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點讚,你累不累? 點讚背後折射出的社會心態

2021-01-04 人民網

原標題:微信點讚,你累不累?(視窗)

  製圖:郭 祥 數據來源:人民網官方微博、人民網官方微信、人民網強國論壇

  打開微信,點讚比比皆是。給朋友圈曬圖點讚、給個人動態點讚、給轉發的公號文章點讚……在爭先恐後的點讚中,哪些點讚是真心的?哪些點讚是被動的?給人點讚,或不點讚,你的標準是什麼?點讚會不會影響正常的人際交往?在「點」與「不點」之間,你有沒有產生過幾絲糾結?點讚現象的背後,折射出怎樣的社會心態?

  你在為誰點讚?

  朋友圈、微信運動、公號爆款文章是點讚「高發區」。除了家人、好友,同事、領導的個人動態更容易被點讚。不少人也經常被動「點讚」或遇到「索贊」

  「加入微信運動後,與朋友們一起點讚互動,很有意思,我的目標是擠進排行榜前20名,最終佔領封面。」27歲的王曉易是北京中關村某科技公司員工,最近正在減肥,每天慢跑5公裡是「規定動作」。他說,跑步的動力主要來自微信運動中的好友點讚。

  「以前只是一個人孤獨地跑,挺無聊,參與微信運動後,別人點讚給了我鼓勵,我給他人點讚時看到了差距。」王曉易說。

  除了微信運動,微信朋友圈、公號更是點讚「高發區」。特別是朋友圈裡的曬圖和留言等個人動態新鮮感強、信息量大,很多人總是邊刷邊贊。家人、好友、同事都是點讚的對象,其中,領導的個人動態更容易被點讚。

  據報導,某地一位領導幹部是微信達人,常在朋友圈裡發布一些信息,後來卻主動停發,原因是「發一張自寫書法的照片,被表揚得自己臉紅;曬一次跑步健身的成績,收穫點讚無數。實在受不起那麼多跟帖頌揚和點讚,還是選擇沉默吧。」

  清博、新榜等第三方微信公號評估機構估算,公號文章閱讀數與點讚數比例大概在3‰—5‰之間,爆款文章的點讚數比較多。公號受贊的原因,主要有粉絲追捧、話題認同等。

  擁有幾十萬粉絲的某軍事類公號主編周少良說:「公號所配圖片質量的高低,直接影響點讚的數量。對個人來說也是如此。」他發現多用創意漫畫、流行表情包,能吸引更多的點讚數。

  「與大多數人集中點讚朋友圈裡的曬圖不同,我最願意點讚的是好友朋友圈的封面。」武漢某高校教師應祥羽說,封面具有穩定性,代表了用戶一段時間內某種審美價值或情緒取向,有窺斑見豹的作用,「你點讚後能帶給對方更多的精神愉悅。」

  點讚也有「另類」。上海浦東某銀行員工黃嘉欣說:「我愛給微信官方在朋友圈投放的廣告點讚,無論是汽車、豪華遊輪等高端消費品,還是洗衣液、牙膏等日化用品,或電影票、新書推薦等娛樂服務,我經常會在這些廣告下點個讚、留個言。」

  黃嘉欣說,微信廣告是基於大數據個性化投放的,因人而異,點讚後你能知道好友中有誰跟你有同樣的消費傾向,大家一起點讚,能引發共鳴。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發自內心的主動讚許之外,微信用戶也經常不得不被動「點讚」,比如為配合單位工作,給集體活動點讚;礙於情面,給朋友孩子的比賽拉票、點讚……其中,被所謂的「好友」求贊最常見。

  南京某事業單位員工宋玲說:「有一次,我在會議場合添加了一名微信『好友』,散會後再沒聯繫過。沒想到,上個月他突然要我給他轉發的一條促銷信息點讚,說是集贊滿額後商家送洗衣粉,我答應了;最近他又要我給某健身房的推廣文章點讚,說集滿100個贊可半價優惠,那次點讚之後,我就把他拉黑了。說實話,我真怕他過兩天又來找我要贊。」

  宋玲認為,這種「索贊」不可取。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應秉承權利與義務對等的原則,「索贊」是一種變相的義務灌輸,要適可而止。

  點讚為了什麼?

