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除了馬斯克,沒人願意猜通用人工智慧何時出現?

2020-11-01 DeepTech深科技

我們今天熟知的通用人工智慧概念,始於紐約百老匯大道上一個失敗的網際網路公司。

這家公司名為 Webmind。20 年前,現任 DeepMind 首席科學家肖恩・萊格曾在此工作,公司老闆是 AI 專家本・戈策爾。後來,萊格與德米斯・哈薩比斯、穆斯塔法・蘇萊曼一起創立 DeepMind。四年以後,谷歌以 5 億多美元買下這家公司。現在,就人工智慧的未來而言,萊格與戈策爾分別代表兩個分支,但這兩個分支同宗同源。

圖 | 本・戈策爾

即便當時網際網路公司都風頭正盛,Webmind 置身其中,依然稱得上是野心勃勃。戈策爾希望開發出相當於嬰兒認知水平的數字大腦,將其放到網際網路上。他相信這一數字大腦將變得完全具有自我意識,並且超出人類水平。他在 1998 年對《基督教科學箴言報》表示:「我們正處於過渡階段,從規模上講相當於新智能誕生、或新語言出現。」

Webmind 試圖開發一個可以預測金融市場行為的工具,來為自己籌集資金,但這個夢想沒有實現。在花光了 2000 萬美元之後,Webmind 關閉了辦公室,停止給員工發薪,並於 2001 年申請破產。

不過,萊格和戈策爾一直保持著聯繫。幾年後,戈策爾編撰了一本有關超級 AI 的論文集,正是萊格幫他取了書名。據萊格回憶,當時他告訴戈策爾,「如果這是關於 AI 尚不具備的普遍功能,我們應該稱其為通用人工智慧(下文簡稱 AGI)。」

AGI 一詞從此誕生,並沿用至今。

後來人們經常用 AGI 指代和人類相似的 AI 或者超級 AI。但人們最常抱怨的也是 AGI 這個詞。Facebook 的 AI 負責人傑羅姆・佩森蒂就說過:「我不喜歡這個詞,我不懂這個名字到底代表什麼。」

人們往往以為,AGI 代表著機器意識或者會思考的機器人。雖然許多支持 AGI 的人確實抱有如此夢想,但其實 AGI 更多是關於拓寬思考維度。如果我們研究出思維水平和人類相當甚至優於人類的機器,而且這些機器思考速度很快、從不疲倦的話,那麼解決現有問題會更有勝算。在 1965 年,計算機科學家古德便說:「只要發明出來第一臺超智能機器,人類便能一勞永逸。」

埃隆・馬斯克早期曾投資 DeepMind。他的預測總令人瞠目結舌,但是成千上萬的人都在關注他說了什麼。幾個月前,他告訴《紐約時報》,五年內,我們就能研發出超級 AI。

5 月,佩森蒂對此作出回擊。他發推文稱:「馬斯克就是在瞎扯。沒有 AGI 這樣的東西,我們要過很久才能開發出比得上人類的智能。」 馬斯克回覆:「Facebook 垃圾。」

如此針鋒相對並不罕見。百度前 AI 負責人、Google Brain 聯合創始人吳恩達說:「別在 AGI 上浪費口舌了,還是先處理好緊急問題吧。」

紐約大學 AI 研究人員朱利安・託格裡烏斯說:「相信 AGI 就像相信魔術一樣。這是在放棄理性思考,這是在對無法理解的事物表達希望或者恐懼。」 在推特上搜索 「#noAGI」 話題,會發現許多 AI 權威人士都參與了討論。其中便有 Facebook 首席 AI 科學家揚・勒昆,他於 2018 年獲得了圖靈獎。

但隨著 AlphaZero 取得棋盤遊戲冠軍,GPT-3 生成的文本讓人們相信它們出自人類之手,這些進步又激起有關 AGI 的熱議。即便 AlphaZero 不會編寫故事,GPT-3 不會下棋,它們更無法論證寫故事和下棋為何重要,這些工具離 「通用人工智慧」 依舊差得很遠,但是研發 AGI 的目標再次變得可以接受,即使它們看起來依然很瘋狂。

