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思維導圖的原理
思維導圖通過利用圖像、分支和關鍵字等元素,充分調動全腦進行記錄和表達思想,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思維可視化的工具和技巧。
思維導圖的四大原理
第一、圖像原理。比起抽象的文字符號,人的大腦對圖像的敏感度更高,生動有趣的圖像會給大腦留下深刻的印象。而思維導圖正是運用了圖像,來有效刺激大腦。
1961年,美國神經心理學家斯佩裡博士通過割裂腦實驗,證實了大腦不對稱性的「左右腦分工理論」, 實驗結果認為:左半腦主要負責語言、理解、邏輯、分析、判斷、分類等等;而右腦主要負責圖像、想像、空間、情感、直覺、音樂、美術、靈感等方面。
感性的說,左腦是「邏輯腦」,主管邏輯分析方面;右腦是「非邏輯腦」或者「圖像腦」,主管圖像和想像力。看到圖像或在大腦裡想像圖像的過程用的就是右腦。
第二,發散原理。思維導圖的中心圖會引出很多條一級分支,一級分支又可以引出很多二級分支。以一個點為中心,向四周發散出去,能夠有效地鍛鍊發散思維,進一步提高創造力和靈感。思維導圖正是由中心圖展開,逐漸發散到一級分支,每個一級分支又是一個中心,逐漸發散到各個二級分支,以此類推。思維導圖通過這種形式結構,能夠把各個知識點或信息點組織在一起,使得這些知識或信息在大腦裡更加組織化、結構化和系統化。
第三、收斂原理。有發散就有收斂,它們是相對的。發散性思維很重要,但是收斂性思維也很重要。 發散性思維是聯想能力的體現,確實非常重要,它能讓你天馬行空,有很多聯想,可能會有很多好的點子和創意出現,但是也可能會聯想到很多無用的信息。這時就需要收斂性思維,時不時提醒自己的出發點和重點信息是什麼。
思維導圖是按照中心圖和分支等結構組織起來的,可以按照中心圖和分支進行發散,所以發散是有章法的,所以,用思維導圖思考的時候能夠收放自如。
第四,主動原理。1946年美國學者埃德加.戴爾提出了「學習金字塔」的理論。學習金字塔用數字形式形象顯示了:採用不同的學習方式,學習者在兩周以後還能記住內容(平均學習保持率)的多少。
如圖所示:
這幾種不同的方法區別在於是否具有主動性。聽講、閱讀、視聽和看示範都是被動學習,而小組討論、實際演練和馬上應用教給別人都是主動性學習,其中,教給別人的學習效率最高,確實是這樣,如果你自己都不懂,怎麼可能教會其他人呢?而且在教的過程中,重新梳理了整個知識,確實掌握地也會更好一些。
思維導圖和傳統筆記一個很大的區別就是,思維導圖需要主動的去分析、去思考、去總結。畫思維導圖就相當於是對學習的知識內容,重新梳理一遍,理清自己的思路,並在思考、總結中更好地理解和吸收這些知識,然後把自己理解和吸收後的知識又表達出來了,表達的形式就是以圖像+分支+關鍵字的思維導圖。畫思維導圖是讓你主動思考、吸收知識和再輸入的過程。
二、思維導圖的四大要素
1、圖像
比起抽象的文字符號,我們大腦對圖像的敏感度更高,印象也更加深刻。因為圖像,刺激的是右腦。
邏輯分析能力和抽象思維確實非常重要,需要逐步鍛鍊自己強大的邏輯分析能力,同時,相比於文字,人的大腦更喜歡圖像和場景,圖像使記憶更加容易,也更加牢固,甚至是無意識地、毫不費力地就在相應的場景中學會了知識。
思維導圖作為梳理知識和計劃的工具,能使記憶更加牢固 和清晰的一大原因就是:使用了圖像。想要更好地刺激大腦,就把自己的思維導圖,豐富更多的圖像在上面。
2、顏色
顏色結合物體的形狀特徵,會方便聯想。所以在繪製思維導圖時,涉及到什麼,就可以畫一些輔助的小簡圖,並填充上漂亮的色彩,這樣不僅是大腦喜歡,更容易記住,也會讓導圖變得更精美,生動。
3、線條
思維導圖的線條包括主幹和分支,主幹是一級分支。主幹(或者叫一級分支)的線條一般粗一些、長一些,二級分支、三級分支的線條一般短一些、細一些。
思維導圖裡的線條都是曲線,而且是末端平滑的曲線。之所以用曲線是因為曲線非常靈活,當你想要添加新的內容的時候,可以引一道曲線出來,而且思維導圖的組織形式,使得紙張或平面上空白的地方很多,很方便的用曲線添加內容。
之所以末端是平滑的曲線,重要的原因是:線條上面要放關鍵詞。因此,思維導圖裡面的線條,要用曲線,並且是末端平滑的曲線。
4、關鍵詞
關鍵詞一般寫在主幹和分支的線條上。
關鍵詞,顧名思義,就是提取我們學習的內容的關鍵信息的詞語。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如果你不能簡單地解釋一個事物,那說明你還沒有真正理解它。」
想要簡單地把一個物體解釋清楚,必然需要我們理解其中的關鍵,英語中的關鍵單詞是k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