抖音的敵人不是快手 對打抖音要靠音樂而非短視頻?

2021-01-08 鈦媒體APP

張一鳴手下抖音、火山及西瓜三大短視頻產品如火如荼,不論是數據量或是糟心的事惹得輿論關注總能衝在前邊。

不過,即便一再成為輿論漩渦的中心,但根據艾瑞網數據,這三大短視頻產品離榜首的快手還有一定距離,只能分列二三四名。其中「頭牌」抖音離快手還有接近7千萬的裝機量差距,足足半個西瓜視頻的身位。

在中學裡,重點班好學生再多,結果普通班的學霸拿了第一名,班主任肯定挺難堪的,打翻身仗的希望往往被寄托在第二名身上,尤其是這個第二名衝勁還挺強的時候。不論是「字節跳動」還是旁觀者的眼裡,用抖音打掉快手都成了默認的競爭時局。

但是,從抖音產品的發跡史、抖音的社交夢想以及湧入對手的「意料之外」來看,把快手當成抖音的敵人可能跑偏了。

神曲如何洗腦,抖音就如何讓人沉迷

抖音的崛起,或者說抖音為什麼讓人沉迷,與當年洗腦神曲火遍大街小巷的方式其實沒什麼區別。

1979年,精神病學家科奈利烏斯·埃克特將某些歌曲特別能流行、特別能洗腦的現象命名為「耳朵蟲」(Earworm),特指一段長度為20秒左右的音樂,在當事人自身毫無意識的情況下突然開始在腦內反覆循環從而被吸引。

他指出,「耳朵蟲」通常會在大腦空閒或試圖轉移注意力時出現——此時我們通常處於百無聊賴的狀態,或是腦子因過度疲勞而一片空白。隨後,辛辛那提大學教授詹姆士·科拉裡斯(James Kellaris)進一步研究認為,神經官能症患者、精神壓力較大的人、處於極度疲勞狀態的人很容易被「耳朵蟲」找上門。

抖音的內容形態,是一段15秒左右的音樂加上各種類型的表演,其受眾主體——也是其傲嬌的資本,是所謂的都市白領階層。

15秒和20秒,現代都市白領階層和精神壓力、極度疲勞甚至神經官能症(非生理疾病,例如眩暈感、虛假感、感覺異常等)都實現了某種「巧合式」的對應。

儘管抖音每日更新內容條數龐大,但眾所周知它們對應的音樂內容大都雷同,一個時間段內,往往只有跟風式的、為數不多的時髦曲目,例如,PPAP、123我愛你、Havana、最好的舞臺、Black Gun、老大、C哩C哩、最美的期待、Planet、少林英雄等都是紅極一時的通用配樂。

也巧合的是,這些曲目大多數符合認知科學家馬修·舒金德(Matthew Schulkind)對洗腦神曲的音樂結構研究:音程相對較短,旋律簡單重複,並輔以諸如超重低音或怪異的節拍等元素,令人產生某種新奇感。

這種創造在音樂上有個專門的術語,叫做「模進」。幾乎所有的「勾引人」反覆刺激的音樂片段,都是採用的這種創作方式。例如,抖音上的C哩C哩(也名Panama),其經常被引用的片段就是如此:

在「模進」下,一個表面光鮮亮麗,背地裡被工作壓力、房貸、家庭瑣事壓得喘不過氣來的小白領,在公交車、地鐵、廁所、沙發、床上刷起一個又一個的抖音,不管內容是什麼,在抖音平臺常常風靡而同質化的15秒音樂刺激下,往往可以被「神曲」賦予前所未有的精神滿足。

而且,抖音不斷往下劃的內容呈現模式,除了產品經理們心心念念的「驚喜感」,還符合神曲帶來滿足感的另一個指徵:2012年希臘一個關於音樂的主題會議發布的成果表明,那些有亞臨床強迫症特徵的人和常人相比更容易沉迷洗腦式音樂。

