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舊勢力」競相搶灘科創板。
卡門內參
整理 | 吳曉宇
「卡門內參」是未來汽車日報的周更欄目,為您梳理出行領域本周值得關注的商業新聞。以下是本周(8月31日-9月5日)值得關注的公司和商業新聞:
經歷過共享單車、網約車的貼身肉搏戰之後,美團CEO王興進一步將觸角延伸至移動出行領域,面對不容錯過的智能電動車革命,在諸多新造車玩家中,王興選擇重金押注理想汽車,進一步擴大美團的出行版圖。
王興始終把將美團打造為「在線服務領域的亞馬遜」當做目標,對於他而言,出行領域是又一個有望達到萬億美金規模的新商業版圖,也將有機會成為美團的「第二曲線」。
延伸閱讀:8億美金重倉理想,千億富豪王興的出行夢有多大?
9月1日下午,上交所信息披露顯示,已經受理吉利汽車控股有限公司科創板上市申請。而在兩個半月前的6月17日,吉利汽車官方首次正式披露要回歸A股,並瞄準科創板,有望成為「科創板整車上市第一股」。盯上科創板的不只是吉利。今年8月,威馬年內登陸科創板的消息不脛而走,隨後有消息人士確認,威馬汽車預計9月底開始申報科創板,力爭2021年1月至2月登陸科創板。
相比造車新勢力威馬汽車,「自主一哥」吉利汽車的動作顯然更快,或搶先一步吃下科創板的紅利。而在角逐科創板IPO的背後,傳統車企與造車新勢力各有各的焦慮與野心。
延伸閱讀:「新舊勢力」搶灘科創板,吉利或先於威馬拿下整車第一股?
8月31日,長安汽車在2020年半年度報告中披露,報告期內,收購長安蔚來新能源汽車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長安蔚來」),將該公司納入合併報表範圍,蔚來在長安蔚來的股權被進一步稀釋。廣汽蔚來那邊則上演了一出「決裂」大戲。8月16日,廣汽蔚來CEO廖兵強調,廣汽蔚來不是廣汽或蔚來的分支,而是一個有自己的品牌理念和研發團隊的獨立品牌。
廣汽蔚來主動劃清界線,長安蔚來或改頭換面,蔚來與傳統車企的三段「聯姻」中,除了江淮蔚來工廠的合作一如既往,剩下兩段合作中,蔚來的角色都變得撲朔迷離。這是在計劃之中,還是意料之外?
延伸閱讀:蔚來汽車的三段「婚姻」
據彭博社援引知情人士稱,當地時間9月3日晚,特斯拉CEO埃隆·馬斯克(Elon Musk)在對德國進行了為期3天的訪問考察。馬斯克德國之旅的最後一站,竟然是和他在歐洲的「死對頭」、大眾集團CEO赫伯特·迪斯(Herbert Diess)見面。
特斯拉像一把尖刀,直直地插進了大眾的「心臟」。作為上個世紀誕生於德國的老牌汽車霸主,大眾眼見著年輕的對手打到了家門口,自己的彈藥卻還未充足。
延伸閱讀:馬斯克迪斯「仇人相見」,特斯拉挺進大眾「心臟」
如今的比亞迪失去了全球新能源市場銷冠的光環。第三方機構EV Sales數據顯示:今年前7個月全球新能源汽車品牌榜上,比亞迪以71486輛的累計銷量,落到榜單的第四位。前有特斯拉、大眾、寶馬強勢壓制,後有上汽集團緊隨其後。雖然銷量暗藏危機,但其股價卻春風得意。比亞迪上半年淨利潤達16.62億元,同比增長14.29%,多家證券機構看到了其增長的潛力,紛紛上調了對比亞迪股份的評級和目標價。
深耕電動汽車領域多年的比亞迪,曾經擁有其它車企不可比擬的先發優勢。但在新的時期、新的汽車業大環境下,也到了必須轉變的時候。
延伸閱讀:「分裂」的比亞迪:股價春風得意,銷量暗藏危機
9月1日,滴滴宣布,旗下計程車業務升級為「快的新出租」。與此同時,快的新出租將投入1億元專項補貼,為乘客發放計程車打車券,幫助司機提升單量和收入。快的新出租業務將保持獨立運營,通過滴滴App向用戶提供服務,未來還將開放小程序等入口。
在對計程車業務升級之前,滴滴已進行多次裂變升級,推出新品牌。截至目前,其在專車、單車、電單車、拼車、低價網約車領域,分別布局了禮橙專車、青桔單車、街兔電單車、青菜拼車和花小豬。多品牌戰略下,滴滴「每天服務1億單」出行野心能實現嗎?
