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市民政局局長李玉輝:今年將加大因病致貧救助力度

2021-01-05 廈門網

 

李玉輝。張賢日 攝

  廈門網訊(海西晨報 記者 蔡櫻柳 實習生 張雅婷)廈門成為全國第四個推出巨災保險的城市,其標準最高、覆蓋最廣;困難居民幫扶救助精準高效,城鄉低保標準和特困供養標準居全省之首,分別提高18%和25.6%……過去的一年,廈門市民政局全方位推進民政事業持續健康發展。

  社會救助、防災減災、養老體系、社區治理……今年,廈門的民政工作將如何規劃?昨日,2018年全市民政工作會議召開,晨報記者專訪廈門市民政局局長李玉輝,解碼2018年廈門民政工作新動向。李玉輝表示,今年要把民生兜底保障、服務民生工作落到實處,將制約民政事業發展的難題一項項解決,努力開創民政事業新局面。

  社區治理 打造廈門特色國際化社區

  今年,廈門市將改革城鄉社區治理體制,落實民主制度,做好村級組織換屆選舉工作。落實社區工作準入指導目錄,推動社區減負增效。落實城鄉社區服務體系「十三五」建設規劃,完善城鄉社區綜合服務設施,合理配置服務資源。

  同時,打造一批具有廈門特色的國際化社區,鼓勵引進境內外專業人才參與社區規劃和社區治理。

  健全困難居民資料庫 社會救助

  新的一年,圍繞健全社會救助體系,將加快修訂《廈門市低收入家庭認定實施辦法》,進一步加大對因病、因學致貧返貧困難居民救助力度。提升社會救助服務質效,將已認定過的醫療救助對象通過信息資料庫自動與醫保系統對接,實施醫療補助、救助費用「一站式」即時結算,實現醫療救助對象「一趟不用跑」的優化服務。

  進一步完善核對信息平臺,建立健全各類困難居民信息資料庫。出臺《關於進一步完善困難群眾基本生活保障標準動態調整機制的指導意見》,完善調整機制,實現各類困難居民基本生活保障水平合理增長,提高困難居民「幸福感」。

  養老體系 建設智慧養老示範社區

  2018年,廈門將重點推進養老服務工程,包括市慈善總會愛鷺老年養護中心新建工程、市老年基金會愛心護理院改擴建工程、湖裡區社會福利中心新建工程,開展2018年度30個「農村幸福院」和9個「社區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建設項目。

  機構養老服務工作是今年要大力推進的,到2018年6月底,將全面完成已建養老機構的設立許可工作。加強公辦保障性養老機構建設,重點保障特困人員中的老年人、經濟困難老年人、計劃生育特殊家庭老年人和做出特殊貢獻老年人的養老需求,切實發揮政府託底作用。

  同時,加快完善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使全市專業化養老服務組織落地社區達到200個。積極開展智慧養老服務,培育3家智慧養老示範企業,建設15個智慧養老示範社區。

  防災減災 提高出險理賠服務水平

  今年,廈門還將推進防災減災救災體制機制改革。探索建立市減災委員會統籌協調、統一指揮全市防災減災救災工作的機制,強化市減災委員會辦公室在防範部署、應急指揮、災情信息管理、群眾生活救助、災後重建、科普宣傳教育、跨區域交流合作等方面的能力。

