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獵雲網(微信:ilieyun)北京】12月29日報導
「2020年是電子商務對智慧財產權強化保護並深入探索的一年。」12月28 日,國家知識產權局智慧財產權發展研究中心(簡稱「國知局研究中心」)在北京召開發布會,正式發布《中國電子商務智慧財產權發展研究報告(2020)》(下稱《報告》)。
《報告》在研究阿里巴巴等主流電商平臺案例後,指出政企合作、平臺自治、權利人合作、消費者等多元社會主體協同的社會共治模式,在智慧財產權領域發揮重要作用。其中,由阿里通過實踐總結提出的「技術賦能+多元共治」數字經濟治理體系成效顯著,值得推廣。
這也是繼2019年,國知局研究中心首次發布年度報告,提出法治護航、平臺自治、社會共治、智慧之治的「四治」理念後,再次聚焦並高度評價企業實踐經驗。
社會共治「中國經驗」成全球共識
上述《報告》指出,在社會共治方面,各平臺企業切實履行平臺義務,細化平臺內智慧財產權保護管理,各大電商平臺智慧財產權權利人入駐數量不斷增長。其中,阿里智慧財產權保護平臺設置更嚴格的商家入駐審核機制,從身份、資質兩方面入手對商家進行審核,對依法需要取得相關許可的店鋪和商品,採取「人工必審」制度,96%的智慧財產權投訴在24小時內即被處理。
再以今年疫情期間的事件為例,中國政府和電商平臺等通過開展疫情期間的專項智慧財產權保護行動,多管齊下、社會共治,發揮了促發展、保民生的重要支撐作用。
其中,阿里在2月初就對平臺內涉防疫類違規行為加大了處罰力度,發布「最嚴口罩禁令」,對問題口罩和違規賣家「零容忍」,對涉嫌假冒偽劣、哄抬物價、虛假宣傳等違規問題的商品和店鋪,「發現一家、處理一家,讓疫情期間的作惡者傾家蕩產。」
《報告》強調,社會共治的「中國經驗」也在逐步成為全球共識。多年來,中國電商企業長期協助警方辦理跨國打假案件,2019年初,美國服裝和鞋履協會(AAFA)公布的旨在褒揚全球範圍內在智慧財產權保護、創新等問題作出關鍵貢獻的企業和個人的獎項,阿里位列其中。
技術賦能帶來知產保護新局面
除了社會共治,作為「四治」理念之一的智慧之治也取得重要進展。國家知識產權局智慧財產權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韓秀成指出,阿里「智慧財產權保護科技大腦」在國內外斬獲「2020創新研發獎」、「質量之光年度事件」等多項大獎,其累積的打假圖片樣本量就超過137億張,系統樣本數據總量相當於 186個中國國家圖書館館藏量。
「平臺還配套推出『視頻版權保護計劃』,以打假技術為依託,聯合電影公司、發行方等社會各界力量,用『技術賦能+多元共治』的數字經濟治理體系,防控和打擊盜版視頻。」韓秀成說。
除了上述舉措,阿里還將圖片算法、雲計算等技術運用到智慧財產權保護當中。其中,「電子存證」、「商品首發」、「原創備案」、「投訴維權」、「IP 商業化」等 5 個角度組成的原創保護平臺作為典型代表,其保護範圍已從設計手稿、圖片擴大到了短視頻領域。
值得注意的是,為從根源上解決電商平臺的「盜圖」問題,今年12月,阿里推出全國首款AI虛擬模特——塔璣,由阿里巴巴自主研發,用於給服飾商家提供模特靜態圖、短視頻、直播解決方案,為商家減負、降低盜圖風險,用創新技術保護智慧財產權、保護創新創造。
此外,該報告還對保護標準、跨境電商這兩個重點問題開展深入研究。11月,國內首個明確規定電子商務平臺智慧財產權保護管理的推薦性國家標準《電商平臺智慧財產權保護管理》正式出臺,確立電商領域智慧財產權保護最佳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