不停地翻、停不下來,這種強迫症式的行為方式,又與音樂對人的影像不謀而合。

所以,與其說抖音的崛起是短視頻「模式」的勝利,毋寧說它只是把洗腦神曲的邏輯又搬了回來,是音樂的勝利。

抖音和快手沒有地盤矛盾

儘管快手和抖音被默認為「階級不同」,且從更底層人群身上賺取流量和人民幣並不一定比所謂中高層人群少,但快手很明顯並不願意承認自己逼格低下。

於是,快手很多時候一副「你怎麼憑空汙人清白」的架勢,其創始人宿華關於「快手有很多一線城市用戶」的論調2017 年在很多場合說了很多次。最近一次公布的數據上,快手自稱北上廣深活躍用戶超過總活躍用戶的 25%,是最活躍的用戶地區。

快手急不可耐地要擺脫「小鎮和城鄉結合部青年專用短視頻APP」的形象,殊不知,這只是統計學開的一個玩笑罷了,「上海用戶」並不代表就是「上海人」,而那些來自某旮沓的打工仔,也正活躍在深圳的保安、保潔、外賣、快遞、富士康的崗位上。

搞了半天,快手這個鄉下娃還是沒攀上自詡高逼格的城裡人的親戚。這說明,無論如何,既然快手和抖音面對的用戶群體完全不同,怎麼都攀不上,就不應當把快手和抖音放到一起PK。在擁有10億移動網際網路用戶的中國,抓住任何一個圈層都足夠一個產品吃了,做高端智能機的蘋果賣得風生水起,做中低端智能機的小米還是可以去IPO。

有人說,這違反了GDT(國民總時間)理念,這個被移動網際網路所廣泛認可的理念認為,移動網際網路網民接近上限,所能提供給APP們的時間資源接近上限,由此,擠在同一時間段內的產品就產生相互競爭,而不管產品屬性是什麼。

例如,上班途中的公交車/地鐵上,圖文信息流(今日頭條、百度APP等)、短視頻(快手、抖音等)、知識免費/付費產品(知乎、喜馬拉雅等)、在線音樂(網易雲音樂、酷狗音樂、QQ音樂等)、在線文學會一起掙錢用戶的通勤時間,而不管它們產品屬性有多麼不同。

這聽起來很合理,但它忽略了一個基本事實:陽春白雪和下裡巴人的手機裡,很難會有對方階層的產品,如果不同人群本身的產品偏好就不一樣,那麼在同一時間段競爭的產品,雖然屬性可以不同,但它們必然要屬於同一類用戶群體。

由此,儘管有GDT概念的存在,但我們知道喜馬拉雅和快手可能永遠不會正面PK對GDT的佔有。抖音也是如此,既然和快手不在一個人群頻道,狹窄的時間縫隙裡,它們根本就不會是敵人。

「音樂」要借短視頻的道,而且要和抖音擠在一起

抖音自音樂而起,也終究避免不了要和「音樂」打一架。約架的理由,也來自GDT的概念。

其實從數據來看,在線音樂APP目前過得還挺好,例如艾瑞網的總裝機量上,前四名的數據總體超越了短視頻的數據。

但是,在線音樂是個十分尷尬的產品,它的屬性決定了「有時長無佔有」的困局,也即,APP們裝在用戶手機裡,也經常被打開,但是,盯著軟體看歌詞或者明星的用戶很少,大多數時候用戶都是邊聽歌邊看其他內容,時間並沒有被佔有。

恰恰,在易觀的統計數據裡,在線音樂的使用時間,又與包括短視頻在內的內容產品高度重合,如圖:

於GDT而言,在線音樂的用戶雖然「活躍」,但它可能什麼也沒得到,沒有佔有就沒有商業模式的故事好講,與工具類產品陷入同一個尷尬境地。

所以,從去年下半年開始的在線音樂上馬短視頻風潮,根本原因在於它們要通過短視頻的方式來佔有本就屬於自己的用戶時間,從而在通勤、休憩、如廁這些時間場景中與各路人馬競爭佔得一席之地。

相比較八竿子打不著的快手,擁有所謂中上層人士的抖音,其用戶群體顯然也同樣偏好音樂這一內容元素(確切地說,抖音APP群體是音樂APP群體的子集),裝在同一個手機裡,面對GDT成為了直接的敵人。

不止於此,與在線音樂做短視頻類似,那些從音樂出發做出來的短視頻產品,雖然偏重音樂的專業性與抖音不是直接競品,但在GDT面前也變成了搶奪時間的對手。例如被京東、宜信、喜馬拉雅幕後投資方之一創世夥伴資本數千萬投資所追捧的「動次」,雖然對外宣稱其不做抖音類同的產品,但是產品的音樂專業性帶來的用戶群體「高逼格」屬性,讓它和抖音受眾群體(也喜歡以格調自居)一定程度重合,這意味著APP會被裝到同一個手機裡,無疑將動次這類本來無意與抖音競爭的產品推向與抖音爭搶GDT的位置上。

