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板橋的這一首《竹石》,通篇無一「竹」字,卻讓人覺得句句有竹

2020-12-20 廖波文化

歷來古代文人墨客都偏愛竹子,愛竹子的清高淡雅,愛竹子的堅韌不拔。大多數的人都認為竹子身上有文人的風骨。

竹子有著深厚的文化內涵,歷來是書法家吟詠的對象。在先秦時期,竹子象徵著君子的高尚品格。在魏晉時期,竹子代表了清雅脫俗。

自唐宋以來,竹子已成為一種頑強的人格追求和生活態度。一言以蔽之,文人愛竹。他們眾多的寫竹詠竹的作品,都是中國古典詩歌長河中的一道亮麗風景線。

竹子這種植物在古代也是非常手人們歡迎的,不光經常用來吟詩作對,很多的大戶人家家裡也會栽種上一篇竹林,用來陶冶情操。

接下來所說的這首《竹石》,其作者是鄭板橋,一位清朝詩人。這首詩其實是一首題畫詩,主要是為了自己的竹石畫創作出來的。

在這首詩中,鄭板橋著力表現竹子堅韌的品質,並將自己的理想和人生態度注入其中,使堅韌的竹子逐漸轉變為作者的人格追求和對世界的態度。

《竹石》這首詩,主要運用的寫作手法是借物喻人、託物言志,是一首非常成功的詠物詩。值得一提的是,這首詩雖是歌頌竹子,但整首詩中並沒有「竹子」的出現。

不過在細細讀過之後,卻讓人覺得每句話裡都有竹子。因此,它除了生動地展現了竹子堅韌的品質,以及作者剛直不屈的人格和對世界的態度外,藝術水平也很高。

首先,在這首詩的前兩行「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巖中」中,鄭板橋向我們展示了在生長環境惡劣的情況下,仍頑強、挺拔、堅韌的青竹形象。

這就是說,竹子牢牢地貼住青山,決不放鬆,它的根要深深地扎進石縫裡。我們都知道,「咬」這個動作需要很多的努力。

因此,這兩句詩不僅表現了青竹在青山碎石中紮根的情景,更表現了竹子不懼艱險、與自然鬥爭、頑強生存的精神。

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人類非常需要學習竹子這種頑強的精神。此外,這兩句詩還說明了一種簡單而深刻的哲理,即所謂的「基礎打好了,才會更加的有力量」。

再來看一看這首詩的最後兩行,「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也就是說,無論經過多少的的磨難和風吹雨打,依然強大。

顯然,這兩句緊跟前兩句。說明這首詩中的竹子不是普通的園林竹子,而是一種與自然抗爭的石竹。

竹子也是鄭板橋個性的體現。也就是說,在生活中,鄭板橋自己就像一棵竹子,面對各種惡勢力的打擊,依然挺直腰板,挺拔不屈。

事實上,古代絕大多數的作家和書法家都有著如此的品性,非常值得人們尊重。

縱觀鄭板橋的整首詩,整首詩中沒有「竹子」這兩個字眼的出現,但在每一句詩中,竹子的形象都表現得非常形象。

這首詩雖然不長,語言也很簡單,但是整體表現出來的意義卻非常的深刻。你對此有什麼看法嗎?

