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2月17日至3月16日,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了繼抗美援朝戰爭結束之後規模最大的一場衛國戰爭,那就是對越自衛還擊、保衛邊疆作戰。這一場短暫而激烈的邊境局部戰爭,是在我國和越南接壤的雲南和廣西同時進行的。雲南方向是西線戰場,由楊得志任司令員、劉志堅任政委的昆明軍區前指負責,當面之敵是越軍第二軍區所屬部隊及地方民軍;廣西方向是東線戰場,由許世友任司令員、向仲華任政委的廣州軍區前指負責,當面之敵是越軍第一軍區所屬部隊及地方民軍。
3月中旬,自衛還擊作戰勝利結束之後,兩個作戰方向都及時統計匯總了戰爭中的各種數據。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自身減員數據,根據兩個前指的統計,雲南方向減員要遠遠少於廣西方向,約為後者的一半。於是很多人就以此為依據,認為廣西方向打得不如雲南方向,東線之所以傷亡大,是因為許世友的軍事水平有限,指揮能力不行。
這種把東線傷亡大的原因歸咎於許世友個人的觀點對不對?不對!這是典型的只看表面數據,不知背後緣由;只看表面現象,不知實際情況!廣西方向為什麼傷亡大?是因為東線戰場的作戰規模更大!
首先,我們來看兩個作戰方向我軍參戰兵力對比。1979年的對越作戰,是一場典型的熱帶山嶽叢林地常規進攻作戰,作戰任務主要由陸軍野戰軍執行,而野戰軍又以陸軍步兵師為基本作戰單位。
雲南方向:有3個陸軍軍又1個陸軍師參戰,合計10個陸軍師。具體部署是:11軍在金平方向作戰,指揮31師、32師、雲南省軍區獨立師;13軍在河口以西方向的紅河西岸作戰,指揮37師、38師、39師、50軍149師;14軍在河口以東方向的紅河東岸作戰,指揮40師、41師、42師。
廣西方向:有6個陸軍軍又2個陸軍師參戰,合計19個陸軍師。具體部署是:41軍在那坡、靖西方向作戰,指揮121師、122師、123師、54軍160師、50軍150師;42軍在龍州方向作戰,指揮124師、125師、126師、43軍129師;43軍在愛店方向作戰,指揮127師、128師;55軍在憑祥方向作戰,指揮163師、164師、165師、54軍161師;50軍和54軍作為戰役預備隊,所屬各師由廣州軍區前指調配,因此50軍指揮20軍58師執行了重慶地區進攻作戰任務,54軍指揮本軍162師在高平東部戰場機動作戰,50軍148師由軍區前指直接指揮,在板爛方向執行牽制性進攻作戰任務,廣西軍區獨立師則在峒中當面作戰。
綜上所述,廣西方向我軍參戰19個陸軍師,雲南方向參戰10個陸軍師,東線戰場是西線戰場的1.9倍。
其次,我們來看兩個作戰方向越軍參戰兵力對比。
雲南方向:越軍參戰部隊為2個步兵師。即沿紅河兩岸布防的步兵第345師,師長梅榮蘭,政委阮德風;以及從平盧駐地出發,增援345師的步兵第316A師,師長阮海鵬,政委何國瓚。
廣西方向:越軍參戰部隊為6個步兵師。即駐高平地區的步兵第346師,師長黃便山、政委黃越龍;駐諒山地區的步兵第3師,師長阮維商、政委阮克豪;駐亭立地區的338師,師長陶勇;駐先安地區的325B師,師長阮次未、政委阮右親;作戰過程中,步兵第327師和步兵第337師相繼增援諒山方向。
綜上所述,廣西方向越軍參戰6個步兵師,雲南方向參戰2個步兵師,東線戰場是西線戰場的3倍。
由以上情況可知,廣西方向是作戰的主要方向,我軍參戰兵力和越軍參戰兵力都是雲南方向的數倍,作戰任務更加艱巨,戰役戰鬥規模更大,戰況更加激烈,這才是東線傷亡大於西線的根本原因!那些一味指責許世友的人,是連最基本的情況都沒有掌握,連最起碼的史實都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