表面上,與抖音相比,動次強調從音樂出發做短視頻,與抖音泛娛樂不同,例如其4月22發布的所謂「多格視頻裂變」,搞出多人同屏或者一人多屏的圍繞音樂的玩法,但是,無論是音樂上短視頻的車or短視頻上音樂的車,都必須與抖音分享有限的用戶總時間,而不是看熱鬧的好事者希望的快手與抖音決戰紫禁之巔——它們很多時候壓根就不在一個手機裡。

音樂+短視頻,原生玩家更有優勢?

人沒有夢想就成了鹹魚,企業沒有夢想會被抨擊然後變成網絡熱文,還有一個理由讓抖音不能拿快手當對手,那就是幹翻微信微博的「社交」夢想。

前兩天抖音鬧得沸沸揚揚的勾搭未成年女童事件,有個細節值得玩味——聊天是通過微信進行的,這說明抖音的社交行為仍然脫離了抖音的掌控,社交夢想成為一句空談。

目前,抖音的運營方式相對簡單,官方創造套路,KOL模仿表演,這讓它在短期內建立了嘻哈、舞蹈等品類的局部優勢,做到了7000萬DAU。但這種方式有邊界,觀眾看抖音,聽洗腦神曲、看臉,看胸,看腿解壓,但這些和粉絲沒有任何關係。

正如動次創始人楊寶成所說,音樂從來不是一個垂直行業,其是貫穿在影、劇、綜、漫、音五個方面的核心,是一種情感表達,也是一種生活體現,更是一種社交語言。顯然,抖音要搞社交,只能去強化音樂屬性,形成圍繞音樂的圈層,加深自己賴以發跡的音樂玩法。

這方面,音樂做短視頻似乎得心應手一些。例如網易雲音樂,仰仗過去的情懷和社交已經聚攏了一波認同產品社交的用於,用音樂短視頻的方式讓他們的粘性更高,在「朋友」標籤下,已經形成了向微博靠攏的社交格局。

除了社交,對音樂的理解更深刻,也易於做出有差異的產品,在「時代拋棄你連一句再見也不會說」,抖音的威脅顯然更多來自差異化產品而不是跟隨產品。

例如,創業產品動次一上來就高舉「不做抖音」旗幟,與其「懂音樂」就直接關聯。其創始人楊寶成曾負責酷狗音樂、蝦米音樂、天天動聽用戶與市場運營。這一群搞音樂產品的人做出來的短視頻產品有些「奇特」,動次的音樂短視頻就是在一個視頻框裡同時播放好幾個視頻,表演者分別表演不同的器樂以及聲樂,最終呈現合成的音樂表演,如圖,分別是多人同屏和一人多角同屏:

動次體量目前談不上很大,但這個短視頻創業案例的價值在於,不涉及泛娛樂內容、和抖音不在一個產品賽道裡的產品,靠從零搭建起的團隊都能用對音樂的理解搞出許多不一樣來,取得佔領「有音樂調性」人群時間的主動權,對於QQ音樂、網易雲音樂、酷狗音樂這些音樂巨擘,通過音樂玩出點與抖音不一樣的短視頻形態、威脅抖音領土並不是難事。

酷狗音樂演唱者胡66之前在酷狗直播上只是一個粉絲量幾千、不常開播的小主播,靠著以短視頻BGM為音樂作品的推廣渠道,通過視頻內容帶動音樂作品知名度的提升,再把流量導入完整的音樂作品和音樂人這一套「酷狗短視頻」模式,其短視頻歌曲《空空如也》一周播放量破億。

而酷狗、QQ超3億的用戶基數又是實實在在的硬實力,只依靠洗腦神曲的邏輯,並不太懂音樂的抖音,要搞社交、要與在線音樂爭搶GDT,壓力不小。

反之,不從音樂角度出發,只一味跟風模仿的產品,對抖音來說並不能形成威脅。從艾瑞網的數據來看,產品幾乎一模一樣的騰訊微視,數據增長曲線並不符合一個快速增長產品的特徵,反倒是有種被巨額補貼吊起的感覺,忽高忽低,後勁明顯不足。

