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3.0何時出現 | 每周一本書

2020-10-22 總裁讀書會官方帳戶


在總裁讀書會精品課上,易寶支付聯合創始人兼總裁餘晨為我們推薦了《生命3.0》這本書,這周小書僮陪你一起來精讀這本書。


您如果希望收聽完整音頻,請下載總裁讀書會APP,或者關注跟大咖一起讀服務號,加入我們的會員,更多精彩內容等著您。



總裁讀書會,分享大智慧!

每周一本書,跟大咖一起讀。以書會友,遇見更好的自己。

識別二維碼,加入總裁讀書會☟☟☟


生命3.0何時出現?


這個問題極富爭議,而且爭議得十分精彩。


全球頂尖的人工智慧研究者不僅在做出預測時眾說紛紜,他們的情緒反應也截然不同:


有的是充滿信心的樂觀主義者,有的則懷有嚴肅的擔憂;甚至於,對於人工智慧會在短期內對經濟、法律和軍事方面造成什麼影響,他們也都難以達成共識。


如果我們將討論的時間範圍擴大一些,把通用人工智慧,特別是達到或超過人類智能水平、使得生命3.0成為可能的通用人工智慧涵蓋進討論的話題,那麼他們的分歧就更大了。與包括下棋軟體等狹義人工智慧不同的是,通用人工智慧幾乎可以完成任何目標,包括學習。


有趣的是,關於生命3.0的爭議圍繞著兩個而不是一個問題展開,這兩個問題分別是「何時」和「什麼」,即如果生命3.0真的會出現,那何時會發生?這對人類意味著什麼?我認為,存在三個截然不同的學派。


這三個學派都值得我們認真對待,因為它們之中都包括一些世界頂尖的專家。


它們分別是:數字烏託邦主義者(Digital Utopians)、技術懷疑主義者(Techno-Skeptics)和人工智慧有益運動支持者(Members of The Beneficial-AI Movement)。


三個學派關於強人工智慧的爭議


註:大多數關於強人工智慧(7)的爭議都圍繞著兩個問題:如果真的會發生,何時會發生?它對人類是一件好事嗎?技術懷疑主義者和數字烏託邦主義者都認為,我們不需要擔心,但二者不擔心的原因卻很不同:前者相信,人類水平的通用人工智慧在可預見的未來不會發生,而後者則認為,它當然會發生,但可以肯定地說,這絕對是一件好事。人工智慧有益運動支持者則覺得,擔憂是有必要和有用的,因為人工智慧安全方面的研究和討論會提高「結果是好事」的可能性。盧德主義者則相信,結果一定是壞的,所以反對人工智慧。


關於超級智能的常見誤區


一個流行的錯誤觀點是,超人類水平的通用人工智慧一定會在21世紀內實現。實際上,歷史上充滿了天花亂墜的技術宣言。核聚變發電廠和飛天汽車在哪兒呢?照某些人的承諾,這些東西應該早就實現了。同樣地,人工智慧在過去也被一次又一次地吹捧上天,始作俑者甚至包括一些人工智慧的奠基者,比如,提出了「AI」這個概念的約翰·麥卡錫、馬文·明斯基、納撒尼爾·羅切斯特和克勞德·香農一起寫出了下面這段過於樂觀的預言,當時,他們打算用「石器時代」的計算機大幹兩個月,來實現一些目標:


1956年夏天,我們將在達特茅斯學院進行一項由10個人組成的為期兩個月的人工智慧研究……研究的主題是:如何讓機器使用語言、進行抽象思考和形成概念,讓它們解決目前只能由人類解決的問題,並自我改善。我們認為,如果仔細甄選一些科學家,組成一個團隊,在一起工作一個夏天,就能在一個或多個問題上取得重大進展。


然而,與此相反的另一個流行的錯誤觀點是,超人類水平的通用人工智慧在21世紀內一定不會實現。關於我們離實現它還有多遠,研究者的評估範圍很廣泛,但我們並不能信誓旦旦地肯定21世紀內實現它的可能性為零。技術懷疑主義者曾做出過許多令人沮喪的消極預測,後來也被證明不符合事實。


歐內斯特·盧瑟福(Ernest Rutherford)可能是他那個年代最偉大的原子核物理學家,他在1933年說,核能就是一派空談,而不到24小時,美國原子核物理學家利奧·西拉德(Leo Szilard)就創造了核鏈式反應;1956年,英國皇家天文學家理察·伍利(Richard Woolley)認為,太空旅行「完全是一派胡言」。


這個誤區最極端的觀點是認為超人類水平的通用人工智慧永遠不會到來,因為在物理學上不可能實現。然而,物理學家知道,大腦中的夸克和電子組合起來不正像一臺超級計算機嗎?並且,沒有哪個物理定律說我們不能建造出比大腦更智能的夸克團。


有人對人工智慧研究者進行了一些調查,請他們預測多少年之後,人類水平的通用人工智慧實現的可能性將達到至少50%。所有這些調查的結果都一樣:世界頂級專家各執一詞,因此我們根本不知道答案。在波多黎各會議上,我們也進行了一次這樣的調研,答案的平均數是2055年,但有些研究者認為需要幾百年,甚至更久。


