腫瘤手術機器人研製成功,交大教授第三次創業為何選擇零號灣【圖】

2020-12-28 上海交通大學新聞網

與顧力栩一樣,近年來,交大還有很多科研人員選擇在交大科技園和零號灣開啟了創業歷程。

上觀新聞報導 打造中國的「達文西手術機器人」,是上海交通大學醫療機器人研究院的夢想。最近,他們離這個夢想又近了一步——顧力栩教授帶領團隊研發的胸腹腔介入手術導航及機器人系統完成了北京協和醫院、上海瑞金醫院和仁濟醫院的多中心臨床研究,準備向國家藥監局申報三類醫療器械註冊證。作為上海精勱醫療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他一邊在交大教書、做科研,一邊在交大科技園內的醫療機器人產業園創業。

「這幾年,我校在科技成果轉化方面實施了『陽光工程』,老師創業再也不是『灰色地帶』。」顧力栩說,「學校和學院都在有組織地扶持師生創業,引導我們把企業註冊在大零號灣,在交大周邊形成高科技產業帶。」

「陽光工程」實現「spin off」

對於高校創業環境的變化,顧力栩很有發言權。2003年他入職交大後,就想把自己的圖像引導手術研究成果轉化為產品。「在歐美高校,spin off制度十分成熟,這個詞的意思是『甩出去』。就是說,科研人員一直在高校工作,而他們的研究成果不斷地通過創辦企業轉化成產品,企業成熟後再反哺高校。」然而十多年前,這種科技成果轉化模式在我國無法順利實施,高校教師創業屬於「灰色地帶」。

儘管有體制機制上的阻力,顧力栩還是走上了創業道路。可惜經過4年打拼,他創辦的第一家企業失敗了。2008年,他入選姑蘇領軍人才計劃,開始了第二次創業。在蘇州工業園區生物納米科技園,他帶領研究生創立了蘇州迪凱爾醫療科技有限公司。這是一次成功的「spin off」,他們研製出牙種植圖像引導手術智能化系統,並實現了產業化。迪凱爾醫療度過初創期後,顧力栩就不再參與公司具體事務,繼續在交大從事教學和科研工作。

這位連續創業者的第三次創業,選擇落戶交大與閔行區合作開發的零號灣。2015年,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修訂和上海科創中心建設「22條」發布,交大制定了新的科技成果轉化和創業孵化制度。顧力栩覺得,這是推動交大教師創業的「陽光工程」,學校和院系開始鼓勵教師帶領研究生轉化成果、積極創業,在啟動基金、股權激勵、投融資等各個方面給予引導支持。

小零號灣的國家雙創示範基地  薛志明 攝

2016年5月,精勱醫療在交大閔行校區附近的小零號灣成立。交大和閔行區政府合作建設的醫療機器人研究院成立後,公司搬入了交大科技園內的醫療機器人產業園。

手術機器人推動「科技醫改」

精勱醫療開發的產品是治療癌症的新利器——手術導航及機器人診療系統。這種高端醫療器械的科技含量和產業價值很高,在歐美國家,已湧現出以達文西手術機器人為代表的一批高端產品。手術機器人的一個核心系統是圖像導航,它能讓醫生在微創環境下通過影像「看到」手術部位,從而準確定位病灶。在科技部重點研發計劃專項支持下,顧力栩帶領團隊研製出了胸腹腔介入手術導航及機器人系統,有望解決早期腫瘤的診療難題。

根據交大教師創業的股權分配方案,顧力栩團隊申請的智慧財產權約佔1/3公司股份,投資方和職業經理人也分別約佔1/3公司股份。在這種「金三角模式」推動下,精勱醫療已完成兩輪融資,並聘用了職業經理人。

最近完成的多中心臨床研究,為這家企業研發成果的上市奠定了基礎。近200例胸腹腔實體腫瘤介入手術顯示,採用機器人系統的安全性較傳統手術顯著提高,無一例出現氣胸或體內出血,而傳統手術的這一比例為5%—10%;精準度也較傳統手術顯著提高,將誤差從6—8毫米縮小至2—3毫米。