成為抖音的敵人前,音樂玩家還有幾個麻煩

玩音樂畢竟是「高雅」的、延遲滿足類的活動,要和抖音站在一起,侵蝕抖音的地盤(或者說搶奪抖音已經打好的江山)還需要解決三個麻煩。

麻煩1:音樂標籤太強

短視頻是強娛樂、「無法延遲滿足」類的內容,雖然抖音也在用洗腦神曲,但抖音的用戶原本就是奔著消遣人生的態度去的。而網易雲音樂、酷我音樂甚至動次在用戶心中或多或少不那麼娛樂化,尤其是動次這類產品,雖然實測該產品在專業性基礎上趣味性也並不差,但「專注於音樂領域、匯聚較為專業的音樂表演」的心理標籤,可能會阻擋那些音樂性、社交粘性不太強的用戶。

解決的方式之一就是標籤模糊化,例如酷狗音樂已經把自己包裝成直播+短視頻+音樂+社交的一條龍式複雜產品,掩蓋掉音樂屬性,獲得更多短視頻流量。

麻煩2:造星屬性不強

除了用戶端的火熱,抖音的造星能力也首屈一指,這是吸引內容端源源不斷產出的主要動力。不過,抖音的造星是網紅式的,人人都有機會,所以人人都願意上。而因為音樂內容的專業性,從音樂出發的短視頻其作者大多數帶有強音樂屬性,領域被限定,造星的效率和廣泛度不那麼高。

不過,在網易雲音樂平臺上,給音樂人「造星」的流水線也已經相當成熟,帶來了源源不斷的短視頻內容輸入,對打抖音有了一定的底氣,值得音樂平臺借鑑。而動次宣稱在初期首先服務內容創作者,重要工作是通過有調性的運營吸引頭部創作者,一上來就強調與抖音泛生活泛娛樂內容區隔的調性,這樣走專業化路線能不能吸引到足夠多的創作者,只有等待市場檢驗。

麻煩3:產品表達偏重不同

抖音短視頻的界面交互上,樂趣部分才是產品表達側重點,而在線音樂平臺一旦側重短視頻,就得花不少功夫做這方面的事,例如要弄出抖音那種酷炫的效果、要把短視頻的互動方式搬到產品上,諸如此類。

在用戶產品口味已定的情況下,這種嘗試很容易失敗,例如,最近大眾點評因為急於做成社交產品,新版本升級就惹來了罵聲一片。

不過,如果像下圖酷狗音樂這樣放得下音樂本身的味道,放得下做音樂產品的逼格,照搬照抄抖音的UI和內容運營方式來對打抖音,也不失為一種解決方法。

只是,武林高手決戰各出奇招才精彩,雖說靠音樂的方式來與抖音爭搶GDT已經成為必然,但在產品的技術實現上直接copy的行為未免太過於直接,也是不尊重和輕視敵人的表現,無論從何角度看都不足夠明智。

