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智能?| 每周一本書

2020-10-23 總裁讀書會官方帳戶


在總裁讀書會精品課上,易寶支付聯合創始人兼總裁餘晨為我們推薦了《生命3.0》這本書,這周小書僮陪你一起來精讀這本書。


您如果希望收聽完整音頻,請下載總裁讀書會APP,或者關注跟大咖一起讀服務號,加入我們的會員,更多精彩內容等著您。

在宇宙大爆炸發生之後的138億年中,最不可思議的事情之一就是,荒蕪一片、了無生機的物質之中竟然產生了智能。這究竟是如何發生的?未來會變成什麼樣?從科學的角度出發,應該如何講述宇宙中智能的歷史與命運?為了解決這些問題,這一章我們先來探索智能的構成要素和基礎。那麼,說一團物質擁有智能,到底意味著什麼?說一個物體能記憶、計算和學習,又意味著什麼?



智能(intelligence):完成複雜目標的能力。


這個定義很廣,足以涵蓋所有定義,因為理解力、自我意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習能力等都屬於我們可能會遇到的複雜目標。同時,這個定義還能將《牛津英語詞典》中的定義「獲得和應用知識與技能的能力」也涵蓋進去,因為你也可以將「應用知識與技能」作為一個目標。


由於可能存在許多不同的目標,因此,也可能存在許多不同的智能。所以,從我們的定義出發,用IQ這種單一指標來量化人類、動物或機器是沒有意義的。


假設有兩個電腦程式,一個只會下象棋,另一個只會下圍棋,請問哪一個更智能?


這個問題並沒有標準答案,因為它倆各自擅長的事情沒法進行直接的比較。


不過,假如存在第三個電腦程式,它能夠完成所有目標,並且,它在某一個目標上,比如下象棋,做得遠比前面所說的兩個程序都好,而且在其他目標上完成得也不比它們差,那我們就可以說,第三個程序比前面兩個程序更加智能。


對智能進行分類,還有一種方法,那就是用「狹義」(narrow)和「廣義」(broad)來進行區分。


IBM公司的深藍(Deep Blue)計算機雖然在1997年戰勝了西洋棋冠軍加裡·卡斯帕羅夫(Garry Kasparov),但它能完成的任務範圍非常「狹窄」,因為它只能下象棋,儘管它的硬體和軟體都令人印象深刻,但它甚至不能在井字棋遊戲中戰勝一個4歲的兒童。


谷歌旗下DeepMind公司的「DQN」人工智慧系統能完成的任務範圍稍微廣一點:它會玩幾十種經典的雅達利電子遊戲,並且玩的水平與人類的水平不相上下,甚至更好。


相比之下,人類智能的寬度可比它們廣多了,人類能掌握多如牛毛的技能。只要經過訓練,假以時日,一個健康的兒童不僅能夠學會任何遊戲,還能學會任何語言、運動或職業技能。將人類智能和機器智能做個比較,我們人類會在寬度上立馬勝出。


不過,機器在某些比較狹窄的任務上勝過了我們,這些任務雖然小,但數量卻在與日俱增。


人工智慧可以勝出人類的任務


想像一下,如果用地形來比擬人類的能力,就可以畫出一幅「人類能力地形圖」,其中低地代表著「算數」和「死記硬背」,丘陵代表著「定理證明」和「下象棋」,高聳的山巒代表著「運動」「手眼協調」和「社交互動」。


不斷進步的計算機性能就好像水平面,正在逐步上升,淹沒整個陸地。半個世紀以前,它開始淹沒低地,將人類計算員和檔案員逐出了歷史舞臺。


不過,大部分地方還是「乾燥如初」。現在,這場洪水開始淹沒丘陵,我們的前線正在逐步向後撤退。


雖然我們在山頂上感到很安全,但以目前的速度來看,再過半個世紀,山頂也會被淹沒。由於那一天已經不遠了,我建議,我們應該建造一艘方舟,儘快適應航海生活!


人類能力地形圖


註:這張「人類能力地形圖」是機器人專家漢斯·莫拉維克提出的,其中,海拔高度代表這項任務對計算機的難度,不斷上漲的海平面代表計算機現在能做的事情。


隨著「海平面」持續上升,它可能會在某一天到達一個臨界點,從而觸發翻天覆地的變化。


在這個臨界點,機器開始具備設計人工智慧的能力。在這個臨界點之前,「海平面」的上升是由人類對機器的改進所引起的,但在這個臨界點之後,「海平面」的上升可能會由機器改進機器的過程推動,其速度很可能比人類改進機器的速度快得多,因此,很快,所有「陸地」都會被淹沒在水下。


這就是「奇點」理論的思想。這個思想雖然十分迷人,但卻充滿爭議。


計算機是通用機器,它們的能力均勻地分布在一個寬廣得無邊無際的任務區域上。不過,人類能力的分布卻沒那麼均勻。在對生存至關重要的領域,人類的能力十分強大,但在不那麼重要的事情上就很微弱。


