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fo去哪兒了?曾經遍地都是、風光無限的ofo 小黃車,如今在路上也已鮮見蹤影。
欠千萬人押金的ofo「人間蒸發」,清華大學生起訴ofo,還倒賠了400元申請仲裁費。難怪《工人日報》發表評論員文章質問:契約精神何在?
欠千萬人押金的ofo「人間蒸發」,起碼也該有個說法吧
《工人日報》社評文章
想來,1600多萬用戶只能喃喃自語:押金等不來,起碼也該有個說法吧,這個虧吃得實在不明不白。而欠著上千萬用戶押金的企業「人間蒸發」,折射出一些企業契約精神的缺失、誠信理念的缺失,留給我們沉重的思考。
8月5日《工人日報》發表社評:《欠千萬人押金的企業「人間蒸發」,契約精神何在?》。
據中新社8月3日報導,從ofo官網、公眾號、客戶端到辦公地點、供應商……幾乎所有公開渠道都無法追尋共享單車企業ofo的蹤影,ofo仿佛「人間蒸發」了一般,其身後卻欠下一堆債:截至8月1日,仍有1600多萬用戶等著退押金,按最低金額99元計算,債務已多達16億元;其運營主體東峽大通(北京)管理諮詢有限公司的執行標的總金額約為5.36億元,未履行總金額比例約95%。
該報評論員一針見血地指出:「個別企業隨意變更經營條款或乾脆翻臉不認帳,其損傷的不僅是相關消費者、用戶的經濟利益,更傷害著廣大公眾對於市場經濟基本規則的信心。」
ofo小黃車「墳場」
ofo去哪兒了?是困擾許多押金難退的註冊用戶的一大難題。近日,媒體更是報導一則消息:清華大學生起訴ofo反賠400元。
2017年6月10日,今年21歲的清華大學學生小孫註冊成為ofo共享單車用戶,交了押金99元。小孫去年在「ofo」APP申請押金退款,一直未能到帳。
今年5月,小孫再次登錄「ofo共享單車」APP時,注意到APP的「註冊/登錄」界面以黃色小字的形式提供了《用戶服務協議》格式合同的入口,並用小字提及「爭議解決條款」,無需進行任何勾選或點擊即可登錄。
《協議》標明更新日期為2019年5月31日,其中約定:凡因本協議引起的或與本協議有關的任何爭議,均應提交中國國際經濟貿易仲裁委員會,按照申請仲裁時該會現行有效的仲裁規則進行仲裁。仲裁應在北京進行,仲裁裁決是終局的,對雙方均有約束力。
小孫向法院申請,被確認仲裁協議無效。小黃車運營公司北京拜克洛克科技有限公司辯稱,仲裁條款不存在《仲裁法》規定的無效情形,也不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不應當被認定為無效條款。
7月23日,法院作出裁定,駁回小孫的申請,且申請費400元由小孫負擔。
北京市第四中級人民法院的最終裁定,從相關法律來說,並無問題。不少消費維權專家卻有這方面的擔憂,利用「格式合同」將解決爭議方式限定在申請費用高昂的仲裁,這種現象在電商行業有蔓延趨勢,事實上也是提高了消費者尋求解決爭議的維權成本,屬於程序上公平,而實體上不公平。
ofo創始人戴威
「我的錢還要得回嗎?」
近日如《山東商報》等媒體報導,有消費者嘗試使用共享單車企業ofo官網、公眾號、APP端、線下辦公室等所有公開渠道,都已經無法再聯繫到ofo。當然了,不少消費者更煩惱的是,不知道自己該去哪裡要賠償。
很多人發現,許多城市街邊偶爾出現的一輛小黃車,多是支離破碎的。被當作報廢車輛被清理的ofo小黃車「墳場」,也是輿論持續關注的焦點話題。
企查查數據顯示,ofo運營主體公司東峽大通(北京)管理諮詢有限公司的註冊地址為北京市豐臺區西三環南路14號院1號樓620室。今年6月,東峽大通被北京市豐臺區市場監督管理局列入經營異常名錄,原因是通過登記的住所或者經營場所無法聯繫。《山東商報》報導發現,截至8月3日,東峽大通已被列為失信被執行人40次,被下發限制高消費令247次,終本案件227起,涉及未履行金額超過5.09億元。
多份合同糾紛的執行裁定書中的內容也顯示,「通過法院財產調查系統對被執行人東峽大通(北京)管理諮詢有限公司的銀行存款、車輛、房產等進行調查,未發現可供執行的財產。現申請執行人暫不能向本院提供被執行人的下落及其他可供執行的財產線索。目前該案不具備繼續執行的條件。」
換句話說,目前ofo已顯示「資不抵債」,人也不見,法院要執行都難覓其蹤影。
此前有報導稱,超過1500萬用戶等待ofo退還押金,如果按照每位用戶99元來計算,ofo的債務總額接近15億元。此外,考慮到ofo的供應商也在排隊等待ofo退款,這家公司涉及未履行金額超過了5億元,二者相加,ofo如果正常「退場」,欠款應該在20億元以上。
諱莫如深的盈利模式,如何融得到錢?
