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鄭莉娜 餘敏 製圖 王璟
不怕一代窮,就怕代代窮。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阿馬蒂亞·森曾說,教育的缺失是「能力剝奪的貧困」,是比收入貧困更深層的貧困,它會引發「貧困的代際傳遞」。
教育有希望,脫貧就有希望;教育有成果,攻堅就有戰果。教育扶貧作為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治本之策,是發展大計,也是民生大計,更是百年大計。杭州堅持教育扶貧先扶智扶志,輸血造血同步,優質資源開放,對口支援地共享,打造了精準式教育幫扶的「杭州模式」。
樣本1
從「宏志班」到「宏志校」
讓更多貧困生接受更好教育
「時代楷模」陳立群是浙江「宏志班」的創始人。
2001年,陳立群擔任杭州市長河高級中學校長時,就創立了浙江省首個「宏志班」。宏志,寓意為「宏偉的志向」。宏志班不僅學費全免,還有生活補助,招收的都是家庭貧困但學業優良的孩子,其中許多來自農村。首批宏志班學子參加高考,就造就了當年杭州教育界最轟動的新聞之一——全班51人中,45個上了一本線,第一名被清華大學錄取。
董永軍是宏志班的首屆學生,學生時代時家裡一貧如洗。2001年的一天,正在一個竹編廠打工的董永軍突然接到電話讓他回家——那天,陳立群將宏志班的錄取通知書遞到他手裡,從此改變了他的命運。那年寒假,陳立群送董永軍回臨安的家,當時,董永軍的家已坍塌成一片廢墟。陳立群拍拍泣不成聲的孩子,溫言安慰:「這個家沒了,但你在杭州還有一個家。」之後每逢假期,陳立群都會帶他去自己家住幾天,即便他的成長過程中缺失過愛,但在宏志班,他又得到了滿滿的愛。「『人類道德的基點是愛心與責任感』,從走進長河高中開始,我們每天都能在學校教學樓上看到這句話。在宏志班我學會了愛與責任,這也是我成長路上堅定不移的信念。」董永軍說。
陳水珠是首屆宏志班班長。她的養父母是餘杭人,農民,很窮,她說從小到大,自己就一直不知道親生父母在哪。中考陳水珠考上了餘杭高級中學,這是一所省級重點中學。「拿到高中錄取通知書的那一天,我含著淚把錄取通知書扔掉了。那天,回家的路很漫長,路兩邊的野花卻開得很茂盛。我忍不住摘下一捧金色的小野菊,放在鼻子下聞聞,沒有一絲香氣。」
讓陳水珠沒有想到的是,在她下定決心準備打工掙錢時,隔壁一位家有電話的鄰居告訴她,她已被長河高級中學錄取了。「在宏志班,陳立群校長把每個學生都當作自己的孩子,關心我們的身心健康和快樂成長,冬天怕我們挨凍還給我們送羽絨衣,讓每個學生都感覺生活在一個充滿愛的、溫暖的大家庭裡。」陳水珠回憶說。
高考時,陳水珠以理科632分的成績,被華東理工大學錄取,「因為宏志班,我站在了更高的起點進入社會。扶貧扶智,陳校長改變了數以千計的學生和家庭的命運。」
20年來,長河中學共有1277名「宏志生」從宏志班畢業,考入理想的大學。
2016年,陳立群到貴州黔東南臺江縣支教,這與他長久以來的辦學理念和辦學思想一脈相承,與他創辦宏志班的初衷相通。「我始終認為,『寒門』是可以出『貴子』的。『寒門』學子從小就經歷著生活上的磨難和歷練,具有普通家庭孩子所不具備的克服困難的意志力。我作為教師,有幫助這些孩子走向成功的責任和義務。」
