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林草:厚植綠色發展底色 奮力築牢生態屏障

2021-01-08 央廣網

如果說「塞上江南」是一篇文章,那麼山地、丘陵、平原、沙丘和臺地等便形成錯落有致的自然段落。寧夏正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為主筆,在「字裡行間」踐行生態優先、綠色發展。

回顧「十三五」,展望「十四五」,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全區林草系統將堅持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治本和治標相結合,漸進和突破相銜接,加快形成綠量適宜、布局均衡、系統完備、結構合理、功能完善、穩定高效的生態系統,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建設貢獻林草力量。

 奮戰「十三五」 綠水映青山

今年,在第四屆中國綠博會上,寧夏展園榮獲組委會金獎、最佳植物配置獎和優秀組織獎3個獎項。寧夏展園是近年我區生態建設的一面微縮「窗口」。「十三五」期間,寧夏依託三北防護林、退耕還林、天然林保護等國家重點林業工程,推進精準造林「四大工程」建設,促進生態成果共享,全面完成預期目標任務。全區完成營造林769.8萬畝,森林覆蓋率達15.8%。

國土綠化取得新成效。「十三五」期間,組織實施六盤山重點生態功能區降水量400毫米以上區域造林綠化工程、引黃灌區平原綠洲綠網提升工程、南華山外圍區域水源涵養林建設提升工程和同心紅寺堡生態經濟林建設等自治區重點工程,完成營造林351.5萬畝。

寧夏全境列入「三北工程」規劃,五年來,實施重點工程造林181.18萬畝,佔同期國土綠化任務的52%。同時,寧夏在嚴格保護耕地的前提下,精準實施退耕還林工程,按照新退耕還林政策,積極服務基層,充分尊重老百姓意願,五年間爭取、落實、完成退耕還林任務21.47萬畝,惠及全區13個市縣(區)近150萬農民。

「十三五」以來,我區對天保工程區1530.8萬畝森林資源進行有效管護,完成天保工程區森林撫育54.5萬畝,公益林建設59.6萬畝。依託天保工程和森林生態效益補償項目,選聘護林員累計達15101人。2020年,自治區黨委、政府印發了《寧夏天然林保護修複製度實施方案》。

 自然保護區建設彰顯新作為。我區自然保護區總面積達872.25萬畝,區域生態環境明顯改善,物種多樣性增加,林草綜合覆蓋度持續提升,人為活動幹擾得到有效控制。自治區黨委、政府印發了《寧夏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的實施意見》,自治區林業和草原局組織開展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工作,編制完成了《寧夏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預案(送審稿)》。修訂了《寧夏六盤山、賀蘭山、羅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條例》《寧夏回族自治區自然保護區管理辦法》,為構築「三山」生態屏障提供了法律保障。

以「綠盾2017」「綠盾2018」清理整治專項行動為抓手,我區全面梳理排查自然保護區內涉及的人類活動點,取得階段性成果。賀蘭山生態保衛戰打響後,169處整治點已全部完成了整治和生態修復。

強化野生動植物保護管理,自治區林業和草原局與自治區有關部門聯合印發了《寧夏禁食陸生野生動物人工繁育主體退出補償及動物處置方案》,禁食陸生野生動物後續處置圓滿完成。

資源管護水平實現新躍升。「十三五」期間,寧夏依法加強草原保護生態修復和管理,實施禁牧封育,促進草原生態恢復,啟動「大美草原守護行動」,目前,全區草原面積達3132萬畝,草原植被綜合蓋度達56.5%,連續9年保持在50%以上,2020年,寧夏2處草原自然公園入選首批國家草原自然公園建設試點。

「十三五」期間,制定出臺了《寧夏回族自治區溼地保護修複製度工作方案》。全區溼地保護總面積穩定在310萬畝,重點加強黃河、清水河等流域溼地、湖泊水系保護,維護黃河沿岸生態系統健康和穩定。完成寧夏溼地確權登記試點工作,實施退耕還溼工程。全區已初步形成以溼地自然保護區、溼地公園為主,各級重要溼地為補充的溼地保護體系,全區溼地保護率達到55%。

