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鳳凰網財經《銀行財眼》 作者| 龔奕潔
鳳凰網財經3月20日訊,3月20日春分這天,中信集團換帥塵埃落定。
據中信集團官網披露,集團召開領導幹部會議,中央組織部副部長曾一春出席並宣布中央決定:朱鶴新任中信集團黨委書記,常振明不再擔任中信集團黨委書記。朱鶴新同時被推薦為中信集團董事長候選人。
常振明從1983年畢業起就進入中信,除曾擔任建行行長的兩年外,其餘時間都是在中信系統內度過。2010年他繼任中信集團董事長,已執掌這一大型央企十年。常振明在去年10月迎來63歲生日,也迎來了退休年齡,誰來接任中信掌門人業內關注以久。據鳳凰網財經記者此前了解,對於常振明的離任審計自2018年就已開始,對於常振明的繼任者,從去年下半年至今亦流傳過幾個版本,包括監管部門、中信集團內部、甚至同級別的央企領導人。
還是央行副行長的朱鶴新是近期才完成了組織考察的。剛滿52歲的他,是央行同級別領導中最年輕的一位。朱鶴新他在交通銀行體系成長了22年,但近年來職位變動較為頻繁,在頗多領域歷練:2015年出任中國銀行副行長,2016年即赴任四川省副省長,是較早的金融副省長代表。積攢了兩年地方經驗之後,他於2018年7月赴任央行副行長至今。
中信的誕生承擔了改革開放試點和窗口的重任。40多年過去,中信集團已發展為金融+實業的龍頭綜合性企業,金融板塊的業績尤為突出,早已集齊金融全牌照發展。根據中信控股(00267.HK)財報,截至2019年6月末,它的總資產達8萬億港幣,淨利潤335.18億港幣。其中金融業資產7.41萬億港幣,貢獻利潤255億元。
有業內人士指出,中信集團董事長舉足輕重,且歷任董事長任職時間都穩定,都是從壯年接管;由於中信集團的金融業務複雜而全面,因此一位懂金融的掌門人是必需的。此外,朱鶴新在央行亦分管金融穩定局,工作中包括對金控集團監管規則的制訂、對各種金融亂象的研究和整治。
值得一提的是,中紀委網站同日下午還公布公告,對中信集團旗下中信銀行原行長孫德順立案審查調查的公告,開除黨籍處分;按規定取消其享受的待遇;收繳其違紀違法所得;將其涉嫌犯罪問題移送檢察機關依法審查起訴,所涉財物隨案移送。
孫德順是近年來中信集團旗下來第二位涉事的子公司高管。2018年,中信信誠資產管理有限公司(簡稱「中信信誠」)原董事長包學勤因涉嫌職務犯罪,被刑事調查。有消息指出,孫德順一案和包學勤一案有很大關聯。
朱鶴新:銀行、地方、央行
「來中信集團工作,深感責任重大、使命光榮,將與班子其他同志團結協作,帶領廣大幹部員工,貫徹落實好黨中央關於經濟金融發展和國企改革的各項決策部署,不斷開創中信發展新局面。」朱鶴新在宣布任命後表示。
公開信息顯示,朱鶴新出生於1968年3月,江蘇啟東人,上海財經大學信息系經濟信息管理系統專業畢業,大學學歷,工學學士,高級經濟師。朱鶴新的金融履歷,從交通銀行南通分行開始。從1993年起先後任交行南通分行副行長、蘇州分行行長、南京分行行長、江蘇省分行行長等,自2010年7月至2011年10月兼任公司業務部總經理,2011年10月至2014年12月任交通銀行北京分行行長,2013年4月,朱鶴新出任交通銀行副行長。
2015年3月,朱鶴新告別工作22年的交通銀行,出任中國銀行副行長,2016年2月起任中行執行董事,在中行期間,朱鶴新分管財會、信息科技、支付清算、運營及中行子公司等業務。2016年6月,朱鶴新離開金融系統,出任四川省政府副省長、黨組成員,主要負責金融、商務、投資促進、外事僑臺、工商行政管理、民營經濟、服務業等工作。
朱鶴新是較早一批金融副省長,也較早從地方回流金融系統的。2018年7月,朱鶴新出任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黨委委員。彼時,曾有分析人士認為,朱鶴新具有地方官的經歷,相對了解地方的金融形勢,對央行職能的發揮具有積極影響。
據了解,在央行任職副行長期間,朱鶴新主要分管金融穩定局、徵信局等工作。金融穩定局近年來承擔了不少防範風險的研究和法規制訂工作,一個重要工作是牽頭制定《金控公司管理辦法》。
2018年11月份,他在首界「光大—光華金控論壇」上,談及金融控股公司,指出實踐中有一些金融控股公司野蠻生長,盲目向金融業擴張,將金融機構作為「提款機」,風險不斷累積和暴露,但相應的金融監管制度尚不完善。金融控股公司的監管重點是嚴把市場準入關,明晰股權結構,完善公司治理,強化資金來源真實性監管和資本充足率監管,管控關聯交易,完善「防火牆」制度,以此實現金融控股公司有序競爭和規範發展,從而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促進高質量發展。
