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顧力栩一樣,近年來,交大還有很多科研人員選擇在交大科技園和零號灣開啟了創業歷程。
上觀新聞報導 打造中國的「達文西手術機器人」,是上海交通大學醫療機器人研究院的夢想。最近,他們離這個夢想又近了一步——顧力栩教授帶領團隊研發的胸腹腔介入手術導航及機器人系統完成了北京協和醫院、上海瑞金醫院和仁濟醫院的多中心臨床研究,準備向國家藥監局申報三類醫療器械註冊證。作為上海精勱醫療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他一邊在交大教書、做科研,一邊在交大科技園內的醫療機器人產業園創業。
「這幾年,我校在科技成果轉化方面實施了『陽光工程』,老師創業再也不是『灰色地帶』。」顧力栩說,「學校和學院都在有組織地扶持師生創業,引導我們把企業註冊在大零號灣,在交大周邊形成高科技產業帶。」
「陽光工程」實現「spin off」
對於高校創業環境的變化,顧力栩很有發言權。2003年他入職交大後,就想把自己的圖像引導手術研究成果轉化為產品。「在歐美高校,spin off制度十分成熟,這個詞的意思是『甩出去』。就是說,科研人員一直在高校工作,而他們的研究成果不斷地通過創辦企業轉化成產品,企業成熟後再反哺高校。」然而十多年前,這種科技成果轉化模式在我國無法順利實施,高校教師創業屬於「灰色地帶」。
儘管有體制機制上的阻力,顧力栩還是走上了創業道路。可惜經過4年打拼,他創辦的第一家企業失敗了。2008年,他入選姑蘇領軍人才計劃,開始了第二次創業。在蘇州工業園區生物納米科技園,他帶領研究生創立了蘇州迪凱爾醫療科技有限公司。這是一次成功的「spin off」,他們研製出牙種植圖像引導手術智能化系統,並實現了產業化。迪凱爾醫療度過初創期後,顧力栩就不再參與公司具體事務,繼續在交大從事教學和科研工作。
這位連續創業者的第三次創業,選擇落戶交大與閔行區合作開發的零號灣。2015年,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修訂和上海科創中心建設「22條」發布,交大制定了新的科技成果轉化和創業孵化制度。顧力栩覺得,這是推動交大教師創業的「陽光工程」,學校和院系開始鼓勵教師帶領研究生轉化成果、積極創業,在啟動基金、股權激勵、投融資等各個方面給予引導支持。
小零號灣的國家雙創示範基地 薛志明 攝
2016年5月,精勱醫療在交大閔行校區附近的小零號灣成立。交大和閔行區政府合作建設的醫療機器人研究院成立後,公司搬入了交大科技園內的醫療機器人產業園。
手術機器人推動「科技醫改」
精勱醫療開發的產品是治療癌症的新利器——手術導航及機器人診療系統。這種高端醫療器械的科技含量和產業價值很高,在歐美國家,已湧現出以達文西手術機器人為代表的一批高端產品。手術機器人的一個核心系統是圖像導航,它能讓醫生在微創環境下通過影像「看到」手術部位,從而準確定位病灶。在科技部重點研發計劃專項支持下,顧力栩帶領團隊研製出了胸腹腔介入手術導航及機器人系統,有望解決早期腫瘤的診療難題。
根據交大教師創業的股權分配方案,顧力栩團隊申請的智慧財產權約佔1/3公司股份,投資方和職業經理人也分別約佔1/3公司股份。在這種「金三角模式」推動下,精勱醫療已完成兩輪融資,並聘用了職業經理人。
最近完成的多中心臨床研究,為這家企業研發成果的上市奠定了基礎。近200例胸腹腔實體腫瘤介入手術顯示,採用機器人系統的安全性較傳統手術顯著提高,無一例出現氣胸或體內出血,而傳統手術的這一比例為5%—10%;精準度也較傳統手術顯著提高,將誤差從6—8毫米縮小至2—3毫米。
腹腔介入手術導航及機器人系統可助力完成精準手術。
這套產品如獲批上市,有望推動「科技醫改」。眾所周知,國內眾多大病患者不得不湧向北京、上海等地三甲醫院就診,胸腹腔實體腫瘤介入手術就是一種三甲醫院高年資醫生擅長的手術。而有了胸腹腔介入手術導航及機器人系統後,各地各級醫院的低年資醫生也能完成這種高難度手術,確保安全性和精準性。「用科技彌補醫生經驗的不足,提升各級醫院的診療水平,推動醫療資源下沉,這就是『科技醫改』。」顧力栩解釋道。
「三區」聯動打造大零號灣
與顧力栩一樣,近年來,交大還有很多科研人員選擇在交大科技園和零號灣開啟了創業歷程。那裡也成為交大校友嚮往的地方,他們創辦的一批企業計劃落戶母校周邊地區,分享母校和閔行區提供的科創資源。
閔行區副區長吳斌介紹,區政府正在與上海市科委、交大、華東師大合力打造大零號灣全球創新創業集聚區。這個區域以交大科技園、華東師大科技園為核心,規劃範圍北至申嘉湖高速、西至滬閔路、東至虹梅南路、南至黃浦江,總面積約17平方公裡。根據功能定位,大零號灣將建成國際科技成果轉化地、「硬科技」創業首選地和高品質生活示範地。
「大學科技園和大零號灣緊密相連,都是以高校科研成果和人才為基礎進行產業化的區域。前者側重產業化前端,後者做一些功能疊加,實現產城融合。」吳斌說。在他看來,大零號灣的功能內涵可用「CTO」概括:C表示創新硬核,以閔行區高校和科研院所為核心,增強科技創新策源功能;T表示技術驅動,推進「硬科技」成果向戰略性新興產業轉化;O表示開放創新,連接國內外、聯動長三角,建設國際化開放式科創街區。
位於劍川路600號的交大科技園色彩豐富、環境宜人。薛志明 攝
市科委總工程師陸敏表示,大零號灣的規劃和建設,體現了大學科技園發展要堅持目標定位,做強核心功能;要堅持「三區」聯動,強化開放協同,即深化大學校區、科技園區、城市社區的聯動和融合。
在顧力栩看來,大學科技園在未來發展中可改進兩方面問題:一是簡化高校科技成果轉化手續,並給予高校創業人員某種形式的證明材料,以滿足投資機構和未來上市的需求;二是在「硬科技」企業3年初創期內,通過政府引導風投基金、人才政策、房租減免等方式,給予它們更大的扶持。「初創期內,這類企業往往難以實現銷售,面臨『死亡谷』的考驗。我覺得上海在扶持大學科技園企業跨越『死亡谷』方面還需要加強,政府部門可設立引導基金,帶動社會資本投資『硬科技』企業,不要讓它們夭折或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