「十三五」期間,我區林草系統緊盯薄弱環節,強化森林草原防火責任落實,積極推廣應用「網際網路+森林草原防火督查」系統,提高綜合防控能力。實現連續62年無重大以上森林草原火災事故的發生,森林火災受害率控制在0.9‰以下。

防沙治沙取得新成績。變沙之害為沙之利,「十三五」期間,全區完成荒漠化治理687.6萬畝。通過綜合施策、源頭治理,堅持生物措施、工程措施並舉,沙區生態保護與修復成效顯著,實現了人進沙退、由黃變綠的轉變,全區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面積實現「雙縮減」。

科技創新助推產業新發展。「十三五」期間,共實施林草科技推廣示範項目110個,其中33個項目建設用地在貧困縣(區),推廣示範面積3.1萬畝,輻射面積7.2萬畝。

制定出臺了《寧夏回族自治區枸杞產業促進條例》《再造寧夏枸杞產業發展新優勢規劃(2016-2020年)》,明確枸杞產業現代化建設主攻方向和目標任務。全區現有枸杞標準化基地面積35萬畝,鮮果年產量26萬噸,綜合產值210億元,良種使用率95%以上,統防統治率70%以上,加工轉化率25%。寧夏已成為全國枸杞產業基礎最好、生產要素最全、科技支撐能力最強、品牌優勢最為突出的核心產區。當前,寧夏枸杞產業被列為自治區九大重點特色產業,成立了自治區現代枸杞產業高質量發展包抓工作機制,深入推進寧夏枸杞產業高質量發展。

大力發展蘋果、紅棗、設施果樹、花卉等特色經濟林產業,目前,全區特色經果林面積213.4萬畝,產值約30億元,初步形成了以引(揚)黃灌區為主的蘋果產業帶,中部乾旱風沙區為主的紅棗產業帶,南部山區的杏產業帶,城郊為主的溫棚果品、溫棚花卉產業。全區培育發展林下經濟規模達到123.81萬畝,產值5.7億元,實現「林業發展、生態良好、林農增收」。

生態扶貧作出新貢獻。綠色「銀行」,生態惠民。「十三五」期間,自治區林業和草原局共爭取林業草原資金105.9億元,其中向9個貧困縣撥付林業草原資金56.8億元,佔比為53.6%,重點在推進國土綠化、扶持生態產業、發展庭院經濟等方面助力脫貧攻堅。

「十三五」期間,在駐村幫扶中,自治區林業和草原局先後選派15名幹部到涇源縣興盛鄉興盛村、上金村開展駐村幫扶工作,全力支持精準扶貧。同時,向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爭取生態護林員指標1.13萬人,累計下達補助資金4.46億元,直接帶動1.13萬戶建檔立卡貧困戶脫貧。同時,支持5211戶生態護林員及建檔立卡貧困戶發展庭院經濟林4400多畝,帶動各地發展庭院經濟4萬畝。

 謀劃「十四五」 林草新畫卷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構建生態文明體系,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全區林草系統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以「一河三山」保護治理為重點,加快構建黃河生態經濟帶和北部綠色發展區、中部防沙治沙區、南部水源涵養區的「一帶三區」生態生產生活總體布局,加快推進賀蘭山國家公園設立建設,努力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

自治區林業和草原局編制完成了《黃河流域寧夏段國土綠化和溼地保護修復規劃(2020-2025年)》。規劃完成營造林600萬畝,其中人工造林300萬畝,未成林撫育提升300萬畝。森林覆蓋率達20%,完成草原生態修復100萬畝,草原綜合植被蓋度達57%,完成溼地保護修復144萬畝,溼地保護率達55%。全區林草部門將持續推進大規模國土綠化、退化草原生態修復和溼地保護與修復,推動實現全區林草植被蓋度和質量明顯提升,山、沙、川生態修復特徵明顯,水源涵養和水土保持能力顯著提高,溼地功能有效恢復,流域農田得到有效保護,林草產業得到健康發展,黃河生態保護機制基本建立,幹支流域生態系統根本好轉,生物多樣性更加豐富,生態安全屏障作用更加鞏固突出,生態公共服務更加普惠,林草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取得重大進展,為繼續建設經濟繁榮、民族團結、環境優美、人民富裕的美麗新寧夏提供有力支撐,奮力構築祖國西部生態安全屏障。