  對於點讚,在意的人會很看重,不在意的人就無所謂,「如果處理不當,也會帶來社交麻煩」。有些人下班後仍不斷刷朋友圈給同事點讚,休息時間被切割,甚至產生還在單位上班的錯覺

  據微信官方統計,目前,微信月活躍用戶數有8億多,點讚成了社交網絡上內涵和外延最豐富的行為。一條信息被點讚,往往能收穫雙重效果:對點讚者來說,點讚表達了自己的認同感;對被贊者來說,這是獲得滿足感的主要方式。

  上海某外企職員章棟是一名「點讚達人」,一有時間就刷朋友圈,無論看到什麼內容,他都會順手一點,就像完成某項任務一樣。章棟說:「我把微信好友分成三類:家人、好友和同事。對於不同的人群,點讚動機不一樣。」

  ——點讚家人,不帶任何功利目的,表達對家人的持續關注。在移動網際網路碎片化傳播時代,這是黏合親情的有效方式。「我媽媽愛唱歌,經常在朋友圈發她自己錄唱的歌曲。我會第一時間送上贊,表達我對母親的愛。」章棟說。

  ——點讚好友,一般是為了維護人際資源,表示情趣相投,或「加油鼓勁」「給予安慰」等。「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圈子,同一個圈裡的人在人生觀、價值觀或審美品位上一般比較接近,你點讚別人,其實也是在肯定自己的生活。」

  ——點讚同事,一般是出於禮貌性回復,表示「我知道了」「我已關注」等。「比如,有同事曬出婚紗照,即便當時你心情不佳,但如果看到其他同事都在點讚,你可能會隨大流地留個痕跡。」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點讚達人」變成「點讚狂人」「點讚專業戶」,為了點讚而點讚,他們連別人轉發網文的連結或圖片的縮略圖都沒點開,就立馬送上一個心形的贊,點讚成了「順水人情」「討巧手段」,變得盲目化、隨意化甚至功利化。

  對此,中國人民大學心理系副教授劉聰慧認為,「任性」點讚,目的常常是為了套近乎、拉關係,但如果點讚太過頻繁隨意,輕則讓人側目,重則會帶來人際關係的芥蒂。

  點讚容易獲得滿足感,有時卻也難免尷尬。最近,南昌某國企員工朱正旭就遭遇了煩心事:他被自己所在的品牌部經理批評了一頓,原因是他給銷售部經理的朋友圈點讚了,而這兩位經理私下裡一直較著勁兒。

  「我來公司不久,分不清利害關係,但也覺得這種事被小題大做了。在朋友圈點讚,現在公司好多人都變得謹慎,生怕踩了雷。看來我也得學著點了。」朱正旭說。

  朱正旭認為,無時無處不在的微信點讚,讓人覺得時空錯亂,模糊了生活與工作、家裡與單位的界限。「身邊很多人下班後一整晚都在刷朋友圈,這裡點個讚,那邊留個言,本該用來休息的時間被切割得七零八碎,也沒心思多陪陪家人。有人不斷給同事點讚,甚至會產生一種自己還在辦公室上班的錯覺。」

  不少受訪者表示,對「好友」發的新鮮狀態,自己常會在「贊」與「不贊」之間糾結、猶豫,浪費時間與精力,但事後再跟對方聊起此事,卻發現別人對你點讚的「存在」或「缺席」很多時候渾然不覺。

  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教授杜駿飛認為,對於點讚,在意的人會很看重,不在意的人就無所謂,「點讚如果處理不慎、不當,也會帶來社交麻煩。希望微信能多設計一些點評按鈕,方便用戶使用,豐富情感表達方式。」

  不點讚行不行?

