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微信點讚,你累不累?(視窗)
製圖:郭 祥 數據來源:人民網官方微博、人民網官方微信、人民網強國論壇
打開微信,點讚比比皆是。給朋友圈曬圖點讚、給個人動態點讚、給轉發的公號文章點讚……在爭先恐後的點讚中,哪些點讚是真心的?哪些點讚是被動的?給人點讚,或不點讚,你的標準是什麼?點讚會不會影響正常的人際交往?在「點」與「不點」之間,你有沒有產生過幾絲糾結?點讚現象的背後,折射出怎樣的社會心態?
你在為誰點讚?
朋友圈、微信運動、公號爆款文章是點讚「高發區」。除了家人、好友,同事、領導的個人動態更容易被點讚。不少人也經常被動「點讚」或遇到「索贊」
「加入微信運動後,與朋友們一起點讚互動,很有意思,我的目標是擠進排行榜前20名,最終佔領封面。」27歲的王曉易是北京中關村某科技公司員工,最近正在減肥,每天慢跑5公裡是「規定動作」。他說,跑步的動力主要來自微信運動中的好友點讚。
「以前只是一個人孤獨地跑,挺無聊,參與微信運動後,別人點讚給了我鼓勵,我給他人點讚時看到了差距。」王曉易說。
除了微信運動,微信朋友圈、公號更是點讚「高發區」。特別是朋友圈裡的曬圖和留言等個人動態新鮮感強、信息量大,很多人總是邊刷邊贊。家人、好友、同事都是點讚的對象,其中,領導的個人動態更容易被點讚。
據報導,某地一位領導幹部是微信達人,常在朋友圈裡發布一些信息,後來卻主動停發,原因是「發一張自寫書法的照片,被表揚得自己臉紅;曬一次跑步健身的成績,收穫點讚無數。實在受不起那麼多跟帖頌揚和點讚,還是選擇沉默吧。」
清博、新榜等第三方微信公號評估機構估算,公號文章閱讀數與點讚數比例大概在3‰—5‰之間,爆款文章的點讚數比較多。公號受贊的原因,主要有粉絲追捧、話題認同等。
擁有幾十萬粉絲的某軍事類公號主編周少良說:「公號所配圖片質量的高低,直接影響點讚的數量。對個人來說也是如此。」他發現多用創意漫畫、流行表情包,能吸引更多的點讚數。
「與大多數人集中點讚朋友圈裡的曬圖不同,我最願意點讚的是好友朋友圈的封面。」武漢某高校教師應祥羽說,封面具有穩定性,代表了用戶一段時間內某種審美價值或情緒取向,有窺斑見豹的作用,「你點讚後能帶給對方更多的精神愉悅。」
點讚也有「另類」。上海浦東某銀行員工黃嘉欣說:「我愛給微信官方在朋友圈投放的廣告點讚,無論是汽車、豪華遊輪等高端消費品,還是洗衣液、牙膏等日化用品,或電影票、新書推薦等娛樂服務,我經常會在這些廣告下點個讚、留個言。」
黃嘉欣說,微信廣告是基於大數據個性化投放的,因人而異,點讚後你能知道好友中有誰跟你有同樣的消費傾向,大家一起點讚,能引發共鳴。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發自內心的主動讚許之外,微信用戶也經常不得不被動「點讚」,比如為配合單位工作,給集體活動點讚;礙於情面,給朋友孩子的比賽拉票、點讚……其中,被所謂的「好友」求贊最常見。
南京某事業單位員工宋玲說:「有一次,我在會議場合添加了一名微信『好友』,散會後再沒聯繫過。沒想到,上個月他突然要我給他轉發的一條促銷信息點讚,說是集贊滿額後商家送洗衣粉,我答應了;最近他又要我給某健身房的推廣文章點讚,說集滿100個贊可半價優惠,那次點讚之後,我就把他拉黑了。說實話,我真怕他過兩天又來找我要贊。」
宋玲認為,這種「索贊」不可取。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應秉承權利與義務對等的原則,「索贊」是一種變相的義務灌輸,要適可而止。
點讚為了什麼?