紅葉碧林染六盤

寧夏枸杞賽甘露

美麗溼地無窮碧

盡日不忘植樹人

青山致富留後人

相關焦點

  • 厚植底色 逐綠前行——「十三五」期間山丹縣林草生態工作綜述
    >> 縣區 >> 山丹 厚植底色
  • 寧夏吳忠:厚植生態底色 讓綠色意識文明習慣深入人心
    近日,寧夏吳忠市被生態環境部授予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縣,成為寧夏首次入選國家級生態文明示範的城市。這是吳忠市繼榮獲「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中國優秀生態旅遊城市」「中國十佳綠色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衛生城市」等榮譽稱號後又一張「國字號」生態獎牌,持續向好的生態環境成為吳忠市一張靚麗名片。
  • 厚植綠色發展 築牢生態屏障
    本報記者盧靜通訊員莫永立 「十三五」期間,全市林業草原工作緊緊圍繞「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突出生態保護、生態修復、生態惠民,堅持不懈抓好造林綠化、資源保護、產業發展、林草事業改革等林草重點工作,林草各項工作實現穩中有進、穩中有新、穩中向好。
  • 厚植底色 逐綠前行——我市加強環境保護建設生態文明紀實?記者張...
    原標題:厚植底色 逐綠前行——我市加強環境保護建設生態文明紀實記者張尚梅「生態文明」作為2019年度我市最熱詞,當之無愧。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綠水青山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武威作為我國西部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把生態建設好、環境保護好不僅是工作問題,更是政治問題;築牢這道生態安全屏障,不僅是地方戰略,更是國家戰略。
  • 贛州「林長制」築牢生態屏障!
    贛州 是我國南方重要生態屏障 和南方18個重點集體林區之一, 森林覆蓋率76.23%, 列江西省設區市第一。
  • 厚植綠色發展底色,奮力築牢生態屏障——懷化市林業調查設計院統籌...
    2020年,懷化市林業調查設計院牢固樹立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導向,全面整合優化我市的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溼地公園、地質公園、石漠化公園等自然保護地,達到統籌利用自然資源、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目的,讓綠水青山變成真正的「金山銀山」。
  • 厚植生態屏障 引領「金色碧江」發展
    2007年碧江區被評為全國綠化模範市;2011年碧江區人民政府被評為全國綠化先進集體;2018年,碧江躋身全國綠色發展百強區......生態改善行穩致遠,綠色轉型釋放動能。一項項殊榮的背後,是碧江區區委區政府,各相關部門堅持以改善環境質量為核心,以「治水、治氣、治渣」為重點的力度與決心。
  • 【地評線】黃土風網評:築牢高質量發展的美麗底色
    「十三五」以來,山西舉全省之力,從南到北相繼吹響向綠色進軍的號角,大到一個市,小到一個村,持續增綠、植綠、補綠,搶救性「復綠」、大規模「補色」、整體性「增效」,大力弘揚右玉精神,久久為功,接力奮鬥,為山西大地增綠補色。可以說,綠色已經成為了山西發展的「背景色」。山西作為能源大省,在過去快速發展過程中,資源過度消耗、環境受到破壞,生態環保面臨挑戰。
  • 「謀新篇 開新局」築牢守好生態安全屏障 推動綠色轉型高質量發展...
    【認真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謀新篇 開新局】築牢守好生態安全屏障 推動綠色轉型高質量發展——訪張掖市委書記楊維俊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範海瑞「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開啟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徵程,學習貫徹好全會精神
  • 三坪農場多措並舉築牢綠色生態屏障
    三坪農場多措並舉築牢綠色生態屏障
  • 築牢長江上遊重要生態屏障,在推進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中發揮示範...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重慶生態環境,強調「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加快建設山清水秀美麗之地」,「在推進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中發揮示範作用」,「要深入抓好生態文明建設,堅持上中下遊協同,加強生態保護與修復,築牢長江上遊重要生態屏障」。「示範」二字,既是信任,也是鞭策。