一些大規模 AI 實驗室非常看重這個目標。OpenAI 表示,希望首先開發出具有人類推理能力的機器。DeepMind 雖然沒有公開承認,但一直在重複自己的使命為 「攻克智能」。兩家公司的高層人士都願意從 AGI 角度出發討論這些目標。

萊格說:「在 21 世紀頭幾年講 AGI,大家會覺得你瘋了。甚至在 2010 年我們創立 DeepMind 的時候,去開會時還特別多人一臉不屑。」 但現在變了,「有些人還是不喜歡它,但 AGI 勢不可擋。」

那麼,為什麼 AGI 會引起爭議?為什麼 AGI 如此重要?它是一個不顧後果的誤導方向?還是人工智慧的最終目標?

什麼是 AGI?

這個詞已經流行了十多年了,但是它所概括的想法已經跨越了一代人的時間。

1956 年夏天,十幾位科學家在美國新罕布夏州的達特茅斯學院相聚,一起做了個 「小」 研究項目。人工智慧先驅約翰・麥卡錫、馬文・明斯基、納特・羅切斯特和克勞德・香農率先宣傳了這個項目,並寫道:「該研究基於下列推測:原則上,我們可以精確描述學習的各個方面或智能的任何特徵,並且能夠製造一臺機器來模擬。該研究將嘗試教會機器使用語言、有抽象能力、形成概念,能解決現在人類所面臨的各種問題,並且機器會自我改進。」 科學家們認為,如有 10 人參與,兩個月便能完成項目。

到 1970 年,明斯基又大膽表示:「在三到八年內,我們將擁有一臺與普通人類智慧相當的機器。也就是說,這臺機器可以閱讀莎士比亞的戲劇,給汽車加油,諳熟辦公室規則,講笑話,打架。那時,機器將開始以驚人的速度進行自我改進。再過幾個月,它將達到天才的水平。再過幾個月,它的力量將不可估量。」

在這些關於 AI 的願景中,有三點引人注目:接近人類水平的歸納能力、超快的自我改進能力(呈指數級增長)、極強的想像能力。但半個世紀以來,我們仍然無法創造出具有人類多任務處理能力的 AI,現在 AI 的多任務處理能力甚至都比不上昆蟲。

但也並非沒有傲人成就。現在的機器可以使用語言、有視覺、能解決許多問題,已經實現了當初不少目標。但如今的 AI 並不是先驅者想像的那樣接近人類水平。深度學習推動了 AI 蓬勃發展,能訓練機器掌握寫故事、下棋等能力,但 AI 無法同時做多件事。

有時,萊格將 AGI 視為多功能工具,認為 AGI 可以解決許多不同問題,可以不必為每一項挑戰都設計一個新的 AI。按照這種觀點,AGI 不會比 AlphaGo 或 GPT-3 更智能,而是會掌握更多功能。AGI 將是通用 AI,而不是高度發展的智能。但是萊格還認為,人類可以與 AGI 交際,就好像它也是人類。

他所描述的機器像是玩伴:如果可以與機器互動,給機器展示新的紙牌遊戲,教機器玩,機器會問問題,然後一起玩遊戲,那可太美了。「我的夢想成真了。」 他說。

當人們談論通用人工智慧時,通常會想到的是這些類似於人的能力。但稱其 「類似於人類」,既含糊又過於具體。人類是我們所擁有的通用智能的最佳典範,但人類也高度專業化。想一下動物智能的領域:從螞蟻的集體認知到烏鴉或章魚解決問題的技能,到更容易識別但仍不可知的黑猩猩的智能,這些都顯示出建立通用智能的方法有很多。

即便我們的確構建了通用人工智慧,可能也無法完全理解它。當今的機器學習模型通常是 「黑匣子」,這意味著它們獲取準確結果的計算方式沒人可以理解。再加上能夠自我改進的超級智能,所以這就是為什麼科幻小說經常提供最簡單的類比。

有些人也會將意識或感知帶入通用人工智慧的要求中。但如果智能就很難下定義,意識就更難了。哲學家和科學家尚不清楚人類到底是什麼,更不用說計算機中的內容了。智能可能需要某種程度的自我意識,能夠反思你對於世界的看法,但這並不一定與意識是同一回事,意識是體驗世界的感覺或是反思自己對世界看法的感覺。即使 AGI 最忠實的信徒也不能了解機器意識。

如何才能研發出通用人工智慧?