今年7月24日,是貴州省高考成績公布的日子。7月23日晚上,陳立群和老師們在辦公室緊張地等待著成績揭曉的一刻。「今年又是一個『大豐收』!高考上線的人更多了,成績也更好了,又創造了『新紀錄』。」臺江民中總務主任莫昌劍說,2020年學校有1047名學生參加高考,一本、二本共上線810人!7月25日,陳立群帶著學生的成績,走村進寨送喜報,苗寨裡絡繹不絕地響起了鞭炮聲。支教四年,臺江的山山水水、大小苗寨,都留下了這位杭州校長的足跡,流傳著他的故事。
「教育,真的能改變命運。出山,走出的是藩籬,擁抱的是世界。我們入山,他們出山,從陳立群校長一個人的戰鬥,到杭州支教教師團一群人的奮鬥;從高中教育上線率的逐年新高,到職業教育就業率的連續攀升,杭州支教教師已成為推動教育變革的中堅力量,而現在臺江本土教師隊伍也漸漸成長起來,臺江教育事業呈現持續穩定的發展態勢。」杭州市教育局援黔幹部、臺江縣副縣長司文朋說,目前,貴州省正在全省推廣臺江縣組團式幫扶模式,杭州教育的智慧正在千裡之外的深山裡點燃小康之光。他介紹,臺江在今年3月已順利實現整縣脫貧摘帽,貧困發生率也從2014年的近40%下降到了0.98%。
從「宏志班」到「宏志校」,陳立群將一路走來的實踐概括提煉成「宏志精神」。他認為,「宏志精神」三個核心詞是理解、主動、勤奮,引導學生樹立高遠志向、高昂志氣、高雅志趣,關注百姓困難、倡導刻苦精神、完善人格、體現教育公平。「說是『宏志』,其實也很簡單,我的初心就是讓更多貧困生接受更好的教育。」
樣本2
一所圖書館 一千個心願
多浪公益從「1」向「N」進發
阿依孜巴·艾則孜是阿克蘇市喀拉塔勒鎮中心小學學生。她有5個兄弟姐妹,爸爸開大巴車,媽媽在家帶孩子,「我的心願是生日能吃上生日蛋糕,因為家裡弟弟妹妹沒有吃過蛋糕,我想讓他們都嘗嘗生日蛋糕的美味。」
7歲的熱汗古麗·馬木家,住在阿依庫勒鎮闊納巴扎村。這個村是阿克蘇市唯一的貧困村,現有建檔立卡貧困戶124戶565人(其中脫貧監測戶11戶47人)、邊緣戶11戶68人,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佔全村總人口的29.56%。「她最喜歡艾莎公主,很想要一條艾莎公主的裙子。」熱汗古麗很害羞,不敢把心願吐露,還是姐姐幫她在心願卡上畫下了裙子的圖案。熱汗古麗拿起心願卡,眼睛裡滿是期待。
一個足球、一輛玩具汽車、一個新書包、一盞檯燈、一雙新鞋……今年6月1日,第四季多浪公益行動子項目之一——「點亮千個微心願」的網上認領平臺上線。每個微心願折合100元,企業和個人可在線上掃碼認領;市援疆指揮部收到愛心款後,會統一為孩子們採購物資,實現心願。一位網名叫「微微冰玉」的網友一口氣點亮了12個微心願,一大批杭州學校加入到了公益隊伍中……最終,10萬元善款很快就籌集完畢,阿克蘇孩子們的1000個微心願能全部實現。
位於阿克蘇市阿依庫勒鎮16大隊的沙依力克小學,2018年3月新改建後,合併了周邊13大隊逸夫小學、17大隊阿克提坎小學、19大隊皇宮小學的四、五、六年級全部學生,共1500餘名學生。「雖然建有圖書室,但裡面只有1000冊書和3個書櫃,嚴重缺少書籍、書架、桌椅等。」校長何佳澤拍的幾張照片展示了圖書室的「窘境」——偌大的房間空空蕩蕩,3個書櫃縮在角落,沒有一套桌椅——嚴格地說,這只能算一個「空殼」。長江實驗小學的師生們認領了這個圖書室。他們通過舉辦「公益畫展、公益音樂會、校友返校日」,將畫展畫作競拍全部所得、公益音樂會門票售賣全部所得、校友返校日校慶紀念品售賣全部所得,都捐贈給了多浪公益,用於建設沙依力克小學圖書室。截至8月5日,第四季「多浪公益行動」已為阿克蘇孩子們點亮1000個微心願、援建1所農村圖書館、募捐衣服600餘套等。