還有一個相關的誤區是,認為擔憂人工智慧的人總以為它不出幾年就會降臨。實際上,有記錄顯示,大多數擔憂超人類水平的通用人工智慧的人都認為,它至少還有幾十年才會實現。不過,他們認為,只要我們並不是百分之百肯定,它一定不會發生在21世紀內,那麼最好儘快開展人工智慧安全性研究,防患於未然。


我們在本書中會讀到,許多安全問題的解決是非常困難的,可能需要幾十年的時間才能解決。因此,好從現在就開始進行研究,才是明智之舉,而不是等到某些猛灌紅牛的程式設計師決定開啟一個人類水平的通用人工智慧的前夜才開始亡羊補牢。

相關焦點

  • | 每周一本書
    在總裁讀書會精品課上,易寶支付聯合創始人兼總裁餘晨為我們推薦了《生命3.0》這本書,這周小書僮陪你一起來精讀這本書。為了解決這些問題,這一章我們先來探索智能的構成要素和基礎。那麼,說一團物質擁有智能,到底意味著什麼?說一個物體能記憶、計算和學習,又意味著什麼?
  • 好逸惡勞,不是你的本性|每周一本書
    在總裁讀書會精品課上,楊秀龍為我們推薦了《幹法》這本書,這周小書僮陪你一起來精讀這本書。《幹法》是稻盛和夫以78歲高齡出任日航CEO之後推出的第一本書,也是稻盛和夫首次與讀者分享自己在工作上的做法和心得。該書在日本一經出版,不到一年再版19次,月銷量最高達到20萬冊。
  • 默默改變孩子生命的一本書
    本書豆瓣評分高達8.9,還是非常高的。作者瓊·穆特是一位擅長用水墨畫風講述東方故事的作家,他的代表作還有《石頭湯》《禪的故事》系列等。本書取材於列夫·託爾斯泰的著名短篇小說《三個問題》,小說裡尋找三個問題答案的人是沙皇,感興趣的讀者可以在網上搜到。
  • 每月閱讀一本書計劃
    一周一本書太累了,而且不必為了目標而目標。一月一本,既符合天性,又可以壓一下自己。最主要還有輸出分享。為什麼每天一次跑步,或者每周一本書這樣的容易失敗,尤其是每天一次跑步這樣的口號之類的,因為人總是會有一些意外情況發生,即使堅持了100天,他第101天病了,那麼是不是就中斷了?那麼這算不算一次失敗?如果他第101天病了好要跑,值得鼓勵嗎?算不算流於形式了?
  • 人工智慧如何一步一步顛覆世界——歐米茄傳奇 | 每周一本書
    3.0》這本書,這周小書僮陪你一起來精讀這本書。每周一本書這個2.0版本雖然比過去稍微好一點,但還是比不上人類。每次,當某個國家在政治上出現嚴重的分歧,導致人們習慣於偏頗的黨派新聞時,歐米茄團隊就會成立一個新的新聞頻道來迎合各個派系。
  • 近半數「95後」大學生每周閱讀一本書,其中7成選擇電子書
    近半數「95後」大學生每周閱讀一本書,其中7成選擇電子書 2019-05-05 20:5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活了100萬次的貓》關於愛和生命意義的一本書
    《活了一百萬次的貓》正是這樣一本具有生命哲學啟示的書,這是一本經典兒童繪本,孩子們必讀的經典繪本之一,不僅僅是孩子,成年人讀了這本書,也同樣受啟迪,為什麼這本書這麼受歡迎,我想是因為這本書所表達的正是人類共有的情感需求——對愛、對價值、對人生意義的探求。它值得每個人反覆閱讀,無論是孩子還是成人。
  • 死亡倒計時 顯示生命時間的鬧鐘出現
    [中關村在線鍵鼠頻道原創]是不是偶爾會想起自己的生命何時會終結?現在不用再「上愁」了。一款叫做ALARMclock出現了,外觀上他只是一個可以顯示時間的8×24格2位LED顯示屏,顯示屏上的動畫非常復古卻很有意思,機身外殼是實木質地,顯得高端大氣上檔次。
  • 當超越人類智慧的人工智慧出現時,人類將何去何從?
    3.0》這本書,這周小書僮陪你一起來精讀這本書。3.0》這本書,這本書的領讀大咖是易寶支付聯合創始人餘晨先生。3.0》這本書深入探討了人工智慧給我們帶來的各種各樣的影響。3.0》的領讀大咖,不僅為《生命3.0》寫了推薦序,還撰寫了《看見未來》一書,深入探討了網際網路的技術拐點、發展契機和未來趨勢。
  • 2019 每周享買一本書丨《電影聲音之美》
    →點選「設為星(置)標(頂)」#2019 每周享買一本書# 年度活動進行中!感恩藝術,感恩舞臺,舞美書店2019年回饋粉絲正行動。為了滿足廣大舞美從業人員的需求,補充舞美人源源不斷的創新靈感,我們精心整合現有資源書目,不斷開發新書目。每一周都將有新鮮書籍,新鮮價格,與您共享。