萊格在整個職業生涯中一直在追求智能。

在離開 Webmind 之後,他與瑞士盧加諾大學的馬庫斯・哈特合作了一篇博士學位論文 「機器超級智能」。哈特目前也在 DeepMind 工作。

兩人發布了通用智能的方程式,萊格將其描述為衡量在大多數情況下實現目標的能力。他們表示,他們的數學定義與心理學中發現的許多智能理論相似,後者也從通用的角度定義了智能。

在 DeepMind,萊格將其理論變為實際演示,從在特定環境中實現特定目標(從遊戲到蛋白質摺疊)的 AI 開始。

接下來是棘手的部分:讓 AI 同時掌握多種能力。深度學習是我們擁有的最通用的方法,因為一種深度學習算法可用於學習多個任務。AlphaZero 使用相同的算法來學習圍棋、將棋(日本的象棋遊戲)和象棋。DeepMind 的雅達利 57 系統使用相同的算法來掌握每個雅達利電子遊戲。但人工智慧一次仍然只能學習一件事。掌握了象棋之後,AlphaZero 必須擦除其記憶,並從頭開始學習將棋。

萊格將這種通用性稱為 「只學一件事算法」,它與人類具有的 「唯一大腦」 不同。他認為,總體來說,「只學一件事算法」 非常有用,但是卻不如 「唯一大腦」 那麼有趣。因為人類不需要切換大腦,我們在玩象棋的時候不需要換上負責象棋的大腦。

把 「只學一件事算法」 轉變為 「唯一大腦」,這是人工智慧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而且,擁有 「唯一大腦」 的人工智慧仍然不是真正的智能,只是一個更好的 AGI—— 萊格的多功能工具而已。但無論是否要以 AGI 為目標,研究人員都認為當今的系統需要變得更加通用,對於那些以 AGI 為目標的人來說,一個有著更普遍目標的人工智慧是必不可少的第一步。有很多方法可能會有所幫助。從已經出現的新興技術到更激進的實驗都有。按技術的成熟程度排序,它們是:

  • 無監督或自主監督學習。標記數據集(例如,用 「貓」 來標記所有貓的圖片),以告訴人工智慧在訓練過程中它們看的是什麼,這就是所謂監督學習的關鍵。但大部分工作仍需人工完成,這成了主要瓶頸。人工智慧需要能夠在沒有人類指導的情況下進行自我學習,例如,看著貓和狗的圖片,並學會在沒有人類幫助的情況下將它們區分開,或者不藉助之前案例的標籤就能發現金融交易中的異常情況。這就是所謂的無監督學習,現在正在變得越來越常見。
  • 轉移學習,包括少量樣本學習。如今,大多數深度學習模型訓練一次只能做一件事情。轉移學習的目的是讓人工智慧將一個任務的部分訓練內容(如下象棋)轉移到另一項任務(如下圍棋)中。這就是人類的學習方式。
  • 常識和因果推理。如果人工智慧具有常識性的基礎,那麼在任務之間轉移訓練內容會比較容易。常識的關鍵部分是理解因果關係。目前,給人工智慧賦予常識是一個熱門研究課題,其方法包括將簡單規則編碼到神經網絡中,以及限制人工智慧可能做出的預測。但是該研究工作仍處於初期階段。
  • 學習優化器。這些工具可用於塑造人工智慧的學習方式,指導它們更有效地進行訓練。最近的工作表明,這些工具本身可以自我訓練 —— 實際上,這意味著一個人工智慧可以用於訓練其他人工智慧。這可能是邁向自我完善人工智慧,以及通用人工智慧目標的一小步。