延伸閱讀:時隔5年「快的」重啟,砸1億補貼的滴滴在打什麼算盤?
8月25日,上汽集團旗下氫燃料電池子公司捷氫科技官宣,或將在2022年登陸科創板。而在15天前,頂著「氫能第一股」的光環,北京億華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市,交易日首日開盤價高達260元/股,市值一度飆升至142億元。
國際方面,氫燃料電池企業也風頭正盛。今年6月,氫燃料電池企業尼古拉順利登陸納斯達克。上市僅5天後,成立僅6年的尼古拉市值便超越「百年老店」福特漲至340億美元,並斬獲14000輛卡車訂單,潛在銷售額超過100億美元,並被投資者押注為「下一個特斯拉」。氫能源有哪些長處和短板?它能如業界所望成為「能源終結者」嗎?
延伸閱讀:一邊被馬斯克強懟,一邊受巨頭追捧:它會是完美的「能源終結者」嗎?
今年7月,本應藉助市場紅利趁勢而起的特斯拉卻遭遇了銷量滑鐵盧,JATO數據顯示:7月特斯拉在歐洲新車註冊量僅有1050輛,同比大跌76%。德國電動車銷量同比大增182%,但特斯拉Model 3註冊量同比下滑67%至203輛。在法國,特斯拉Model 3的註冊量更是只有119輛,在乘用車銷量排名第62位。
據中國乘用車協會統計,今年6月特斯拉交付了14954輛Model 3,佔電動車總銷量的23%。在中國順風順水的特斯拉為何在歐洲遭受冷遇?
延伸閱讀:7月銷量大跌76%,特斯拉為什麼在歐洲備受冷遇?
近日,德國《商業日報》(Handelsblatt)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在疫情期間,奔馳每銷售一輛車就會虧損600歐元(約合人民幣4885元);寶馬更甚,每銷售一輛車便虧損1100歐元(約合人民幣8956元)。就連汽車巨頭大眾也難逃厄運,其銷售額同比下滑28%,幾乎每賣一輛車就要虧損415歐元(約合人民幣3379元)。
疫情「黑天鵝」令汽車生意變成「賠錢買賣」,多數車企入不敷出,有些邊緣品牌甚至難以為繼。賣車盈利的希望日漸衰微,節衣縮食能轉危為機嗎?
延伸閱讀:奔馳賣一輛車虧4885元,寶馬更甚:車市危機遠比想像的更嚴重?
特斯拉橫空出世,加速汽車業由機械競爭時代向智能電動競爭時代轉變。如今,汽車供應鏈、價值鏈正在經歷重構,未來將成為智能出行生態的重要一環。擁有近百年造車歷史的汽車巨頭大眾,正在提前布局即將到來的出行世界。
官方信息顯示,未來5年,大眾將投資600億歐元(約合人民幣4906.26億元)用於電氣化、智能化轉型;到2029年,預計推出75款純電動車型,相當於每6個星期就有一款全新電動汽車推出。製造電動汽車,只是未來出行方式變革的基礎。大眾集團執行副總裁蘇偉銘接受未來汽車日報(ID:auto-time)採訪時堅信,隨著電動汽車數量攀升,未來一定是生態圈的競爭。
延伸閱讀:遭遇「絕對災難」也未泯滅熱情,大眾狂砸4900億死磕軟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