相關焦點

  • 抖音不是短視頻
    抖音不是短視頻首先,短視頻並不能概括抖音的全部,短視頻只是抖音App產品內容的表現形態之一。抖音的產品內容是幾乎完美的「文字(包括評論)」+「音樂」+「視頻」的多媒介形態融合,正如我們看動漫/電視劇/電影,也從來都是字幕(以及彈幕)+BGM+視頻。抖音之所以叫抖音,是因為它一開始就是一個玩音樂的App產品,在用戶喜歡的BGM下進行UGC創作。
  • 抖音VS快手,誰是短視頻IPO第一股?
    根據北京字節跳動CEO張楠公布的抖音最新數據:截至2020年8月,包含抖音火山版在內,抖音的日活躍用戶已經超過6億。  但與快手不同,抖音除了專注於國內市場,近些年來還積極開拓國際市場,並成為國際短視頻業務一顆冉冉升起的新星。  2017年11月,字節跳動以10億美元收購北美音樂短視頻社交平臺Musical.ly。
  • 抖音,短視頻APP中的又一個快手!
    引子2011年快手成立,靠著「農村包圍城市」的路線野蠻生長,很快成為中國第一大短視頻APP,註冊用戶超過5億,日活躍用戶6500萬、日均上傳短視頻數百萬條。但是,低俗化一直伴隨著快手的成長,電鑽吃玉米,生吃活蟲等等,雖然快手極力整頓,但是任然難以擺脫低俗陰影。
  • 短視頻行業競品分析:抖音 VS 快手 VS 微視
    此外,三款App短視頻內容展示頁面的基本要素都比較一致,包括作者信息(頭像、ID、定位等),視頻內容、文案、音樂連結、互動(點讚、評論、轉發);與抖音和快手相比,微視新增了精彩集,微視通過智能算法對於精選集進行聚合,確保用戶能夠看到更多符合其興趣的短視頻。短視頻互動:
  • 抖音是抖音,快手是快手,但視頻號是微信的視頻號
    視頻號被看作是騰訊短視頻戰略離成功最近的一次,這讓微信一改往日的克制姿態,一方面試圖在9個月內迅速補齊抖音快手已有的能力,一方面不斷放大微信特色的連接能力。抖音是抖音、快手是快手,儘管在產品底層邏輯上不盡相同,但都是先有產品,而後慢慢培育出的生態。
  • 騰訊音樂娛樂與抖音達成轉授權合作,流媒體與短視頻將如何合作?
    雙方合作後或許意味著,抖音在接下來會進一步擺脫版權束縛,加大在短視頻領域的優勢;而TME則可以借著抖音作為音樂宣發入口,帶來更多的曝光和流量。 事實上,這也不是抖音和TME的第一次合作了,早在多個版本之前,QQ音樂便引入了《抖音排行榜》作為歌曲宣發陣地之一;TME旗下的酷狗音樂、酷我音樂以及QQ音樂也都已經入駐抖音。
  • 陌陌再戰短視頻,目標不是抖音、快手,而是再造出一個「陌陌」
    最近,短視頻平臺抖音日活躍用戶數突破4億的消息引發人們的關注。抖音僅僅只用了3年多時間就達到了絕大多數網際網路公司完全做不到的水平,抖音何時會停止增長?抖音為何能成長的這麼快?不少人對抖音都有此類疑惑。事實上火爆的不只是抖音一個平臺,整個短視頻產業都很火,快手的日活超過3億,好看視頻、微視的月活都超過千萬級別。
  • 抖音、快手爭搶「短視頻第一股」,究竟誰是贏家?
    在短視頻行業中,有兩家公司可以說是共同起步、共同撐起了短視頻一片天,它們便是抖音和快手。我們知道同行之間往往會遇到競爭和摩擦,從以往的投放大量廣告搶流量到現在開始爭搶國內的"短視頻第一股"。就在這個月5號,快手向港交所提交了招股書,據消息稱快手最快將於2021年1月份在香港上市,市場估值估值在3400億人民幣左右。那麼到底快手和抖音誰更能在"短視頻第一股"中拔得頭籌呢?從市場上的數據來看,我們就能分析出來近幾年兩家短視頻到底誰更勝一籌。
  • 短視頻平臺「三岔口」:做抖音、快手還是視頻號?
    文章經授權轉自公眾號:靠譜的阿星(ID:qq1598145405)作者: 靠譜的阿星2018年底寫過一篇《短視頻的十字路口:做抖音還是做快手》,如今短視頻正從移動內容非主流逐漸有成為主流表達的趨勢,人們在短視頻平臺之中停留越來越長的時間
  • 抖音的魔性舞,快手的廣場舞,短視頻為何偏愛魔性舞蹈?
    在短視頻平臺裡,類似的舞蹈挑戰每天都在上演,明星帶隊,全員模仿,逐漸已經演變成短視頻裡司空見慣的套路。 而對於舞蹈領域的探索中,抖音快手早早便走上了沒有硝煙的戰場。抖音開發各類魔性舞,打造花式挑戰;快手全力下沉四五線城市,把廣場舞教學搬到線上。又是什麼樣的魔力,使得短視頻平臺對於魔性舞蹈如此中意呢?