所有這些研究領域都建立在深度學習之上,而這仍然是目前構建人工智慧的最有前途的方法。深度學習依賴於神經網絡,神經網絡通常被描述為類似於大腦的結構,因為它們的數字神經元受到生物神經元的啟發。人類的智能是我們擁有的通用智能的最好案例,因此,從人類自身尋找靈感是很有意義的。

但是,大腦不僅僅是一個龐大的神經元連結網絡。它們擁有可以相互協作的獨立組件。

例如,哈薩比斯和萊格見面時,他正在研究處理記憶的海馬體。哈薩比斯認為,人腦的通用智能部分來自於海馬體與皮質之間的交互作用。這個想法造就了 DeepMind 的雅達利遊戲人工智慧機器,它使用了海馬體啟發式算法,稱為 DNC(差分神經計算機),該算法將神經網絡與專用內存組件結合在一起。

像 DNC 之類的人造大腦組件有時被稱為認知架構。它們也在其他 DeepMind 的人工智慧中發揮作用,例如 AlphaGo 和 AlphaZero,它們將兩個獨立的專用神經網絡與搜索樹(一種較老的算法形式)結合在一起,有點像決策流程圖。像 GPT-3 這樣的語言模型將神經網絡與更專業的神經網絡(變壓器)結合在一起,後者能處理諸如文本之類的數據序列。

最終,所有可以建立通用人工智慧的方法都歸結為兩個廣泛的思想流派。一種是,如果算法正確,你可以隨意選擇喜歡的認知架構來開發它們。像 OpenAI 這樣的實驗室似乎支持這種方法,它們建立了越來越大的機器學習模型,這些模型可以通過簡單粗暴的手段實現通用人工智慧。

另一個流派認為,對深度學習的關注在拖後腿。如果通用人工智慧的關鍵是弄清楚人造大腦的各個組件應該如何協同工作,那麼過多地關注組件本身(即深度學習算法)就等於見樹不見林。正確構建認知架構,會讓研究人員幾乎可以在之後再考慮插入算法。這是戈策爾所喜歡的方法,他的 OpenCog 項目試圖構建一個開放原始碼平臺,將不同部分整合到通用人工智慧整體中。DeepMind 為了 AlphaGo 結合神經網絡和搜索樹時,也探索了這一方法。

「我個人的感覺介於兩者之間。」 萊格說,「我懷疑只有非常少量的精心設計的算法才可以組合在一起,使 AGI 真正強大。」

戈策爾並不同意。他說:「谷歌和 DeepMind 對通用人工智慧的深入思考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兩家公司現在都歸 Alphabet 所有),如果有任何一家大公司會創造出通用人工智慧,那肯定就是他們。」

但是也不要抱太大希望。由於幾十年來低估了這一挑戰,除了馬斯克之外,幾乎沒有其他人願意猜測通用人工智慧何時會出現。即使戈策爾也不會冒險為他的目標設定一個特定的時間,他只是會說快了。毫無疑問,快速發展的深度學習(尤其是 GPT-3)因為模仿了某些人類的能力而提高了大家的期望。但是模仿不是智能。AGI 未來的發展道路上仍然有很大的障礙,研究人員仍然沒有深入了解它們,更不用說解決這些問題了。

「但是,如果我們繼續快速前進,誰知道未來會發生什麼呢?」 萊格認為,在未來幾十年內,可能會出現一些非常強大的系統。

為什麼 AGI 備受爭議?