相關焦點

  • 史上最經典的一首竹詩,全詩無一竹字卻句句不離竹,年年入選課本
    有些人是單純讚美竹子姿態的優美,例如「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但更多人喜歡的是竹子出塵氣質與堅定的信念。就像蘇東坡「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可見這種植物多麼深入人心。蘇軾的表兄文與可就是因為畫竹子而聞名天下,相傳他畫的竹栩栩如生,不需要眼中有竹,因為心中有竹,所謂「胸有成竹」便是如此得來。清朝文學家鄭板橋也曾寫過一篇關於竹子的詩,被後人久久傳頌,如今年年入選課本。
  • 鄭板橋與竹:舉世愛栽花,老夫只栽竹
    鄭板橋畫竹有幾個明顯的特點:一是主竿細長,這也是一種傳統,文同、蘇東坡、趙孟、吳鎮、柯九思、石濤等,都喜歡畫細竹。文同稱「梅寒而秀,竹瘦而壽,石醜而文,是三益友」,蘇軾對文同畫竹的樣貌早有「瘦節蛟蛇走」的形容。
  • 李賀的一首詩,全文無一竹字,卻句句寫竹,更顯脫俗品質
    下面介紹李賀的一首詩,全文無一竹字,卻句句寫竹,更顯脫俗品質。竹唐代:李賀入水文光動,抽空綠影春。露華生筍徑,苔色拂霜根。織可承香汗,裁堪釣錦鱗。三梁曾入用,一節奉王孫。李賀,字長吉,雖然只活了短短27歲,卻是我國文學史上一位極富才華的著名詩人。
  • 鄭板橋:寫取一枝清瘦竹
    , 一是竹竿細長,這也是一種傳統,文同、蘇東坡、趙孟頫、吳鎮、柯九思、石濤等,都喜歡畫細竹。文同稱「梅寒而秀,竹瘦而壽,石醜而文,是三益友」,蘇軾對文同畫竹的樣貌早有「瘦節蛟蛇走」的形容。但相比之下,鄭板橋畫的竹竿更細,突出「細」,不是畫剛從地裡抽長出來的嫩竹,從竹節處勁挺的勾畫中,就可以看出,它毫不示「弱」; 二是疏,關於畫竹,民間畫訣中有一種說法,一枝「夠」,兩枝「湊」,三枝「成」。
  • 鄭板橋:百節長青之竹,萬古不敗之石,千秋不變之人
    提起鄭板橋,很多人都不陌生,揚州八怪之一,詩書畫三棲全能藝人,尤其論畫竹,可算是無人能出其右的存在了。鄭板橋,原名鄭燮,字克柔,號理庵,又號板橋,人稱板橋先生,江蘇興化人,祖籍蘇州。清代書畫家、文學家。鄭板橋出生的時候,祖上的書香世家已經中落,生活變的拮据。
  • 未來講堂|鄭板橋《竹石》 誦讀:楊佩琴
    今天,由演播藝術家楊佩琴老師為大家誦讀和賞析的是清代詩人鄭板橋的作品《竹石》。點擊收看竹石作者|鄭板橋(清) 誦讀|楊佩琴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巖中。一生只畫蘭、竹、石,其詩書畫,世稱「三絕」,為「揚州八怪」的代表人物。此詩為詠竹詩,也是題畫詩,曾被鄭板橋題在自己的《竹石圖》上,詩人通過讚美巖竹的堅勁頑強,表達自己正直不屈的剛勁風骨。詩中第一句「咬定青山不放鬆」,寫剛勁挺拔的翠竹緊緊盤著青山,不怕松垮滑下。
  •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文人墨客有多愛竹?還有竹精神
    不止王子猷,古代文人墨客不乏「竹」形象的出現,甚至形成了竹精神。  文人墨客們似乎到了離開竹子就失去生命意義的地步。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東坡熱愛美食人人皆知,可他也寫出「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來。《說文解字》中解釋「笑」字為:「竹得風其體夭屈如人來之笑。」
  •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竹子的生長,有隱逸與堅韌的涵義。竹子被譽為君子,是一種被人格化的植物,自古備受青睞。《詩經》中說∶ 瞻彼淇奧,綠竹猗猗。竹心空虛,清潔素雅,歷代文人都喜以竹自比,對竹子有一種天然的情感。真可謂「不可一日無此君」。文人雅士,常借竹子來表現自己清高拔俗的情趣,或作為自己品德的鑑戒。
  • 鄭板橋《竹石》詩,竹子在巖縫中頑強生長,面對困難,人也應那樣
    ——清代: 鄭板橋《竹石》鄭板橋,原名鄭燮,號板橋。清代書畫家、文學家。其詩、書、畫,世稱「三絕」,為「揚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鄭板橋一生只畫蘭、竹、石,自稱「四時不謝之蘭,百節長青之竹,萬古不敗之石,千秋不變之人」。鄭板橋的這首《竹石》詩,非常膾炙人口,刻畫一株立身於巖石縫中的竹子,它敢於挑戰惡劣環境,努力生長,堅強剛毅,不畏風霜雪雨。