  出臺《廈門市引導社會力量參與防災減災救災工作的指導意見》,統籌協調社會力量高效有序參與救災工作。此外,加大巨災保險宣傳力度,規範理賠服務,提高出險理賠服務水平。

       2017成績單

       ● 城鄉低保標準和特困供養標準分別調整為720元和1080元,分別提高18%和25.6%,標準居全省之首

  ● 優撫對象保障標準提升,2017年平均標準比增15%以上,居全省之首

  ● 投資3300萬元推行助老員上門服務,196個社區實現助老員服務進駐

  ● 婚姻、收養登記工作合法規範,合格率達100%

  ● 全市520人通過全國社會工作者職業水平考試,全市持證社工增至4533人,佔全省44%

  ● 全市養老服務機構35所,擁有各類養老床位數共計11463張,每千名老人養老床位數達34.86張

  ● 23家養老機構內設有醫療機構,佔養老機構的65.7%,共有護理型床位7602張,佔養老服務機構總床位81.7%,提前完成2020年規劃任務

  ● 全市已建成居家社區養老服務站366個、日間照料中心12個、農村幸福院73個

展開閱讀全文

相關焦點

  • 廈安全島並非暫停或關閉 將加大甄別做好救助
    針對本報此前報導的嬰兒安全島大門緊鎖一事,廈門市民政局局長劉平告訴導報記者,廈門市嬰兒安全島並不是暫停或關閉,而是加強甄別,廈門也將繼續做好救助工作,保障棄嬰的生命安全。  市民政局副局長李龍則告訴導報記者,按照國家民政部的安排,嬰兒安全島的救助對象是一周歲以下的嬰兒,但是實際情況並不是如此。目前收到的177名棄嬰、棄兒中,近一半棄兒已超過1周歲。「從我們設立嬰兒安全島的初衷來看,這些棄兒並不是我們的救助對象。」「在廣州嬰兒安全島關停之後,我們加強了對棄嬰的甄別。經過我們的勸說,有超過30名的家長放棄了遺棄行為,決定將小孩帶回去尋找別的救助途徑。」
  • 我國近千萬因病致貧返貧戶成功脫貧,貧困人口住院總體報銷水平可達...
    11月20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就推進健康扶貧和醫保扶貧、確保貧困人口基本醫療有保障有關情況舉行發布會,國家衛生健康委副主任李斌在發布會上介紹,因病致貧返貧問題得到有效解決,累計使近1000萬因病致貧返貧貧困戶成功擺脫了貧困。
  • 興業:三重保障防止因病致貧返貧
    >來源:廣西新聞網 作者:何凌宇 編輯:潘曉明 廣西新聞網興業11月27日訊 近年來,玉林市興業縣把健康扶貧作為脫貧攻堅的重要舉措,通過提高醫療保障水平、加大醫療救助力度
  • 蚌埠市人民政府辦公室轉發市民政局關於進一步完善醫療救助制度...
    (三)因病致貧救助對象:因病致貧家庭重病患者以及縣級以上政府規定的其他特殊困難人員。>萬元以上、低收入救助對象費用年累計達到3萬元以上、因病致貧救助對象費用年累計達到5萬元以上),給予重特大疾病醫療救助。
  • 保定15萬餘名因病致貧人口實現動態「清零」
    我市因病致貧返貧人口由2017年7月的152174人全面清零。 市衛健委黨組副書記、副主任佟起波:【聚焦貧困人口,全面篩查,著力實施大病集中救治,大病救治病種從7種逐步增加到30種。開展大病篩查,堅持發現一例、建檔一例、治癒一例、銷號一例,做到了應治盡治。截至目前,全市罹患30種大病確診病例15060例,均已納入臺帳管理,均得到有效救治。
  • 市總工會築醫療救助堤壩解職工因病致困之難
    近日,市總工會走訪慰問因病致貧困難職工家庭時,市特困職工朱師傅握著市總工會同志的手不停地說。大數據分析顯示,全市困難職工80%以上是因生大病或慢性病不能工作、醫療費用大致貧,市總工會緊扣「精準幫扶、因戶施策」的總要求,聯合市衛健委、醫保局等單位共同出謀劃策,築實四道醫療救助堤壩。
  • 共築醫療救助「堤壩」 紓解職工因病致困
    通過大數據分析,全市困難職工80%以上是因生大病或慢性病而不能工作、醫療費用大而致貧。應需而動,市總工會緊扣「精準幫扶、因戶施策」的總要求,聯合市衛健委、醫保局等單位共同出謀劃策,築實醫療救助「堤壩」,紓解職工因病致困的難題。
  • 平南縣加大特困人員救助供養力度
    廣西新聞網平南12月25日訊(通訊員 黃舒婷)平南縣大坡鎮華林村的賓天全是農村特困救助供養的受益者。今年67歲的賓天全一家5口人,其配偶患有長期慢性病,有3個未成年子女,全戶無勞動能力、無收入來源,生活十分困難。
  • 區民政局等八部門關於建立社會救助兜底保障對象救助幫扶長效機制...
    合理確定特困人員照料護理標準,提升特困人員供養服務機構管理服務能力,不斷提高生活不能自理特困人員集中供養率,全面落實分散供養特困人員救助和照料工作。完善臨時救助政策,有序開展「救急難」工作,加大兜底保障對象臨時救助力度。(區民政局負責)(二)保障基本教育。確保兜底保障對象家庭子女接受九年義務教育,確保有學上、上得起學。
  • 單人施保,脫貧路上不讓一人因病因殘掉隊