沒人知道如何開發 AGI 的部分原因是,幾乎沒有人對它的定義能達成一致。不同的方法反映了研究人員的不同目標,有些人希望能研發出多功能工具,有些人則希望能製造出一個超人。在讓人工智慧更通用的方向上,我們邁出了一小步,但一個能夠解決不同問題的通用工具,和一個能夠解決人類無法解決的問題的工具之間存在著巨大的鴻溝。「人工智慧領域取得了巨大進步,但這並不意味著 AGI 領域也有進步,」 吳恩達表示。

由於所有人都沒有證據表明 AGI 是否可以實現,這就變成了一個信仰問題。託格裡烏斯說:「這些爭論毫無意義。」

戈策爾不覺得爭議是什麼大問題。「兩邊都有極端的人,」 他說,「但也有很多溫和派,而溫和派往往不會喋喋不休。」

戈策爾把像吳恩達這樣的 AGI 懷疑論者放在一端,把他自己放在另一端。從他在 Webmind 開始工作時,就以 AGI 邊緣組織的名義向媒體示好。2014 年至 2018 年,他還擔任了香港漢森機器人技術公司的首席科學家。2016 年,這家公司推出了會說話的人形機器人索菲亞。比起前沿研究,索菲亞更像是主題公園的人體模特,它為戈策爾贏得了世界各地的新聞頭條。但就連他自己也承認,索菲亞只是一個 「展示類機器人」,而不是人工智慧。戈策爾獨特的作秀風格讓許多認真的人工智慧研究人員與他保持距離。

他把蒙特婁大學的人工智慧研究員約舒亞・本喬這樣的人算成溫和派。本喬與揚・勒昆和傑弗裡・辛頓在 2018 年共同獲得了圖靈獎。在 2014 年 AGI 會議的一場主題演講中,本喬表示,構建一個具有人類水平的人工智慧是可能的,因為人腦也是一個機器,我們只需要弄清楚關於這個機器的謎題。但是他並不相信超級智能 —— 一種超越人類思維的機器。不管怎樣,他認為,除非我們找到一種方法讓計算機有常識和因果推理能力,否則 AGI 是無法實現的。

然而,吳恩達堅稱他並不反對 AGI。「我認為 AGI 非常有吸引力,我很想去探究這個領域,」 他說,「如果我有很多空閒時間,我就會自己做。」 他在 Google Brain 工作期間,深度學習也發展得越來越強大,吳恩達和 OpenAI 一樣,也想知道單憑簡單地擴大神經網絡是否可以成為通往 AGI 的道路。「但這些都只是問題,不是陳述,」 他表示,「人們現在開始對 AGI 提出具體主張,所以 AGI 就引起了爭議。」

比起 AGI 何時能實現的狂妄看法,一個更有爭議的問題是,如果我們任其發展,它能做些什麼?對於這個問題,人們的猜測就跟科幻小說一樣。馬斯克說 AGI 將比核武器更危險。目前在武漢大學工作的人工智慧研究員雨果・德加裡斯曾在本世紀初預測,AGI 將導致一場世界大戰,並在本世紀末導致 「數十億人死亡」。被他稱為 「artilects」 的神一樣的機器,將與人類支持者 Cosmists 結盟,對抗人類反對者 Terrans。

德加裡斯的文章與哈特和尤爾根・施米德胡貝(有時被稱為 「現代人工智慧之父」)等嚴肅研究人員的文章一起,發表在戈策爾的 AGI 書中,這對支持人工智慧的陣營沒有絲毫幫助。如果說 AGI 陣營中的許多人把自己看作是人工智慧的火炬手,那麼在 AGI 陣營之外的許多人則把他們看作瘋子,他們把對人工智慧的想法攪合在一起,其中包含了 「奇點」(當能夠自我改進的機器超越人類時,一切就無法後退了),人類意識上傳到計算機,超人類主義和世界末日。

為什麼 AGI 很重要?