2019年6月,央行組織開展的第十二個「614信用記錄關愛日」時表示,央行徵信中心運行和維護的徵信系統,已成為世界上收錄人數最多、數據規模最大、覆蓋範圍最廣的徵信系統,基本在全國範圍內為每個有信用活動的企業和個人按照統一格式標準建立了信用檔案。
常振明:中信36年 屢當滅火隊長
中信集團的員工私下喜歡稱常振明為「常老闆」,對他的魅力、手腕和業務能力無一不敬佩。常振明頗具傳奇色彩,他身上有許多標籤,中信掌門人、建行IPO、圍棋七段、救火隊長等,也有人將這些串聯起來稱他為「金融國手「。
圍棋縱橫19線、361個交叉點,黑白分明間殺伐攻防,絕處逢生時坐隱悟道。常振明將圍棋的道代入了企業管理,在許多中信系員工看來,他是一個戰略家,也是謀定而動的決策者。2005年他在接受《圍棋天地》採訪時:「作為一個企業,經常要綜合各方面的情況進行分析論證,最後做出相應的決策,這就像圍棋的形勢判斷。如果形勢判斷出了問題,決策就可能出現錯誤,這種失誤將是致命的。」
常振明出身世家,父親是清華大學教授。15歲時,他就已經是北京棋類專業隊隊員。1979年,常振明在第一屆「新體育杯」圍棋賽中,位居第三,冠軍是聶衛平,亞軍是陳祖德。此二人後來均成為中國圍棋界的元老,聶衛平是眾所周知的「棋聖」,而陳祖德曾任中國棋院院長。
但常振明卻沒有走職業路線,這一年他考入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習日語。也是這一年,在鄧小平倡議、榮毅仁的籌辦下,中國國際信托投資公司(中信集團前身)面世。四年後,大學畢業的常振明被分配入中信。
在中信,常振明從銀行部資金處交易員做起,一步步成長,也是中信實業銀行(現中信銀行前身)最早一批員工,1993年他做到中信實業銀行副行長,1994年起擔任中國國際信托投資公司協理(後任副總經理)、中信證券公司董事長。
常振明為人樂道的第一次救火發生在2000年,這一件中信嘉華銀行有限公司原董事長金德琴因貪汙受賄、挪用巨額公款被判處無期徒刑,中信嘉華銀行瀕於破產。在這個危急的關口,中信集團派常振明擔任嘉華總裁。常振明上任後大刀闊斧進行改革,斥資42億收購華人銀行,擴大中信嘉華規模和業務。到2002上半年中信嘉華淨利增長22.6%。
2002年中國國際信托投資公司進行體制改革,更名為中國中信集團公司,成為國家授權投資機構。常振明任中信集團公司常務董事、副總經理。2004年7月,他空降建行行長,幫助當時的建行進行股份制改革和引戰。
在這期間他又遇成為建行滅火的關鍵人物。2005年3月,在建行引戰關鍵時期,時任董事長張恩照事發,常振明短期代行董事長職權,在那個火山口穩定時局,為隨後郭樹清接任建行董事長奠定良好基礎。2006年07月,建行在港股上市後,常振明向建行董事會提出辭呈,重返中信集團。
重返中信後,常振明擔任副董事長兼總經理,與董事長孔丹搭檔,至2010年末孔丹退休,接過董事長帥印。
2008年,金融危機那一年爆發了中信泰富炒匯巨虧事件,有人說中信可能成為「雷曼第二」。孔丹在去年接受鳳凰網財經《封面》專訪時提到此還說到,「老常(常振明)幾乎夜不能寐」。最後,中信集團向中信泰富注資15億美元並為中信泰富名義金額最高為57億澳元的外匯衍生品合同「兜底」。
但從中信股份歷年年報來看,中信泰富的外匯事件、及中澳鐵礦(中信澳礦)項目的訴訟還未結束。澳礦項目連年拖累中信資源能源板塊,中信亦需要連年對其計提減值撥備。2017年計提額度為72億元。2018年該項目雖取得多項進展,然而還無法獲得長期運營所需的批文和土地。解但2019年上半年的財報指出,受益於鐵礦石價格大幅上漲及嚴格的成本管控,中澳鐵礦項目投入運營後首次實現盈利。這也推動了資源能源板塊實現淨利潤21億港幣,同比增長64%,
常振明執掌的十年,中信在國有企業改革上更進一步。2011年中國中信集團公司整體改制為國有獨資公司,更名為中國中信集團有限公司(簡稱中信集團),並發起設立了中信股份。2014年8月,中信集團將中信股份100%股權注入香港上市公司中信泰富,實現了境外整體上市,並引進戰投。
但常振明依然要面對不時燒起來的火。2015年「股災」後,中信證券陷入人事地震。中信證券總經理程博明等高管被帶走接受或協助公安機關調查,董事長王東明後來退休,常振明又親自擔任起中信證券黨委書記、董事長一職。後來常振明辭去了原本擔任的中信銀行董事長一職,工作重心放在中信證券,在中信證券業務遭到同業蠶食的時候,穩住市場、恢復中信證券信譽。
中信四十年 改革仍需深化