  • 看不見摸不到的雲端,已潛移默化的融進了我們的靈魂|每周一本書
    每周一本書,跟大咖一起讀。以書會友,遇見更好的自己。每周一本書,跟大咖一起讀!本周跟陽光印網創始人 張紅梅一起讀《必然》這部書。《必然》是凱文·凱利「觀察·反思·展望」三部曲的最新力作。比如你在線觀看一部很長的電影,突然一個小行星撞毀了構成雲端的機器的三分之一,但你可能不會察覺到任何中斷。這是因為電影文件並不存儲在任何一個特定的機器裡,而是以後備的方式儲存在大量的處理器裡,這一方式使得雲端可以在任何一個單元關聯失敗時重新定位到自身的其他單元。
  • 白巖松書單:生命中,影響我最深的4本書,幫我提升4個層次
    現在分享給大家:第一本書:《新華字典》對我影響最大的一本書是《新華字典》;沒有《新華字典》我不會認識那麼多字,看那麼多書。《新華字典》教會了白巖松去認識漢字,從這裡開啟一道認識世界的大門。白巖松母親是一位人民教師,小時候他最喜歡的事情就是等母親下班後,翻找母親的包,因為每天母親都會帶一本書回來給白巖松讀。通過日積月累的讀書沉澱,讓他明白了外面的世界是無比寬廣的,比自己所在的家鄉海拉爾的大草原還要遼闊,自己的視野也變得更廣闊。
  • |每周一本書
    每周一本書,跟大咖一起讀!本周我們一起跟 吳伯凡讀《心流》這部書。一架鋼琴能不能彈出美妙的曲子來,要看你懂不懂譜,有沒有彈奏的能力,而不是因為這架鋼琴是100多萬買的,還是幾千塊錢買的。這個例子可以很好地解釋了幸福的資源條件和幸福的能力。擁有一架鋼琴是資源條件,能不能彈曲子是能力。
  • 深度解析:你的工作將被人工智慧取代,只是時間問題|每周一本書
    每周一本書每周一本書宇宙中有十億顆類地星球,我們無法確定未來200年內是否會接觸到其中一顆上的地外生命,但幾乎可以100%確定我們會製造出異類智能。同時,一種循環出現的模式值得我們注意。明天「每周一本書
  • 這3本書,帶你體悟更加豐盈美好的生命狀態
    《孤獨的力量》作者: 尼採這本書匯集了尼採、叔本華、盧梭等世界著名哲學家或文學家關於「孤獨」的思考。他們通過自己細膩又動人的文字,描繪了從親情、友情、愛情、家鄉以及世間萬物之處所感受到的孤獨感及對自己內心世界的反思。
  • 每周只讀一本書·梁朝偉4次赴美國尋找原著作者,究竟是什麼書?
    所謂的520、521總算是過去了,這兩天對大部分單身狗來說絕對是種煎熬,門都不敢出,生怕被秀一臉,又不是什么正規情人節,你們這麼秀恩愛是為了讓那些單身人士感受一下什麼叫大城市的孤獨?置身於繁華都市,孤獨感其實是必不可少的東西,就比如馬修。馬修是美國作家勞倫斯·布洛克的小說《八百萬種死法》中的主角。
  • 每周只讀一本書·10年後才出版的這本書,面市第二年就拿下諾貝爾
    在她的頒獎詞中,瑞典文學院給出了這樣的頒獎理由:「富有想像力的敘述帶有百科全書式的激情,代表了一種跨越邊界的生命形式。」這種概括確實足夠精準。《雲遊》全書由116個速寫、隨想、當代故事、歷史傳說組成,跨越了文體、內容和風格的傳統界限。看起來每個散章各不相關,卻又能夠奇妙地構成一個整體,如同散布的星子共同存在於一個星系之內。
  • 加熱成都,他們從一本書一隻蝴蝶開始,你呢?
    >成都志願者網(APP)承辦的「友善成都 美在志願——每周一小時 最暖是成都」大型系列志願服務行動溫暖上線。活動倡議成都市民行動起來,每周至少參與一小時志願服務活動,讓志願服務成為成都人健康時尚的生活方式。用你的一小時,加熱成都。
  • 每周讀本書|《瘋傳》
    關於本書 《瘋傳》這本書對作者在營銷領域多年的研究成果做了一次系統性的概括,對能夠引發「瘋傳」的六個基本元素進行了介紹。針對每一種元素,作者都通過案例來闡述其具體的應用方法,可以說是學習營銷的必讀書目。
  • 普通人如何從零開始在3個月內讀20本書,寫30篇文章?
    到今天為止,我已經看了20來本書,寫了30多篇文章。一、改變的動力其實早在2013年,我身邊就有能夠1年讀上百本書的人,我自己在後來的幾年裡,每年年初的時候,也會給自己定讀書目標,每周1本,1年讀52本書。但無一例外的是我都沒有堅持下來,這些年來,我從來都沒有做到過1年讀52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