腹腔介入手術導航及機器人系統可助力完成精準手術。

這套產品如獲批上市,有望推動「科技醫改」。眾所周知,國內眾多大病患者不得不湧向北京、上海等地三甲醫院就診,胸腹腔實體腫瘤介入手術就是一種三甲醫院高年資醫生擅長的手術。而有了胸腹腔介入手術導航及機器人系統後,各地各級醫院的低年資醫生也能完成這種高難度手術,確保安全性和精準性。「用科技彌補醫生經驗的不足,提升各級醫院的診療水平,推動醫療資源下沉,這就是『科技醫改』。」顧力栩解釋道。

「三區」聯動打造大零號灣

與顧力栩一樣,近年來,交大還有很多科研人員選擇在交大科技園和零號灣開啟了創業歷程。那裡也成為交大校友嚮往的地方,他們創辦的一批企業計劃落戶母校周邊地區,分享母校和閔行區提供的科創資源。

閔行區副區長吳斌介紹,區政府正在與上海市科委、交大、華東師大合力打造大零號灣全球創新創業集聚區。這個區域以交大科技園、華東師大科技園為核心,規劃範圍北至申嘉湖高速、西至滬閔路、東至虹梅南路、南至黃浦江,總面積約17平方公裡。根據功能定位,大零號灣將建成國際科技成果轉化地、「硬科技」創業首選地和高品質生活示範地。

「大學科技園和大零號灣緊密相連,都是以高校科研成果和人才為基礎進行產業化的區域。前者側重產業化前端,後者做一些功能疊加,實現產城融合。」吳斌說。在他看來,大零號灣的功能內涵可用「CTO」概括:C表示創新硬核,以閔行區高校和科研院所為核心,增強科技創新策源功能;T表示技術驅動,推進「硬科技」成果向戰略性新興產業轉化;O表示開放創新,連接國內外、聯動長三角,建設國際化開放式科創街區。

位於劍川路600號的交大科技園色彩豐富、環境宜人。薛志明 攝

市科委總工程師陸敏表示,大零號灣的規劃和建設,體現了大學科技園發展要堅持目標定位,做強核心功能;要堅持「三區」聯動,強化開放協同,即深化大學校區、科技園區、城市社區的聯動和融合。

在顧力栩看來,大學科技園在未來發展中可改進兩方面問題:一是簡化高校科技成果轉化手續,並給予高校創業人員某種形式的證明材料,以滿足投資機構和未來上市的需求;二是在「硬科技」企業3年初創期內,通過政府引導風投基金、人才政策、房租減免等方式,給予它們更大的扶持。「初創期內,這類企業往往難以實現銷售,面臨『死亡谷』的考驗。我覺得上海在扶持大學科技園企業跨越『死亡谷』方面還需要加強,政府部門可設立引導基金,帶動社會資本投資『硬科技』企業,不要讓它們夭折或流失。」


