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阿米爾·汗的神作之一,《地球上的星星》並不像《三傻大鬧寶萊塢》那樣出名,雖然沒有逃過「一言不合就跳舞」的魔咒,但是相對《三傻大鬧寶萊塢》的起伏廣闊來說,《地球上的星星》情感更為細膩。當我們看到最後,《三傻大鬧寶萊塢》讓我們感到很爽,很解氣,認為「就是應該這樣」,而《地球上的星星》這部電影的最後,帶給人們的,更多是反思、審慎和自查。
《地球上的星星》講述了一個名叫伊夏的8歲男孩每天天馬行空、多姿多彩的童年生活,在路人眼裡,他是可愛的,是對這個世界充滿好奇的,可是在老師和父親的眼裡,他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學渣,尤其是在他的學霸哥哥的襯託下,他被嫌棄得幾乎「渣」都不剩。
伊夏的學習成績很不好,就像我們小時候每個班都有一個「大笨鵝」一樣,伊夏在他的班級裡,就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大笨鵝。他很「粗心」「散漫」,老是把字母寫反,比如「b」和「d」,「w」和「r」,這些明明常人看起來天差地別的字母,他卻老是把它們寫反。
不但如此,伊夏上課也不聽講,不按老師的要求把課本翻到指定的地方,更在回答問題的時候「故意擾亂課堂」,引起同學們的哄堂大笑,以至於他在上課時被老師趕出教室已成常態。
終於,伊夏被勸退了,他的父親氣急敗壞地把他送到了寄宿學校,以求眼不見心不煩。寄宿學校的教育更加嚴格,伊夏依舊改不了臭毛病,他的自尊也在一點點被磨光,最後直到那個思維敏捷、天馬行空的孩子變成了一個沒有笑容、連最喜歡的畫畫都放棄的木頭人,伊夏已經不再是伊夏。
幸好這個時候班級裡來了一位代課老師尼克,他的美術課生動有趣,他會變身成小丑和孩子們互動,也估計孩子們跳出定式思維,多去想像更多色彩的世界。
尼克發現了課堂上沉默寡言的伊夏,他開始慢慢走進他,了解他,通過老師和學校,調解權威機構對這個孩子的錯誤認知。原來伊夏並不是大笨鵝,他只是生病了,他患了閱讀性障礙,所以他才會把相似的字母看錯,一個單詞有三種拼法,因為他以為那就是對的。
在尼克的循循善誘下,伊夏逐漸找回了笑容,那些天馬行空的創造力又回來了。在全校繪畫比賽中,伊夏的畫作甚至打敗了美術老師的畫作,一舉奪魁。在上臺領獎的那一刻,伊夏哭了,這是被認可、被尊重的感覺,他第一次體會。這感覺多難得,多珍貴!
其實在寫這篇文之前,我在想,我要不要劍走偏鋒,找一個奇怪的點引人入勝?直到我想到我小時候的一件事。
這件事或許對別人來說是件小事,可是對我來說,我差點為此丟了性命。上小學六年級的時候,我們班上為了六一兒童節的表演,每個參加表演的孩子都交了服裝費,由一個老師很喜歡的優秀學生保管。可是有一天,那孩子保管的服裝費卻不翼而飛。
正巧那段時間我買了新的文具,於是我理所當然成了嫌疑人。這一切都只是猜測,沒有人來向我證實,沒有人來調查,但是我的班主任老師卻在班會上指桑罵槐,把所有矛頭都指向我。她說:有些同學農村來的,不但成績不行,就連道德也是敗壞的。我們班在沒有農村同學時,從沒發生過盜竊事件,她一來,就有同學錢財不見了。這下我在同學中更戴實了「小偷」的帽子。
