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日,以「人民的城市——融合生長·合作共享」為主題的第六屆中國智慧城市博覽會(以下簡稱「智博會」)在北京展覽館拉開帷幕。中國電子系統技術有限公司(簡稱「中國系統」)副總裁郭煒在「人民的城市」主題對話環節,就現代數字城市的發展理念與實踐進行了闡述。
據了解,中國系統在2020年已經在80餘座城市實現業務落地,以「雲+數+數位化諮詢+解決方案」的整體服務,為現代數字城市建設提供「中國方案」,助力城市高質量發展。為此,中國改革報、改革網記者採訪了中國電子系統技術有限公司副總裁郭煒。
▲ 第六屆中國智慧城市博覽會上中國電子系統技術有限公司展臺。
(中國改革報、改革網記者 袁琳 攝)
01
記者:您是如何解讀「人民的城市」的?
郭煒:人民的城市就是以人民為中心的城市,其體現為「看得見的」和「看不見的」兩個層面:「看得見的」是指依靠信息和數據不斷優化城市的運行,實現城市服務的信息化、數位化、智能化;「看不見的」則是指城市建設要讓生活在這裡的人感受到公平、安寧和健康,獲得更高的滿足感和滿意度。信息和數據恰恰可以把「服務」和「滿意」這兩個詞更好地連接起來,讓「看不見的」變得可感知、可衡量。
為更好助力城市治理現代化,中國系統提出構建「一個城市運營指揮中心、一個城市門戶App、一網統管、一網通辦、一網共治、一體協同」的「六個一」創新運營模式。通過數據能力底座,搭建起統一的數據採集、數據存儲、數據治理、數據資產、數據服務的體系架構,讓數據成為城市常態化運營與突發事件應急指揮的決策引擎,讓城市運行管理更加精準高效;還可以進一步為應急、交通、社區、醫療、環保等領域的數位化轉型提供支持,服務於城市中的實體企業,從而提升人民生活方方面面的滿意度。
建設「人民的城市」,人民是重要參與力量。中國系統在輸出社會治理解決方案時,一方面通過社會治理一體化平臺,打通市—區(縣)—街道(鄉鎮)—村(社區)—基層網格等行政層次,實現多級聯動處置與智能調度;另一方面,提倡建立多元共治的管理體系,整合黨員、志願者、社會團體、熱心群眾等力量,發揮黨建引領的先鋒作用,提升社會群體的參與性,也實現了有效的監督評價。
02
記者:這次新冠肺炎疫情讓我們真正感覺到了數位化在城市治理當中的力量,城市治理要真正實現數位化轉型,關鍵點在哪裡?重點應該在哪些方面發力?
郭煒:數字城市已經有很大的進展。例如,幾年前,要給一個新生兒辦理準生證,需要單位、街道等部門蓋十幾個章。但現在,只需要一個章,辦理好後還可以預約快遞送到家。這就是一個變化,也體現了管理型政府向服務型政府轉型的過程。
在數字城市推進過程中,民生的感知已經在很多方面體現,但是確實存在獲得感不足的情況。在技術設計過程中,側重以管治為主,但以服務為主的體現不足。在管治過程中更多的是考慮到政府側,對民眾的參與側考慮較少。
但近一段時間也看到了不斷的變化,比如天津市紅橋區提出的「市民吹哨、幹部報到」,還有很多在基層社區治理上的改革,這些都讓市民有效地參與到城市管理治理過程中,提升他們對智慧城市的體驗感。
在數字交通領域,數位化轉型還是有很直接的驅動。例如,中國系統在武漢通過大量的人流數據、出行數據以及歷史數據等來改變出行的班次排班等,降低了大家等待的時間,這些都是數字城市的體現。
下一步,我們將更加關注如何有效、高效、安全地利用數據來賦能城市,解決行業中的數位化痛點,更好地促進業務流程轉型。
03
記者:電子云是如何助力智慧城市建設的?
郭煒:「雲」的到來不是一個技術上的變革,而是整個資源的重構與模式上的變遷。「雲」從技術上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平臺,讓資源統籌、數據匯聚成為可能。同時,在模式上也將原來的單一業務系統變成了SaaS化的服務支撐,這非常符合現代城市的服務支撐體系和建設理念。所以,我認為「雲」成為整個城市的基礎設施已經成為大勢所趨。
中國電子云也是在這樣一個背景下明確提出來,希望為城市提供安全、可靠、便捷、高效的基礎設施環境,為上層的多樣化業務服務提供非常穩固的基礎。中國電子云於今年9月9日正式發布。在這之前已經做了很多鋪墊工作,比如,四川遂寧等地的電子云已先後上線。
目前,整個電子云運行的情況良好,一些企業也已開始入駐。我們和263企業郵箱合作對外提供的協同辦公系統等產品和體系搭建的進展也很順利。同時,我們還非常注重整個安全可控體系、自主可控體系的「雲」,能夠兼容現有技術流和技術方式。
04
記者:您認為當前智慧城市建設痛點在哪裡?後期如何解決?
郭煒:智慧城市實際是一個變遷的概念,早期電子政務時代更多是解決從紙面到數位化、從實體到數位化的過程。智慧城市早期提出的時候,主要是圍繞垂直行業智慧服務,比如智慧環保、智慧旅遊。
但是數字城市重新提出後,希望用數字來解決原來垂直行業在智慧化過程中形成的壁壘,這是現代數字城市中非常重要的核心理念,也是非常重要的核心痛點。
總的來說,智慧城市的發展有幾個維度是需要解決的。
一是在技術層面,如何更好地將新一代技術,特別是AI、大數據、人工智慧等,與現有技術和業務有效結合。
二是在業務層面,我國電子政務垂直性內容過多導致協同性存在障礙。實現「橫向到邊、縱向到底」,一方面需要組織機構的整體設計與靈活調度,另一方面也需要在技術層面探索如何更高效地解決跨部門、跨行業、跨系統之間的信息溝通。
三是在模式層面,在現代數字城市建設過程中,大家經常會提到原來項目建設的模式,建成即落後。技術發展非常快,從建設啟動、需求論證到真正招標,再到建設通常有6個月~8個月以上的周期,這段時間變化是不可控的,所以可能導致項目建成後落後於實際情況。
因此,我們提出構建現代數字城市的「一庫雙鏈」數字引擎,一方面助力城市搭建基礎數字金庫,形成數據採、存、治、通、用的數據形態鏈;另一方面在綜合治理、民生服務、公共安全、應急管理、生態環保、產業經濟等領域搭建數據治理應用落地的數據價值鏈,以基礎平臺疊加應用場景,讓數據來驅動智慧城市的發展。
我們一直強調,中國電子和中國系統提出的現代數字城市,希望通過綜合服務的方式來為政府提供支撐。安全為先、需求牽引、數據賦能和迭代發展,是我們的理念。
(中國改革報、改革網記者 袁琳 實習記者 呂書雅)
責編/製作:張海鶯 審核:李韶輝 政審:王子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