相關焦點

  • 腔鏡手術機器人、腦控外骨骼康復系統、神經外科手術顯微鏡...
    近日,由上海交大醫療機器人產業園、上海交大醫療機器人研究院等主辦的「醫療機器人創新產業論壇」在上海舉行,活動現場,術銳醫療、念通智能、一影醫療、勢登坡智能、精勱醫療、德芬醫療、沈德醫療、美傑醫療等10個項目參加了路演,以下是36氪帶來的路演項目合集:術銳技術 ——單多孔模塊化腔鏡手術機器人北京技術有限公司由上海交通大學徐凱教授於2014年創立,是一家擁有核心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手術機器人研發公司
  • 骨科手術走向智能化:脊柱手術機器人輔助下脊柱腫瘤切除術
    近日,上海首臺正式裝備醫院的全球第一代Mazor脊柱手術機器人在上海交大附屬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完成「首秀」,協助醫生為一青年男性成功切除脊柱腫瘤。  劉先生(化名)於半個多月前出現腰部和右側大腿酸痛無力症狀,在當地經中藥治療以及理療、拔火罐、針灸等保守治療均無效。
  • 「達文西」手術機器人完成330例手術啦!
    罹患癌症後,面對傳統開腹手術20多釐米的大長刀口,家人一度遲遲下不了決心讓她接受手術治療。趙宏輝教授團隊成功為張阿姨實施了機器人輔助下腹腔鏡下高位結紮卵巢動靜脈的全子宮雙附件切除術大網膜切除術及腹主動脈旁淋巴結,骶前淋巴結及盆腔淋巴結的清掃術,術後效果患者十分滿意。
  • 機器人脊柱手術精準「植釘」 醫生省時省力專注切除腫瘤
    上海市一醫院供圖   中新網上海8月9日電 (陳靜 胡楊)骨骼是人體內除牙齒之外最堅硬的組織,骨科手術則是外科手術中最「費力」的手術。  記者9日獲悉,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骨科團隊率先在MAZOR脊柱手術機器人的精準定位下,成功完成一例脊椎腫瘤切除手術。
  • 達文西機器人手術治療縱隔腫瘤的病例對照研究
    患者根據自身的經濟條件自願選擇手術方式(我院在機器人裝機初,於前 10 例患者,免機器人開機費,其中前 4 例縱隔腫瘤患者均行達文西機器人手術)。若是腫瘤位於前縱隔,則將患者患側抬高 45~60° 臥位,若是後縱隔和中縱隔部位腫瘤,則 90° 臥位,常規消毒鋪巾,觀察孔選擇在腋中線第 7 或 8 肋間,於腋前線第 4 或 5 肋間行 1.5 cm 切口為操作孔,探查腫瘤位置後,自腫瘤包膜外完整游離出腫瘤,行腫瘤完整切除,患者術前若有重症肌無力症狀,則常規將腫瘤周圍脂肪組織一併切除,創面嚴密止血,必要時放置止血紗或噴灑止血粉。
  • 湘雅醫院全球首創機器人手術搭配日間手術切除肺腫瘤,效率特別贊
    湘雅醫院全球首創機器人手術搭配日間手術切除肺腫瘤,效率特別贊 2020-12-12 14:4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湘雅醫院探索機器人手術結合日間手術切除肺腫瘤
    如此神奇的一幕令人不可思議,卻有賴於該院胸外科團隊將達文西手術機器人與日間手術的優勢相結合,產生了1+1>2的效果。據悉,其中一臺肺腫瘤手術還是全球首例胸外科機器人輔助肺腫瘤切除日間手術。56歲的黃先生在一次體檢中發現左下肺背段長有腫塊,為求進一步治療來到湘雅醫院就診。
  • 機器人輔助「消滅」顱內腫瘤,不開顱也行!
    這不是電影中的橋段,而是發生在重醫兒童醫院神經外科的真實場景:醫護人員在機器人輔助下,不開顱將顱內腫瘤「清除」,同時根治難治性癲癇。它顛覆了傳統的腦腫瘤切除和癲癇治療理念,是重醫兒童醫院神經外科手術和癲癇手術項目的一項重大技術突破。近日,重醫兒童醫院神經外科手術團隊成功實施了一例機器人輔助下的癲癇手術。
  • 西安交大二附院第四代機器人(達文西Xi)手術突破百例
    7月7日,西安交通大學第二附屬醫院舉行第四代機器人手術(達文西Xi手術)突破百例匯報儀式,高亞副院長擔任會議主持,李宗芳院長出席會議並致辭,所有參與和開展達文西Xi手術的科室醫護人員代表參會。醫院泌尿外科主任種鐵教授在匯報工作時回顧了科室開展此項手術的經歷,並和大家分享了自己的臨床經驗和心得體會。
  • 六旬男子盆腔長巨大腫瘤!機器人手術除腫瘤保「後門」
    因此我對手術十分猶豫。」左右為難之際 邵逸夫醫院為他指出了「第三條路」腫瘤不等人,如果不及時手術,腫瘤又會長大到無法切除。兩難之時,陳先生聽說浙大邵逸夫醫院肛腸外科宋章法主任醫師在武義縣人民醫院「下沉」幫扶,便趕緊找到了宋章法主任。看了陳先生的病歷資料,得知陳先生的顧慮,宋章法主任心裡有了底。