  「真正可靠的社交關係,不是一個點讚就能維繫的,也不是沒給點讚就能拆散的」。微信已經成為一種新的生活方式,但點讚不應該成為人際交往的負擔甚至「情感綁架」

  「我現在基本上不點讚,感覺患了『點讚恐懼症』。有一次,我微信的『發現』按鈕上出現了100多個未讀消息提醒,嚇我一大跳,實在是被頻繁跳出的點讚通知弄怕了。」北京海澱某中學教師朱淑群說,點讚能表達個人情感,加強聯繫,但過度點讚、無節制地點讚,會讓人耗神費力、心思不定。

  被點讚太多受不了,太少又覺得不舒服。在深圳某外貿公司工作的王芳婷說:「我發的朋友圈很少被點讚,即便是我精心挑選的名言警句,或者精心修飾的生活照,好友都不點讚。難不成他們真不把我當朋友?」王芳婷很鬱悶。

  杜駿飛認為,別人給你點讚,表達的是認同,但若希望每條信息都被點讚,未免要求過高,「點讚是一種正向激勵,有時候對方不點讚,並不意味著不認同你的狀態。」

  在北京工業大學做輔導員的張芮,從未在朋友圈點讚過,即便是對父母、領導、同事的微信狀態,她也「惜贊如金」。問及原因,張芮表示:「我實在找不出點讚的動力,那些萍水相逢的普通朋友,不缺我這一份關注;至親密友曬在朋友圈的很多事,我都是知曉者、參與者,不需要再去點讚。」

  「與其在虛擬社交網絡秀一萬個關注,不如現實中一個真切、及時的去電問候來得實在。」張芮說,現代城市是一個陌生人社會,很多人都有透過點讚或索贊證明自己社交能力的渴望,但一味追求擴大交際圈反而會導致社交焦慮症,所以她自己更願意守住一種順其自然的處世方式。

  中山大學資訊管理學院教授甘春梅認為,社會支持、情感愉悅和自我呈現是點讚的三大動機,「真正的良性社交關係,不是一個點讚就能維繫的,也不是一個不點讚就能拆散的。」

  江西某縣基層科員劉世紅去年6月去省城借調期間,認識了一些在省直機關工作的「老表」,加了微信後,他經常給這些人的朋友圈點讚,幾乎條條不落,「說實話,我點讚更多是為了刷存在感,希望他們能看到我的關注,記得我這個人。至於說我理解或認同他們的所言所想,這個倒不一定。」

  去年底,劉世紅單位加班多,每天連軸轉,朋友圈根本顧不上,前後將近一個月都沒點過贊。「剛開始我擔心,由於長時間沒給在省城工作的老鄉們點讚,關係會變得生疏,但過年聚會時再碰到他們,發現對方還是一如既往地熱情,對是否被我點過贊,壓根就不在乎。這時,我才意識到,總在線上盲目點讚意義不大,關鍵是要在人際交往中保持一份實誠與自信。」

  杜駿飛認為,不是所有的點讚都是對你的支持,也不是所有的不點讚都是對你的忽視。對點讚者與被點讚者來說,內心都應真摯、樸素、有定力。

  劉聰慧說,科技的本質是讓人生活得更簡單、更方便,微信已成為一種新的生活方式,但如果點讚背離了初衷,成為人際交往的負擔與麻煩,甚至變成「情感綁架」,那這個贊,還是少點甚至不點為好。(本報記者 齊志明)

  ■延伸閱讀

  一些網友認為「被迫點讚很不開心」——

  點讚換不來完整親密感

  無聲的點讚表達了互動渴望

  @正—三觀:點讚有兩點原因,一是發的照片拍得好,一是說的內容看得懂。

  @聰聰:求贊如果帶有功利性目的,就會讓人反感;點讚如果不是主動、真心的,就會讓人覺得有負擔。只有自然而真誠的點讚,才能讓人獲得心理滿足,被贊者也會由衷地感謝這份認可。