幾十年前,當人工智慧並沒有像明斯基等人大肆宣傳的那樣發展時,這個領域曾崩潰過許多次。資金鍊斷裂,但研究人員繼續前行。他們花了許多年才讓這項技術脫離 「人工智慧的冬天」,並重新得到發展。然而,炒作仍然存在。

吳恩達說:「所有的人工智慧冬天都是由不切實際的期望造成的,所以我們需要在每一個轉折點上與之鬥爭。」 佩森蒂對此表示贊同,「我們需要控制這些炒作」。

更大的擔憂是,這些不切實際的期望會影響決策者。柏林赫爾蒂行政學院的 AI 研究人員喬安娜・布萊森表示,她目睹了董事會和政府中許多愚蠢的想法,因為那裡的人對人工智慧有著科幻般的看法。這會讓他們產生諸如機器人接管之類的荒誕擔憂,而忽略了尚未解決的真正問題,比如通過扭曲的訓練數據將種族偏見編碼到人工智慧中,算法如何工作能夠降低透明度,或者當人工智慧做出錯誤決定時誰應該承擔責任。

這種炒作也讓投資者非常感興趣。馬斯克的資金幫助了真正的創新,但當他表示想資助存在風險的工作時,所有的研究人員都把他們的工作比作遙遠未來的威脅。布萊森說:「有些人真的相信可以研究出 AGI,但有些人只是為了錢、聲望和其他的東西。我不知道他們是否都對自己完全誠實。」

AGI 的吸引力並不令人驚訝。自我反省和創造是人類最重要的兩種活動。按照我們的形象建造一臺機器的欲望是不可抗拒的。許多現在對 AGI 持批評態度的人在早期職業生涯中都用過它。像戈策爾一樣,布萊森花了幾年時間試圖製造一個人造嬰兒。2005 年,吳恩達在世界主要的人工智慧大會 NeurIPS(後來被稱為 NIPS)組織了一個研討會,題目是 「走向人類水平的人工智慧?」 但現在他說:「這簡直是瘋了。」 而現在經常批評 AGI 爭論的勒昆,還給 AGI 做過主題演講。

後來,這些研究人員繼續研究了更實際的問題。但由於他們和其他人取得的進展,人們對 AGI 的期望再次高漲。萊格說:「這個領域的很多人都沒有期望過我們在過去幾年能取得這麼大的進步。這是一個推力,使 AGI 變得更加可信。」

即使是 AGI 懷疑論者也承認,這場爭論至少迫使研究人員開始思考這個領域的整體方向,而不是專注於下一個神經網絡攻擊。託格裡烏斯表示:「認真考慮 AGI 將我們帶到了真正迷人的地方。也許這個領域最大的進步是細化我們的願景,試圖弄清楚我們想要的到底是什麼。」