戴威(左1)
「燒錢模式」,是近些年來常見的商業現象,特別是電商領域情勢更甚。表面上,市場競爭力在「速度為王」,燒錢不止後,一旦無法盈利,錢燒光了,講故事的程序也結束了。
欠千萬人押金的ofo「人間蒸發」,可說是契約精神的缺失、誠信理念的缺失,根子裡是資本喧囂下的商業模式及業態問題。
ofo小黃車,2015年6月啟動,頂峰時日訂單超3200萬,曾被國外用戶和央視評為「中國的新四大發明」代表。
根據ofo小黃車官網透露的融資信息,不妨羅列一下:
2017年7月6日,ofo宣布完成超過7億美元E輪融資,由阿里巴巴、弘毅投資和中信產業基金聯合領投,滴滴出行和DST持續跟投。
2018年3月13日,ofo小黃車完成E2-1輪融資8.66億美元。本輪融資由阿里巴巴領投,灝峰集團、天合資本、螞蟻金服與君理資本共同跟投;這是共享單車行業由規模化增長轉入精細化運營階段獲得的首次融資,再次創下共享單車行業單筆最高融資紀錄。
此前,於2015年3月17日完成的「天使輪」,僅數百萬元。2016年4月28日pre-A,也只有 900萬元。A輪 2500萬元,是2016年9月2日完成的,同日也完成了B輪,融資金額數千萬美元。同年9月26日又完成了數千萬美元的B+輪,10月10日C輪是1.3億美元。
2017年3月1日,ofo小黃車完成了D輪融資,金額為 4.5億美元。
ofo小黃車5個創始人
8.66億美元的E2-1輪,完成於2018年3月13日,此後官網再也沒有透露新的融資情況,為什麼呢?錢燒光了,無法再維繫下去了。當時,小黃車ofo創始人兼CEO戴威在博鰲亞洲論壇期間回應稱,ofo向用戶收取的押金一分未動。
那問題是,押金都去哪兒呢?入不敷出,日子怎麼活下去,連老太太都明白這個道理。
不少人會問,像小黃車ofo這樣的企業,靠什麼賺錢,靠什麼活下來?此前幾年,深圳剛出現共享單車時,很多人興奮不已,「最後一公裡」的問題解決了!可大多數人搞不明白,他們搞這個靠什麼活下來?有個深圳老太太算了筆帳:下載時咱們不是交了押金嗎?一個人二百塊,十萬人就是兩千萬,一百萬人就是兩個億。兩億元,一年下來利息也不少啊!
可老太太也忘了,押金是要退的。每個共享單車公司一輪輪融資,動輒幾個億,資本也不是「學雷鋒」,是要回報的。當然了,一輪輪的融資,是一種「擊鼓傳花」,風險也在轉嫁,長江後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灘。
「讓世界沒有陌生的角落。」
理想豐滿,現實很骨感。小黃車ofo之殤,留下太多思考。
摩拜創始人、前CEO胡瑋瑋
2014年,ofo小黃車創始人兼CEO、生於1991年的戴威,和4名合伙人薛鼎、張巳丁、於信、楊品傑,共同創辦了ofo小黃車。
曾喊要「跪著活下去」,媒體在報導時發現,還沒來得及整改,2020年1月,ofo創始人戴威退出法定代表人、執行董事和經理,獨留一具ofo的空殼。與之同時,無論是辦公地點所在地,還是客服電話,都已經無法聯繫到ofo,和ofo一起「人間蒸發」。當然了,很多人也發現,這家公司旗下旗下的可執行財產,也「人間蒸發」。
作為共享出行平臺的ofo,如果說這五年來留下了什麼有價值的痕跡,我覺得是全球首款「物聯網智能鎖」。2017年,ofo小黃車與中國電信和華為共同研發的NB-IoT(Narrow Band Internet of Things,窄帶物聯網),並運用在共享單車平臺上。因為,它的出現,改變了以往單車共享的有樁模式;不過,也留下了太多隱患,比如車丟了、車壞了。在迅速擴張市場份額的同時,也推升了運營成本,錢也燒光了。
ofo混到這種悽涼結局,是一種痛,留下冗長債務長條,該由誰來收拾?所有的商業運作,燒錢不可怕,可怕的是缺乏「造血」能力。也許,有人會怪90後戴威,年輕氣盛,假如2018年讓滴滴來接盤,也許是不一樣的場景。
畢竟,戴威眼前有個參照物,那就是美團收購摩拜,女創始人胡瑋瑋因套現出局而名噪一時。
說實在話,浙江大學城市學院新聞系畢業的胡瑋瑋做的那個摩拜單車,不如ofo小黃車好騎。成功套現後,這位1982年出生於浙江東陽的美女創始人,日子肯定比戴威好過吧!
人生如戲。行不去處,須知退一步知法;行得去處,務加讓三分之功。進退有道,也是個創業好境界。
本文內容為一波說原創內容
未經授權嚴禁任何形式的轉載和摘錄發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