對於點讚,在意的人會很看重,不在意的人就無所謂,「如果處理不當,也會帶來社交麻煩」。有些人下班後仍不斷刷朋友圈給同事點讚,休息時間被切割,甚至產生還在單位上班的錯覺
據微信官方統計,目前,微信月活躍用戶數有8億多,點讚成了社交網絡上內涵和外延最豐富的行為。一條信息被點讚,往往能收穫雙重效果:對點讚者來說,點讚表達了自己的認同感;對被贊者來說,這是獲得滿足感的主要方式。
上海某外企職員章棟是一名「點讚達人」,一有時間就刷朋友圈,無論看到什麼內容,他都會順手一點,就像完成某項任務一樣。章棟說:「我把微信好友分成三類:家人、好友和同事。對於不同的人群,點讚動機不一樣。」
——點讚家人,不帶任何功利目的,表達對家人的持續關注。在移動網際網路碎片化傳播時代,這是黏合親情的有效方式。「我媽媽愛唱歌,經常在朋友圈發她自己錄唱的歌曲。我會第一時間送上贊,表達我對母親的愛。」章棟說。
——點讚好友,一般是為了維護人際資源,表示情趣相投,或「加油鼓勁」「給予安慰」等。「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圈子,同一個圈裡的人在人生觀、價值觀或審美品位上一般比較接近,你點讚別人,其實也是在肯定自己的生活。」
——點讚同事,一般是出於禮貌性回復,表示「我知道了」「我已關注」等。「比如,有同事曬出婚紗照,即便當時你心情不佳,但如果看到其他同事都在點讚,你可能會隨大流地留個痕跡。」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點讚達人」變成「點讚狂人」「點讚專業戶」,為了點讚而點讚,他們連別人轉發網文的連結或圖片的縮略圖都沒點開,就立馬送上一個心形的贊,點讚成了「順水人情」「討巧手段」,變得盲目化、隨意化甚至功利化。
對此,中國人民大學心理系副教授劉聰慧認為,「任性」點讚,目的常常是為了套近乎、拉關係,但如果點讚太過頻繁隨意,輕則讓人側目,重則會帶來人際關係的芥蒂。
點讚容易獲得滿足感,有時卻也難免尷尬。最近,南昌某國企員工朱正旭就遭遇了煩心事:他被自己所在的品牌部經理批評了一頓,原因是他給銷售部經理的朋友圈點讚了,而這兩位經理私下裡一直較著勁兒。
「我來公司不久,分不清利害關係,但也覺得這種事被小題大做了。在朋友圈點讚,現在公司好多人都變得謹慎,生怕踩了雷。看來我也得學著點了。」朱正旭說。
朱正旭認為,無時無處不在的微信點讚,讓人覺得時空錯亂,模糊了生活與工作、家裡與單位的界限。「身邊很多人下班後一整晚都在刷朋友圈,這裡點個讚,那邊留個言,本該用來休息的時間被切割得七零八碎,也沒心思多陪陪家人。有人不斷給同事點讚,甚至會產生一種自己還在辦公室上班的錯覺。」
不少受訪者表示,對「好友」發的新鮮狀態,自己常會在「贊」與「不贊」之間糾結、猶豫,浪費時間與精力,但事後再跟對方聊起此事,卻發現別人對你點讚的「存在」或「缺席」很多時候渾然不覺。
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教授杜駿飛認為,對於點讚,在意的人會很看重,不在意的人就無所謂,「點讚如果處理不慎、不當,也會帶來社交麻煩。希望微信能多設計一些點評按鈕,方便用戶使用,豐富情感表達方式。」
不點讚行不行?
「真正可靠的社交關係,不是一個點讚就能維繫的,也不是沒給點讚就能拆散的」。微信已經成為一種新的生活方式,但點讚不應該成為人際交往的負擔甚至「情感綁架」
「我現在基本上不點讚,感覺患了『點讚恐懼症』。有一次,我微信的『發現』按鈕上出現了100多個未讀消息提醒,嚇我一大跳,實在是被頻繁跳出的點讚通知弄怕了。」北京海澱某中學教師朱淑群說,點讚能表達個人情感,加強聯繫,但過度點讚、無節制地點讚,會讓人耗神費力、心思不定。
被點讚太多受不了,太少又覺得不舒服。在深圳某外貿公司工作的王芳婷說:「我發的朋友圈很少被點讚,即便是我精心挑選的名言警句,或者精心修飾的生活照,好友都不點讚。難不成他們真不把我當朋友?」王芳婷很鬱悶。
杜駿飛認為,別人給你點讚,表達的是認同,但若希望每條信息都被點讚,未免要求過高,「點讚是一種正向激勵,有時候對方不點讚,並不意味著不認同你的狀態。」