計算機先驅艾倫·圖靈曾有一個著名的證明,假如一臺計算機能實施一組最小的特定運算,那麼,只要給它足夠的時間和內存,它就能被編程以實施其他任何計算機能做的任何事情。超過這個臨界點的機器被稱為「通用計算機」(universal computers),又叫作「圖靈通用計算機」(Turing-universal computers)。


就這個意義而言,今天所有的智慧型手機和筆記本電腦都算得上是通用計算機。


類似地,設計人工智慧所需的智能也有一個臨界點,我喜歡將這個臨界點視為「普遍智能」的臨界點:給它足夠的時間和資源,它就可以具備完成任何目標的能力,並且完成得和其他任何智能體不相上下。


比如,如果普遍智能認為自己需要更好的社交技能、預測技能或設計人工智慧的技能,那它就有能力去獲得這些技能;如果它想要了解如何建造一個機器人工廠,它也完全有能力去獲得建造工廠的技能。換句話說,普遍智能具備發展到生命3.0的潛力。

相關焦點

  • 生命3.0何時出現 | 每周一本書
    ,這周小書僮陪你一起來精讀這本書。每周一本書>有的是充滿信心的樂觀主義者,有的則懷有嚴肅的擔憂;甚至於,對於人工智慧會在短期內對經濟、法律和軍事方面造成什麼影響這對人類意味著什麼?我認為,存在三個截然不同的學派。
  • 看不見摸不到的雲端,已潛移默化的融進了我們的靈魂|每周一本書
    每周一本書,跟大咖一起讀。以書會友,遇見更好的自己。每周一本書,跟大咖一起讀!本周跟陽光印網創始人 張紅梅一起讀《必然》這部書。《必然》是凱文·凱利「觀察·反思·展望」三部曲的最新力作。這一分布式的雲端能夠存在,真是一個奇蹟。這一詞彙的每個實例都不僅僅是個單純的複製,因為複製意味著毫無活力的繁殖。實際上,對於每個人而言,他們電腦上分配到的副本就是原件!
  • 深度解析:你的工作將被人工智慧取代,只是時間問題|每周一本書
    每周一本書每周一本書要準確地指出它到底是什麼也很困難。接下來,面對「人類應該做什麼」這個問題,我們會想到更多的答案。明天「每周一本書
  • 近半數「95後」大學生每周閱讀一本書,其中7成選擇電子書
    近半數「95後」大學生每周閱讀一本書,其中7成選擇電子書 2019-05-05 20:5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每周一本書
    每周一本書,跟大咖一起讀!本周我們一起跟 吳伯凡讀《心流》這部書。這個詞分析起來很有意思,譜就是什麼?譜就是旋律、就是流程、就是規範。沒譜是什麼?就是噪音,就是混亂。一架鋼琴能不能彈出美妙的曲子來,要看你懂不懂譜,有沒有彈奏的能力,而不是因為這架鋼琴是100多萬買的,還是幾千塊錢買的。
  • 每月閱讀一本書計劃
    【每月閱讀一本書計劃】,至今有一年了,難得!【每月閱讀一本書計劃】建立之初,一部分原始夥伴的認識恰恰是在一月,1月底搭建完畢,2月開始正式啟動。前後進了一些人,也被移除一些人,也被擋住門外一些人。目下,還剩下目前一群人,目前留在群裡的,至少都分享過一本書以上,大多在2本以上。
  • iPhone,真正推開了智慧型手機時代的大門 | 每周一本書
    用滾輪瀏覽通訊簿很方便,但是想輸入點兒什麼就很不方便。團隊一直在努力讓自己相信,人們的電話主要是打給已經存儲在通訊簿裡的人,但是他們知道,這樣其實是行不通的。:「我要做一款平板電腦,不要鍵盤和手寫筆。」
  • 好逸惡勞,不是你的本性|每周一本書
    在總裁讀書會精品課上,楊秀龍為我們推薦了《幹法》這本書,這周小書僮陪你一起來精讀這本書。《幹法》是稻盛和夫以78歲高齡出任日航CEO之後推出的第一本書,也是稻盛和夫首次與讀者分享自己在工作上的做法和心得。該書在日本一經出版,不到一年再版19次,月銷量最高達到20萬冊。
  • 2019 每周享買一本書丨《電影聲音之美》
    →點選「設為星(置)標(頂)」#2019 每周享買一本書# 年度活動進行中!感恩藝術,感恩舞臺,舞美書店2019年回饋粉絲正行動。為了滿足廣大舞美從業人員的需求,補充舞美人源源不斷的創新靈感,我們精心整合現有資源書目,不斷開發新書目。每一周都將有新鮮書籍,新鮮價格,與您共享。
  • 每周只讀一本書·梁朝偉4次赴美國尋找原著作者,究竟是什麼書?