  • 鄭板橋一副《墨竹圖》,展示了什麼叫「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宋朝的大才子蘇東坡曾寫下詩句: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旁人笑此言,似高還似痴。若對此君仍大嚼,世間哪有揚州鶴?鄭板橋《墨竹圖》關於讚美竹子的詩詞還有很多,比如:新竹高於舊竹枝,全憑老乾為扶持。——鄭燮《新竹》殘雪壓枝猶有桔,凍雷驚筍欲抽芽。——歐陽修《戲答元珍》竹竿有甘苦,我愛抱苦節。
  • 鄭板橋的8米長卷《蘭竹圖》你見過嗎?
    揚州八怪鄭板橋,自稱「四時不謝之蘭,百節長青之竹,萬古不敗之石,千秋不變之人」。 鄭板橋的詩、書、畫世稱「三絕」,特別是他的蘭竹石,更為世人所膜拜。對於他的書畫,板橋曾自評道:真氣、真趣、真意。 下面就是鄭板橋長達8米的《蘭花竹石圖卷》,現藏於上海博物館,請把手機橫過來,開開眼吧!
  • 鄭板橋最經典一首詠雪詩,只是那麼淡淡著筆,但是美得令人驚豔!
    不過我們也不可否認這一時期的文學,尤其是小說更是達到了巔峰,曹雪芹的一部《紅樓夢》,可以說是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成為了古典小說的一座高峰,只能是令後人高山仰止。那除了小說之外,在這一時期的詩歌同樣也有所突破,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詩人有黃景仁、龔自珍、袁枚、鄭板橋等人。
  • 鄭板橋題詠蘭竹26首!
    鄭板橋 竹 1、鄭板橋詠竹 竹石 竹 (清)鄭板橋 一節復一節,千枝攢萬葉; 我自不開花,免撩蜂與蝶。
  • 文同與鄭板橋畫墨竹的藝術特點有何不同?
    文同曾指點蘇軾:「畫竹必先得成竹在胸,執筆熟視,乃見其所欲畫者,急起從之,振筆直遂,以追其所見,如兔起鶻落,少縱則逝矣。」這也是成語「胸有成竹」的來歷,要求畫家繪畫時「意在筆先」!鄭板橋《竹石圖》鄭板橋的竹風韻超然,喜竹愛竹。他認為竹子堅強:不管風吹雨打還是嚴寒烈日,都是身板挺直。
  • 古詩文學習050:六年級下冊,鄭燮《竹石》
    竹石[清]鄭燮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這首詩是一首題畫詩,題於作者鄭板橋自己的《竹石圖》上。詩人所讚頌的並非竹的柔美,而是竹的剛毅。前兩句讚頌了立根於破巖之中的勁竹的內在精神。一個「咬」字,一字千鈞,極為有力,而且形象化,充分表達了勁竹的剛毅性格。後二句再進一層寫惡劣的客觀環境對勁竹的磨鍊與考驗。這首詩借物喻人,託物言志。
  • 鄭板橋(鄭燮)作品賞析:故宮博物院藏及其他館藏
    清 鄭燮 梅竹圖軸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梅竹圖》軸,清,鄭燮作,紙本,墨筆,縱127.8cm,橫31.3cm。本幅自題七言詩一首:「一生從未畫蘭(誤筆「梅」)花,不識孤山處士家。今日畫梅兼畫竹,歲寒心事滿煙霞。板橋。」鈐「鄭燮之印」、「揚州興化人」二印。無鑑藏印。
  • 穀雨時節,賞析清代鄭板橋的《七言詩》
    賞析談到鄭板橋,就繞不開一個「竹」。鄭板橋的畫,鄭板橋的字,鄭板橋的詩,都離不開「竹」。就連寫穀雨,也要扯上心愛的「竹」,才好下筆。總共兩首,每首都寫「竹」。仿佛鄭板橋喜歡的松蘿茶,不是為好友準備的,倒像是為筆下的竹子準備的。
  • 鄭板橋這首詩寫得很有趣,通篇富含哲理,告訴了世人許多的大道理
    清朝時期的「揚州八怪」,也是名氣很大,特別是其中的鄭板橋最具有代表性,而且他在文學和繪畫方面,那都是有著極高的造詣;一些經典的詩作,那也是膾炙人口,達到了婦孺皆知地步,例如《竹石》、《山中雪後》、《新竹》等等,那都是經典名篇,每一首都別具一格,寫得很有韻味,使得我們讀了之後,也是會難以忘懷
  • 鄭板橋僅用6個字,說透成功的真相
    比如我們都知道的這句「求人不如求己」。很多人會用於勸人獨立、自強等。這是對的,但也不全對。這句話,其實出自清代詩人鄭板橋的一首詩,題為《籬竹》。仍將竹作芭籬,求人不如求已。想要真正理解這句話的本意和真諦,就不能不從鄭板橋的這首詩所反映的他對「墨竹如人」的情有獨鍾開始。
  • 常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細談竹子為何頗受文人喜愛?
    曾有詩言「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可見竹子在他心中佔據極其重要的位置。蘇軾的代表作《於潛僧綠筠軒》寫出竹子的高風亮節和挺拔凌雲。「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旁人笑此言,似高還似痴。若對此君仍大嚼,世間那有揚州鶴?」全詩結構緊湊、語言細膩、情感豐富,通過一問一答的形式升華了對竹子清高氣節的稱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