  • 讓綠色山西底色更濃!
    今年是「十三五」收官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年近年來,山西立足「三化同步、四力齊發」圍繞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實施「兩山」生態系統保護修復工程實施汾河上遊林草生態保護修復「十大工程」建立健全「林長制」體系推進黃河流域防護林和環京冀生態屏障建設為三晉大地增綠,為脫貧攻堅助力「十三五」期間山西生態文明建設成績如何?
  • 「天眼述評」讓綠色成為貴州發展「最靚麗底色」
    作為長江上遊地區唯一的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貴州牢牢守好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樹立綠色發展理念,著力構建長江、珠江「兩江」上遊綠色屏障,大力發展綠色經濟、打造綠色家園、完善綠色制度、築牢綠色屏障、培育綠色文化「五個綠色」,走出了一條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 「地評線」中安時評:「中國魔方」築牢防沙治沙的「綠色屏障」
    上世紀50年代,寧夏中衛西北兩面被騰格里沙漠包圍,沙漠曾一度逼近到距城區僅6公裡的地方。中國首條沙漠鐵路——包蘭鐵路規劃時,沙坡頭是必經之地。經過數代人艱苦探索,人們成功打造出被譽為「中國魔方」的麥草方格固沙法,使騰格里沙漠往後倒退了20公裡,也讓中國首條沙漠鐵路暢行了六十餘載。
  • 築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 確保一江清水向東流
    本報記者 薛 軍 李 欣 魏 爽 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實施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促進生態文明建設。 生態文明建設同每個人息息相關,每個人都應該做踐行者、推動者。連日來,如何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築牢生態安全屏障成為我省代表委員熱議的話題。
  • ...綠色答卷 築牢大灣區綠色生態屏障 我市全力創建全國綠化模範城市
    巍巍北嶺、翠綠屏障。北嶺山森林公園以森林生態資源為依託,融自然、古樸、野趣為一體,已成為肇慶市民健身休閒的好去處。西江日報記者 朱健興 攝寒冬鳥飛花叢中,臘月魚遊碧波上。近年來,我市以創建全國綠化模範市為契機,強化市域國土綠化、建成區綠地及森林資源管理保護三大體系建設,通過實施林業重點生態工程、城鄉綠網建設、林業產業建設、改善城鄉人居環境建設等重點項目,築牢大灣區綠色生態屏障,各項綠色指標進一步提升,為加快綠色崛起、爭當灣區新秀打好更堅實基礎。涵養綠色生態肇慶我市生態重點工程不斷推進,綠色生態環境不斷改善。
  • 對標全會抓落實 奮力譜寫新篇章!推動生態文明城市建設實現新突破
    貴陽貴安幹部群眾紛紛表示,將按照全會的決策部署,聞令而動、遵令而行,迅速行動起來,把生態優先、綠色發展貫穿於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和各方面, 推動生態文明城市建設實現新突破,譜寫貴陽貴安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
  • 雲南金平堅持「綠色生態立縣」戰略,憑藉優良生態環境發展綠色產業
    近幾年來,金平縣用實際行動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持「綠色生態立縣」戰略,在多措並舉保護好生態環境的同時,立足現有條件大力發展綠色產業,助推各族群眾脫貧致富成效顯著。今年5月16日,經雲南省人民政府批准,金平縣退出貧困縣序列,順利實現了脫貧摘帽。
  • 珠三角衝刺建設國家森林城市群 築牢大灣區生態屏障
    與此同時,廣東正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打造美麗灣區。在此背景下,推進珠三角國家森林城市群建設,將為世界級城市群提供強有力的生態支撐,築牢大灣區生態屏障,現實意義重大。  一座工業城市如何實現綠色發展?西北接廣州,南接深圳,東北接惠州,作為珠江東岸城市的東莞,堅持「國際製造名城、現代生態都市」的城市定位,在森林城市建設中實現了城市品質提升。  近年來,東莞大力推進森林進城、綠道穿城、綠意滿城,昔日的「世界工廠」美麗羽化。
  • 魯雯卿:厚植生態「綠底」繪就發展「圖景」
    當悠悠歲月下的人文「脈搏」與新時代下「綠色發展」的理念融合,當「綠水青山」的生態修護與「金山銀山」發展布局呼應,新時代下,基層建設以綜合治理為思路,厚植起生態綠底為色,繪就了一幅綠色發展的美麗圖景。  「守」千年底蘊,「繪」文旅芬芳。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脈絡中,滋養著多少文人墨客,承載著多少千古美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