聊到多浪公益行動,原阿克蘇市多浪第一幼兒園園長何霞記憶猶新,因為活動的發起就和幼兒園有關。2017年,阿克蘇市多浪片區還沒有一所公辦幼兒園,杭州援疆隊伍決定在這片荒漠上建一座嶄新的幼兒園。建設中,還同步籌劃了公益行動,「多浪河是阿克蘇市的母親河,那就叫『多浪公益行動』吧。」
2017年,第一季共募集善款超53萬元,同時還有價值22萬多元的冬裝、價值近3萬元的圖書、價值近10萬元的戶外遊樂器械、價值近4萬元的文具用品等,總價值近100萬元。
2018年,第二季募集款物總價值100餘萬元,為400名阿克蘇貧困兒童實現心願,援建阿克蘇市5所農村小學圖書館,幫助阿克蘇市貧困農戶銷售蘋果7000斤以上。
2019年,第三季共募集款物總價值120餘萬元,捐贈1100套校服、1000個書包、1008床棉被等,援建1所電子圖書室,幫助銷售阿克蘇蘋果7000餘斤。
前三季多浪公益行動共募款物價值320餘萬元,受益面覆蓋阿克蘇市10餘所中小學、幼兒園5000餘名學生,編織出了助力脫貧攻堅網,還成了杭州援疆的「金名片」。
四年來,這項由杭州日報、杭州市援疆指揮部和浙江省陽光愛心公益服務中心共同發起的公益活動,已為阿克蘇困難家庭和兒童募集善款和物資總價值400萬元以上。在做好援疆的同時,還為其他行業和地區募集款物總價值超200萬元。
從阿克蘇這個「1」出發,多浪公益行動持續向「N」個地區播撒杭州大愛——位於雲南大理州雲龍縣檢槽鄉最北端的煉登完小,1至5年級學生用的是十年前購置的木桌,其中很多課桌椅已經破損嚴重無法使用。多浪公益行動發起「大山裡的小課桌」活動,發動社會愛心力量募集購置210套課桌椅,幫助大山裡的孩子改善學習條件。貴州黔東南、湖北恩施、西藏那曲……接下來,多浪公益將繼續豐富愛心項目,努力通過紮實的行動,讓杭州大愛更好地助力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
專家點評
用熱情和奉獻落實教育精準扶貧
杭州師範大學錢江學院教授 曹力鐵
脫貧攻堅要做到扶真貧、真扶貧,把錢真正用到刀刃上,激發內生動力,真正拔掉窮根,教育是一個十分重要環節和途徑。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擺脫貧困首要並不是擺脫物質的貧困,而是擺脫意識和思路的貧困。扶貧必扶智,治貧先治愚。貧窮並不可怕,怕的是智力不足、頭腦空空,怕的是知識匱乏、精神委頓。脫貧致富不僅要注意富口袋,更要注意富腦袋。東西部扶貧協作和對口支援要在發展經濟的基礎上,向教育、文化、衛生、科技等領域合作拓展。」對習近平總書記的這一指示精神,杭州市高度重視教育扶貧工作,派出自己的優秀教師和教學骨幹參加支教工作,湧現出了以「時代楷模」陳立群為代表的一支優秀支教隊伍,在實現教育精神扶貧中顯示出了鮮明的「杭州亮色」。他們給貧困地區的孩子送去了「有溫度的教育」,以自己的熱情點燃了貧困地區孩子不斷前行的火炬,他們只希望「能夠儘自己所能,安安靜靜地幫一把處在相對薄弱教育環境中的孩子,別無他求」,以自己的無私奉獻為貧困地區的孩子鋪平了一條通向小康和成功的道路。他們把教育扶貧落實在孩子們的心靈,激發了貧困地區人們脫貧的內生動力,不僅向我們詮釋了什麼是教育精準扶貧,也向人們宣示了脫貧攻堅的偉大與勝利的希望。
編輯 徐秀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