在北京工業大學做輔導員的張芮,從未在朋友圈點讚過,即便是對父母、領導、同事的微信狀態,她也「惜贊如金」。問及原因,張芮表示:「我實在找不出點讚的動力,那些萍水相逢的普通朋友,不缺我這一份關注;至親密友曬在朋友圈的很多事,我都是知曉者、參與者,不需要再去點讚。」
「與其在虛擬社交網絡秀一萬個關注,不如現實中一個真切、及時的去電問候來得實在。」張芮說,現代城市是一個陌生人社會,很多人都有透過點讚或索贊證明自己社交能力的渴望,但一味追求擴大交際圈反而會導致社交焦慮症,所以她自己更願意守住一種順其自然的處世方式。
中山大學資訊管理學院教授甘春梅認為,社會支持、情感愉悅和自我呈現是點讚的三大動機,「真正的良性社交關係,不是一個點讚就能維繫的,也不是一個不點讚就能拆散的。」
江西某縣基層科員劉世紅去年6月去省城借調期間,認識了一些在省直機關工作的「老表」,加了微信後,他經常給這些人的朋友圈點讚,幾乎條條不落,「說實話,我點讚更多是為了刷存在感,希望他們能看到我的關注,記得我這個人。至於說我理解或認同他們的所言所想,這個倒不一定。」
去年底,劉世紅單位加班多,每天連軸轉,朋友圈根本顧不上,前後將近一個月都沒點過贊。「剛開始我擔心,由於長時間沒給在省城工作的老鄉們點讚,關係會變得生疏,但過年聚會時再碰到他們,發現對方還是一如既往地熱情,對是否被我點過贊,壓根就不在乎。這時,我才意識到,總在線上盲目點讚意義不大,關鍵是要在人際交往中保持一份實誠與自信。」
杜駿飛認為,不是所有的點讚都是對你的支持,也不是所有的不點讚都是對你的忽視。對點讚者與被點讚者來說,內心都應真摯、樸素、有定力。
劉聰慧說,科技的本質是讓人生活得更簡單、更方便,微信已成為一種新的生活方式,但如果點讚背離了初衷,成為人際交往的負擔與麻煩,甚至變成「情感綁架」,那這個贊,還是少點甚至不點為好。(本報記者 齊志明)
■延伸閱讀
一些網友認為「被迫點讚很不開心」——
點讚換不來完整親密感
無聲的點讚表達了互動渴望
@正—三觀:點讚有兩點原因,一是發的照片拍得好,一是說的內容看得懂。
@聰聰:求贊如果帶有功利性目的,就會讓人反感;點讚如果不是主動、真心的,就會讓人覺得有負擔。只有自然而真誠的點讚,才能讓人獲得心理滿足,被贊者也會由衷地感謝這份認可。
@Show10125:有共鳴才去點讚。
@總是在狀態:我們的朋友圈裡有親人、戀人、同事、同學、客戶……每個人每天的時間精力有限,並不能與其保持高密度的聯絡。為了讓人際資源在有用之時顯得不那麼功利,我們需要時不時地保持聯繫,在你發狀態時,點讚就代表了關注。
@三棵樹:無聲的點讚表達了對人際互動的渴望,可以很好地向周圍人證明自己的存在,表達對他們的關注、關心。
@我是星期五:人在很多時候有互動需求,但沒有表達空間。微信點讚功能解決了這一問題,雖然不言不語,小小的點讚對於維持人際關係很有作用。
點讚存在人云亦云的「羊群效應」
@藍藍色蒲公英:點讚只是一種隨性行為,有時只是隨手,有時只是因為對方是好朋友。
@哎喲不錯哦:之所以點讚,我是想避免你的尷尬,要不然一個贊你都沒有,我真怕你想不開……
@喝茶去:點讚對人與人之間的真實了解不起作用。點讚式社交裡,親密感並不完整。越點讚,越孤獨。朋友之間面對面的鼓勵性話語和線上的「點讚支持」相比,前者要重要得多。
@汨汨:我的點讚次數不定,一般是心甘情願給好友趣事點讚,但有一些贊是部分好友要求點的,被強迫點讚很不開心。
@悠悠:不知你有沒有這樣的體驗,一條狀態如果沒人點讚,接下來也沒人點讚了。而只要有一個人帶頭給你點讚了,「贊」就陸陸續續地來了。在點讚時也存在人云亦云的「羊群效應」。
@壹心理:最近常常看到朋友圈裡「求點讚」的消息,細看之,都是積累多少個贊就能夠獲得相應的獎賞,如抽獎、優惠劵、電影票等,主辦方當然是商家。我本人比較反感這類點讚,通常是置之不理,因為在花費時間積「贊」的同時卻不能證實這種營銷的真實性。(尚 文整理)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