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朋友圈,的確是一個有意思的發明,它甚至給人們帶來了一個全新的社交方式。不過,從最初的心靈雞湯到各種嘚瑟發布:旅遊、美食、看法、心得,再到現在的各種求助、微商、專業論文,內容越來越廣泛,但人們發布朋友圈似乎日益謹慎了。其中,尤其值得一說的一個現象是公務員尤其是領導幹部,很少發朋友圈,甚至不發,而有些人因發朋友圈一時之間竟成了網紅。不發的原因,據說,其中之一就是怕被點讚,而且有些說法還將點讚上升為了一種賄賂。
其實,稱讚別人既是最簡單也是最複雜的一件事。它原本是出於自己內心的喜歡和敬佩,對被贊者來說,也是一種被認同和肯定,由此會產生更多的成就感,因此,稱讚是雙贏,甚至是沒有負面效應的一件好事,俗話就說得好,「舌頭打個滾,不折本」,就是鼓勵人們多說好話。但現實中,很多的稱讚並不是出於內心的認同,而是出於恭維,功利之心,尤其是在有利益衝突或交集時,稱讚就有可能徹底改變了它原有的功能,有可能會使被稱讚者獲得功利,也有可能會使被稱讚者產生錯誤的認識,驕傲自滿,自以為是。這時,就需要被稱讚者對此有清醒的認識。
一般來說,當面進行違心稱讚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人的心理活動畢竟會體現在臉上,但朋友圈點讚卻使這事變得容易多了,不需要面對面,不需要更多的詞語,動一下手指就做到了,所以,就需要對點讚有一種新認識。正是在這個意義上,說它是一種新的社交方式也是成立的。朋友圈點讚的有各種心理和可能,比如剛開始加的朋友,往往點讚比較多,主要是為了引起雙方的關注,也是一種禮節。對領導點讚也有可能出於各種可能,但也不要低估了領導的情商,認為點讚就是真正的稱讚,不點讚就是不認同。其實,下屬的讚揚在某種意義上是一種可以接受的官場倫理,但一個成熟的領導也還不至於將這種行為上升到工作的層面。其實,公務員大概是害怕在朋友圈暴露了自己的個性和看法,尤其是自己與領導不同的個性和看法,也就是說,怕的不是被下屬點讚,而是被上級定型。因此,需要改變的不是朋友圈點讚,而是點讚背後的官場生態,要建立起不需要通過點讚也能夠獲得領導的關注,以及領導不需要下屬的點讚,也能獲得成就感的機制。這就需要用法治思維建立上下級的關係。否則,就會因噎廢食,只會悄悄地翻看,而不是積極放鬆地參與。
微信朋友圈的功能在交朋友、在社交,從根本上說,超越功利性才使朋友圈真正成為朋友的交際平臺。公務員也是人,也需要與普通人一樣交朋友,進行社交,也應該讓他們有輕鬆的心態參與到微信朋友圈中來。其實,朋友圈就是一個社交圈子,就是一個平凡的普通的人的展示,發與不發都是一種人生,不需要刻意破壞了自己生活的節奏。
(作者系華南理工大學法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