  @Show10125:有共鳴才去點讚。

  @總是在狀態:我們的朋友圈裡有親人、戀人、同事、同學、客戶……每個人每天的時間精力有限,並不能與其保持高密度的聯絡。為了讓人際資源在有用之時顯得不那麼功利,我們需要時不時地保持聯繫,在你發狀態時,點讚就代表了關注。

  @三棵樹:無聲的點讚表達了對人際互動的渴望,可以很好地向周圍人證明自己的存在,表達對他們的關注、關心。

  @我是星期五:人在很多時候有互動需求,但沒有表達空間。微信點讚功能解決了這一問題,雖然不言不語,小小的點讚對於維持人際關係很有作用。

  點讚存在人云亦云的「羊群效應」

  @藍藍色蒲公英:點讚只是一種隨性行為,有時只是隨手,有時只是因為對方是好朋友。

  @哎喲不錯哦:之所以點讚,我是想避免你的尷尬,要不然一個贊你都沒有,我真怕你想不開……

  @喝茶去:點讚對人與人之間的真實了解不起作用。點讚式社交裡,親密感並不完整。越點讚,越孤獨。朋友之間面對面的鼓勵性話語和線上的「點讚支持」相比,前者要重要得多。

  @汨汨:我的點讚次數不定,一般是心甘情願給好友趣事點讚,但有一些贊是部分好友要求點的,被強迫點讚很不開心。

  @悠悠:不知你有沒有這樣的體驗,一條狀態如果沒人點讚,接下來也沒人點讚了。而只要有一個人帶頭給你點讚了,「贊」就陸陸續續地來了。在點讚時也存在人云亦云的「羊群效應」。

  @壹心理:最近常常看到朋友圈裡「求點讚」的消息,細看之,都是積累多少個贊就能夠獲得相應的獎賞,如抽獎、優惠劵、電影票等,主辦方當然是商家。我本人比較反感這類點讚,通常是置之不理,因為在花費時間積「贊」的同時卻不能證實這種營銷的真實性。(尚 文整理)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相關焦點