    所謂的520、521總算是過去了,這兩天對大部分單身狗來說絕對是種煎熬,門都不敢出,生怕被秀一臉,又不是什么正規情人節,你們這麼秀恩愛是為了讓那些單身人士感受一下什麼叫大城市的孤獨?置身於繁華都市,孤獨感其實是必不可少的東西,就比如馬修。馬修是美國作家勞倫斯·布洛克的小說《八百萬種死法》中的主角。
  • 現在的你多久讀完一本書?
    你最近讀的三本書是什麼?我先來回答,是王小波的《沉默的大多數》,羅宗強的《隋唐五代文學思想史》,普魯斯特的《追憶似水年華》,進度分別為百分之八十,百分之五十,百分之二十。最近一條讀書筆記是:「太陽去追趕黑夜,又被另一群黑夜所追趕。」
  • 怎樣才算讀懂一本書?
    什麼才算是好書?讀書不在多而在精,要的是讀得徹底。怎樣才算讀得徹底?《讀懂一本書》中告訴我們每本好書都自帶使命,書中從選書的原則,讀書的方法和講好一本書的路徑等多個方面,為讀者打造了一場關於閱讀的盛宴。
  • 每周讀本書|《瘋傳》
    關於本書 《瘋傳》這本書對作者在營銷領域多年的研究成果做了一次系統性的概括,對能夠引發「瘋傳」的六個基本元素進行了介紹。針對每一種元素,作者都通過案例來闡述其具體的應用方法,可以說是學習營銷的必讀書目。
  • 人工智慧如何一步一步顛覆世界——歐米茄傳奇 | 每周一本書
    ,這周小書僮陪你一起來精讀這本書。每周一本書歐米茄團隊讓普羅米修斯用狹義人工智慧設計出了一個簡潔的軟體模塊,專門用於處理這些任務,但除此之外,這個模塊什麼也幹不了。接著,他們把這個模塊上傳到了亞馬遜的網絡伺服器上,這是一個可以運行虛擬機的雲計算平臺。
  • 《讀懂一本書|樊登讀書法》:送你三把斧,快速解讀一本書
    其實,大可不必煩惱,《讀懂一本書|樊登讀書法》的作者樊登老師告訴我們,任何一本書都有其自身的結構。掌握了書的脈絡結構,加以時日的練習,你也能成就一項「庖丁解牛」的精湛技能。那麼,如何解構一本書呢?利用下面三把斧:1.一條主線:這本書要解決什麼問題?
  • 這本書,幫你看清未來30年智能城市的發展方向
    十年前,在中國,智能城市僅是一個尚在實驗室中的概念。現在,許多國家、城市已經將智能城市建設得如火如荼。那麼,到底什麼是智能城市?智能城市的構建框架是什麼?這本書對你有什麼用?一、 如果你是政府工作者:此書既包括智能城市的發展理念和思路,運用數據解決問題的邏輯和方法學,技術與應用相結合的框架方案,以及政府應該發揮何種作用等論述,又包括一系列關於如何確認目標,如何發現、解決以及改進問題等諸多智能城市建設和運營的案例描述,為建立智能城市提供最有效的方法。
  • 每周只讀一本書 · 155年後,奇境不再有愛麗絲
    無論你是否讀過《愛麗絲漫遊奇境》,這本書都能勾起你掉進兔子洞的回憶,雖然沒讀過這本書的可能性小之又小。就像書中所說的那樣:「歡迎回來,就像你從未來過!」這11位作者又大致可以分為兩派:一派是講述愛麗絲離開奇境後接下來發生的故事,比如紅桃傑克的判刑結果,紅桃皇后的宮廷政變;另一派則講述了愛麗絲到來前奇境裡的故事,那時的瘋帽子還沒瘋,柴郡貓也還只是一隻普通的貓。
  • 如何深度閱讀一本書?
    一、劃重點的方法1、至少準備:黑色油筆(鋼筆)、紅色油筆和彩筆、書籤、便利貼2、喜歡的內容或者金句,要麼在書角折一下,要麼用紅筆可以畫一個特殊符號,比如井號或者三角符號。二、記筆記的方法《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超實用的筆記讀書法中講到了一種,「蔥鮪火鍋式」讀書筆記。
  • 每周只讀一本書·10年後才出版的這本書,面市第二年就拿下諾貝爾
    但很少有人知道,因為沒有出版商看好,這本書在波蘭出版10年後才在英文世界面市,且當年就獲得了布克獎,第二年就直接拿下了諾貝爾文學獎。布克獎評委會在提及《雲遊》時稱其為「不是傳統的敘述」,「我們喜歡這種敘事的聲音,它從機智與快樂的惡作劇漸漸轉向真正的情感波瀾」。
  • 如何閱讀一本書:詮釋內容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路之由自01,ID:luzhiyouzi】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看了《如何閱讀一本書》裡」分析閱讀「中的第二階段。第一階段內容是「梳理內容大綱」,這一部分主要說明「詮釋內容」。「梳理內容大綱」就是分析一本書的骨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