中信集團是1979年在鄧小平的倡導和支持下由榮毅仁創辦的。是經濟改革的試點和對外開放的窗口。四十年來秉承探索與創新的初衷,中信集團開闢出一條通過吸收和運用外資、引進先進技術、設備和管理經驗為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服務的創新發展之路。與此同時,它也成為金融+實業多元化發展,並在多個細分領域擔當龍頭的大型央企之一
根據中信股份的財報,中信集團在金融業就有中信銀行、中信信託、中信保誠人壽、中信證券等;在非金融業有中信資源、中信戴卡、中信建設、中信泰富地產等。截至2019年6月份,中信股份總資產就達8萬億港幣,其中金融業資產7.4萬億;淨利潤335.18億港幣,金融業貢獻255億。值得一提的是,中信銀行旗下又有金融子公司百信銀行、信銀國際等。
有業內人士指出,中信集團董事長舉足輕重,且歷任董事長任職時間都穩定,都是從壯年接管;由於中信集團的金融業務複雜而全面,因此一位懂金融的掌門人是必需的。朱鶴新今年52歲,具有多年金融從業經驗,同時還有地方政府和央行監管經驗,且是央行同級別領導中最年輕的一位。此外,朱鶴新在央行亦分管金融穩定局,工作中包括對金控集團監管規則的制訂、對各種金融亂象的研究和整治。
2002年中信集團與光大集團、平安集團一起被國務院批准為三家綜合金融控股集團試點,開創以金融控股集團組織形式來進行綜合化經營轉型的先河。
2016年在接受《財經國家周刊》採訪時表示,中信控股公司本身不是金融機構,不經營金融業務,其所屬金融子公司分別接受相應監管機構監管,這就解決了混業經營模式與「分業經營、分業監管」體制的衝突。應該說,這次改革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是打破絕對分業模式、探索混業方向的重要嘗試。但遺憾在於,由於政策和體制限制,把中信控股作為一個經營實體,將理財和金融服務合為一體的全方位服務經營模式,未能實現。
「管理中信這樣行業眾多、業務複雜的綜合性企業也是充滿挑戰的,既無教科書可尋,也難有先例,需要在實踐中不斷地探索前進。」在前訴採訪中常振明還說到,他個人認為中信當前最主要的問題,就是綜合性企業存在的行業多元化、產業鏈不強問題,需要改變各子公司單打獨鬥的局面,更好發揮協同效應。
常振明將打造一個企業級的網際網路協同平臺作為解決方案,但似乎仍然需要一些時間。曾有中信旗下金融機構的人士告訴鳳凰網財經記者,中信內部各機構獨立動作、防火牆很高,有時候兄弟機構合作還不一定和集團外機構合作高效。
2015年11月份,在當年的《財經》年會上,常振明做閉幕致辭,剖析國企改革。常振明說到,之所以說國有企業改革任重道遠,是因為國企在繼續推進改革中遇到了巨大的挑戰:一是來自國內,有人認為國企壟斷經營、與民爭利、腐敗嚴重、利益輸送、分配不公、創新不足等等,其經營受到質疑,整體商譽受到影響;二是來自境外,也使國企的競爭地位受到挑戰,如TTP競爭中立性原則認為「任何商業實體不應通過所有制性質獲得競爭優勢」。從兩方面的挑戰來說,進一步深化國企改革已是迫在眉睫。
國企改革進入關鍵歷史階段,目前國資委正在會同有關部門抓緊制定《國企改革三年行動方案》,或將在近期出臺。如何帶領中信集團進一步深化改革,是新掌門人朱鶴新所要面臨的。「朱鶴新這時候來中信,應該會面臨不小的挑戰,任重而遠。」一位業內人士如是評價。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近兩年中信旗下的子公司也頻繁出現風險。中信銀行、中信信託等多現行政處罰罰單,中信銀行更是接到了三次千萬元級別的罰單。
2018年,中信信誠資產管理有限公司(簡稱「中信信誠」)原董事長包學勤因涉嫌職務犯罪。2019年9月份,中信銀行原行長孫德順被帶走。有消息指出,孫德順一案和包學勤一案有很大關聯。
中紀委網站在今日下午還公布對孫德順立案審查調查、開除黨籍處分等的公告。公告中表示孫德順 「系金融領域腐敗問題特別嚴重、性質特別惡劣、數額特別巨大的典型」。經查,孫德順喪失理想信念,毫無政治意識和大局意識,嚴重違背黨中央關於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決策部署,限制、壓降製造業貸款;違反中央八項規定精神,違規向貸款客戶借用房產,由他人支付應由其本人承擔的費用;不按規定報告個人有關事項,在職工錄用中違規為他人謀取利益;價值觀極度扭曲,既想當官又想發財,違規經商辦企業,為本人及親友攫取巨額利益;貪慾極度膨脹,把貸款審批權力作為謀取個人利益的籌碼,與不法商人勾肩搭背,大搞權錢交易,在貸款授信、審批等方面利用職務上的便利為他人謀利,並非法收受巨額財物。