  • 微信運動被點讚「綁架」
    □陳世渝我加入微信運動後,點開一看,哇噻,好多朋友每天都走一兩萬步,得到許多人的點讚。從此,我也決定每天走路鍛鍊。開始時,我走不了多久,感到累了就不走了。走了幾天後,漸漸適應,輕鬆點了,一天也就走五六千步,獲得一兩個贊,感覺很是不爽。
  • 你現在還願意在微信上點讚嗎?
    微信給人們帶來了諸多便利,也帶來了不少困擾。來源:視覺中國作為一個社交應用,微信點讚曾經是一個新穎、時髦的行為,「給你點讚」甚至成了某年春晚小品的流行語。而今,對於一些人來說,點讚已經成為一個不能輕易出手,需要拿捏的舉動。
  • 微信運動中,有人給你點讚是這個意思?很多人還不知道
    微信運動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一個功能,微信自從加入這個能夠計步和好友計步排名的功能以後,很多平時不愛運動的微信用戶都變得愛運動了,除此之外,很多用戶還會經常給微信運動上的好友點讚。表面上看,這是一個很普通的行為,其實,它背後折射出了很多不為人知的心理現象。
  • 你永遠戒不掉點讚
    我們身處一個被「贊」控制的世界。 當耗費 1 小時發出自我感覺理想的朋友圈後,點讚數只有:1 個。 於是你內心開始搖擺、掙扎、惶恐:這段文字太煽情嗎?這張圖片 P 太過嗎?這個視頻是不是不好玩?我要不刪了吧?或者刪了再發?發了還有人贊嗎?
  • 你離不開的點讚:淺析「點讚」功能的互動設計
    「點讚」可以快速簡單地評價好友發布的內容,幫助人們在社交媒體上的交流變得頻繁親密,同時用戶為了贏得更多的「贊」,發布的內容精挑細選提高了平臺內容的優質性。二、產品中增加「點讚」有什麼意義?送出和收穫的贊的多少、贊的給予偏好等,在某種程度能反映出你是怎樣的人以及處於何種狀態。點讚的背後其實反映出你自己。
  • 願你朋友圈有個默默為你點讚的人……
    昨天一個朋友發微信問我,你的朋友圈怎麼只顯示三天的,我默默的回了個笑臉,其實我也不知道為什麼,也許是年齡大了,覺得有些東西還是自己看看就好;也許不想被完完整整看穿,畢竟都是一些心情瑣事。不管對方發的是什麼,都會習慣性點個讚,有時會互動幾句,喜歡一個人不就是這麼簡單嗎?心裡裝著你不管相隔千裡也不會忘記,默默的留意著你。反之當寂寞無聊想在朋友圈找存在感的時候,其實也是想確認自己關心的那個人,是不是也同樣關注著自己,但現實是殘酷的,時間是緊迫的。
  • 為什么女生從來不給男生點讚
    微信用了很多年了,突然發現一個現象,男生經常會給女生所發的朋友圈點讚,大部分男生堅持給女生點讚的時間長達幾個月甚至幾年不等。而女生給男生的朋友圈點讚或許就那麼一兩次,可能還是心情好的時候才會點的贊。關於這個問題我走訪了許多男生和女生,男生是這樣說的:我有個女同學小A,她發朋友圈說說我都點讚評論,但是我發的朋友圈她基本無視,從來沒見過點讚和評論。我以為她是所有人都不回應,但是我們其他同學發的動態她又點讚評論,我也不知道她是不是對我有意見........時間長了以後她發的朋友圈我只是看看而已再也不贊了.......累了!相信所有的男生都有這樣的經歷吧,這是為什麼呢?
  • 女子天天微信討點讚被朋友疏遠 點讚控是種病
    機場、車站、商場,但凡有人群處皆有低頭族,看手機、刷微信已然成為生活的一部分。不過,你知道嗎,點讚控其實是一種典型的心理疾病。且聽廈門市第二醫院心理門診朱麗君醫生是如何說的。天天討贊被朋友疏遠今年8月,心理門診來了一位姓黃的女士,她是一名企業的銷售人員。痴迷微信,看到別人「曬」那麼多東西,更促進了自己「曬」的欲望,常常將生活感悟、自拍照發送到朋友圈, 「曬」了以後,她百爪撓心似地不停刷屏,急於知道別人是否已經點讚。
  • 朋友圈點讚的邏輯
    不發的原因,據說,其中之一就是怕被點讚,而且有些說法還將點讚上升為了一種賄賂。  其實,稱讚別人既是最簡單也是最複雜的一件事。它原本是出於自己內心的喜歡和敬佩,對被贊者來說,也是一種被認同和肯定,由此會產生更多的成就感,因此,稱讚是雙贏,甚至是沒有負面效應的一件好事,俗話就說得好,「舌頭打個滾,不折本」,就是鼓勵人們多說好話。
  • 悅讀:珍惜朋友圈給你點讚的人