相關焦點

  • 馬斯克和扎克伯格的人工智慧論戰
    馬斯克所談的人工智慧的危險,是挑戰人類智能水平的「通用人工智慧」 (AGI),可以發展出摧毀性的邪惡智能,即使研發者有很好的意圖,但仍然「偶然地產生一些邪惡的東西」, 包括可能「能夠摧毀人類的人造智能增強型機器人」。
  • 馬斯克:AlphaGo推動人工智慧前進10年
    馬斯克:AlphaGo推動人工智慧前進10年  馬斯克在Twitter上對AlphaGo表示了祝賀,他說:「此前,該領域的專家們認為人工智慧至少還需要10年發展才能實現這一目標。」同時,馬斯克對人工智慧的發展也給予了高度關注。  事實上,在2014年穀歌收購DeepMind之前,馬斯克早已是這家公司的早期投資者。除了讚揚AlphaGo,馬斯克也表達了擔憂。  馬斯克曾在接受採訪時表示:「我認為防範AI技術被濫用的最好途徑,就是讓儘可能多的人擁有它。如果人人都擁有了AI力量,就不會出現擁有AI超能力的個人或者團體出現。」
  • 從賈伯斯、馬斯克到人工智慧帶給我們的啟發
    馬斯克是科學家、企業家、思想家,他的專業知識覆蓋了火箭、工程學、物理學、人工智慧、太陽動能源等學科領域,思想表達又像哲學家一樣深刻而透徹。馬斯克的跨界能力來自超級閱讀力。知識達到一定程度就是可以連接自動實現跨界並很好的運用。賈伯斯主張專注和簡單。
  • 機器人教父:自動駕駛30年內能上路,實現通用人工智慧還要300年
    在自動駕駛這件事情上,Brooks非常看不慣馬斯克那一套言辭。借著一篇質疑馬斯克自動駕駛的文章,Brooks不僅diss了馬斯克,同時也表達了對AGI的態度。接下來我們就看看看這位大嘴巴是怎麼吐槽的吧。如果明年真的有100萬輛自動駕駛計程車,我把他們都吃了!文章作者Victor Luckerson提到:馬斯克好像總覺得無人駕駛汽車觸手可及。
  • 生命3.0何時出現 | 每周一本書
    人工智慧,特別是達到或超過人類智能水平、使得生命3.0成為可能的通用人工智慧涵蓋進討論的話題,那麼他們的分歧就更大了。與包括下棋軟體等狹義人工智慧不同的是,通用人工智慧幾乎可以完成任何目標,包括學習。」和「什麼」,即如果生命3.0真的會出現,那何時會發生?
  • 酒店「試睡員」工資上萬,為何沒人願意幹?前臺:沒那麼簡單
    如今隨著社會不斷發展,一些傳統行業受到一定衝擊,當一些新鮮事物出現的時候,人們也會適當地做出改變,比如說新興職業。現在隨處可見的網絡主播以及短視頻博主,也都是因為網絡發展才興起的,一旦這些人有粉絲基礎,那麼收入不菲,轉身進入娛樂圈都是很輕鬆的事情。除了網絡主播之外,「跑腿員」、「遛狗員」等等,也深受人們的青睞。那麼大家聽說過酒店「試睡員」嗎?
  • 科技狂人馬斯克,為何「沒人喜歡」他?
    一直以來,很多媒體在報導馬斯克本人時,都會用「沒人喜歡」,「不受青睞」等詞彙來形容這位特斯拉的掌門人,那麼這位獨立特行的馬斯克究竟得罪了誰呢?但讓所有人意外的是,之後特斯拉股價全猛然飆升,令唱衰者們全軍覆沒。馬斯克隨即拿出一款「紅色短褲」(shorts亦指賣空)對他們大為嘲笑了一番。
  • 馬斯克預言:人工智慧將在5年內超越人類?
    近日,馬斯克在一次採訪中表示,未來5年,人工智慧就可以超越人類。馬斯克說,「這不意味著一切會陷入困境,只是未來將變得更加不確定」。馬斯克對人工智慧的發展一直保持很審慎的態度。很早之前,他還與霍金共同籤署了一封公開信,信中表示,人類不應任由人工智慧發展,而不加以控制。如果不對智能機器嚴加看管,人類的前景可能會相當晦暗。信中提醒科學家,務必提前阻止這種悲劇的發生,否則人類將因此滅絕。
  • 馬云為什麼不能像馬斯克那樣對待人工智慧?
    大會有一個環節是請馬雲和馬斯克同臺,對談人工智慧。不過為了解決人工智慧的威脅,馬斯克的做法也很馬斯克,那就是,自己投巨資推動人工智慧的發展,並希望把人工智慧和人類智能融合起來。按馬斯克的說法,If you can’t beat them, join them,如果不能打敗他,就加入他。
  • 馬斯克警告:人工智慧將會威脅人類
    人工智慧AI,是屬於科技前沿,物聯網的介入,讓任何物體都可以連入網絡,通過網絡控制,未來可以說無所不能,計算機智能化已經不是什麼新鮮的東西了;人工智慧在上世紀60年代就被提出,當時人們就斷言,越來越智能化的計算機可能會有一天取代人類,這聽著像不像在科幻片裡面才出現的;