  • 短視頻競品分析報告:抖音 vs 快手
    導語:這幾年隨著4G和5G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短視頻行業也持續火爆。目前短視頻行業的主要用戶&時長已被抖音和快手兩大平臺佔據,平臺也在不斷深入探索更多的業務場景和商業變現模式,如直播帶貨、電商、在線教育等。
  • 短視頻的第二戰場:抖音、快手、B站剪輯軟體PK
    導讀:如同微信公眾號有秀米、135等圖文編輯軟體一樣,抖音、快手、B站上各種炫酷的視頻,也離不開視頻剪輯軟體。抖音的剪映APP、快手的快影APP、B站的必剪APP等視頻剪輯軟體爭相推出,掀起了短視頻領域的第二戰場。三款視頻剪輯軟體,各有什麼特點?剪輯工具暗戰的背後,是怎樣的排兵布陣?
  • 流行音樂一夜爆紅 短視頻功不可沒|抖音|音樂|QQ音樂|網易雲音樂|...
    這十幾年間,我們告別了買專輯的時代,迎來了訂閱制的流媒體音樂,現在短視頻平臺又要給唱歌的音樂人,聽歌的我們帶來新的變化。從中國到全世界,越來越多流行歌曲從抖音火起來打開現在國內主流的音樂平臺的排行榜,你能清楚看到抖音這樣的短視頻平臺對流行音樂的影響。
  • 短視頻時代,抖音與快手名噪一時,誰才是短視頻「老大」
    現在是短視頻大紅的時代,相信大家對於快手和抖音這兩個平臺是十分熟悉的。這兩個軟體在小視頻界名噪一時,甚至有「南抖音北快手」之稱,當然了後面還有一句話,咱們就不提了。那麼這兩個軟體誰可以做短視頻界的老大呢?這兩個平臺其實各有優劣,都不是完全成熟,具體的優勢和缺點咱們暫且不說。只提一點,為什麼那麼多人使用抖音快手?
  • 抖音、快手的音樂版權爭奪戰
    抖音和快手的走紅,一半靠視頻,一半靠音樂。《學貓叫》、《最美的期待》、《少年》、《帶你去旅行》等音樂因抖音、快手走紅,也因為這些音樂,這些平臺才被更多人下載使用、快速成長,無數素人也通過上面的音樂,拍攝自己的創意視頻,逐漸成為紅人。
  • 抖音,不是淘寶的敵人
    一年來,抖音的電商規模在直播帶貨的推動下突飛猛進,36氪報導2020年抖音直播電商的GMV目標高達2000億元,而去年抖音直播電商的GMV僅為100億元左右(招商證券)。抖音仍然在推進自身電商業務的完善,但由於其短視頻平臺的內容屬性,更偏向於內容變現的交易閉環,而非電商產業閉環。
  • 抖音不是淘寶的敵人
    這引發了眾多猜測:抖音是不是要對淘寶「封鏈」?字節跳動是不是會在電商業務上與阿里、京東等平臺電商直面競爭?這也並非單純的臆測,從今年6月份字節調整成立電商一級部門,統籌抖音、今日頭條、西瓜視頻等內容平臺的電商業務運營,就能看出來字節跳動的電商野心。
  • 短視頻電商「變形」:抖音做導購,快手像微商
    臨近春節,抖音和快手這兩大短視頻平臺開始動作不斷。先是抖音放出DAU(會員日均活躍度)突破4億,再是快手被曝出提前完成3億DAU目標。持續增長的數據,顯示短視頻內容平臺依然充滿活力。 2019年的一整年,儘管被淘寶直播稍稍蓋住風頭,抖音和快手在電商板塊的探索也值得玩味。
  • 抖音產品分析報告:如何成為短視頻領域的翹楚
    發展至2020年,「北快手,南抖音」的說法在民間廣為流傳。多數人認為抖音和快手是兩款完全的競爭產品,實際上兩者的用戶場景和發展路徑差別較大。  抖音是社交媒體,啟動於一線城市和短視頻場景,自上而下進行滲透與增長;而快手發源於下沉市場,雖然進入短視頻領域較早,但主要靠直播場景佔據用戶心智,產品定位更加偏重視頻社區。在下沉用戶群體中,常見的快手玩法,是打開直播當廣播聽、當電視看。
  • 抖音短視頻是怎麼一步步火起來的?
    抖音介紹抖音,是一款可以拍短視頻的音樂創意短視頻社交軟體,該軟體於2016年9月上線,是一個專注年輕人的15秒音樂短視頻社區。用戶可以通過這款軟體選擇歌曲,拍攝15秒的音樂短視頻,形成自己的作品。此APP已在Android各大應用商店和APPStore均有上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