西省主體功能區規劃定位,安康市除月河川道等一些點狀區域之外的縣區均為國家限制和禁止開發的重點生態功能區,全市10個縣區中有9個被列入限制開發的重點生態功能區範圍,被限制進行大規模高強度工業化城鎮化開發。
  • 貴州生態日丨多彩貴州出好水 借「水」生財百姓富
    北極熊公司的變化,是貴州天然飲用水產業發展進程中的一個縮影。貴陽觀山湖區百花湖鎮三屯村美景如畫。好山出好水,近年來,貴州天然飲用水產業異軍突起,正在成長為貴州特色優勢產業繼酒、煙、茶、藥、食品後的「第六張名片」。
  • 陝西安康將亮相2020北京國際富硒農產品暨功能食品博覽會
    &nbsp&nbsp&nbsp&nbsp作為2020北京國際富硒農產品暨功能食品博覽會聯合主辦方之一的安康市人民政府、活動聯合承辦方之一的安康市富硒產業發展辦公室,屆時將組織安康富硒茶、富硒水、富硒魔芋、富硒核桃、富硒魚、富硒豬肉為主的六大富硒產業優質農產品集中亮相博覽會現場。
  • 優秀的魚缸過濾系統都有哪些特點?了解這些,養出好水好魚不再難
    我看到很多魚友問我,我這個一米二的魚缸用滴流過濾效果怎麼這麼好,還有些朋友看到我正在建設的魚池,問我為什麼沒有採用雙層翻水牆等等。正好,老孫在魚缸或魚池過濾這方面,還有些自己的看法和見解,所以,打算把我了解的一些知識和大家分享一下。
  • 畢節黔西:好山好水出好菇
    據悉,黔西地處烏蒙高原東部,平均海拔1250米,具有低緯度、高海拔的特點,四季分明、水熱同季,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優越的自然條件為食用菌生長提供了天然的溫床。2013年,貴州高原藍夢菇業科技有限公司抓黔西「好山好水出好菇」的良好生態優勢,建設起了黔西縣食用菌產業示範園區,配套建設有原料加工廠、菌棒廠、食用菌技術中心等基礎設施。
  • 貴州省生態漁業陳興科:新發展格局為企業家提供了更廣闊的發展平臺
    貴州省生態漁業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陳興科  貴州省生態漁業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陳興科在接受新華網專訪時說,企業家精神是新發展格局的最核心元素,新發展格局也為企業家提供了一個更廣闊的發展平臺。  陳興科說,貴州省生態漁業從開始成立的時的定位就是高質量發展,產品定位是高品質、中高端。貴州從來都不是水產大省,但貴州擁有好的水資源,好水養好魚,貴州水質好、水溫低,生產出來的漁產品生產周期比較長、品質比較高,所以公司一開始的定位就是高質量發展。  陳興科介紹了貴州省發展生態漁業三方面的意義,一個是保護生態環境,二是滿足消費者需求,三是助力脫貧攻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