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司機聊汽車知識#
名詞解釋:
Ecology·生態Conservation·節能Optimization·優化三個單詞的首字母加在一起就是所謂的「ECO」了,對於汽車而言的概念為節油減排模式。關於這一運行模式存在諸多誤解,其中比較多的是「產生積碳」;實際積碳全時都在出現,不論使用什麼運行模式都不例外,只是區分冷車和熱車才會有些差異。
下面就從積碳和節油模式與駕駛感受兩個角度分析節油模式的意義,一般不建議司機使用。
01ECO&積碳
積碳是燃油不充分燃燒的產物,由膠質和游離碳顆粒為核心物質組成。想要沒有積碳就得讓燃油充分的燃燒,然而內燃機並不能做到,即使在熱車狀態下的正常行駛模式中也是不例外的!
汽車尾氣檢測環節是否會測試【HC·碳氫化合物】?答案是肯定的,汽油的主要成分就是這種物質;那麼在熱車狀態下以雙怠速法測試尾氣數據,高轉速區間不也是有這種物質嘛。這就說明了燃油是無法充分燃燒的,原因在於每次做功衝程的時間非常之短,從幾毫秒到幾十毫秒的時間不可能做到絕對充分燃燒,所以積碳始終是在出現的,ECO會增加積碳嗎?
「冷啟動熱車」的過程是產生積碳的主要階段,熱車基本是無需顧慮的;因為冷啟動時的低溫機體與防凍冷卻液會吸收大量的熱能,正常運行的發動機動力(熱能)會被過量吸收,結果造成車輛無法正常怠速與駕駛。於是ECU就會主動提高怠速轉速以保證怠速穩定,說白了就是以多燃燒燃油產生更多的熱能,補償被損耗的熱能為維持怠速。
這一階段中的噴油量會被「加濃」,也就是噴油量大於14.7:1的空氣燃料比;汽油會更加不充分的燃燒,更多的積碳也就出現了。怠速時的相對低轉速面對過量形成的積碳,以其進排氣壓力還無法有效排出;不過正常駕駛階段中的排氣壓力已經可以有效驅離積碳——冷啟動後只要正常駕駛,積碳也是會很少的,熱車還用擔心什麼呢?
「熱車狀態」的燃燒充分性要比熱機階段中的標準高得多,理論上轉速越低燃燒的程度應當會更加充分一些;因為每次做功的時間是要長一些的,所以中低速駕駛的積碳並不多。而且因產出的積碳比較少,即使以怠速的排氣壓力也能夠清理掉積碳,這就是長時間堵車的車輛積碳也不會很嚴重的原因。
而高轉速駕駛即使燃燒的充分性略差,但進排氣壓力足夠大,積碳也能夠有效的排出;所以不論是用ECO模式還是SPORT運動模式駕駛,只要是熱車時都不用擔心,熱機過程正常駕駛也沒有問題,那麼為什麼還是不建議使用ECO呢?
02ECO模式的節油原理
先思考一個問題:使用ECO模式駕駛汽車,加速是不是很慢,行駛過程是不是比較安靜,但容易被其他車輛催促?
這就是真實駕駛感受了!節油模式其實就是「轉速限制模式」,同時也限制了動力。因為迅捷的加速需要的是大馬力,馬力=轉速×扭矩÷9549×1.36;對於自然吸氣發動機而言,轉速越低扭矩越小,限制轉速則馬力會非常小;渦輪增壓發動機雖然能在中低轉速區間輸出最大扭矩,但轉速與扭矩是相乘的關係,無法實現高轉速何談大馬力?
【轉速】的概念指內燃機曲軸每分鐘轉動的次數,汽車與摩託裝備的均為是「四衝程發動機」;這種機器的特點是曲軸轉動兩次做功一次,比如發動機以2500轉運行,每分鐘做功的次數就是1250次。
做功就是燃燒燃油轉化熱能的概念,轉速低則噴油頻率低,油耗當然也會更低一些;所以ECO模式通過限制轉速的方式是可以實現節油的,不論油門加多大,每個前進擋都會在平均≤2500rpm的極限時升檔,這就是所謂的轉速限制。不過有些車輛是智能模式切換,節奏油門踏板踩得快就會取消節油模式而進入運動模式,但手動開關ECO的車輛就沒有這個功能了。
重點:駕駛感受與節油的方式。
ECO模式確實能夠節油,但是龜速的加速總是會影響其他車輛的有效通勤,甚至可以說會影響整個交通的效率而造成擁堵。所以這種模式還是不用為好,宏觀的分析只會增加石油消耗與排放,這項配置無非是車企用於討好消費者,或者在暢通道路中才適合使用的模式,比如高速公路巡航。
理想的駕駛模式應當正常標準(非運動模式),發動機的轉速可以輕鬆拉升到四五千轉,這樣的加速才能是快捷有效且不影響其他人的標準,而且是油耗不見得會更高。
「轉速差+時間差」的綜合計算會得出正常高轉速加速更節油的答案,比如ECO龜速加速到設定車速需要10秒,平均轉速超2000轉;使用普通模式高轉速加速到設定標準只需要5秒,加速過程中即使轉速超3500轉,而隨後的巡航轉速可以低至1500轉。
每分鐘2500轉則每秒41.66轉-10秒416.6轉每分鐘3500轉則每秒58.33轉-5秒291.65轉每分鐘1500轉則每秒25.00轉-5秒125.00轉ECO加速共計416.6轉,高低轉速加速模式共計416.65轉,水平是不是在伯仲之間?如果巡航車速偏低則轉速更低,實際耗油量反而會更小。所以節油模式可以省油但是駕駛感受很糟糕,正常模式駕駛同樣可以節後且體驗更好,為什麼還要用ECO呢?
編輯:天和Auto-汽車科學島
天和MCN授權發布
歡迎轉發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