  • 馬斯克為何刪了Facebook帳號卻又保留了FB旗下的Instagram帳號?
    Facebook最近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機3月24日消息,美國電動汽車公司特斯拉創始人埃隆·馬斯克於近日刪除了他的Facebook主頁,同時馬斯克創辦的兩家科技公司特斯拉汽車公司、Space X火箭公司也刪除了Facebook帳號。
  • 馬斯克:5年內人工智慧就會變得比人類聰明
    當地時間7月29日,據美國媒體CNBC報導,特斯拉執行長(CEO)埃隆·馬斯克(Elon Musk)近日在接受紐約時報採訪時表示,谷歌旗下人工智慧公司Deep MInd所構建的人工智慧的本質就是在所有遊戲中都戰勝全部人類。DeepMind成立於2010年9月,馬斯克是其首批投資人。
  • 馬斯克:5年之內人工智慧就會變得比人類聰明
    當地時間7月29日,據美國媒體CNBC報導,特斯拉執行長(CEO)埃隆·馬斯克(Elon Musk)近日在接受紐約時報採訪時表示,谷歌旗下人工智慧公司Deep MInd所構建的人工智慧的本質就是在所有遊戲中都戰勝全部人類。
  • 馬斯克預言,2025年人工智慧將超越人類,他為什麼這樣說?
    如今我們的生活可以說是翻天地覆了,智慧型手機、無線網絡的出現使我們的生活得到了極大便利,人類馬上進入智能時代,很多網際網路公司把發展的重點放到了人工智慧上,比如漢森公司,他們創造的索菲亞就是比較成功的人工智慧,如今已經成為了綜藝節目的常客,躋身網紅行列。
  • 馬斯克的腦機接口再掀科技熱潮,一起了解什麼是人工智慧吧
    從讓美國時隔50年再次載人登天,到星鏈計劃,再到現在的腦機接口,一波波的新科技讓人眩目,也讓人對於未來充滿科技發展無限遐想。用機器獲取人的意識去控制人的肢體或其它工具,是人工智慧的一個方面,小編整理了一下人工智慧的定義,發現人工智慧是隨著科技的發展而不斷地進行改變,並沒有一個非常明確的定義。
  • 為你大腦加個馬斯克開發的晶片,聽到以前聽不到的聲音,你願意嗎
    現在,馬斯克又透露了有關它的更多細節。馬斯克透露,該晶片可使佩戴者聽到他們以前聽不到的東西,它擴大了人類的聽覺範圍,超出正常的頻率和幅度。另外,也許更有趣和令人興奮的是,這種晶片可以幫助脊髓完全斷裂的人恢復運動。
  • ——關於通用人工智慧的思考
    一、什麼是通用人工智慧通用人工智慧也是我們常說的強人工智慧,區別於弱人工智慧,它並非只在某個領域內表現出智能,而是在整體上擁有接近甚至超過人類水平的智能。通用人工智慧可以巧妙應對各種突發情況,出色完成人類下達的任務。目前人工智慧技術對社會經濟的促進作用還不明顯,一些人仍持觀望態度,但是我相信人工智慧技術定會在人類歷史上再次掀起一場波瀾壯闊的工業革命。
  • 馬斯克:人工智慧將在5年內超越人類
    【TechWeb】7月30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特斯拉、SpaceX和Neuralink的創始人埃隆·馬斯克(Elon Musk)預測,人工智慧(AI)將在5年內超越人類。
  • 除了馬斯克和小扎,又跳出兩位Quora大神互懟!
    我猜,像馬斯克這樣提議監管的人甚至還沒有考慮過這個問題,或者許多人考慮在聯合國層面上制定一項監管規定?那,祝你好運。就我所知,健康問題是國際監管水平的唯一一個例子。世界衛生組織曾花了10多年的時間,設法說服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籤署《國際衛生條例》。包括美國在內的許多國家都籤署了但仍持有保留意見。
  • 馬斯克發布腦機接口,下一步植入人腦
    啥公司,怎麼沒聽過?我怎麼記得科技君跟你提過,是不是忘掉了?這家自2016年成立就「神隱」的腦機接口公司。成立後有兩個野望:一是更好治療神經系統疾病,二是通過提高人腦智能,規避人工智慧帶來的風險。好了,入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