    小瑩(中)在向掇刀區社會救助局局長周小榮(右)和村裡的民政幹部(左)介紹自己每天需要服用的藥品。一個家庭如果有一人重度殘疾或者一人患重大疾病,這個家庭往往會遭受沉重打擊,很多家庭會因此致貧,生活質量也會直線下降。
  • 市民政局全力做好流浪乞討人員救助工作
    近日,氣溫持續降低,為切實保障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的基本生存權益,市民政局多舉措確保流浪乞討人員安全過冬。加強宣傳力度。利用網絡、電視、報紙、宣傳牌等多種形式宣傳嚴寒天氣救助措施,大力宣傳救助政策,擴大救助工作知曉度。
  • 州民政局局長這麼說
    州民政局局長這麼說 2020-12-27 11:4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通州區民政局:啟動疫情防控期間社會救助預案,及時救助困難群眾
    面對疫情,如何做好睏難群眾的救助和安全防控?記者從通州區民政局獲悉,為進一步發揮社會救助託底線、救急難、保民生的作用,通州區民政局已啟動疫情防控期間社會救助預案——把困難群眾作為疫情期間重點關愛對象,加大臨時救助力度,組織基層工作人員通過電話、微信等多種方式,及時了解城鄉低保對象、特困人員等情況,對基本生活存在困難的及時予以救助。
  • 消除司法救助空白點 脫貧「一個也不能少」
    ●以消除司法救助空白點為重點,加大對因案致貧、因案返貧、因案增貧等困難當事人的救助力度,做到「應救盡救」「應救即救」,高質量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  一起因感情糾紛引發的持刀傷害案,將27歲的林珊(化名)推向無盡暗夜。男子陳鍾(化名)向其面部連捅數刀,致林珊重傷一級,雙目失明,後陳鐘被判處有期徒刑十五年。
  • 保定市因病致貧,央視曝光內情,返貧人口全面清零
    12月16日,記者從市政府新聞辦新聞發布會上獲悉,市衛健委聚焦貧困人口精準施策提升工作質量,聚焦貧困地區多措並舉築牢服務體系,聚焦扶貧要求建立務實管用長效機制,全面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成效顯著,我市因病致貧返貧人口由2017年7月的152174人全面清零。
  • 你知道怎麼辦理臨時救助嗎?市民政局工作人員為你解答
    何為臨時救助?如何辦理?申請流程是什麼?12月11日,市民政局對這些問題做了解答。據市民政局救助科王軍介紹,臨時救助主要分急難型救助和支出型救助兩大類型。由社會救助綜合服務窗口統一受理,填寫《蘭州市居民臨時救助申請審批表》,臨時救助申請人的審批應通過社會救助對象家庭財產核對。臨時救助申請應當在申請事由發生的一個自然年度內提出,當年度10月份以後發生的事由可在次年3月底前提出申請。縣區民政部門應當將實施臨時救助的情況,在申請人所在鄉鎮(街道)的範圍內予以公示,接受社會監督。
  • 一個江西縣城的健康扶貧樣本:兜底90%醫療負擔,因病致貧貧困戶全部...
    這個革命老區曾是國家級貧困縣,看不起病、看不了病曾長期困擾著這裡的人們。 今年4月16日,于都縣退出國家級貧困縣序列,順利摘帽。據于都縣衛健委相關人士介紹,在於都全縣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中,有51834人屬於因病致貧,佔全縣貧困人口數的31.5%。而截至目前,全縣因病致貧建檔立卡貧困群眾中已全部脫貧,全縣居民基本醫療得到有效保障,健康扶貧取得積極成效。
  • 紅山區民政局:防疫服務兩手抓 拉緊安全警戒線
    自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紅山區民政局重點針對民政系統工作人員、養老機構、殯葬行業、困難群體等開展防控監督和民政救助,拉緊防控疫情安全警戒線。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針對新冠肺炎疫情老年人是易感人群的實際情況,紅山區民政局將養老領域作為重點防控領域。
  • 全國共2004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納入低保或特困人員救助
    從目前情況看,符合條件的貧困人口都納入了低保或特困救助政策範圍,納入低保和特困政策體系特殊貧困群體都達到脫貧收入標準,能夠如期實現脫貧。」陳洪波說。「建立困難群眾動態管理監測預警機制,將因學、因病、因殘、因災、失業等存在致貧或返貧風險的困難群眾全部納入監測範圍,做到早發現、早介入、早救助。」
  • 錫林郭勒盟多倫縣民政局社會救助兜底保障助力脫貧攻堅
    近年來,錫林郭勒盟多倫縣民政局全面履行社會救助在脫貧攻堅中的兜底保障責任,緊緊圍繞「守住底線、突出重點、完善制度、引導輿論」的民生工作思路,深入推進民政兜底脫貧工作,促進兜底保障能力穩步提升,助力決戰決勝脫貧攻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