  • 達文西機器人助力 專家團隊成功完整切除巨大複雜腫瘤
    央廣網廣州5月14日消息(記者鄭澍)近期,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泌尿外科羅俊航教授團隊利用達文西機器人輔助手術技術和改良腎血管阻斷技術,為一名罹患巨大複雜右腎癌的患者完整切除腫瘤並且成功保留了右腎,降低了患者術後出現高血壓、尿毒症的風險。
  • 不到24小時就出院 湘雅醫院首創機器人手術搭配日間手術切除肺腫瘤
    如此神奇的一幕令人不可思議,卻有賴於該院胸外科團隊將達文西手術機器人與日間手術的優勢相結合,產生了1+1>2的效果。據悉,其中一臺肺腫瘤手術還是全球首例胸外科機器人輔助肺腫瘤切除日間手術。56歲的黃先生在一次體檢中發現左下肺背段長有腫塊,為求進一步治療來到湘雅醫院就診。
  • 西安交大一附院神經外科高規格面肌痙攣手術培訓班舉辦
    西部網訊 2020年9月11-9月13日,由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神經外科顱底腫瘤及顱神經疾患診療組主辦的高規格面肌痙攣三叉神經痛顯微血管減壓(MVD)手術入路及解剖操作培訓班落下帷幕,本次培訓受到省內外20餘家醫院,60餘名神經外科主任教授一致好評。
  • 與達文西機器人攜手,國內頂尖專家完成江蘇首例高難度肺葉袖狀手術
    許林教授手繪解剖圖常規術式:切掉右肺,只能保留四分之一肺功能最常規的手術方法是切掉腫瘤所在的右側肺,靠左側肺來代償呼吸。而張先生兩側肺上葉都充滿了魚網狀的肺大泡,通氣功能很差,切除右肺後主要依靠尚健康的左下肺通氣,但靠佔人體四分之一肺功能的左下肺,根本不能滿足身體的換氣功能。
  • 鄭大一附院韓麗萍團隊成功實施達文西機器人輔助宮頸癌保育手術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閆良生 通訊員 閆現月  近日,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婦科二病區韓麗萍教授團隊成功實施「達文西機器人輔助下腹腔鏡廣泛宮頸切除(免舉宮)+ 螢光示蹤前哨淋巴結切除手術」。為宮頸癌症患者成功保留了子宮,為孕育生命留下曙光!
  • 機器人在頭頸部「大有可為」,完美切除腫瘤
    作為國內頸部內鏡手術的開創者和領軍者之一,黃曉明教授在2016年率先在華南地區開展首例經腋下入路機器人甲狀腺手術,並不斷將機器人手術拓展至頸部先天性囊腫、扁桃體癌、聲門上型喉癌、復發鼻咽癌、舌根腫瘤等等領域。第300例達文西機器人手術的成功,標誌著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這項技術的成熟、有序推廣,可以為更廣大的患者造福。
  • 3D完整現形腹腔「葫蘆娃」 交大二附院微創手術巧切除
    近日,西安交大二附院普外4病區(幹四病區)為一名40多歲的男士成功實施腹腔鏡下類似「葫蘆娃」形狀的罕見巨大腹膜後腫瘤切除術,現患者術後已康復。該患者於近期在某醫院查體時無意中發現腹膜後約13cm巨大腫瘤,就診醫院因腫瘤大,風險大,建議開腹手術。但開腹手術風險大,創傷大,恢復慢,患者為求微創手術治療轉入西安交大二附院。
  • 天津腫瘤醫院哪家好選擇廣州復大:治腫瘤選擇手術還是消融?
    腫瘤治療需要多種治療手段。根據患者的病理分析結果來確定實施哪一種治療手段。比如,早期的腫瘤,大多數還是以手術為首選。但是,很多腫瘤患者等到確診時身體狀況愈下無法耐受手術或者患者本人抗拒手術,這種情況下,可以考慮局部消融的方法。
  • 剛剛完成的這個全國首例手術 手術機器人由這家杭企研發
    手術現場 圖源:「西安交大二附院」微信公號近日,全國首例七軸協作機器人輔助全髖關節置換手術在西安交通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成功完成。記者了解到,此次手術採用的機器人「ARTHROBOT」誕生於距西安1000餘公裡的杭州未來科技城。
  • 2019年終盤點 | 範先群教授:眼腫瘤研究進展
    瞼板腺癌治療的主要方法是手術切除,手術方式包括Mohs顯微手術(MMS)及擴大切除術(WLE)。為比較MMS和WLE在治療瞼板腺癌療效上的差異,範先群教授團隊聯合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二院和中南大學湘雅醫院進行了多中心回顧性隊列研究,建立360例無眼眶浸潤的瞼板腺癌研究隊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