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順利地進行絲網印刷,必須做好印料(油墨)、承印物、印版等的準備工作。如選用油墨的類型是否合適,墨色、粘度及稀釋劑是否恰當;承印物的尺寸、類型、數量,表面是否需要處理;印刷機各部件運轉是否正常,印刷臺表面是平整;印版的尺寸是否準確,精度是否合格等等。今天,中國紙業網編輯帶大家走進包裝印刷油墨調配,詳細介紹一下相關內容。
一、油墨的調配
開印前,應使油墨具有良好的應用和印刷適性,必要時需做適當的調配。
1.調色。配墨前,先應計算每色印數的耗墨量,使調配的墨量適當。尤其對二液反應型油墨,應據其固化速度和印刷速度來計算其調墨量。
要獲得正確的色彩,調墨應在穩定的自然光下進行,同時不可以數色並置觀察,免受錯覺的影響。配置新鮮墨時,深色墨的加入要逐漸接近,切忌一次加入過多,再用大量淺色墨補救。同時應儘量減少混合的色相,色相愈多,灰度愈大。
另外還應注意乾燥前後的色彩變化,如吸墨量大的淺色承印物上,幹後的墨色往往淺淡;發泡油墨的溼態、幹態及發包泡態三相的色差較大;陶瓷印墨燒制後色相殊變;白色油墨經高溫會變黃等。諸如此類的變色規律,需要印刷者在實踐中,積累經驗和樣品,做出各自的色標。
絲印油墨(印料)的色彩調配是絲印生產過程中不可忽視的一個環節。調配的基本原理離不開色光的加色法和色料的減色法等基本原理。
色料三原色中以任意兩色等量混合,便能產生光的三原色的某一色相。這三種色相從顏色的角度講,稱為間色(或叫第二次色),如黃、青二色混合形成的綠色,即為間色。間色與間色混合產生的色相稱為複色(或稱為第三次色)。三原色油墨混合成的間色、複色如圖3——60所示。
2.油墨調色方法。所謂配色就是將兩種以上的顏色,或是除主調色色彩之外再使用少量的色彩鄰接,形成色彩的組合。彩色油墨使用前調配時,首先將色樣上需要配製的顏色單獨露出,正確的分辨出原稿(或原樣)色彩是原色、間色,還是複色。如果是間色、複色,需要分辨出主色與輔色的比例。其次一定要根據原稿指示的色調,小樣調試,待與原稿相比,顏色色差較小或相等時,方可大批調配,且時間要短,調量要適當。調的過少,造成停工,油墨色相不一,影響生產正常進行;過多會造成不必要的浪費。調墨通常在光線穩定或光線不直接照射的地方進行。
絲印油墨調色時要注意三點:a.配墨時應儘量少加不同色的油墨,色墨種類越少,混合效果越好。b.採用「由淺入深」原則,無論配製淺色或鮮豔的彩色油墨,當色相接近樣板時,要小心謹慎。不同廠家生產的油墨,最好不要混合調用,儘量採用同一廠家不同顏色的油墨進行調色,否則會產生色調不勻的現象,嚴重時會出現凝聚而使油墨報廢。c.有些絲印油墨是通過烘乾來乾燥的,淺色烘乾後比未乾燥的更淺,深色烘乾後偏深。另外,油墨的色調在印刷時乾燥前和乾燥後有否差別,是容易忽視的問題。一般來說,通過自然乾燥的(溶劑揮髮型油墨),承印物是塑料、金屬、紙張、玻璃等,色彩不會發生變化;但若是陶瓷用的色料,由於在灼燒氧化後才顯色,只能憑經驗來調色。而對於通過熱固、光固來乾燥的絲印油墨,顏色在深淺上有變化,上面已提到過。調墨量大時,可以使用調墨機,可在短時間內完成調色。
原油墨色以不同的比例混合,可以配出很多顏色的油墨,如表3——15所例舉。
表3——15 油墨顏色配方舉例
原色 合成比例 顯色 品紅 黃 青 0 50 50 0∶1∶1 綠 50 0 50 1∶0∶1 藍紫 50 50 50 1∶1∶1 黑 25 75 0 1∶3∶0 深黃 0 25 75 0∶1∶3 深綠 75 25 0 3∶1∶0 橙紅 0 80 20 0∶4∶1 蘋果綠 100 25 25 4∶1∶1 紅棕 25 25 100 1∶1∶4 墨綠
淺色油墨的調配一般以白墨為主,調以適當的彩色油墨。如淡藍色,以白墨為主,略加藍色(青色);淡紅色,以白墨為主,略加大紅;灰色,以白墨為主,略加黑色;銀灰色,以白墨為主,略加銀粉漿,再加微量的黑墨。配製淺色絲印油墨(印料),要儘量少加白墨,因為白墨活性大,易使其它顏色發生變色現象。
絲印工作者要調好墨,必須做到:a.了解油墨的各種規格和性能;使所配的油墨適合生產需要。b.掌握色彩學基本知識,在調墨中運用自如。c.對印刷的色彩及工藝技術進行分析,找出多套色的色序,以免色序不對,兩色混溶,顏色發生變化。d.調墨時還要注意油墨顏色的亮度,要求亮度大的儘量以原色來調配,否則易使調出的墨「發灰」,降低了原有的色亮度。 3.油墨印刷適性的調整。通常出廠的絲印油墨,其粘度稍大,使用者應根據印刷圖像的特點、絲網目數、印速、車間溫度、承印物的表面張力及吸墨性能,用適當的溶劑、稀釋劑、表面活性劑及減粘劑等,對油墨的粘度、表面張力、流動性及乾燥速度等進行綜合調整。如絲印細線和網點時,應使油墨流動性稍小,乾燥速度可稍慢;粗網印刷時,粘度應稍大,乾燥速度可稍快;高速印刷時,流動性稍大,乾燥速度可稍快;車間溫度高時,乾燥應稍慢,粘度稍大;承印物表面張力小時,油墨的表面張力亦應小些;承印面吸墨性強時,油墨的流動性及表面張力均可大些,乾燥速度可慢些。適性的調節技術,也有賴於實踐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