那段時間,我老夢見大家把我逼到大橋邊,指著我的鼻子罵「小偷」,我哭著醒來,不敢讓家裡知道,只在夜深人靜的時候,想著從大橋上跳下來,以死明志。我還寫了遺書,只有短短一行字:我不是小偷,我沒有偷服裝費。
在我們小區有一個野生遊樂場,許多家長都會帶著自家孩子去玩耍。在這裡,我不止一次遇到一個小男孩,六七歲的樣子,逢人便下跪磕頭,請求別人給他一塊錢去打珠子。最極端的一次,是他跪在一個男人面前,又哭又磕頭,頭都嗑青了,嘴裡不停說著:求求你給我一塊錢吧,反正我是壞孩子,或者你打我一頓,然後再給我一塊錢。我就想玩遊戲。
這個小男孩的姐姐從遠處走過來,踢了他兩腳:你真是壞,又來做這種事情,我一定要告訴媽媽,這次看她不把你打掉層皮。
好可怕啊,被老師同學誤會可怕,這是我一生的噩夢,至今仍會偶爾夢見,嘴裡還在說「不是我偷的」。那個跪求路人給錢打遊戲的男孩或許也會成為別人的噩夢,因為他自己從來沒有從噩夢中醒來。
我們接觸之前,世界是由3部分組成的:老師、同學、家長。有人說,不應該還有自我嗎?不,自我不算,因為它是跟隨著老師、同學、家長對我們的態度而塑造出來的。
在河南信陽有一個小男孩,名叫米陽,他先天失聰,5歲的時候植入了人工耳蝸,可惜一直不願意開口說話。
他今年11歲了,近日,他笑著對著鏡頭說「大家好」的視頻溫暖了許多人,因為在老師耐心、溫柔和堅持不懈的幫助下,米陽終於打開心扉,成了一個愛說愛笑的小男生。他和伊夏一樣幸運。
相比片名《地球上的星星》,我更喜歡它的另一個名字《每個孩子都是特別的》。的確,每個孩子的成熟度、想像力、行動力、個性,都是不一樣的,但是現在很多成人把在不在一條起跑線上、和別人家的孩子是不是一樣放在首位,如果孩子學習成績不好,就拼命上補習班,如果孩子寫的作文和老師規定的不一樣,就說她「負能量」…
這樣培養出來的孩子,就像工廠裡的洋娃娃,腳一樣長的就可以上市,腳太短的就扔掉或者回爐再造,直到它們和其他洋娃娃一樣為止。
可是我們忘了,早在幾千年前孔子就說了要「因材施教」。有一次,孔子講完課,正在自己的書房,學生公西華給他端上一杯水,侍奉左右。這時,學生子路探進頭來問:「先生,如果我聽到一種正確的主張,可以立刻去做麼?」孔子答:「總要問一下父親和兄長吧,怎麼能聽到就去做呢?」子路剛出去,學生冉有又進來問了同樣的問題,誰知孔子卻說:「對,應該立刻實行。」冉有走後,公西華感到很疑惑,為啥一樣的問題不同的人來問,老師的回答也不一樣呢?孔子回答說:「冉有性格謙遜,辦事猶豫不決,所以我鼓勵他臨事果斷。但子路逞強好勝,辦事不周全,所以我就勸他遇事多聽取別人意見,三思而行。」
正因為孔子善於因材施教,他才有了弟子三千,甚至其中就有賢人七十二。他說的話甚至他的弟子說的話被記錄編撰成《論語》一書,流傳至今,影響千年。
孔子告訴我們,要想毀掉一個孩子,最直接的辦法就是不斷否定他。就像一棵樹,你每天路過的時候仇恨它、罵它,說它沒有別的樹高大茂盛,過不了多久,它就會真的成了廢柴,自己枯萎了。
不是每棵大樹都要成為頂梁柱,它可以變成木門、椅子甚至熬藥的柴火,不是每個孩子考試都要得「A」,都要會跳舞、能珠心算,他們可以成為足球運動員、銀行職員甚至家庭主婦。
已故香港歌手黃家駒,曾經寫下如此直白而又富有真理的歌詞:繽紛色彩顯出的美麗,是因他沒有分開每種色彩。
我們的世界之所以如此多彩,不也是因為每個孩子都是特別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