    來源 | 十點讀書1很多人說,現在的微信好友越來越多,朋友圈裡卻只剩下了「點讚之交」:平時不怎麼聊天,躺在列表的最底端,只有偶爾收到系統發來被點讚的提醒才意識到有這些人的存在。然而,「點讚之交」便等同於泛泛之交,不必深交也不必在乎嗎?
  • 夜讀|珍惜朋友圈給你點讚的人
    很多人說,現在的微信好友越來越多,朋友圈裡卻只剩下了「點讚之交」:平時不怎麼聊天,躺在列表裡的最底端,只有偶爾收到系統發來被點讚的提醒才意識到有這些人的存在。然而,「點讚之交」便等同於泛泛之交,不必深交也不必在乎嗎?於我而言,這些願意給我點讚的朋友,同樣值得珍惜。
  • 不給你點讚就是不喜歡你? 三種原因分析點讚動機
    如果把每個人的這類點讚畫出一個圖形來,可能是呈網絡狀的,看不出太多規律來,所以也叫做網絡社交。   網絡社交遵從互惠原則,彼此點個讚,打個招呼,期待更進一步的「禮」尚往來。   維持關係——橫向社交   維持關係式的點讚可能是朋友圈點讚最常見的方式。
  • 朋友,不給我朋友圈點讚就互刪吧!
    前兩天的同學聚會,對於判斷交情深淺的方式變成了「我的每條朋友圈他都有點讚」。不喜歡點讚的我悄悄躲在角落,還是被發現了……「他是不是把我刪了,他從來都沒給我點過贊。」「不是吧!好歹也是高中同學,不至於吧。」「你快看看,他是不是把你也刪了。」
  • 不過是點讚之交,你管我在朋友圈說什麼
    人生就那麼幾個圈子,朋友圈是開放的,但也是自己自留地,如果在自己的地盤上說話都瞻前顧後,累不累啊。不過是點讚之交,你管我在朋友圈說什麼。給內心多一點陽光,別把自己搞得那麼累。01不過是點讚之交,你管我在朋友圈說什麼有一次,在朋友圈發了一條信息,內容是自己對某熱點事件的觀點
  • 「媽媽,上學太累了」寶媽教科書式回應很贊,值得家長們借鑑學習
    "文 | 開心果媽媽(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載分享)" 你在學生時代,是否有過"上學好累"的想法?當時,你的父母是如何對你說的呢? 現在,你已經是孩子的父母,孩子在抱怨"上學太累"的時候,作為家長的你,是如何回應的呢?
  • Instagram試水隱藏點讚功能:你能接受一個不能點讚的網絡社交世界嗎?
    點讚,究竟還有沒有未來?本期全媒派(quanmeipai)帶你重新認識社交平臺點讚功能,深入探討社交巨頭隱藏點讚行為的合理性及潛在影響。 隱藏點讚引發的蝴蝶效應 Instagram不是唯一一個開始試水「去點讚化」的社交平臺,Facebook也於19年10月在澳大利亞開始測試「隱藏點讚數」的功能。
  • 微信點讚,暴露了誰在乎你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知書先生,ID:svop133】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三千點讚之交,不如知己一二。起初,我對這個觀點深以為然。但後來我發現:有知己一二固然讓人歡喜,但有三千點讚亦足以使人歡愉。
  • 微信點讚背後灰色產業鏈:刷贊單個售價1到4毛錢
    「純手工點讚,隨叫隨贊,點的贊連起來可繞地球兩圈。」打著如此宣傳語的是淘寶賣家小樂(化名)。今年4月份,他註冊了一家淘寶店專賣「微信點讚」服務,倆月內已賣了1728份「入會費」,每份5元。
  • 只是點讚而已,你就走心了
    現在人人都喜歡在朋友圈裡曬自己生活,曬自己的心情,然後就希望收到一大堆評論和點讚,然後在朋友圈裡大肆聊天,好像看起來關係非常好。發朋友圈的人也似乎收到來自好友的關注,如果沒有點讚或者評論,就感覺和這個人關係疏遠了。可是,給你點讚的和你關係就好嗎?
  • FB 的盛衰史,成也「點讚」、敗也「點讚」
    「點讚」的故事集合了所有這些奇妙的點。跟鼓掌一樣,「點讚」把我們對文化的複雜回應簡化為一個動作。跟廣播評級類似,點讚機制把看不見的用戶行為變成可分析的數據。同時,跟音樂排行榜類似,「點讚」從我們對流行文化的狂熱和回應中創造出了新的市場。Facebook 2009 年 2 月 10 日上線了點讚功能,這在關注指標歷史上是具有歷史意義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